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中野兽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美女与野兽》:人性的善恶之辨与爱的救赎

《美女与野兽》:人性的善恶之辨与爱的救赎

美女与野兽:人性的善恶之辨与爱的救赎一、简介《美女与野兽》是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它讲述了一个美丽少女与一只被诅咒的野兽之间展开的故事。

故事中融入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以及爱的救赎主题,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二、人性的善恶之辨在《美女与野兽》中,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人性善恶两种极端,并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

1.美丽少女贝尔:贝尔是一个有着良善心灵和坚定信念的角色。

她不以貌取人,勇敢面对自己所遭遇的困境。

通过她的形象,电影传递了相信内在美和真正重要的价值观念。

2.野兽:起初,野兽被描绘为一个凶恶残暴、没有控制力和怜悯心情感受的角色。

然而随着剧情发展,观众逐渐发现他内心的善良之处。

这种转变引起了对于人性本质中善恶辨别的思考。

3.支配者加斯顿:加斯顿是一个充满欲望和自私的角色,他通过恶意诋毁和追求美丽少女来突出人性的丑恶面。

观众通过他的形象看到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三、爱的救赎爱是《美女与野兽》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

故事中有以下几种形式的爱,它们展示了爱如何能够改变人性并带来拯救:1.贝尔对家庭和父亲的无私关怀:贝尔不顾自己,愿意为保护和照顾自己年迈而病弱的父亲牺牲她自己。

这种无私关怀彰显了真正的爱,同时也启发了野兽幸福与责任感。

2.野兽对贝尔的渐入情感:为了拯救他自己和仆人们被诅咒为物品的命运,野兽必须学会去爱一个人,并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

通过与贝尔的相处,野兽逐渐发现自己内心的善良,最终找回了人类身份。

3.仆人们对野兽的忠诚和友爱:仆人们在被诅咒后始终对待野兽如同家族一般,表现出了真实的友情和牺牲奉献。

他们坚定地支持着野兽追求爱情,并尝试挑战他内心中的恶与暴力。

四、结论《美女与野兽》通过展示善恶之辨和爱的救赎,向观众传达了深刻而暖心的信息。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拥有善良和邪恶之面,但是只有通过爱来改变才能将内在美发现并释放出来。

这部电影提醒了我们重要的价值观念并给予我们启示,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美女与野兽赏析报告

美女与野兽赏析报告

《美女与野兽》赏析报告《美女与野兽》这个法围古老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

1756年法国作家Madame LePrince de Beaumont在一本杂志上发表的《美女与野兽》是最权威的版本。

几百年来这个故事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且被改编成电影或动画片来展示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哲理。

1991年版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为传统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脍炙人口,风靡全球。

本文主要根据该动画片的故事内容,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野兽的人格之美。

一、野兽自身的人格发展动画片《美女与野兽》讲述的是美丽的女主人公贝儿的老父亲在森林中迷路,被狼群追赶误入林中一个古老的城堡,老人坐在城堡主人的椅子上,踩着主人的脚踏凳,披着主人的斗篷,正喝着热茶取暖,这时,一只庞大的、面目狰狞的野兽突然}}{现,犴吼道:“这里来了个陌生人,你是谁?为什么到这里来,你不受欢迎!你看什么?你是来看野兽的吗?”老人解释说迷路了,只想借住一个晚上,野兽怒吼说:“好,我给你个过夜的地方。

”野兽于是把老人当成囚犯关起来。

当贝儿来到城堡解救父亲,野兽一把揪起贝儿,大叫:“你在干什么?”贝儿惊问:“谁?”野兽说:“这儿城堡的主人。

”贝儿跪在地上说:“我是来找我爸爸的,求求你把他放了吧,他生病了。

”野兽说:“他不该闯进这里。

”贝儿继续苦苦哀求:“他会死的,求求你把他放了吧,我愿意做任何事。

”野兽说:“你什么也不能做,他是我的人囚犯。

”从野兽的第一次出场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动物的外表和人对兽的恐惧感和距离感。

野兽的城堡被人闯入,它的东西被别人使用,它自以为别人专门来看它丑陋的外表,而后贝儿又闯入它的城堡要带走它的[人J犯,它大为恼火,它的领地和尊严受到冒犯,它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隐私被揭穿了,因此它无意识地表现出本能凶残的一面。

野兽兽性的爆发可以从精神分析的心理理论进行阐释。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爱与宽容改变内心的力量

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爱与宽容改变内心的力量

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爱与宽容改变内心的力量《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爱与宽容改变内心的力量《美女与野兽》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真人版电影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生动地展现了爱与宽容对人内心的力量,使我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电影中,美丽善良的贝儿被困在野兽的城堡里,为了保护父亲,她自愿代替他成为野兽的囚徒。

贝儿一开始对野兽充满了恐惧和不理解,因为野兽外貌丑陋、暴躁凶狠,但随着时间推移,贝儿逐渐发现野兽身上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

野兽的丑陋外表下,是被施加了诅咒的一颗寂寞和受伤的内心。

在贝儿与野兽的相处过程中,爱与宽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贝儿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勇气,慢慢地打动了野兽,使他重新认识到爱和友善的力量。

野兽也在贝儿的陪伴下,学会了宽容和关爱,放下了曾经的暴躁。

他们之间渐生的感情,使得野兽开始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变得温和以及更加有爱心。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爱与宽容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因为外貌、背景或行为不一致而对他人产生偏见和歧视。

然而,《美女与野兽》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面神秘的世界,只有用爱和宽容去发现和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对方,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电影中的野兽曾经因为自己的残缺而感到自卑,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模样和过去的错误行为。

然而,正是贝儿的出现和她对野兽内心的理解,使野兽逐渐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爱的力量,更是宽容的力量改变了野兽,使他重新获得了希望和勇气。

爱与宽容不仅仅可以改变他人,更可以改变自己。

电影中的贝儿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勇敢的女孩,她用她的真诚和善良感化了野兽。

贝儿不仅敢于面对野兽的凶狠,还能够看到他心底的真实之处。

这种无私的爱和宽容不仅影响了野兽,也使贝儿自己的内心更加纯净,更加善良和宽容。

当贝儿放下对野兽的成见,愿意将真心伸向他时,她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通过这部电影,我领悟到,只有当我们愿意用爱和宽容去看待他人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宽阔和力量。

《美人与怪物:《美女与野兽》的文化解读与分析》

《美人与怪物:《美女与野兽》的文化解读与分析》

美人与怪物:《美女与野兽》的文化解读与分析引言《美女与野兽》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童话故事,它深入人心地揭示了外貌与内心、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和融合。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出发,对该故事进行解读和分析。

故事梗概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情节。

据传说,一位自负傲慢的王子被施予诅咒,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野兽。

他只有在真爱之吻下才能恢复原样。

同时,在附近村庄里,住着一个年仅十九岁却非常聪明美丽的少女贝尔。

她为了拯救父亲而来到野兽居住的城堡,并最终爱上了这个待人略显狂暴但内心却温柔善良的野兽。

文化解读1.外貌与内心对比:《美女与野兽》通过塑造封面恐怖却具备温柔内心的怪物,与外表美丽却内心顽劣的人类进行对比。

这种形象构建呼应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追求美貌却忽视内在品质的社会现象。

2.反映爱情观念:贝尔对野兽的真爱成为故事的核心。

这种跨越外貌和身份枷锁,深入人心的爱情观念体现了作者对纯粹、无私爱情价值的探索和传达。

3.表达温柔与善良:尽管面目可怖,野兽却展现出善良和温柔。

通过描绘他与贝尔之间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变化,故事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外表,每个人都有内心深处值得发掘的美好。

分析1.文化背景下个体关系:《美女与野兽》对于人际关系以及尊重个体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尊重和理解他人差异性以及包容多元视角方面起到了榜样作用。

2.女性形象解读:贝尔是一位聪明、独立和勇敢的女性角色。

她对外貌关注的态度以及她对野兽真爱的选择,象征着对传统女性角色定型的反思和挑战。

3.爱情与人类本质:野兽和贝尔之间更深厚的感情将爱情定义为追求灵魂共鸣,突显了相似品质、价值观和内在美的重要性。

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外表,而是重视内涵。

结论通过文化解读和分析《美女与野兽》这个经典童话故事,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际关系、尊重差异、女性形象呈现以及爱情与人类本质等方面的文化意义。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重要启示,即不要将外貌作为评判他人真实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更加注重内在品质和核心价值观。

美女与野兽的哲学原理

美女与野兽的哲学原理

美女与野兽的哲学原理
1. 判断不能以外貌为准。

在美女与野兽的故事里,美女贝尔并不受野兽的外貌所吸引,而是看重野兽内在的美德和慈悲。

这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以外貌或表面的东西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品格。

2. 爱是超越外在条件的。

野兽被美女爱慕,是因为他的内在美德。

爱并不取决于财富、地位和外貌,而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价值和理念的基础上。

这告诉我们,在寻找真爱时,不能盲目追求物质的外在条件,而应该关注彼此的品格、道德等内在因素。

3. 人性的复杂性。

野兽的故事里,野兽表面看起来凶猛残忍,实际上内心却有着善良和慈悲。

这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和多维的,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描述。

我们应该试图了解和欣赏他人的内在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外在。

4. 内在的改变。

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中,美女的爱改变了野兽的内在,内在的改变又带来了外在的变化。

这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在是可以改变的,而这种改变可以带来积极的外在结果,如更好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等。

我们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表现。

5. 爱和宽容。

故事中美女对待野兽的宽容、爱和耐心,最终使野兽的内心得到解脱。

这告诉我们,爱和宽容是强大的力量,可以给予他人希望和勇气,改变他
们的内在世界。

我们应该尝试去包容和爱护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美女与野兽》:外表与内在的解析

《美女与野兽》:外表与内在的解析

美女与野兽:外表与内在的解析简介《美女与野兽》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只被诅咒变成野兽的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动人的观点,即外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内在品质。

本文将通过对主要角色以及他们外表和内在特质的分析,来探讨《美女与野兽》这一主题。

主要角色分析1. 贝尔(Belle)•外表特征:贝尔是一个非常美丽和迷人的年轻女子。

她有着长发、橄榄色皮肤和大眼睛。

•内在特质:贝尔不仅有外貌上的美丽,还拥有智慧、善良和勇气。

她热衷于阅读,对知识有强烈渴望。

她也具备无私的心灵,愿意为他人付出。

2. 野兽(The Beast)•外表特征:野兽是一个巨大而可怕的生物, covered in fur,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

•内在特质:尽管外表可怕,野兽内心却有一颗善良而温情的心。

在与贝尔相处的过程中,他变得更加体谅、守护和慷慨。

外貌与内在关系《美女与野兽》通过塑造贝尔和野兽这两个角色,展示了外貌与内在之间的关系。

- 贝尔:尽管她非常美丽,但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

她渴望知识,并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勇气和善良。

这些品质让她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并且受人喜爱的角色。

- 野兽:初始时是以外貌可怕为特征,但随着剧情展开,在治愈之旅中逐渐显露出肯保护他人、体谅他人和拥有悔改之心等内在美。

反思与启示《美女与野兽》教会我们不要仅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

我们应该关注一个人的内涵、品格和行为。

因为只有将内在美以及真正的个性与外貌相结合,才能使一个人变得真正美丽。

结论通过对《美女与野兽》中主要角色贝尔和野兽外表与内在特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外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内在美,并用心去发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只有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欣赏每个人的价值。

美女与野兽

美女与野兽

美女与野兽美女与野兽的主题,蕴含着人们对人性复杂内涵的探讨,甚至是一种宗教的宽恕精神的延伸。

西方电影中的“美女与野兽”美女与野兽,是两个极端对立和引发人完全不同联想的形象。

一个象征着美丽、美好,另一个代表着凶恶、丑陋。

但让人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却在西方的银幕上成为一部电影中共同的主人公。

而且很显然,他们的并存,并不构成着通常电影里那种两极力量的对立。

因为他们中的一方又意味着柔弱,另一方则空前强壮。

这种极端的“落差”极具戏剧性和诱惑力,但它给人们暗示出的往往是一种充满残酷的世界。

至少在西方电影中,人们似乎一直热衷于这个或这样的故事。

表面上,是因为它充满了让人屏息的悬念和趋向极致的美与丑、控制和摆脱的反差;在深层里,它们却充满了温馨的情调;其主题中蕴含着人们对人性复杂内涵的探讨,甚至是一种宗教的宽恕精神的延伸。

“当美女遇到野兽时……”,人们在开始这个故事的时候,所讲述的往往不仅是美女如何从险境中脱身,而同样关心的还有关于那个“野兽”的由来和它的命运。

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对双方的同情,甚至是一种基督精神中对罪恶的宽恕和救赎。

“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野兽”也许只是其中那些灵魂走失的生灵。

所以,“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早在公元100年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的传说中。

而令它氤氲于西方文化中的则是法国的博蒙夫人和德国的格林兄弟据此先后创作的同名童话:――从前有一个王子,因为拒绝了一个假扮成乞丐的巫婆请求的施舍,被巫婆施下魔咒,把他变成丑陋的野兽。

巫婆告诉他,直到他学会给予别人爱和被别人所爱时,他才能回复原身……于是,直到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为救父亲,被迫来到“野兽”的身边,最后爱上了他,才有了最终王子与美女盛大的婚礼……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和天真的童话之一。

那里面充满了善良、牺牲和丑恶与美好相互转化的想象。

从19世纪童话中这个令人感叹唏嘘的故事,直到最近深受观众欢迎的最新一版《歌剧院里的幽灵》,这个富于古老意蕴的故事在书籍中、舞台上、电影里,包括动画片以及电视中一直绵延不绝,仿佛是一个人们永远愿意回味的故事。

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三重隐喻主题

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三重隐喻主题

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三重隐喻主题电影《美女与野兽》是一部经典的童话电影,它不仅是一个迷人的爱情故事,还包含了三个主要的隐喻主题。

这三个隐喻主题分别是性别歧视、自我认知和人类的复杂性。

在本文中将详细讨论这三个主题,并说明它们如何通过电影《美女与野兽》被呈现出来。

一、性别歧视电影《美女与野兽》中最明显的隐喻主题之一是性别歧视。

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女主角贝儿的形象和角色塑造来展现。

贝儿是一位聪明、有才华、勇敢和美丽的女孩,但她却被当做一位女性来对待。

她的父亲总是不相信她能够照顾自己,而村民们则将她视为出丑的孩子。

在电影的早期阶段,贝儿被迫成为野兽的囚犯。

这时,贝儿开始反抗自己的处境,试图逃离野兽的掌控。

这时,她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为自己争取权利和自由。

这个过程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贝儿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正是在这个重大转折点上,电影的性别歧视隐喻愈发显著。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常常轻视贝儿,但贝儿不放弃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并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不仅打败了野兽和不公正、势力的竞争者,还帮助野兽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类。

这个隐喻主题的根源在于特定文化和社会组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别歧视。

尽管女性已经渐渐地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但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电影《美女与野兽》将性别歧视作为一个重要的隐喻主题,并通过贝儿的表现生动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本质。

二、自我认知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的第二个隐喻主题是自我认知。

这个隐喻主题主要通过野兽的角色塑造和进化来表现。

当野兽第一次出现时,它是一个粗暴而丑陋的生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野兽逐渐变得温和、善良和美丽。

这一变化源于野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

野兽开始寻找更真实、更美好的自我,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最终成功成为一位高尚的绅士。

这样的转变,有力地诠释了自我认知这一隐喻主题的核心。

电影通过野兽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自我认知的独特时期和过程,以及类似于人类中的进化和成熟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7), 984-988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7118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eastCharacter in Beauty and the BeastJiaojiao Li, Yan Li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Received: Jun. 29th, 2018; accepted: Jul. 16th, 2018; published: Jul. 23rd, 2018AbstractFairy tale is a metaphor for the evolution of mind. Beauty and the Beast portrays a beast suffering from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who finds true love and recovers from a beast to a prince.The essay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behaviors of his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based on the archetype theory of Cael Gustav Jung in the tale.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healing process hidden in the tal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ow beast breaks the control of the shadow, finds his inner anima and regains the ability of love.Keywords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Persona, The Shadow, Anima《美女与野兽》中野兽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李娇娇,李燕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收稿日期:2018年6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3日摘要童话故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展示,《美女与野兽》讲述了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野兽,通过找到真爱的过程,打破野兽的面具,回到了王子的本来面目。

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了野兽的自恋人格障碍在童话中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野兽自恋人格障碍的起源。

以及野兽如何打破阴影的控制,找到内心的阿尼玛,重新获得爱的能力,展示出了童话中隐藏着的自恋人格障碍治愈的过程。

李娇娇,李燕关键词自恋人格障碍,人格面具,阴影原型,阿尼玛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美女与野兽》简介《美女与野兽》讲述了王子因自私冷酷而受到了女巫的惩罚,被女巫变成了野兽,幽禁在森林的城堡里。

女巫给王子留下了玫瑰花,如果他不能在最后一片花瓣掉落之前找到真爱,就永远无法变回王子。

在森林附近的镇子里,住着发明家莫里斯和他善良勇敢的女儿贝尔。

美丽的贝尔受到了加斯顿的狂热追求,但是她很讨厌这个傲慢又残忍的伪君子。

有一天,莫里斯要去参加展览会,他答应回来带给贝尔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做礼物。

莫里斯回来的路上遭遇了狼群的围攻,不小心闯进了野兽的城堡。

莫里斯离开的时候,想摘一朵玫瑰花给女儿做礼物,但是不巧被野兽发现了,野兽十分生气,他把莫里斯关进了牢房。

贝尔不忍年迈的莫里斯受牢狱之苦,就用自己的自由做了交换。

城堡中的仆人都十分激动,因为如果贝尔和野兽相爱,魔法就会被破除。

仆人们为贝尔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晚餐后,贝尔在城堡中四处散步,好奇地走进了野兽的房间。

野兽勃然大怒,咆哮着让贝尔滚出去,贝尔哭着离开了城堡。

在漆黑的森林里,狼群发现了孤身一人的贝尔,向她发起了攻击。

幸好野兽及时赶到,从狼群中救出了命悬一线的贝尔。

贝尔搀扶着受伤的野兽回到了城堡,并且细心照顾他。

他们原谅了彼此,一起吃饭、读书、跳舞,过着平静的生活。

村民们得知野兽的存在后,十分害怕。

加斯顿带领着愤怒的村民闯进了城堡,开枪击中了野兽。

野兽倒在了地上,痛苦地哀嚎着,正在这时,加斯顿失足从桥上摔了下去。

眼看着玫瑰花的最后一片花瓣就要掉下来了。

看着奄奄一息的野兽,贝尔深情地说道:“你不要死,我爱你!”她话音未落,女巫的诅咒奇迹般地消失了,野兽变回了英俊的王子,城堡恢复了原貌。

2. 野兽自恋人格障碍的起源——巫婆的影响“当一个人对爱、赞赏和承认的需求以病态的形式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自恋人格障碍。

”(勒尔,2003)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会表现得缺乏同情心,丝毫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愿望。

童话中的野兽正是这样的形象,他迫切地渴望着爱情,又拒绝一切情感体验。

对于野兽而言,他身边的仆人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为他提供服务的冷冰冰的物品。

主管葛士华先生变成了衣架,管家变成了一个古董般的挂钟,女仆和她的孩子阿奇则变成了一套茶具……童话叙述到,在寒冷的夜晚,王子试图赶走一位丑陋的乞丐老婆婆,老婆婆十分不满,突然变成了美丽的女巫。

王子连忙乞求女巫的原谅,可惜为时已晚,她将王子变成了狰狞的野兽,只给他留下了玫瑰花便愤然离去。

这个片段可以理解为由于王子的傲慢和残忍,他失去了母亲的爱和关注。

即使是最好的母亲也会有人格的阴暗面,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光明面或阴暗面,通常人们只会关注和肯定光明的一面,而尽力去压抑和否定自己的阴暗面。

母亲的阴暗面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总会避免直接指责母亲形象,而是用继母的形象来代替。

在这个童话中,则是通过巫婆来表现母亲身上不良的一面。

李娇娇,李燕“只有当一个孩子的母亲无条件、按照孩子本身的发展去接受和爱孩子的时候,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勒尔,2003)为了获得母爱,王子压抑了自己的愤怒、羡慕、嫉妒等等母亲不喜欢的情感。

在这个童话中,爱的象征——玫瑰花,是野兽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当爱不能如同获得一件礼物一样而不需要任何回报的时候,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会想办法帮助自己,会用成绩去填补那个没有得到爱的空白的缺口。

”(勒尔,2003)完美主义者往往会认为:为了得到爱,自己必须做很多。

他们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证明自己的方法。

在敏感脆弱的童年时期,母亲的冷漠和拒绝让王子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认为只有强大和不可接近的自我才能保护自己。

为了让自己不再受伤害,王子选择了逃避和伪装。

狰狞的野兽面具就是他封闭内心的外在表现,这个面具既保护他不受伤害,也阻碍了他与人亲近,让他无法感受爱和发展爱。

3. 野兽自恋人格障碍的具体形象3.1. 野兽形象——人格面具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形象以便于得到社会的承认。

”(卡尔文·霍尔,弗农·诺德比,2017)这个童话中,王子公开展示的是野兽的一面,他希望通过这个面具显现出自己的强大和不可接近。

“所谓面具,就是戴在脸上以隐藏本来面目的工具。

荣格以面具这样象形的概念,表示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要而展示的不同人格面。

人的人格结构是一个复杂变动的整体,为了适应节奏和情境,人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因而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向倩,2012)通常情况,城堡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适的,但是这个童话中的城堡是阴森和冰冷的。

王子被变成了丑陋的野兽,独自住在冰冷的城堡中,像是被关在监狱里。

这种完全被抛弃、与世隔绝的形象给人以绝望的悲伤和孤独。

王子被压抑在野兽形象下,这不是他自己本身的形象,而是他自我保护的象征。

在童年的时期,他因为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受伤,所以想要退回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在孩童的想象世界中,自我是万能的、完美的、了不起的。

自我(王子本身)由于太弱或极少得到发展,因此无法抵抗各种形式的伤害。

而野兽是一个强壮有力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他适应家庭生活的面具,也让人们无法靠近他,从而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

3.2. 加斯顿形象——阴影原型荣格对阴影的定义是:“阴影是个体不愿成为的那种东西。

”(施春华,2002)他一直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阴影,就像有阴影的地方必定会有光。

“阴影是人格的消极方面,是个体想要隐藏的不愉快特征的总和,是人性中卑劣的、无价值的和原始的方面,是个体心中的异己,是个体自己的黑暗面。

”(施春华,2002)童话中加斯顿的形象是野兽阴影原型的体现,他的性格与野兽完全相反。

他是一个很受村民追捧的形象,与城堡中孤独的野兽形成鲜明的对比。

野兽引以为傲的万卷藏书在他这里一文不值,贝尔对读书的热爱也遭到了加斯顿的蔑视。

人性中善的一面,在他这里几乎不存在。

童话中,莫里斯冲进小酒馆求救,加斯顿假装要随他去救贝尔,其实是想借机威胁莫里斯把女儿嫁给他。

随行的人纷纷离开后,加斯顿立刻凶相毕露,他想娶贝尔的要求遭到莫里斯拒绝后,立刻恼羞成怒,将年迈的莫里斯打晕遗弃在了森林里。

加斯顿是野兽的阴影原型,他的暴行则是内心被病态地扭曲的体现。

后来,莫里斯终于从森林中逃了出来向村民们说出了真相,面对指控,加斯顿毫无愧疚,反而设法把这位无辜的老人关了起来。

加斯顿的性格可以概括为:阴暗、卑鄙、暴力。

“每个人都有阴影,而且它在个体的意识生活中具体表达得越少,它就越黑暗,越密集。

如果一种低劣的东西能被意识到,个体就总是有机会去改正它,它也就能遭受矫正。

如果阴影被压抑,并且与意识隔离开来,他就永远不会得到修正,从而就倾向于在潜意识的某一时刻,突然地爆发出来。

”(施春华,李娇娇,李燕2002)如果阴影原型没有得到正确疏导,遇到特定的情景它就会以病态的形象呈现出来。

在野兽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忽略和拒绝自己的阴暗面,因而阴影也没有得到矫正。

3.3. 贝尔形象——阿尼玛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灵魂的意象’,它们都是非我,属于人的精神或灵魂。

一个男性的非我可能对应女性的某种东西,是一个男性身上优先的情绪、反应和冲动。

”(勒尔,2003)对于男性而言,阿尼玛形象是指如母亲一般温暖照顾他人的能力,也指他能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