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
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摘要: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并致使水体的溶解氧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按照治理手段可分为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和生态修复处理方法等。
化学方法处理污染水体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改变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去除水体中悬浮物质和有机质。
物理治理技术措施包括人工曝气、调水冲污、河道疏浚等措施。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湿地处理及生物栅修复等。
本文阐述了当前国内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做了展望。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Research of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bout lakeeutrophication()Abstract: Lake eutrophication refers that nutrien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re into the water, bringing the phenomenon that clarity and dissolved oxygen drop causing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death of fishes and other creatures. Treatments of eutrophic water include chemical treatment, physical treat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emical method are that adding chemicals into water changs redox potential to remove suspended substances. Physical treatments include artificial aeration, flushing and river dredg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e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microbial preparation, artificial floating island and biological grid restor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gress research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for the present and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makes forecast for the futu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 of eutrophic water. Keywords: eutrophic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全国湖泊共有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占国土面积的0.95%(王苏民,1998),由于这些湖泊地处东南沿海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加上近年来欠适宜的人类活动方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湖泊生源要素的循环规律,这些湖泊多数已经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据调查,2006年27个国控重点湖泊中,满足Ⅱ类水质有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泊6个,占22%;Ⅳ水质的湖泊1个,占4%;Ⅴ类水质的湖泊5个,占19%,劣Ⅴ类水质湖泊13个,占48%(国家环保总局,2006);故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成了当务之急。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是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受到工业和农业污染的影响,许多湖泊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过量积累,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使湖泊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现象。
为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 水质净化技术水质净化技术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水质净化技术包括植物修复、生物控制和化学混凝沉淀等方法。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水质净化技术。
利用生态加速器(即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生物排泄作用)来降低湖泊中的氮和磷含量,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床滤池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
2. 藻类控制技术藻类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藻类的生长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环节。
中国科学家采取了多种控制藻类的技术。
利用特定的细菌来控制蓝藻的生长。
这些细菌具有抑制藻类和促进湖泊水体氮和磷循环的作用。
人工添加氧气、利用超声波技术等也被用于控制藻类生长。
3. 生态修复技术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修复也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湖泊生态修复的研究。
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湖泊富营养化的修复,在湖泊周边建立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减缓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人工鱼礁和生物堆肥等技术也被应用于湖泊生态修复中。
4. 综合管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湖泊的生态环境特点、行业排放和湖泊流域的管理等因素。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管理技术。
建立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体系,对湖泊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制定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规划,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加强湖泊流域的生态修复等。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池塘等封闭水体在环境条件变化或某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于水中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池塘等封闭水体在环境条件变化或某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于水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它是全球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一般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最后影响鱼类、植物、人类的生活环境。
这种污染有时候非常难处理,所以就需要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其继续蔓延。
湖泊富营养化可采取措施( 1)调整水产养殖方式,限制捕捞强度;( 2)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展人工增氧、水质改良、投肥和底栖动物的养殖等生态修复技术;( 3)增加清淤工作频次,保持水位稳定,并减少淤泥释放的营养物质;( 4)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特别是环境水质标准的执行;( 5)采用底泥疏浚、曝气和离子交换等技术,改善底泥水环境。
此外,大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和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残饵经微生物降解后还田,提高水体利用率,为后续生物操纵、人工设施提供了基础。
如水稻可以抑制蓝藻繁殖,鱼塘的网箱可以通过过滤或循环系统消灭蓝藻。
还可以采用底部透明覆盖膜的方法,该膜能阻挡阳光穿过,避免紫外线对水体造成的伤害。
再者,运用水生植物、放养鲢鳙、使用生物抑藻剂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一些治理方法和手段虽然初见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问题,比如蓝藻的抗药性、细菌耐药性及水体中重金属的二次富集等。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将防控理念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来治理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首先,控制蓝藻是控制富营养化的关键,因此应从根本上防止蓝藻大量繁殖。
同时,应保证河流健康生态系统的构建。
控制蓝藻要做好两个方面:第一,在实践中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优先选择在江河的支流或源头采用生态调度的方法控制蓝藻;第二,在实践中研究、探索抑制蓝藻的生态学基础。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生态修复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生态修复淡水湖泊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然而,淡水湖泊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原因以及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法。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富含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和磷。
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物的过度施肥和污水排放。
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时,它们会刺激藻类的生长,导致湖水变得浑浊,并且形成大面积的藻类水华。
藻类水华会消耗湖泊中的氧气,造成水中其他生物的死亡,进一步破坏湖泊的生态系统。
除了氧气缺乏和生物死亡,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大量废弃物的沉积导致湖底的氧气缺失,产生有毒气体如硫化氢。
这些有毒气体会杀死湖床上的生物,并且随着水中的循环而扩散到湖岸。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湖水的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从而破坏湖泊的生态平衡。
为了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系统,一系列的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限制农业和工业的营养物质排放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可以改变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且控制化肥的流失,防止其进入湖泊。
同样地,工业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确保湖泊免受工业排放的污染。
此外,改善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也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湖泊的水质。
其次,湖泊的生态系统需要适当的管理和恢复。
引入适当的生态系统实践,如湖岸带的植被修复和沉积物的去除可以帮助恢复湖泊的生态平衡。
湖岸带的植被修复可以减少水流速度,防止土壤和养分的流失,同时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沉积物的去除可以清除湖底的有毒物质,改善湖泊的水质和透明度。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推动湖泊生态修复的关键。
人们需要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并且积极参与到湖泊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活动中。
通过组织公众参与的湖泊保护项目和宣传活动,可以增加公众对湖泊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盐的浓度过高而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在中国逐渐加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导致水体中藻类繁殖过盛。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人工手段调节湖泊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减少富营养化程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水量控制、人工漂浮物清理、湖底泥沉积清理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阻断富营养化的发展。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来调节湖泊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草鱼放养、溶解性氧化物喷施等。
通过添加草鱼等消耗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和浮游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
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降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常用的生物方法包括湖泊生态修复、生态调控等。
湖泊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提高湖泊生态功能,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生态调控是指利用生物相互作用调控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常用的生态调控方法包括种植水生植物、鱼虾饲养等。
综合利用上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效果。
目前,中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在物理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增加湖泊出流水量,减少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积累。
对湖底泥沉积进行清理,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化学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溶解性氧化物喷施、草鱼放养等方式,降低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湖泊水体中藻类的繁殖,改善水质。
中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的操作和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和评估。
湖泊富营养化与生态环境修复

湖泊富营养化与生态环境修复湖泊作为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不仅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还承载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湖泊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修复的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排放过多的氮、磷等养分进入湖泊水系,使湖水中的营养物过多,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使湖泊水质迅速恶化。
此外,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湖泊周边的建设和河流开凿,增加了湖泊的营养物输入;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的增加,促使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更加严峻。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湖泊物种的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湖水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覆盖湖面,阻碍了光线的透入,使底栖植物无法生长,进而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
其次,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氧气供应不足,使得湖泊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减少,鱼类等水生生物无法正常呼吸,造成了湖泊生物资源的减少。
此外,湖泊富营养化还导致水体PH值下降,酸碱度增加,降低了湖泊的水质,对周围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三、湖泊生态环境修复的方法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进展。
首先,应从源头控制养分入湖。
加强农田管理,改变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养分流失的风险;同时,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避免直接排放入湖,减少湖泊的养分输入。
其次,对已经富营养化的湖泊,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
可通过增加湖水深度,改善湖底质量,培育湖中底栖生物种群等方式来提高水体透明度;采用人工抽水降低营养物浓度,消除湖面的水华;还可以利用湖泊植物自身的调节措施,如种植适应性强的浮叶植物,提高湖水的氧气含量。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

.
24
夜光藻赤潮
东海赤潮
.
25
东海赤潮
米氏裸甲藻赤潮
养殖水域赤潮
.
东海赤潮
26
(二)富营养化的危害
1.造成感官污染 2.引起水质恶化 3.减少鱼类活动的空间 4.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伤害水生生物 5.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
27
(三)富营养化的防治
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防止方法
治理方法
.
43
应用实例
盘溪河
生 态 修 复 前 的 盘 溪 河
.
44
应用实例
生态修复后的盘溪河
.
45
3、生物操纵技术原理
生物操纵技术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 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 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然后,通过调控 水体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 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内污水中 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方法。
39
.
40
.
41
2、生态浮床
技术原理:
通过水生植物根系的截留、吸附、 吸收和水生动物的摄食以及微生物的降 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
42
生态浮床技术特点
不需要搬运或输送污染水体(包括底泥 和岸边受污染的 土壤),直接利用水生 植物、微生物对水体中氮、磷元素进行 有效吸附转化和降解。
在受污染区 域 进 行原位处理,最 具经 济和技术合理性,所以运用的也最为广 泛。
.
30
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技术
• 1.人工湿地技术
• 2. 生态浮床技术
• 3. 生物操纵技术
• 4.微生物制剂的使用
.
31
湖泊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湖泊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湖泊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域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湖泊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质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作势在必行。
一、水质改善。
1. 加强污水处理,对于湖泊周边的污水排放口,加强治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
同时,建设湖泊周边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全面处理,减少对湖泊水质的污染。
2. 生态植被修复,在湖泊周边种植具有吸收营养物质和净化水质作用的湿地植被,如芦苇、香蒲等,以净化湖泊水质,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施肥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对湖泊的污染。
2. 生物修复,引入适当数量的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如藻类、浮游植物等,利用其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湖泊生态系统修复。
1. 湖泊水生态修复,对湖泊水体进行生物修复和水质改善,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保持湖泊水体的清澈和透明。
2. 湖泊岸线修复,修复湖泊周边的湿地和岸线,恢复湖泊周边的生态景观,增加湖泊的生态功能,提高湖泊的生态服务能力。
四、生态监测与评估。
1. 建立湖泊生态监测网络,建立湖泊生态监测站点,对湖泊水质、生物群落、水生植被等进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湖泊生态环境问题。
2. 生态效果评估,定期对湖泊生态修复工作进行评估,分析修复效果,指导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确保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综上所述,湖泊生态修复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生物修复、水质改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湖泊的生态环境质量。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湖泊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和保护。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湖泊生态修复工作贡献力量,保护好我们的湖泊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摘要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恶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们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营养物质、溶解氧、光照、温度、水动力以及底泥等影响因素有关。
在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 论述了湖泊富营养化得生态修复机制和目标,分别对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机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lake eutrophication is deteriorating in China,which has destroyed the balance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endangered human health seriously。
The formation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releated to several factors,such as nutr ients,dissolved oxygen, ligh,temperature, hydrodynamic and sedmient,etc.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and harm of water eutrophication,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aquatic plantm ,icroorganism and aquatic-animal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including the irtreatment-mechanism,process characteristics,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 irection。
关键词生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机制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排污量日益增加,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大量含有氮、磷元素营养物质的污染物不断排入湖(库),使水体的营养物质负荷量不断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对水体水质有严重影响,而且影响到周边水环境和人文景观。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非常严重且呈恶化趋势。
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8 个国控重点湖泊中,满足Ⅱ类水质的2个,占7.1%;Ⅲ类的6个,占21.4% ;Ⅳ类的4个,占;Ⅴ类的5个,占17.9%;劣Ⅴ类的11个,占39.3%。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在监测的26个湖泊中, 重度富营养的2个, 占7.7%;中度富营养的3个, 占11.5%; 轻度富营养的9个, 占34.6%[2]。
因此, 预防和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势在必行。
仅仅依靠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来减少排入水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被动的一种预防措施。
随着水生态修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近年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较快。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根据水生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修复,促进良胜的生态演替,达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的一种技术措施[3]。
1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危害1. 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 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 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 这是极为缓慢的过程。
但由于人类的活动, 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 水生生物尤其是藻类将大量繁殖, 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 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 被微生物分解, 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 水质恶化, 以致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4]。
目前判断湖泊富营养化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总氮含量大于0.300 mg/L,总磷含量大于0.025mg/L, 透明度小于25m, 叶绿素a含量大于0.010 mg/L。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主要受营养物质、溶解氧、气温、光照、水动力和底泥等因素的影响。
1.1.1 营养物质。
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
淡水水域藻类大量增殖的限制因子主要是磷,其次是氮,可能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
在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和具备充分营养物质的条件下, 天然水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合成本身的原生质。
有学者提出了藻类的经验分子式C106H263O110N16 P1[5]。
这就是说,氮磷比按元素计为16:1;按重量计为7.2:1. 0。
当氮、磷比小于该比值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当大于该比值时,则可认为磷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
但在一般情况下,水体中藻类能通过生物固氮作用从大气中获得所需要的氮元素,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多同时,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 Leibig law of them-inmi um)指出: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提供给它的所需养料中数量最少的一种。
由此可以认为, 磷是控制湖泊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6]。
1. 1. 2 溶解氧。
根据湖水中光合作用产氧和污染物氧化降解的耗氧过程可知,水体溶解氧下降有利于蓝藻的生长,而对其他藻类生长不利。
当水体中氮磷过量富集,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生长旺盛,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鱼类等对藻类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藻类越长越多,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溶解在水体表层,表层水面形成氧饱和溶液,从而阻止了大气向水体进行复氧。
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海藻在分解时也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这样水中的溶解氧就会急剧减少,甚至可降至零,从而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水质恶化。
1. 1. 3 温度和光照。
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藻类生长的最重要的物理因子。
在一定范围内,藻类数量随光强及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温度的影响大于光强,在20~30℃的条件下,当光强从1 000 lx增加到4 000 lx时,藻类数量增加较快,4 000 lx 以后渐趋平衡,在5 000 lx基本上达到最大值。
如果光照和温度都较适宜,则藻类过量生长,[水体可能产生富营养化[7]。
1. 1. 4 水动力。
水体富营养化需要有合适的场所和缓慢的水流流态,一般多在湖泊、水库、河口、海湾、内海等水体内发生。
缓流水体一方面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扩散,加剧了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的积累,为藻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营养基础;另一方面,缓流的水体为一些较适应缓流水体的藻类如蓝藻、绿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水力条件。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风力对水体的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在风力较适中的季节,由于受风力的作用,水流将从水体下部向上流动。
在水体流动的过程中,底泥中的营养盐被水流搅起随水流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增加。
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条件下, 藻类会大量生长, 同样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1.1. 5 底泥。
对许多湖泊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湖泊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入湖营养盐负荷量减少或完全截污后,湖泊仍然可以发生富营养化,甚至出现水华,这一现象在浅水湖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受湖泊沉积物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可能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
营养元素在水体及其底部沉积物间存在溶解、沉积动态平衡,外源性营养物进入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沉积到底泥中,而当水体营养物含量降到一定限度时,底泥中的营养物将重新释放到水体中[8]。
1. 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2. 1 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水产养殖业。
富营养化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同时,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造成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有些藻类的分泌液或死亡分解后产生的黏液,可以附着在鱼虾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窒息死亡。
鱼虾贝类吃了含有毒素的藻类后,也会发生中毒死亡 。
1. 2. 2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处于富营养化的水体,水体的正常生态平衡被破坏,原有的水生生物类群被打破,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
湖泊自身各种功能特别是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最后可能会使某些湖泊老化,成为生命力丧失的死水,甚至干枯死亡。
1. 2. 3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的水质下降,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
水质下降有时只表现为感官性状的变化,使水体变得腥臭难闻,如束丝藻属和鱼腥藻属呈现猪粪味,腔球藻属呈现烂草味,空球藻呈现鱼腥味;有时却可能含有致病毒素,如蓝藻门的不定腔球藻、铜绿微囊藻分泌的带毒性的物质可引起人畜消化道疾病。
另外, 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或食用这种水中生长的鱼、植物则会导致中毒、致病。
2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定义及目标2.1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定义生态修复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修复的目的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湖泊生态系统,使其与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子,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湖泊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该类技术的特点是修复措施与退化水生态系统紧密融合,对于我国浅水型湖泊的富营养化防治是一项应用潜力很大的技术。
通过生物操纵或沉水植物重建,减轻营养负荷的再悬浮程度,促使藻型富营养化水体向草型富营养化水体演替,抑制蓝藻暴发,达到提高水质安全性的目的。
2.2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目标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一般应该遵循的路线是控源、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
控源包括流域上各种外源负荷以及沉积物释放所产生的内源负荷,这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非常必要[10]。
在控源的基础上,进行以水生植物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
湖泊生态修复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底泥内源污染,这在浅水湖泊中特别需要;另一方面是控制蓝藻水华。
从技术上说,消除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还在于削减湖泊水体的氮、磷以及底泥有机碳和氮、磷的负荷,消除水体中藻类疯长的基础,达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目的[11]。
以地表水和湖泊水水质国家标准为修复目标。
环境管理部门要求控制3项基本指标:氨氮、全磷、透明度。
通常把氨氮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0. 500 mg/L;总磷定在湖泊水Ⅲ类标准:0. 025 mg /L(地表水Ⅲ类标准可放宽到0. 100mg /L);透明度定在湖泊水Ⅳ类标准:1. 5 m( 地表水透明度无标准;富营养化湖泊水体透明度一般仅0. 2~ 0. 3 m)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