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解读

合集下载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规则一:进入专注专注流程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开头的准备、中间的过程以及结尾的结束。

进入专注前,需做好必要准备,包括习惯化日程、安静的环境和个人的精神准备。

专注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原则,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与数据可视化的即时反馈。

专注结束后不再想工作的事情,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规则二:拥抱无聊面对分散注意力的社媒,要意识到分散不可避免,接纳这个事实。

对待社媒的态度应是常用的放身边,少用的收纳起来,不用的直接丢掉。

规则三:远离社媒作者认为,深度工作者需要远离社交媒体,因为社交媒体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分散注意力的本质,接纳这个事实,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可以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查看社交媒体,或者使用社交媒体管理工具来限制自己的使用时间。

规则四:减少不必要的干扰首先拒绝干扰专注的低级任务;接着讲处理电子邮件(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分为三种场景:收信、回信与写信。

收信时,为避免过多干扰,可设立门槛,降低他人期望,或者不回复;回信时,应具体化并采用最短流程化的方式;写信时,应具体化并采用利他思维。

在个人看来,所谓深入工作,就是如何专注做事,亦即心流。

全书两部分,为什么做,怎么做。

这本书的缺点(往往也是自助类书籍的通病)如下: 1. 抽象的混乱抽象程度高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作者大都喜欢创造新名词,然后用抽象解释抽象,用概念解释概念;另一面则是在低抽象层次上,又变成引用诠释引用,例子解释例子。

2. 碎片化自助类书籍往往缺乏逻辑与整体性,不成体系,东拼西凑,各种引用,然后一本书就出来了。

总结是单独分支,不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体系。

我现在的想法是,人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规划。

没有对应的意识,再好再完善的计划也没有任何用处。

看到书里那些密密麻麻的画线,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在文字底下到处划线是因为都不懂,都不理解。

阅读就和经典的知识圆圈类似,阅读越多,懂得越多,不懂的就越来越少,也就没必要全都划线,只用抓重点。

工作的深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

工作的深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

工作的深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一年多读365本书《深度工作》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深度工作》。

这是一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不断跳出的网页弹窗,塞满你收件箱的邮件,时不时响起的消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太多了,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我们手头工作的宝贵精力,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你想对付这种浮躁不专注,深入工作才是解决之道。

深耕细作是新时代成功必备的核心技能。

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深度工作》的卡尔·纽波特,不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畅销书,还是一位人气博主。

他花了10年时间培养自己专注于难题的能力,后来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他坚信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深度工作》是本帮助你提升效率、优化脑力的书。

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书中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

我们现在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想要成为精英,你就要进行深度工作。

第二,拒绝浮浅工作,拥抱深度人生。

想要成为精英,你就要进行深度工作至此,我们已经频繁地提到“深度工作”,但究竟什么是深度工作呢?深度工作是指专注于专业活动,不受干扰,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很难复制。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要满足三个条件:无干扰的状态,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新价值或者提升技能。

然而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定义是相背离的。

发达的即时通讯、频繁的电子邮件和社交软件交流正在剥夺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冥想的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加浅薄。

当我们的大脑习惯浮浅的工作方式时,就很难集中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的思考。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它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专注和高效。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的。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其他人的成功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深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专注和高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干扰和挑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深度工作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他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专注和高效,并且通过深度工作来实现这个目标。

同时,他还强调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专注和高效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例如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工作计划、如何避免干扰和分心、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等等。

这些建议和技巧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还教会了我们如何通过深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专注和高效。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被各种琐事和社交媒体所占据,真正能够深入思考和专注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

然而,深度工作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深度工作》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一、深度工作的价值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之相对应的浮浅工作则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现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经济形势下,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

正如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所强调的,“拥有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而这都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专注力。

通过深度工作,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深度工作的阻碍尽管深度工作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面临着诸多阻碍。

深度工作很难,浮浅工作更简单。

衡量深度工作的相关度量很难,而且浮浅的工作更加容易完成。

这使得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浮浅工作,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工作。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很多知识工作者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他们往往会采用能够可视化的指标来作为考核标准。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上班时间摸鱼打诨,等到快下班时才开始忙碌,拖着时间加班加点,顶着星光回家,路上还不忘发个朋友圈。

看似繁忙的工作背后其实只是没效率、没产出的表面热闹,感动的只有自己而已。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现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高科技。

然而,进入深度工作就需要暂时远离和屏蔽互联网,免受干扰。

但是如果我们脱离了互联网,又会被质疑“跟不上时代”“思想落伍”等。

再加上深度工作能获得的价值和忽略深度工作造成的损失很难具体衡量,所以,深度工作难以人人普及和实施。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在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注意力被大量分散的挑战。

《深度工作》一书深刻地探讨了这一问题,并强调了专注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书开篇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这种环境使得我们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这也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

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社交媒体、新闻推送、娱乐节目等吸引,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

然而,正如书中所说,专注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它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我们的意志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消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会感到疲惫和空虚。

以我个人为例,曾经我幻想着在未来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拥有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副业收益,还能将爱好转化为赚钱的工具,与女友环游世界,并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但这种浮躁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反而让我感到精神空虚。

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被浮躁的生活所迷惑,而应该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满足和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常常感到空虚、焦虑和不安。

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最终被现实社会打败。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已经很艰难了,我们不应该再给自己增添烦恼。

浮躁的生活方式不仅不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帮助,反而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感。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陷入了一种“任何益处”的思维定式,认为只要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就应该去做。

但实际上,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利益,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弊端。

我们需要用灰度思维来看待问题,避免过度分散注意力。

反思自己,我发现自己也常常被各种琐事分散注意力,无法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阅读本书时,我也会时不时地拿起手机,查看社交媒体上的消息,或者回复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我的时间,还影响了我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分享下《深度工作》完整笔记(深度工作)书评

分享下《深度工作》完整笔记(深度工作)书评

分享下《深度工作》完整笔记(深度工作)书评一、理念/IDEA深度工作的定义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的识别实习生法则:一项工作,交给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来做,到底要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就是难度的参考系数。

浮浅工作是哪些难度不高的,深度工作是哪些比较难的。

前者可以外包,后者要自己来。

(一)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减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大重组时代有三种人获益大重组时代,有三种人非凡不会被机器替代,还会变得更强。

1、高级技术工人擅长使用智能机器的高级技术工人,包括工程师,也包括统计专家。

统计专家希尔弗是典型代表,运用复杂算法,预测美国大选。

2、超级明星各个行业中的超级明星,可以通过信息工具扩大影响力,消除工作的时空门槛。

3、所有者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

杰克·多西是推特创始人,作为所有者,他不做深度工作,也不做浮浅工作,他的工作比较特殊,就是高频处理管理事务,并且产出高价值。

一个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就是一部难以自动化的决策引擎。

他代表了一个我们无法忽略的群体: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

知识工作者需要两种核心能力没钱的普通人只能努力成为前两者,学会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为此要培养两种核心能力: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引导大重组时代的智能机器大多数都非常复杂,很难理解和掌握。

如希尔弗使用的现代数据库,就必须懂得编程。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倘若有可能,我真想给予它六星的评价。

在这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它独树一帜,却又与我们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

作为终日被智能手机和电脑环绕的现代人,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度工作和学习的不易,但同时也深知其意义所在。

关于深度工作和深度学习,我也略有心得。

记得高中时,我曾与几位好友约定,在晚自习时展开学习竞赛,整晚都做相同的练习题,效率极高。

当时并未意识到这是何种方法,如今想来,这正与《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中所提及的深度学习不谋而合。

此外,大四暑假,我去找一位要好的高中同学玩耍,却被他拒之门外。

原来,他正在为出国准备 GRE 考试。

为了避免打扰,他特地跑到自家地下室专心学习。

这个例子与《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中的描述如出一辙,那些杰出人物为了实现深度工作,专门建造了可以有效避免干扰的场所。

看到书中的这些事例,再联想身边的经历,我们会发现深度工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非遥不可及或不切实际。

我所列举的两个身边事例都取得了极佳的结果。

通过深度做题,我们取得了高分;而在地下室苦读的同学后来成功进入牛津读研,并已在澳大利亚定居。

由此可见,深度工作和深度学习是切实可行且成效显著的。

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掌握新兴的复杂事物,从容应对信息科技的不断冲击,创造出无可替代的真实价值,使我们成为稀缺的专业人才。

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升技艺,成为领域内的精英,同时抑制分散的注意力,克服网络时代的自我管理挑战。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承诺为我们带来的提升是真实且有效的,但我们必须将深度工作坚持到底,真正实现深度,而非流于表面。

我们应将其转化为日常工作习惯,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干扰,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深度思考。

《深度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作和学习的方式。

通过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我们能够提高效率,提升创造力,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挑战。

专注力提升的书

专注力提升的书

专注力提升的书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专注力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

我们时常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导致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专注力,许多人开始寻找方法和技巧。

而专注力提升的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专注力提升的书籍,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1.《深度工作》- 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是由卡尔·纽波特所著的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专注力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帮助读者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他强调了远离干扰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来提高专注力。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包含了具体的实践建议,适合那些希望提高专注力的人阅读。

2.《注意力革命》- 伯努瓦·查尔维《注意力革命》是由伯努瓦·查尔维所著的一本畅销书籍。

作者通过对注意力的科学研究,揭示了注意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种名为“注意力训练”的方法,帮助读者培养专注力。

这本书不仅解释了注意力的原理,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练习,帮助读者改善专注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注意力。

3.《集中力》- 卡洛斯·戈恩《集中力》是由卡洛斯·戈恩所著的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是一位成功企业家的自传,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保持专注力的经验。

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时间管理和优先级的重要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分心和压力。

这本书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还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

4.《专注力的力量》- 丹尼尔·戈尔曼《专注力的力量》是由丹尼尔·戈尔曼所著的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探讨了专注力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科学研究和实例分析,说明了专注力对于创造力、决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他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帮助读者提高专注力。

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专注力的重要性,还能够指导读者如何应用和发展自己的专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深度工作》,本书共有16万字。

我会用4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能抵得住多大的干扰,就能有多大的成就。

然而现实是,我们工作的时候,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接电话、找资料、回邮件、回消息等等。

这些琐碎的事情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不知不觉中,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没了。

今天,我们一起解读的这本《深度工作》,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专注工作,远离低质量的忙碌,进而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人才。

本书围绕“深度工作”这个话题展开,分析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如何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卡尔·纽波特是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

大学毕业之后十年的时间里,卡尔·纽波特出版了四本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发表同行评审学术文章的频率也很高,还受聘于乔治城大学成为终生教授。

他的这些成就也正是得益于深度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卡尔·纽波特去了解什么是深度工作,以及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01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停地收发邮件,不停地参加一个又一个会议,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中手忙脚乱,在多线程的工作中不断切换注意力。

邮件LOGO.png如果有邮件就回复,有会议就参加,有人聊天就一起聊,确实会让一个人显得特别忙碌,有些人可能还特别享受这样的忙碌。

可实际上,这样的忙碌其实是浮浅的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工作,是不能创造太多价值的工作。

浮浅工作主要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这样的工作通常不能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例如,回复电子邮件、开会议、打印资料等。

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浮浅工作的成果是没有办法跟深度工作的成果相提并论的。

很多浮浅工作是没有必要的,深度工作才会决定工作的最终成效。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新技能。

在过去的工业时代,忙碌代表了生产力,但这种理念现在已经过时了。

信息时代,我们能够从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的重点不是追求忙碌,而是要问自己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是一位深度工作的爱好者,是懂得创造价值的成功人士。

他平时非常忙碌,经常会有很多人来拜访他,每天总会有大量日常事务需要亲自处理,根本无法做到深入思考。

于是,他在瑞士的一个小村庄里修建了一座简单的石头房子,开辟了一处私人办公室。

石屋.png在小石屋里,荣格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吃完早餐就在这个私人办公室里专心致志地写作,创作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他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像荣格一样懂得深度工作且有大成就的人比比皆是。

作者研究发现,在专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士,往往具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另一种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深度工作的能力。

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那么你就能轻松掌握复杂的体系和技能。

而这些体系和技能,正是取得成功所必须的。

02既然深度工作那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作者提出了四大指导原则,分别是:1. 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2. 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工作习惯;3. 远离社交媒体,合理选择网络工具;4. 减少浮浅工作,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各项原则,以及如何执行。

一,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在这个充满了各种信息的网络时代,我们随时都可能被各种信息打断,可以说,“专注力”变成了稀缺品。

网络,就是现在最容易让人分心的事物之一。

无论是工作或娱乐,我们都需要依靠手机和网络来进行。

渐渐地,离开手机,离开网络,我们就会感觉到很无聊;然后,我们又会在网络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分心去做一些价值不高的事情。

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纳斯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比如说,你在餐厅等朋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就一直刷手机;或者是在5分钟的排队时间里,也要用手机来打发时间。

时间久了,你的大脑很可能会被重新编排,让你无法胜任深度工作。

排队.png深度工作的意义很大,价值很高,但想要做到又是很难的。

因为困难的事物往往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赋予其所有的注意力和专注力,远离网络。

远离网络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

你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规定的每次使用网络的时间。

通过分割网络的使用时间,减少自己分心的次数,进而增强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比如说你制定了“30分钟内禁止使用网络”的计划,但是很快你就感觉到了无聊,并且渴望消遣。

那么接下来的30分钟的对抗就成了一次阶段性集中注意力的锻炼。

我们也可以用番茄工作法来提高专注力:下载一个番茄钟,专注做事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

如果事情没做完,我们可以继续循环设置。

其次,确定好远离网络的时间之后,坚决执行。

一旦制定好了远离网络的时间计划,就要坚决执行。

在非规定的时间段内,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有关的东西。

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是适用的。

你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安排一个查收邮件的时间,集中处理。

剩下的时间全部离线,这样就主动抵挡了分心。

手机电脑.png在实际的操作中,你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离线时段刚刚开始,但是为了继续推进当前的工作,你又需要上网查资料。

如果不马上查询,工作可能会陷入停滞状态。

面对此种情况时要切记,即使工作陷入停滞,也不能马上放弃离线时段。

如果可以的话,进行另一种离线活动。

如果实在不可以,那么你可以改变时间安排。

从行为主义角度来讲,这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这样做就把你想要上网的感情与实际上网的回馈这两者割裂开来了。

03尽管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远离网络,但在平常碎片化的时间里还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和电脑来打发时间。

例如我们在等车、排队就餐、等人的时候,如果不掏出手机玩一会儿,可能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为了对抗无聊,作者提议我们做“有成果的冥想”。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有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因为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所以这个难题也不一样。

它可以是一篇文章的提纲,可以是一篇演讲稿,也可以是一个商业策略等。

有成果的冥想可以迅速提高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它会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迫使你抵抗分心,帮助你提高专注能力。

冥想.png为了帮助我们快速学习“有结果的冥想”,作者给了我们两条建议。

第一、小心注意力被拐跑。

新手在开始做有成果的冥想时,大脑通常会出现很多与专业难题无关,但是好像更有趣的想法,这时它们就成功地把我们的注意力拐走了。

当你发现某个想法偷走了你的注意力的时候,要温柔地提醒自己可以稍后再回到这个想法上,现在要先把注意力收回来。

第二、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需要有一定的架构的。

思考的时候,要仔细考察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用它去确定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比如说,你要写一本书,那么下一步的问题可能是“如何开头”。

通过考虑这些相关变量,明确下一步问题,为自己的注意力指明方向。

我们还要考察所得到的答案,继续思考、研究,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提升专注能力,这样有成果的冥想会更有效。

有成果的冥想可以让你把碎片的时间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你的生产效率,还可以使你专注,让你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好了,本期的解读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本期主要讲到了深度工作的第一个原则: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下期中,我们会继续讲解第二个原则,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工作习惯。

这一点该如何做到呢?敬请期待下期内容。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深度工作》,本书中文版共有16万字。

我会用4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什么叫深度工作以及深度工作的意义,还讲解到了深度工作的第一个原则,即在碎片化时间里,我们如何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接下来,我们来讲深度工作的第二个原则: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工作习惯。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将深度工作内化为一种日常习惯呢?01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上网的时候,刚好接到一个高认知度的任务,这时候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将注意力从网络内容上移开。

而且这样的转移很多时候是失败的,这就导致了任务经常被拖延,无法高效、快速地完成。

但假如你有固定的习惯,例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来完成深度任务,这时候你只需要很少的意志力就能够启动深度工作。

这正好应了一句话:习惯成自然。

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就保持着这种规律、严格的深度工作习惯。

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步。

吃完早餐以后,8点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

之后的1个小时拆阅信件,从上午10点半到中午的这个时间段,又会回到书房工作。

下午开始,他会按照固定路线,一边散步一边深入思考,直到想出答案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要想做到深度工作,我们就要培养习惯,确保在做每一次任务时都能保持高度的专注。

工作写字.png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将深度工作转变成习惯的四种策略,它们分别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做好深度工作前的准备、像经商一样执行、定期放松大脑。

02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深度工作模式有四种,分别是禁欲模式、双峰模式、节奏模式和记者模式。

禁欲模式是指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专注工作。

这种模式只适合自律的自由职业者,而不适合其他大多数人,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太可能。

双峰模式要求你把时间分成两块,一块儿用来专注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另一块儿则用来完成不那么重要的工作。

比如,你可以按周划分,一周用4天时间来专心地完成高价值的工作,余下的时间做不那么重要的工作。

这种模式适合普通上班族或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创业者。

节奏模式是指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

比如说,每天早起一小时用来写作;每晚睡前半小时用来阅读等,这样有规律地进行深度工作,渐渐地这些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这种模式适合刚入门的新手。

最后一种是记者模式。

记者模式是比较难做到的,它需要通过刻意训练,让自己快速切换工作,并且随时都能够转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想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新手,未经练习的转换反而会严重削弱你的意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