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嫁习俗

合集下载

关于嫁女的礼仪

关于嫁女的礼仪

关于嫁女的礼仪
嫁女礼仪是指在中华传统婚礼中,女方离开自己的娘家,嫁到男方的家庭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嫁女礼仪的常见内容:
1. 准备嫁妆:女方在嫁前将自己的嫁妆准备好,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具、锦绣等物品,具体内容因地区风俗而异。

2. 迎亲仪式:男方家庭会派出一支接亲队伍去迎接新娘,队伍通常由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组成。

3. 迎亲祭拜: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会先行祭拜祖先,以示尊重。

4. 丈母娘接见:女方进入男方家后,会由男方的母亲或长辈接见,接见过程中,女方必须示谦卑恭,表达对男方家庭的敬意。

5. 赞礼:女方家庭会为新娘垫付一筹礼金,作为嫁女的礼节。

男方则会以礼金回赠。

6. 三朝新娘:新娘需要在结婚当日三次向夫家的各位长辈行三叩礼,以示对家庭中各位长辈的敬意。

7. 新房入门:新娘进入新房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入门仪式,如踏入龙凤榻,接过三杯茶等。

8. 迎新娘宴:新娘进入新家后,男方家庭会举办一场迎新娘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以庆祝新娘的到来。

以上所提及的礼仪只是一些常见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地域和家族的不同,嫁女礼仪可能会有所差异。

然而,无论具体细节如何,在整个嫁女仪式中,尊重和敬意是核心价值观,并且以和睦、喜庆的氛围为主导。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婚姻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婚嫁礼仪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婚姻的庄重和仪式感使得婚礼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发展和传承。

一、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因此,婚姻一直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二、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

比如,在婚前,双方家长要进行严格的婚姻介绍,以相互了解和协商。

而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够正式迎接新娘。

这种繁琐且独特的过程,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婚姻重视和庄重的一面。

三、传统婚嫁礼仪的传承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中国的传统婚嫁礼仪依然保持了很强的传承性。

在一些农村地区,婚礼仍然以传统婚嫁礼仪为主,严谨而庄重。

同时,一些城市地区也开始注意传统婚嫁礼仪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传统婚礼展示和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四、传统婚嫁礼仪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婚嫁礼仪在现代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和演变。

一方面,一些传统礼仪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实用性的考虑,逐渐被放宽或改变。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家庭也选择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婚礼形式。

这种演变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更在现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新的时尚和风貌。

五、婚嫁礼仪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婚嫁礼仪不仅仅是形式化的程序,更是一种文化和人情味的传递。

通过严谨而庄重的仪式,婚姻的庄严感和祝福的美好都得以表达。

婚嫁礼仪也承载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婚嫁礼仪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礼仪的接受度降低,更倾向于简洁和个性化的婚礼形式。

传统婚嫁习俗拜堂过门与婚礼仪式

传统婚嫁习俗拜堂过门与婚礼仪式

传统婚嫁习俗拜堂过门与婚礼仪式传统婚嫁习俗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仪式。

在全球范围内,拜堂过门和婚礼仪式是婚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统婚嫁习俗中的拜堂过门以及婚礼仪式,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之处。

一、拜堂过门拜堂过门是传统婚嫁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标志着新郎和新娘正式融入彼此的家庭,成为一家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拜堂过门多以神圣庄重的方式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华丽的喜轿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婚礼场地或新郎家。

在接新娘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敲门求婚、谈嫁价、请亲亲友友助婚等。

这些仪式代表着新郎和新娘对彼此的诚挚之意,以及对父母、亲友的尊重。

拜堂过门的核心仪式是跪拜祖先,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新家庭的决心。

相比之下,西方的拜堂过门仪式通常简洁而隆重。

在教堂或婚礼场地,新郎和新娘会面对面站在神父或主持人面前,向彼此宣誓并交换婚戒。

这是一个象征着彼此承诺和爱的重要时刻。

随后,他们会互相以吻的方式庆祝这一特殊时刻,这个吻即代表着彼此对爱情的承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拜堂过门仪式都是新郎和新娘婚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们不仅仅象征着两个人的团聚,更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和祝福。

二、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是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不同文化中,婚礼仪式的形式和过程各异,但都以庄重、热闹的方式进行。

中国传统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敬茶、行礼、宴席等环节。

新郎一般会带着婚车和伴郎团前往新娘家,接新娘。

在新娘家,新郎会与新娘亲友们一起进行一系列的敬茶和行礼仪式,以表达对新家庭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随后,新娘会与新郎一同乘坐婚车回到新郎家,开始婚宴。

在婚宴上,亲友们会共同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并祝福新人。

而在西方国家,婚礼仪式通常包括宣誓和誓词、交换戒指、证婚、领证和庆祝宴会等环节。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面对面向彼此宣誓,并交换戒指以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和忠诚。

随后,证婚人会宣布他们正式成为合法夫妻,并颁发结婚证书。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婚嫁、葬礼、饮食、服饰、礼仪等。

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婚嫁习俗在古代中国,婚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体现了家族传承和社会秩序。

婚礼通常包括聘礼、迎亲、拜堂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代表着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迎亲是男方一家人去女方家中接新娘,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拜堂是新娘和新郎在正式结婚仪式上行拜之礼,家族长辈主持,并给予祝福。

二、葬礼习俗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庄重和严谨。

在葬礼上,家人会穿上孝服,以示对逝者的哀悼。

在葬礼过程中,有各种仪式和礼节,如告别仪式、烧纸钱、领请客人等。

告别仪式是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送行的仪式,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烧纸钱则是为了向逝者送去物质供应,认为逝者在来世也需要使用。

三、饮食习俗中国人对待饮食十分重视,古代的饮食习俗则更为注重礼仪和习惯。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应该依据五谷为主,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每顿饭前,人们通常会行“举箸礼”,以示对食物的敬重和感恩。

在宴席上,酒桌上的规矩更是有条不紊,如不可自斟自酌,应等待长者和上级先行,严谨而又有序。

四、服饰习俗古代中国的服饰习俗丰富多样,其中之一是儒家文化中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in御俗、书主等艺术形式中,华皇家中产阶级代表,五个上等艺术形式,各自特点而闻名于丘强寻豁郁等艺术御俗时期传统社会,在道教、空王的配乐中属于饮食。

数学艺术和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书写和数学计算来加深对礼仪文化的理解。

五、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体现了尊重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师长是一种美德。

尊重和谦虚的态度在古代礼仪习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男女之间的交往中,也有着一系列的礼仪规矩,如男子应该率先行礼,女子则应该谦虚有礼,有时间地裹住嘴或装束高雅。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家礼集前言:昔文公作家礼以利世凡冠婚、丧、祭之与书啟称呼之礼,上通郡下达僻、坏靡不尊奉洵传家之至宝也,至今世远源湮一代传一代,不无错谬行斯礼者、浈询练达名师将前贤立定成规,以及名师所篡新裁逐一讲明、融洽庻挥亮自如而无差讹之愆,若徒执旧本不知通变,私身学者行斯道者谨之懍之,母庸忽诸也。

论嫁娶古人野合,知有母不知有父,自伏义氏始则、嫁娶以鹿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以女从夫曰嫁,娶女为妻曰娶。

论婚姻夫婿曰婚、妻曰姻;以昏时来女,则因之而去也。

娶妻以昏时者、取阳往阴来之,又云妻父曰婚,婿父曰姻,姻者亲也。

故男女两亲人对请,自亲姻教弟。

论媒妁古者媒妁有正副,即今所谓正媒、荐媒也。

荐媒者男女两家往来说合之人也;正媒者女家择亲族中有福偲之人。

以安之,今只有荐媒,则女嫁之日安一个坐席人,谓之正谋。

又正媒曰掌判、荐媒曰氷判。

论结婚六礼古者结婚聘仪有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徴、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至今家只有三:以纳采、问名、为文定一也。

以纳吉、纳徴、为行聘,请期、附行聘云时二也。

亲迎一节、婿虽不上门来亲迎、而亲迎名色犹存三也。

论书谨慎凡付行帖啟,关系兆轻须先审问某事、所请何亲、承帖何人、逐一开载;明曰次询单帖若干。

封套几个、计算已定,然后将纸对边裁、折十页或八页,上下切齐。

书时又须平心片息,详审称呼从容下笔。

论行帖日期凡行帖日期、如初一请:则云朔旦朔日。

初二请:则云朔后一日。

余初几日、则云朔几日。

十五日请:则云望日。

十六请:云望后一日。

余十几日,则云望几日。

二十请:则云廿日。

廿几日。

三十日:则云晦日。

日辰类本日请:即旦、即辰、即午、即晚。

即日是日即刻。

请明日:明日、明午、明辰、来午、来日、次日。

请朝翌日:翌午、翌晚。

(以上日期是单帖用之)。

论帖首写小儿、小女、舍侄字办凡男家文定、行聘、完娶;及女家受于归。

请客父承帖、写小儿、小女、某事奉请。

伯叔承帖写:舍侄、舍侄女、某事奉请。

小字、舍字、皆是自谦之语。

若请家族只写:△男、△女、△侄、△侄女△事奉请。

则有几男、几女、几侄、几侄女。

亦然或写△日喜酌奉请,则不写小儿舍侄等等。

论婚娶请期先后办凡完娶请客分作三日请者,如本日则写:△日△男完娶奉请;或请次日、或三朝、则先写△男完娶△日洁觞奉请。

以一定式、推之后事皆然。

论婚娶请客与请本事亲家不同凡文定、行聘、完娶、请诸亲戚俱照其事,△日△男△孙△事,洁觴奉请或洁觴恭迎,若请本事之亲及总书、只写粛、洁觴恭迎;不写△男△孙△事。

论请帖用封套凡请帖用封套者,帖内写△日△亊恭候台光、下写△亲△姓名拜;封套外用红签△府△亲印△写全字。

论翁老二字凡请尊辈年长于我者,勿论亲族皆称△翁。

若年少之人虽尊辈,不可称翁、只称老、若晚辈年长于我,及与我同等,皆称△老。

不可称其名、及全号、若单幼称其名或全号亦可。

论请不俱帖凡一公子孙、一本至亲无俱帖相请之。

礼至老伯叔祖,及伯叔兄弟分浱者、方俱帖相请。

论家庭有亲相请称呼凡家庭无故不得相请,所请者在亲耳理宜照称呼、特不男性耳、若无亲相请、照尊卑称呼。

论姻眷愚三字分办凡请亲戚、帖至亲者称姻字,若眷字勿论亲疏可通用。

至若愚字、凡家庭尊卑皆称愚字;而于亲戚朋友亦可称愚字世。

论辞帖凡婚娶请客、无帖上辞贺之礼,而俗有必欲写明者、则于签傍写明谨辞酒仪四细字,于恕荘之下不宜太近,亦入乡从乡之意,非正也。

若辞贺酒仪,则于帖弦写,谨卻酒仪四细字。

论全帖帖面字凡请客全书,帖面写一全字;谢帖、拜帖、送礼物全书,帖面写一正字。

凡请夫妇全帖、帖面写全福两字。

请妇人全帖、帖面写一福字。

凡礼物全帖、帖面写鸾凤和鸣四字。

封套面上写鸾书、凡庚书、帖面写天长地久、或写乾坤定位四字。

封套上用红签写庚谱二字。

论全帖荘啟凡文定浇头、行聘、请正媒、荐媒、及完娶请新亲,掌判全书、并请师训舘、及请庆寿等,全帖决宜荘啟。

每页四项写、承帖之人名写在签及至可以间省。

不荘啟者则签傍必写恕荘二字。

或写宥啟二字。

若总帖及古式、则不恕荘赤不写恕啟字。

承帖之人名写在签前、顿首二字全帖古柬方可写。

如单帖只写一拜字,古柬帖面写古式二字。

论男家承帖凡婚娶承帖有祖父在以祖父之名承帖,谊称△△下写谐孙△△顿首拜。

如祖父不在、谊以父之名承帖、照父之分、谊称呼△△、下写偕男△△顿首拜。

如娶者之祖与父俱不在,则借伯叔、或兄之名承帖,俱照各人称呼、△△下写偕侄、弟△△顿首拜。

此惟全帖则然;若单帖父承帖只写父亲一人名下、不写偕男△△之句。

论礼帖自称凡行聘婚娶,行与女家之礼物,是亲家受,有亲家在礼内自称姻晚生。

只有亲家自亲姻教弟,无亲之伯叔未分火者,自称姻眷晚生,无亲家、而有亲家之兄弟,自称姻弟,若承帖、虽有亲祖而行亲家之辈。

亦称教弟盖新来从谦也。

论娶有丧服承帖凡婚遇有丧服,主人不得承帖,用伯叔承帖亦可;倘服内无伯叔可承帖者,俱写从吉二字,于姻眷字上△△拜;或写筈代从吉二字、姻△△顿首拜、名亦不必贴蓝签。

乃去凶从吉之义,然亦惟用于本事亲家,服已轻不得已主、以也若请亲朋、或又母丧未讽年俱不可。

论女家承帖凡庚帖须看男家承帖之人尊卑,如何酌量称呼可也。

论夫妇承帖凡文定行聘、完娶、女家开来有夫妇者、男家赤用夫妇承帖,若自家祖父母、与父母不双全则、借伯叔或伯叔双全者,承帖可也。

论请家庭做媒凡请疏家庭做媒,与女家无亲故者、上下宜照家庭尊卑称呼,则于全帖内小儿二字改作△男,贲舍二字当改作过庭,妇人承帖当改作过室宠隔二字,不写姓亦不称先。

凡请房人等,与女家有亲作媒、开来书单有亲不便称呼者、用全书一封、不荘啟不书名惟于签上写奕森严戚、称不便此八字。

凡请同姓不同宗做媒、仍照请啟式、有亲上下宜照亲呼、惟不写姓、耳无亲老者签写大德望、大冰判△翁家老先生,自称宗教晚△△顿首拜。

论下书凡男家文定、初聘、浇头、修正媒书一封,荐媒书一封、预先十几日、使人至女家下书,以吉期吉用代兴包二礼,一与女家正媒,一与押担荐媒代兴者、桥马礼也;男家请荐媒、来引定聘礼物,往来无桥马者,故用此包以代之。

则包可受至,若是媒不来押担,将此包復回男家。

论庚书式凡庚书乃男家所俱其,在本乡本郡,用全副双签修庚书一封。

内贴签二条,男家书称呼姓名、顿首拜,于书上签写乾造△年△月△日△时建生要写双字眼、合黄道、平头写到脚。

女家亦书称呼、姓名、顿首拜,于书上签写:坤造△年△月△日△时临生。

要双字眼、合黄道、平头到脚。

将庚书复回于男家存执,至于结亲異县别省者,定用顶上全幅双红纸修书二封,将一封载明自已藉贯三代、并男年庚、留一封以待女家自写、二俱呈于女家、女家将男家呈来庚书存执、又将男家呈来之书、亦载明自已籍贯三代并女年庚复回男家存执,所以庚书二封,二封必出于男家者,以其纸相同、以兆夫妇之无高下、又两家相执,以示信也。

论星期书夫妇星期者,男家择选冠筓、迎亲吉期、行聘之日期,将书呈于女家后,女家知有定亲、便规好预备等待也。

论行聘文定礼物书凡文定行聘礼物、须写别名方万于雅。

若不知别名、而直写礼物必见,哂于大雅,至若聘仪多寡,存平其人多则分行排写,少者写作一排、宜双不宜单。

论催帖凡催帖、照写请本人帖称呼;写△名再拜,婚娶则写再字,不宜讳作载,催帖者恐其不来,于帖侧写之介恕催四细字,如无马轿,则写之仆恕者四细字。

於字于驾临之侧下。

论老亲结新亲之称呼何谓老亲结新亲,且知兄弟与姐妹夫是老亲戚,妻兄弟之女与姐妹为媳、或姐妹夫之女与妻兄弟为媳,则又结新亲、唤其称呼当如何,吾以为平日相请则称老亲为是。

今结新亲之称呼为是也。

论分外之亲呼有疑难何谓分外之亲,假如亲家之祖父,伯叔兄弟乃正分之亲也。

书帖尚有称呼,至于亲家妻外之亲,则是分外之亲唉,其称呼却是疑难。

吾以为须以子媳之称呼、換称呼为主。

如高我两辈者△称呼△翁太姻△△。

自称姻家再晚生,高我一辈者,上称△翁姻△△,自称姻家眷晚生,与我同辈者,上称△老姻△△,自称姻家眷教弟。

低我一辈者,上称△老姻△△。

自称姻家眷侍教弟。

凡请亲外之亲,须照此类推,庻无疑难唉已。

论称呼有锡疑世俗称呼错误不一,估举一二而言,且如:妻侄请姑丈、自称愚侄礼也,至于姑母宜称愚侄。

忌亦有称愚者、又如两姨丈自称愚襟侄礼也,至于姨母宜称愚甥,忌亦有称愚襟侄者,旦妻兄弟请姐妹夫,自称内兄、弟礼也。

甚至竟有称外兄、弟者。

凡同母异父之兄弟皆称外兄弟;又如女婿请妻父称岳丈礼也。

至于妻父请婿、自称眷生或拙丈。

甚至竟有称拙岳者。

又养子请养公,宜称△翁恩伯或契父。

自称年愚侄或契男竞有。

上称养公、自称养男凡此可以不办也。

论同姓异姓书姓不书姓凡行帖:对同姓同宗者不可写姓。

对不宗者亦可不写姓、写一宗字于名字之上,对异姓行帖,与夫众自称者,俱宜写姓、凡请亲戚帖、至亲者称姻。

若眷无论亲疏皆可通称也。

论拜字凡婚娶之事,以及平日行帖除单催帖外,其余写拜字,必要到脚方为合理。

论古式古式与不荘啟全帖则但不写如啟二字,以及不可荘啟也。

帖面写古式二字。

论妇女承帖凡妇人请夫家伯叔母之类,自称愚侄妇△氏裣衽拜;不写从△门夫家之侄。

请自已伯叔母之类,自称归△门愚侄女裣衽拜;不写△氏已家之姓。

凡妇人请亲戚之妇人,俱从夫家之亲,谊称呼,自称姻或眷△门△氏裣衽拜,所以老与幼者、称端肃拜;幼与老者称裣衽拜。

论妇人对请称呼妇人无故不具帖盖,妇人无权有事、则丈夫主之,如男婚女嫁系丈夫承帖。

于妇人无与其间,或有当请之女客,及女家开来单有寡妇,而丈夫无可承帖者,故用妇人承帖对之。

妇人请客单帖仍写△日△事奉请,与男请同,若称呼卑、请尊上称△府△太君△亲老夫人。

自称眷或姻晚△从△门△氏裣衽拜。

尊请卑:上称△亲△府△孺人。

自称眷或姻△从△门△氏端肃拜。

请平辈上称:△府△太君△亲老孺人。

自称姻或眷△△门△氏裣衽拜。

“△门者夫家之姓也”妇人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岀嫁从夫、故亡从△门者。

已家之姓也,妇人无字故称氏也。

论男妇不相对请称呼凡男女授受不亲之礼法森严。

故不相对请,然究其所请,惟至称则然也、无用邀请之礼。

至于两相称呼或寄书信,或祝寿吊奠,有相称呼之礼,其余无所有称呼也。

论正妻亡而妾在承帖凡正妻亡、而妾居侧室,遇正妻之子女嫁请啟书帖,以宜同居伯叔母及兄弟之妻承、或以众嫡媳承帖、若此妾所生子女嫁宜以此妾承帖,则写忝眷教△门副室△氏裣衽拜。

庻免以妾为妻之嫌,若夫君故则有从子之义副字不写。

男家浇头规矩夫浇头者,乃女家嫁娘洗涤头垢。

以待加筓,男家谨具礼物,用箩盛糍粿、肉豚、首汤腿、祭酒、香纸、竹炮、以及凤冠花朵、云肩凤袍、又另合盛糍粿、开眉包与女家主妇梳妆嫁娘者、又裁逢、木匠、油匠、铁匠、肉各一块、红包一礼,请酒单帖各一封,行帖者预修正媒啟书。

荐媒啟书各一封。

代与包二礼、先浇头、几日后、人至女家下书以示浇头吉期,又修请亲族单帖若干,又女家裁逢、木、油、铁、匠单帖各一张。

又修女家开来男家亲妇戚书单,至此不用菜书,俱各请宴书一封,又修催粧家先啟礼书,冠筓家先啟各一封,又祝神包一礼、以上等书用书盒盛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