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合集下载

你说话的分寸,就是你做人的尺寸!

你说话的分寸,就是你做人的尺寸!

你说话的分寸,就是你做人的尺寸!宇宙中,我们的每一个灵魂都是乞丐,四处飘零;说话是声,态度是色,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你说话的分寸,就是你做人的尺寸;证严上人说,言谈声音之间,那么轻,却又那么重;“口者,心之门户”,言语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最能暴露出一个人的内心;水流花谢皆声色,云淡风轻天籁音;要求别人完美,不如先要求自我完美;要别人适应自己,不如自己先去适应别人;一言为重,千言无用,言重则信重,信重则有大用;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生活并非姹紫嫣红才是春天,平和淡雅才有恒久的芬馨;以清净的耳根,接收清净的语声,以圆通的耳闻,吸纳世间的善音;负气抱怨的话不能说,损人的话不宜说;《菜根谭》上说,牙尖嘴利,终非福厚之人;教导别人也要分内与外,对外要柔,对内要正;贾平凹说,我的老师给我说过两句话,群居守口,独坐防心;生活中,别把牙尖嘴利的“损人”当作“幽默”,把嘲弄别人看做“真性情”;巧说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所以成了人间普遍喜爱的神;肉身是造化的精品,行走坐卧皆是道;一句不恰当的话,会使人产生排斥的心,所以说话要恰到好处,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南怀瑾先生说,出言有尺,戏谑有度;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生活需要一种姿态,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和快乐一起出发,带上你的微笑;把嘴巴管得严实点,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少一点负面语言,多一些正能量的好话,要学会赞美别人;西谚有云:言语所赋给我们的功用,是在我们之间做悦耳之辞;《佛光菜根谭》上说,微笑是人际的阳光,信任是成功的朋友,平和是社交的艺术,轻声是文明的象征;言行是一面镜,映出自己的心灵,心是一杆秤,秤出自己的言行;人,要有“一诺即一生”的信念,对自己的决定要负责任;与对的人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什么秘诀,而是知道那些弯路可以避开;《百家讲坛》王立群曾说,一个人想有所建树,除了自己行,身体要行,还要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很行;茫茫天地间,寂寞地面对“余舟一芥”无边无际的孤独,也是一种素颜的修行;说话有分寸,去优雅地活,那一定是安妥的灵魂回到了精神的故乡,一颗心摆脱了俗世的滋纷;辛果说,语言是有声的,带情感色彩的,所以它更有正面积极的能量,或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成熟的心智是磨炼出来的,岁月是人心最好的证明!。

不论和谁交往,让人三分,容人六尺,敬人一丈的感悟

不论和谁交往,让人三分,容人六尺,敬人一丈的感悟

不论和谁交往,让人三分,容人六尺,敬人一丈的感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和谁交往,都应该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

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诚实、宽容的态度,让人三分,容人六尺,敬人一丈。

这是我在和人交往中的一些感悟。

首先,让人三分。

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和人交往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情感,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别人或者过于干涉别人的生活。

要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要过度插手或干涉,让他们保有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容人六尺。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容忍别人的不足和错误。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我们应该宽容别人的过错,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要过于苛责别人,要有容人之量,以和为贵,用宽容和理解去对待别人。

最后,敬人一丈。

这句话是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人,以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不论身份、地位或者成就。

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别人,不要傲慢或者歧视别人。

同时,还要学会珍惜别人的付出和帮助,对他们表达感激之情,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

在交往中,除了以上的三个原则,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交往的基础,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和感受。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不要一味地强加己见,要通过积极的对话和交流寻求共同的理解和解决办法。

其次,要尊重他人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隐私,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别人的隐私,不要擅自打听或泄露他人的隐私。

要学会尊重和坚守个人隐私权的原则,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私人空间。

此外,要重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每个人都有情感和需求,我们在和人交往中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

要关心他人的需求,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让人三分,容人六尺,敬人一丈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做人最难掌握的是分寸,时刻提醒自己别过分

做人最难掌握的是分寸,时刻提醒自己别过分

做人最难掌握的是分寸,时刻提醒自己别过分常听人说做人难,说话难,其实难就难在一个“度”字上。

度,也就是适度——适当限度,是一种程度,也是一种界限,也叫分寸。

人在行为举止或言最难掌握的就是分寸了。

人常说某人少分没寸,也就是说这人说话做事过分了,超过限度了。

在生活中,将人际关系一次用足,做生意一次赚够,很多人以为这样做很聪明。

的确,这样做能够很快地得到一定的回报。

但其实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在断自己的财路。

古人强调“直道而行”,就是教人要先学做好人,才能依照正道去做事。

不过,话说回来,许多好人也未必会百分百地直道而行。

人与人见面三分情,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了和谐相处,有时也不得不牺牲一点原则,委婉相处。

遇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回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

放之四海而言,许多事都是这样的。

最忌讳的就是贪得无厌,做人做事太过分。

因为太贪婪,太过分,往往会留下悔恨。

人人都得做事,大事、小事、家里事、外边事……人活一辈子可以说事事不断。

做人做事的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和爱人依恋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想“出头”天经地义,想表现自己,也并没有错。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应该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

某公司高级职员张绍,平时工作积极主动,表现很好,待人也热情大方。

但有一天,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

那是在会议室里,当时好多人都等着开会,其中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地来,而张绍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

突然,他走过来,一定要拿过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

本来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帮忙,可他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

刚过半分钟,总经理推门而入。

张绍正拿着拖把一丝不苟地拖着。

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

从此,大家再看张绍时,顿觉他假了许多。

以前的良好形象被这一举动一扫而光。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表现自我的方式和尺度。

处事、沟通、说话的分寸

处事、沟通、说话的分寸

处事、沟通、说话的分寸
处事、沟通、说话的分寸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实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处事、沟通、说话的分寸,欢迎借鉴参考。

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
我们说话是要讲究一些技巧的,不要总是把直爽当成口无遮拦的借口,不要总是说:“我这人就是性子直,你别介意啊!”性子直也不能成为当中揭人短处的理由啊!
不分场合,不顾他人的说话,很容易把人家搞的下不来台,势必会遭人嫉恨。

见人宜说三分话
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总是无害的。

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因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

俗话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千万不能口无遮拦
不要试图窥探别人的隐私;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错误;说话留有余地;不能强人所难;说话不能不看时机。

很好的话题也要适可而止
即使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若不能引发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

多读书,忌浅薄无知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浅薄无知、满口粗话的人,所以多读书、多学习,做一个有内涵的人,这对你的人生是很有帮助的。

“处事沟通说话的分寸”极其重要而又极难把握,它可谓是一门人生的艺术,你精通了这门艺术,也就把握了人生的命运。

所谓会说话,其实就是心中有尺,口中有度

所谓会说话,其实就是心中有尺,口中有度

所谓会说话,其实就是心中有尺,口中有度人人都有一张嘴,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和尚问方丈:“师父,我念经的时候可以吸烟吗?”方丈怒道:“不行!”另一和尚问:“师父,我吸烟的时候可以念经吗?” 方丈:“当然可以!”同一件事,说法不同,结果却大相径庭。

说话是门艺术活,会说话的人,一张嘴就赢了。

01会说话的人,懂尊重最近,王子文在参加《王牌对王牌》的综艺节目中,因为不会说话被骂上热搜。

节目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是通过嘉宾们表演猜测影视剧名字。

最开始是杨颖和沈腾表演,杨颖在前面跑,沈腾在后面拼命地追,王子文看完表演猜到这个影视剧名字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王子文继续表演传递,她看自己后面是贾玲,就说:“贾玲,你不要跑,你让杨颖跑,因为杨颖跑的样子比较像。

”贾玲只好停下来换杨颖去跑,男嘉宾追。

游戏结束后,贾玲假装生气地问王子文:“我为什么不像?哪里不像?”王子文解释说:“因为你不是女孩,你是女人。

”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更显得王子文不会说话。

所以,节目一播出,网上很多人对她口诛笔伐。

的确,你不尊重别人,自然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言为心声,一个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礼貌、知谦逊的人。

有一次,李健在人民大学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有人问台下的学生:“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看见没人回答,问的人就说:“那就是没有理想。

”现场气氛一下冷下来,李健赶紧打圆场:“他们这么羞涩,我觉得就应该是有理想。

”《荀子·荣辱》中写道:“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你不假思索的一句话,可能没想太多,但对别人来说却是莫大的伤害。

会说话的人,不攻击别人的短处,不揭别人的伤疤。

如果只图自己舒服,不顾别人感受,伤害了别人,也拉低了自己的人格。

言语上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一种善良。

02会说话的人,懂体贴《三十而已》中,顾佳因为劝失恋的王漫妮两人差点闹僵。

王漫妮和梁正贤的爱情始于一场艳遇,旅行中有了肌肤之亲,旅行结束后,两人各奔东西只留下一段美丽记忆。

做人要有尺,做事要有度,把握分寸方能为人

做人要有尺,做事要有度,把握分寸方能为人

做人要有尺,做事要有度,把握分寸方能为人
做人要有尺,做事要有度,把握分寸方能为人!人生就是一把标尺,我们做的每件事,就是上面的刻度。

只有正确的把我分寸,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没人会规定我们要怎样做,但人生不能没有掌舵人,否则我们命运的航船就会失去方向。

我们就是自己的掌舵人,不能预测明日大方辉煌,但我们可以今日无悔。

只有自己亲身走过,才会懂得道路的长短。

只有真正的经历过一些事物,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做事不能力求完美,但是切记功不求盈,业不求满。

我们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但是做事要果断,否则就是懦弱的表现。

我们可以争强好胜,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为人做事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人生才会有余地。

人活着其实是一种修行,看惯了花开花落,看透了春夏秋冬。

做人要有尺,做事要有度,把握分寸方能为人!遇事让三分又有何难,留有余地心地宽。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不知也把自己的短见亮给了别人。

无论何时我们要谨记,做人有尺,做事有度,把握分寸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我们可以穷,可以累,也可以苦,但一定要谨记做个人。

如果您也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和分享,好的文章就是要和朋友们一起去分享,也可以在下方一起来互动!您的点赞和分享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动和支持,祝愿大家生活心想事成,谢谢!。

做事、说话、为人,要有度

做事、说话、为人,要有度

做事、说话、为人,要有度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对旁人太过,容易招人厌,引来祸端。

成熟的人懂得,做事、说话、为人,有尺度。

做事留善心。

做事留一份善,是渡人也是渡己。

善,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福泽。

生命中的每件小事,都需用心对待。

把良心放在做善事上,好意被他人收取时,便会得到认可与真心。

待人善心,便能好运相随。

说话留口德。

嘴是心灵的窗,一个人的内心如何,从他的言语就能看出。

你的运气,由你的嘴巴决定。

语言,是最厉害的武器。

为人处世,需谨言慎行。

说出去的话,就要为此负责。

图一时之快,不计后果的口无遮拦,迟早会殃及己身。

把话说好,让旁人如沐春风,更能使自己事半功倍。

不问人私,不论人非,不言人过,懂得管住自己的嘴巴,方能守住自己的福气。

做人留后路。

凡事做太绝,不懂得让步,就是在断自己的后路;做人留一线,反而能保全自己。

聪明的人,以宽阔胸襟容纳他人,即便占尽上风,也懂得礼让三分,既成全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做个有格局的人,过河不忘搭桥,利他利己,便能行稳致远。

做事留善心,说话留口德,做人留后路,修行好自己,方能问心无愧,人生之路也能平平坦坦。

做一个有分寸的人

做一个有分寸的人

做一个有分寸的人
无论说话还是行事,都要有一定的度,度即是分寸。

做人有了分寸,方可成事;做事有了分寸,才可长久。

就像四季,有了分寸,才有了春、夏、秋、冬,就像江河,有了分寸,才有了大小之分。

古往今来,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分寸”二字。

在做人上面,做到恰如其分了,体现出来的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到真晓。

在做事上面,把握好了一定的分寸,就能把事情做好,做得较完美。

做事过了则损,把握不好分寸,事情肯定做不好。

人生做事最难的不是少做或者多做,而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恰如其分。

分寸,是一个人在生活长河上的一个分水岭,分寸感掌握得好,能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非常融洽,相当舒服,在处理很多的事情上,就会多一份礼让,多一点尊重,少一份忌惮,多一份让人舒服的欣慰。

做好做人有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懂得做事有尺度,是人生的最大学问。

想成事,先做人。

知进退,懂分寸,必是成熟之人,成熟之人,定是有分寸之人。

往往是看得深,说得浅,做得多,想得少,不多讲,不多问,处事有态度,内心循规矩,不急不躁,审时度势,稳妥冷静,守其本分,舒张有度,攻可进,退可守。

成熟的人,用规矩成就自己的能力,用底线成就自己的耐力,用低调成就自己的修养,用分寸成就自己的为人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作家海明威有一句关于说话的名言:“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说话,是一门艺术。

会说话,是一种本事;而懂得适时沉默,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修行。

做人有分寸,其实就是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有分寸。

不追问、不妄议、不说破,都是说话的分寸,也是做人的尺寸。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不追问,是种善良
人是种很固执的动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墙,决不回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结,解不开,就放不过。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个清楚,问个明白。

人活着,聪明有时候是一种罪过,糊涂反而会更轻松快乐。

情景喜剧《宋飞正传》里,有个人物叫乔治。

有一次,乔治去参加了一个社区养老院的志愿者活动。

他所帮助的老人已经86岁,伴侣去世,自己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养老院,但每天却过得异常快乐。

乔治在目睹这个事实后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一个人都这样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呢。

于是,他不停追问老人:
“你害怕吗?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吧?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
最后老人忍无可忍,非常愤怒地说了个字:“滚!”
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明显。

因为乔治层层逼问的过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划开老人不想被人看到的伤口。

真正有道德的人并不会这样做。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就像主持人曾经在《朗读者》里面对突然崩溃大哭的明星徐静蕾,并没有为了节目效果,进一步去追问她崩溃的原因。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些相对沉重的往事,不愿意他人得知,更不愿意被人刨根问底。

只顾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揭别人的伤疤,是对他人的残忍。

很多时候,不追问,就是一种为人有分寸的高贵善良。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不妄议,是种修养
《庄子》中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意思是说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不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对方,更别提随意评价议论别人了。

泰国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极其凶悍的妇人到菜市场去收租,她一进菜市场就大声呵斥一个小贩,要他及时交租。

然后走到一个卖肉的小摊前面,一把夺过肉铺的秤,狠狠地摔在地上。

接着又指挥人把一个女摊主的货全都收走了。

这个仗势欺人的画面被在场的市民录下来发到了网上。

不到三天时间,点击量过万。

视频激起了民愤,网民们都在指责这个老板娘黑心,并且还呼吁不要去这个菜市场买菜了。

然而没多久,菜市场的其他商贩就主动站出来帮老板娘澄清了:
原来,被老板娘呵斥要及时交租的小贩已经拖欠了好几个月的租金;
肉铺被摔秤是因为他们长期缺斤少两,老板娘是在严厉警告他们;
让人把女摊主的货收走,也是因为看她生活不易,自己掏钱把她的货买下了,让她能够继续经营这个他们一家赖以生活的小摊。

周围围观的群众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并不了解全部的真相,就人云亦云地妄加揣测和评论,让老板娘遭受了不白之冤。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

仅仅看到整个真相的一角,就妄下结论,攻击评判别人,让别人深受语言暴力的伤害。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说: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对于别人的事,不了解,就不要随便议论,更不要妄自下结论,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就像《欢乐颂》里安迪说的那句台词一样:
“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没有扔石头的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随意
评判别人的生活。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不说破,是种智慧
好的生活哲学,都讲究一个“分寸感”。

与人交往中,说话留余地,看破不说破,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智慧。

思想家章炳麟曾经遇到了经济上的麻烦,迫不得已拉下脸面请朋友帮忙。

于是,这位朋友一个人亲自跑到苏州,在一番无关痛痒的寒暄后,将一张钱票折好,偷偷压到茶碗底下,保全了章炳麟的面子。

既对朋友施以援手,又设身处地为朋友保全了面子,让对方没有接受施舍的窘迫感,也更好地巩固了这段友情。

看透,是智慧;不说透,是心胸。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人生阅历和涵养的体现,更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处世智慧。

作家贾平凹也写过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

朋友有口吃,说话慢,有天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

过后贾平凹问他为什么不说,朋友答道:
“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言为心声,会说话的人不仅仅是因为情商高,更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

在说与不说之间透露出来的品行教养,体贴细心,可见一斑。

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得对;很多时
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说话很难,拿捏该说什么话还是不说话,更难。

人生在世,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善良,理性开口,适时沉默,把握做人的尺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