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Diagnostics)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和特点: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一座连接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2、课程的基本要求: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课程。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问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作出诊断。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防治和进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诊断学是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病理学等课程,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仅供参考)

一、学时分配(仅供参考):

1、理论学习共72学时。4学分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1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诊断学的内容、学习诊断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诊断学基础的内容

二、诊断学基础的分类

三、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篇体格检查

本篇是全书的重点

第一章常见症状(5学时)

一、教学目的:本节是本篇重点中的重点

掌握发热的原因及常见热型、头痛的临床表现、黄疸的病因与分型;各种常见症状的问诊及检查要点和诊断注意事项。

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胸痛的病因、腹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水肿的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咳嗽与咳痰的病因和发生机理、咯血常见原因、心悸的临床表现、熟悉紫绀的临床表现、腹泻的发生机理及病因和临床表现、意识障碍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了解头痛的病因、咳嗽的概念、咯血的概念、呼吸困难的概念和发生机理、心悸的病因、紫绀的发生机理、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呕血与黑便的特点及其关系、了解黄

疸的概念、意识障碍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发热

1、病因

2、发生机制

4、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二)头痛

1、病因

2、发生机制

4、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三)胸痛

1、病因

2、发生机制

4、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四)腹痛

1、发生机制

2、病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五)水肿

1、发生机制

2、病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六)咳嗽与咳痰

1、病因

2、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七)咯血

1、病因与发生机制

2、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八)呼吸困难

1、病因及发生机制

2、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九)心悸

1、发生机制

2、病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十)紫绀

1、发生机制

2、病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十一)恶心与呕吐

1、发生机制

2、病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十二)呕血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注意事项。

(十三)腹泻

1、病因

2、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3、伴随症状

4、诊断注意事项。

(十四)黄疸

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2、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3、诊断注意事项

(十五)意识障碍

1、病因

2、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5、诊断注意事项。

第二章问诊(1学时)

问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学习时应高度注意,在掌握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最好能总结出一些问诊的技巧。

一、教学目的

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

了解问诊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重要性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

(四)问诊的内容

第三章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2学时)

一、教学目的掌握五种基本的体格检查法。

熟悉体格检查的顺序。

二、教学内容

(一)视诊

(二)触诊

(1)触诊的方法

(2)触诊的注意事项

(三)叩诊

(1)叩诊的方法

(2)叩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音

(四)听诊

(1)听诊的方法

(2)听诊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一般检查(3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方法、正常值以及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熟悉营养、发育、意识障碍的种类及判断方法、临床意义;皮肤、粘膜及毛发检查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一般状态应检查的内容;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状态检查:

1、性别

2、年龄

3、生命体征

4、发育、体形、营养

5、意识状态

6、面容表情

7、体位与步态

(二)皮肤及粘膜:

1、皮肤、粘膜的弹性、色泽、温度、湿度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皮肤水肿、皮下气肿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3、毛发及指(趾)甲

(三)浅表淋巴结

1、检查方法。

2、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第五~六章头、颈部检查(3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颈部检查的方法与内容。

熟悉头部检查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掌握甲状腺、气管及颈静脉的检查方法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头部检查

1、头颅

(1)头颅畸形

(2)头部异常运动

(3)头发及头皮检查

2、头部器官

(1)眼

(2)耳

(3)鼻

(4)口部

二、颈部检查

(一)颈部外形与运动

(二)颈部包块

(三)颈部血管

(四)甲状腺

(五)气管

第七章胸部检查(5学时)

本章是体格检查部分的重点

一、教学目的

了解常用的胸部骨性体表标志、垂直线及分区;胸壁及胸廓检查的方法与内容;

掌握三种常见异常胸廓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肺部检查的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内容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心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正常表现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常见病的体征。

二、教学内容

(一)胸部体表标志

1、自然标志:胸骨、胸骨角、胸骨上窝、锁骨、肩胛骨、肋骨与肋间隙、腹上角、脊柱、肋脊角、腋窝、肩胛间区、肩胛上区。

2、人为划线: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后正中线、肩胛下角线。(二)胸壁及胸廓检查

1、胸壁

2、胸廓

3、乳房

(三)肺部检查

1、视诊

2、触诊

3、叩诊

4、听诊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五)心脏与血管检查

1、心脏的检查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心脏病的诊断

4、血管检查

(六)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

第八章腹部检查(4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腹部分区的方法及意义;了解肝、肾叩击痛的临床意义;

熟悉腹部视诊的内容;熟悉脾、肾触诊的方法;熟悉腹部叩诊的方法及内容;熟悉肝、

脾及膀胱的叩诊方法、正常界限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腹部听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掌握触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掌握腹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及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肝、胆及腹部包块的触诊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正常叩诊音及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掌握移动性浊音的叩诊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病的体征。

三、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范围及体表标志

(二)腹部分区法

(三)检查技术

1、基本要求

2、视诊

3、听诊

4、触诊

5、叩诊

第九章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与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解剖与生理

二、检查技术和内容

(一)肛门与直肠

(二)男性生殖器

第十章脊柱和四肢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熟悉脊柱及四肢的检查方法与内容;熟悉临床上常见的异常运动及运动功能障碍。

掌握杵状指、?匙状甲、关节肿胀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解剖与生理

(二)检查技术和内容

(三)脊柱

(四)四肢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颅神经的分类;

熟悉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掌握各种神经反射、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颅神经检查

(三)运动功能检查

(四)感觉功能的检查

(五)神经反射检查

第二篇实验室诊断

第一章血液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熟悉并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常规项目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近年来血液一般检查的新知识及新项目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常规项目:

1、红细胞检验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2)网织红细胞计数

(3)红细胞平均值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5)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6)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7)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及临床意义

2、白细胞检验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2)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3)白细胞的直方图及临床意义

3、血小板检验

(1)血小板计数

(2)平均血小板体积

(3)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及临床意义

4、红细胞沉降率检查

5、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验

(4)确定有无贫血的试验

(5)明确溶血存在的试验

(6)判断溶血部位的试验

(7)查明溶血原因的试验

6、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

(1)血栓与止血检查的主要项目

(2)临床应用

第二章骨髓细胞检验(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穿刺部位;掌握正常、异常骨髓象的特点;

熟悉骨髓穿刺的方法;

了解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标本的采集法和送检

(二)血细胞的发育规律及形态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

(四)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

(五)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第三章尿液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尿液常规检查项目、理学检查的特点、化学检查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各项检查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二)理学检查

(三)化学检查

(四)尿沉渣检查

(五)妊娠诊断试验

第四章粪便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粪便常规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

了解粪便的标本采集。

二、教学内容

(一)标本收集

(二)理学检查(颜色、气味、性状、寄生虫体)

(三)显微镜检查

(四)粪便潜血试验

第五章脑脊液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脑脊液穿刺及浆膜腔穿刺的适应症;

熟悉漏出液、渗出液检查的鉴别要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脑脊液检查的常见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脑脊液检查

(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第六章免疫学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熟悉并掌握常见内科疾病与免疫机理有关的各项检查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近年来免疫学检查的新知识及新项目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

(一)免疫功能检查

(二)自身抗体检查

(三)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检查

(四)常用感染免疫检测

第七章肝脏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熟悉并掌握肝功能检查的内容: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胆红素代谢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各种黄疸的鉴别要点,肝脏病检验项目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四)染料摄取与排泄功能检查

(五)胆管梗阻酶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测定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三)血清酶学检查

(四)肝脏纤维化的检查

(五)肝脏检验项目的选择

第八章肾功能检查(2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肾脏的主要功能;

熟悉肾功能检测的评价和选择;

熟悉并掌握常用肾功能检查(尿比重、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测定、酚红排泄试验)

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检查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三)其他肾功能检查

(四)肾功能检测的评价和选择。

第九章心肌疾病检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熟悉并掌握常见心肌酶学检查的机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心肌蛋白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有关心肌蛋白检查

(二)心肌酶学检查

第十章血清脂类和脂蛋白检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测定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总胆固醇测定

(二)甘油三脂测定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五)载脂蛋白AI测定

(六)载脂蛋白B测定

(七)脂蛋白(a)测定

第十一章内分泌检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内分泌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血清T3、T4测定、尿内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掌握血糖和葡萄糖耐量正常值。

二、教学内容:

(一)胰岛功能检查

(二)甲状腺功能检查

(三)垂体功能检查

(四)性激素测定

第十二章其他常用生化检验(1.5学时)

一、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血清电解质、血液酸碱度和血气分析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血清电解质检查:

(二)血液酸碱度和血气分析

(三)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

第十三章肿瘤标志物检测(0.5学时)

一、教学目的:掌握癌胚抗原、甲胎球蛋白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临床意义;了解其他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项目。

二、教学内容:

(一)癌胚抗原

(二)甲胎球蛋白

(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四)糖链抗原125(CA125)

(五)糖链抗原19-9(CA19-9)

(六)糖链抗原15-3(CA15-3)

(七)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八)?-L岩藻糖苷酶

(九)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三篇X线诊断(14学时)

第一章总论(1学时)

了解X线的特性,X线的成象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的方法;

熟悉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

二、教学内容: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二)X线成象的基本原理,X线影象的特点

(三)X线检查的方法

(四)X线的诊断原则与步骤

第二章呼吸系统的放射诊断(3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系统的检查方法及常见病的X线表现;

掌握胸部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

(二)胸部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肺部病变、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胸膜病变)的X线表现

(三)呼吸系统常见病(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肿瘤)的X线表现。

第三章循环系统的放射诊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心脏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及循环系统疾病的X线表现;

熟悉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循环系统疾病X线检查方法

(二)心脏、大血管正常X线表现

(三)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心脏及各房室增大、主动脉改变、肺循环的改变)的X线表现

(四)循环系统常见疾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第四章消化系统的放射诊断(1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胃肠道和胆道的正常X表现、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

熟悉胃肠道和胆道的X线检查方法;

掌握胃肠道常见急腹症(胃肠道穿孔、肠梗阻、肠套迭)的X线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

(一)胃肠道X线诊断方法、正常X线表现

(二)胆道系的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三)消化道常见疾病(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溃疡性结肠炎、急腹症、胆囊炎、胆石症)的X线诊断。

第五章骨、关节系统的放射诊断(3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骨与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

掌握骨与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骨、关节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

(二)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

(三)骨、关节病变基本X线表现

(四)骨、关节疾病(骨关节外伤、骨关节化脓性感染、骨关节结核、骨肿瘤)的X线诊断

第六章泌尿、生殖系统的放射诊断(1.5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X线表现;

熟悉泌尿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泌尿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

(二)泌尿系统正常X线表现

(三)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泌尿道结石、泌尿系统结核、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肿瘤和囊肿、尿路梗阻与肾盂积水)。

第七章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1学时)

第八章磁共振成像(0.5学时)

第四篇其他检查(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电图

二、脑电图

三、肌电图

四、肺功能检查

五、超声检查

六、消化内镜

重点是心电图:

了解心电图检查的原理、方法;

熟悉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掌握心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及各部分图形的正常范围及各种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第五篇病历书写和诊断思维方法(2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病历的重要性、格式和内容;

熟悉确定诊断的步骤、注意事项、诊断内容及诊断错误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一)历的书写

(二)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

(企业诊断)教学大纲-骨伤科影像诊断学广东省中医院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骨伤科影像诊断学(五年制) Diagnostic Imaging of Skeletal Diseases 课程编码:10511026 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1.《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专业(骨伤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是研究骨与关节创伤、感染、骨肿瘤等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骨伤专业的专业基础。其内容包括骨伤科X线、CT、MR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骨与关节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骨与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骨与关节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培养学生运用影像检查方法分析骨与关节损伤机制、影像表现,以及对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骨伤X线总论 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X线的发现过程,X线发现者伦琴的生平事迹与人生启发。 【了解】医学影像学的的发展简史及前程展望。 【熟悉】医学影像学的概念。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应用。 【了解】骨关节系统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掌握】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掌握】骨折及关节脱位概念。 【熟悉】骨折与关节脱位的分类及X线表现,骨折的愈合分期,骨折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X线表现。 教学内容 1. X线的发现过程,X线发现者伦琴的生平事迹与人生启发。 2.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及前程展望,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3. 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应用。 4. 骨关节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及应用价值。 5. 骨与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6. 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7. 骨折及关节脱位概念;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分类及X线表现,骨折的愈合分期,骨折 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X线表现。 教学方式 课堂讲座、幻灯、X线胶片、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上肢损伤 12学时 第一节肩关节损伤 目的要求 【熟悉】肩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近端各类型骨折的X线表现及肩关节、肩锁关节脱位的X

动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147学时) 课程名称:《动画基础》 英文名称:The Animation Foundation 课程编号: 学分:3学分 学时:147学时 课程安排:二年级上学期 课程性质:动漫设计基础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 动画技法课程是动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法。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画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动画课程有别于漫画及美术课程、美术及漫画研究的是单幅艺术创作效果,而动画研究的是多幅连接画面产生的视觉停留效果。由于学生入学前对绘画的掌握较充分,对动画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动画技法教学中,通过对动画原理的阐述和对动画制作技巧的讲解,注重技法与创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动画技法及动画制作的基本规律。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迪生线拍、PEGS软件 动画部分 1 > 动画与动画工具 2、动画线条和线条训练 3、中I'll]画 4、动画(人物转头、转身) 5、曲线运动

6、循环动作

7各类动体运动规律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动画与动画工具(4学时)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画制作原理及制作流程。掌握什么是动画工具,如何正确使用,以及动画绘制半中的一般常识。 内容:①什么是动画;什么是原画;动画与原画的关系;制作流程的介绍;动画的主要任务;原画的标示;动画的标示;中间画的标示。 内容:②铅笔;动画纸;秒表;摄影表;规格框;定位尺。 2、动画线条和线条训练(3学时) 目的:让学生了解线条在动画制作中的作用、重要性,以及如何训练。 内容:①线条的徒手训练(直线、弧线、圆线),线条的衔接训练。 %1形象复描(拷贝)训练 线条要求:准、挺、匀、活。 3、中间画(7学时) 目的:让学生掌握中间画的基本技法。 内容:(1)中间画 %1等分中间画(1/2中间画)②不等分中间画(1/3中间画)③有加、减速中间画(2)对位法①直接法②一次对位和多次对位法 4、动画(人物转头、转身)(共21学时) 目的:让学生掌握“动画”与“中间画”的区别,再此基础上,除了掌握中间画的基本技巧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艺术造型能力。熟练地掌握过程动作的形态、结构、透视变化及运动规律技巧。 内容:①动画与中间画的区别 %1过程动作的透视变化 %1动作规律 %1人物头部形象转面(现实人物与卡通人物)(14学时) %1人物上半身转体(7学时) 5、曲线运动(共21学时)

试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 【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

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 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 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项目有那些? 第三节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掌握】骨髓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演变规律。 【熟悉】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思考题: 1、骨髓增生度分级及临床意义 2、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掌握】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则。 【熟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思考题: 1、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临床意义? 2、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熟悉】各种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的形态学特点

诊断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口腔、法医、预防、医检、妇幼、医技、营养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O一五年九月 目录

前言………………………………………………………………………………………………绪论………………………………………………………………………………………………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呼吸困难……………………………………………………………………………… 四、咳嗽、咳痰、咯血…………………………………………………………………… 五、水肿、心悸、紫绀…………………………………………………… 六、腹泻、腹痛…………………………………………………………………………… 七、消化道出血……………………………………………………………………………… 八、黄疽………………………………………………………………………………………问诊、书写病历………………………………………………………………………………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二、头、颈部检查………………………………………………………………………… 三、胸廓、肺部检查……………………………………………………………………… 四、心、血管的检查…………………………………………………………………… 五、腹部检查………………………………………………………………………………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七、神经系统检查………………………………………………………………………… 八、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二、超声波检查…………………………………………………………………………… 三、实验诊断学(检验系)、血常规检查(讲、习)………………………………… 前言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苏州大学临床技能教学中心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见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130059 大纲执笔人:沈海林、诸伟 实习(见习、实践)周数(时数):18学时大纲审稿人:沈海林 学分:1.5 开课学期:7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口腔医学专业2006年教学计划制订 二、实习(见习、实践)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口腔专业人才,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本课程是《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课程的实习环节。通过本实习,使学生正确掌握影像检查的方法、影像诊断技术的过程,锻炼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实习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实习(见习、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见下述各章节要求。 四、实习(见习、实践)内容 1、实习(见习、实践)地点:影像实验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读片室 1、实习(见习、实践)地点:实习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 2、实习(见习、实践)内容;见下述个章节具体内容 3、时间安排;18课时 五、实习(见习、实践)的形式与方法 包括到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参观、摄片操作、读片等。

六、实习(见习、实践)考核和成绩评定 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读片、诊断要求。 七、实习(见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读片、诊断要求。 八、实习(见习、实践)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版,马绪臣主编 九、其他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版,马绪臣主编 《口腔颌面影像医学图谱》马绪臣主编 一、前言: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以研究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外伤、颌骨囊肿、肿瘤、颌骨畸形、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及系统疾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为内容的学科。 实验课18学时。实验课主要为读X线片。 二、教学要求:

企业诊断-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精品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课程编号: 14037401 学分: 7.5 总学时:103 学时 大纲执笔人:戚秀卿、宋浩明、刘琦大纲审核人:戚秀卿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二、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课程基本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问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楚、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问诊 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熟悉特

临床诊断学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目得与任务: 临床诊断学就是研究诊断疾病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诊断思维得一门临床学科。就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得一门必修课,就是临床各学科得基础课,也就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得桥梁。本课程得任务就是讲解问诊与体格检查得基本内容与方法技巧;心电图、肺功能与各种内镜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得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得结论——临床诊断。 二、课程基本要求: 在深入领会各个症状得病因与机制基础上,学会与患者接触与交流,独立进行全面系统得问诊,深入理解患者得主诉与病史。能用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得内在联系与临床意义。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得图像分析。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得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规范、描述准确、用词恰当、字迹清晰、书写全面、符合要求得住院病历。 (一)问诊 掌握问诊得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得重要性。熟悉特殊情况得问诊技巧。 常见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得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得方法,通过分析症状得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除课堂讲授外,部分内容自学。 (二)体格检查 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得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各项内容得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得临床意义。 3、掌握头、颈部各器官得检查方法、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 检查。 4、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与肺部得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得检查结果。 掌握胸部得体表标志、肺部异常体征、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乳腺得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学习询问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5、掌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得临床意义。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得检查 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S1、S2得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掌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得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心脏杂音得产生机制、听诊要点、鉴别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心包摩擦音得产生机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得区别。掌握血压测量、周围血管征得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熟悉脉搏、血管杂音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学习询问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6、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胆、脾触诊)。 掌握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学习询问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7、熟悉肛门、直肠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 8、掌握脊柱、四肢、膝关节得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得临床意义。 9、熟悉神经系统检查得内容及方法(颅神经、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掌握神经

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

《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即可非侵入性地获得活性器官和组织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图像和观察大体病理形态学改变,亦可使用介入性超声或腔内超声探头深入体内获得超声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的新兴学科。超声诊断学属医学影像诊断学范围,是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内容包括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和原理;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术语;超声诊断的正常声像图和病理声像图表现;介入性超声等。其总任务是使学生能运用超声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常见病进行诊断。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讲授、演示、讨论、阅读、电教、录像、课件和见习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并通过提问、测验和操作,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水平。 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影像专业,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课程共70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28学时 三、各章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超声诊断学的概念,性质和内容,超声诊断学的发展史略。 教学内容 1、超声诊断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特点 2、超声诊断学发展史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学时分配 理论0.5学时,实践0学时 第二章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和原理 目的要求 了解:超声诊断的物理特性、超声诊断仪的种类、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超声波基本物理量 2、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3、超声波的生物效应及诊断安全性 4、超声成像一般规律 5、超声显像特点 6、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及类型(A、B、M、D) 7、超声诊断仪的使用与维护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电教 学时分配 理论1.5学时,实践1学时 第三章超声诊断基础 目的要求 掌握: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超声回声的描述和声像图分析,超声报告的书写。 熟悉:超声诊断常见的伪像 教学内容 1、超声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2、超声诊断的特殊检查方法 3、超声回声的描述 4、超声回声分析的内容 5、声像图分析的方法 6、超声伪像形成的原因 7、灰阶超声常见的图像及伪像的辨识和消除方法 8、超声报告的书写原则、要求及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

《动画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动画基础教程》专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动画基础教程》课程说明 (一)授课教师:邓强 (二)课程名称:动画基础教程 (三)开课对象:动漫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是一门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学科,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及动漫方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的学习了解动画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动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相关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动画创作、设计和软件运用能力,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动画流派、风格、分类,尤其是日美不同的动画漫画风格。了解制作流程及常用设备的使用,初步掌握文学剧本创作、角色设计、风格设计、分镜头台本和手绘画设计。掌握物体运动规律和常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要求学生能根据剧本要求设计人物、动物、自然环境的动作,会使用图形处理软件将手绘画转成电脑画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会使用动画软件让画面按要求动起来。会使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动画后期处理。 (六)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64学时 分数:4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 1 第一章动画设计概述 2 2 4 2 第二章二维动画设计方法 6 6 16 3 第三章动画原理 6 6 28 4 第四章动作设计与表示 6 6 40 5 第五章动画教学 2 2 44 6 第六章动画作品欣赏8 8 60 7 第七章总复习 2 2 64 合计32 32 64 (七)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八)教学方法 导入法:教师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环境。 分析法: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分析和研究项目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案例法:以案例驱动知识点的掌握。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提交作品。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动画设计概述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37401 学分:7.5 总学时:103 学时 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差不多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咨询诊和体格检查的差不多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把握诊断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课程差不多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咨询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把握专门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把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专门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把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按照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晰、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把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相伴症状、鉴不诊断及咨询诊要点。把握询咨询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相伴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咨询诊

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咨询诊的重要性。熟悉专门情形的咨询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 把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差不多检查方法。 把握一样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专门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差不多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廓和肺部体检的差不多内容,识不肺部正常体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其产生气制、临床意义。 了解乳腺的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专门改变。 了解呼吸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呼吸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学习心脏的检查方法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专门搏动、震颤、心脏浊音界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把握S1、S2的产生气制、听诊特点及鉴不要点。把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的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把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气制、听诊要点、鉴不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把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气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的区不。 熟悉脉搏、血压、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循环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循环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把握腹部视、触(重点为肝、脾、胆囊、肾触诊)、叩、听诊检查方法。把握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腹水(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腹部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腹部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编写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验课上通过教师示教,学生阅片,病例讨论等方式,与理论课相互验证,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综合驾驭能力,使学生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和X线鉴别诊断,掌握口腔颌面部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熟悉口腔颌面部常用X线检查设备。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相对应,并同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2学时。 四教材:《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嘉德,2版,2003年。 Ⅱ正文 实验一口腔颌面部X线技术特点 常用口腔颌面部X线片正常图像 龋病、牙髓病X线诊断 一教学目的 认识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学习常用口腔颌面部X线片投照技术和正常图像,学习龋病和牙髓病X线诊断。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根尖片投照技术(包括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和平行投照技术)。 (二)掌握根尖片上牙及牙周组织正常图像。 (三)掌握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X线表现。 (四)掌握牙合片正常图像。 (五)掌握曲面体层摄影片、华特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侧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髁状突经咽侧位片的正常图像。 (六)掌握浅龋、中龋、深龋的X线诊断。 (七)掌握牙髓钙化的X线诊断。 (八)熟悉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包括曲面体层X线机、X线头影测量机,牙科X线机)。(九)熟悉牙合片投照技术。 (十)熟悉牙合翼片正常图像。 (十一)熟悉X线头影测量片、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颧弓位片的正常图像。

诊断学教学大纲(特选参考)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医学影像学、护理专业用) 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内科学教研室 二○○四年三月 《诊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diagnosis learns the syllabus 课程编号: 学时:140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76学时 学分:7.5学分 适用专业: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专业用 先修课要求:全部基础课程 一、前言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诊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诊断学教学中,通过理

论学习,课间实习或实验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诊断学》教学大纲是以第六版教材为依据编写。诊断学中的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诊断思维方法与病历书写,为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悉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3.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血、尿、粪便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6.能将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书写格式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学时分配] 根据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对《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4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实习7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讲授实习合计讲授∶实习 绪论 1 0 1 问诊 2 3 5 常见症状8 2 10 基本检查方法 1 2 3 一般检查 1 2 3 头、颈部检查 2 3 5

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成人医学影像学专升本(业余)专业使用」 前言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72学时的教学计划编写,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40学时。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学发展迅速,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及专升本(业余)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内容。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熟悉X线、CT、MR等影像诊断手段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对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具有初步影像学诊断的能力。本课程理论教学遵循细而精的原则,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幻灯和计算机多媒体,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际图像和幻灯为主。 一、学时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了解: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自学) 了解:医学影像学的授课范围、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学) 熟悉:学科进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自学)

熟悉:临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第二章呼吸系统 了解: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自学) 掌握:胸部正常X线表现,胸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胸部创伤 熟悉:胸部正常MRI表现,胸部病变的基本MRI表现,支气管扩张症 第三章循环系统 了解:适用于循环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自学) 掌握:心脏大血管正常X线表现,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风湿性心脏病、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的影像学表现 掌握: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影像学表现,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四章消化系统 了解:适用于消化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自学) 熟悉:急腹症的CT检查及X线影像观察与分析、腹腔肿瘤 掌握:食管癌,食道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结肠癌的影像诊断 掌握:脾外伤,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癌,胆石症,胰腺炎,胰腺癌的影像诊断 第五章泌尿生殖系统 了解:适用于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自学) 熟悉:KUB平片、IVP、腹膜后间隙肿瘤 掌握:尿路结石、肾癌、膀胱癌的影像学表现;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女性生殖系统炎性疾病、子宫及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第六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应用的选择(自学) 熟悉:CT、MRI在骨关节病变诊断的作用,全身性疾病的骨骼X线改变 掌握:X线平片的影像观察与分析,骨关节创伤,骨关节感染,骨肿瘤及瘤样病变

林雪娇-《经典动画片赏析》教学大纲

《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总课时:32课时(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本科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是本科公选课程。 动画片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了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动画片能培养和提高儿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目前中国动画片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度转型阶段,鱼龙混杂,大量低质、劣质动画片充斥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影片却是凤毛麟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了解儿童喜欢动画片的原因以及动画片对儿童各方面的积极消极的影响;通过观摩分析中外经典动画片,提高学生的动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将有效的动画资源用于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加强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动画影片实例讲解,幻灯片展示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与讲解,并通过课堂动画影片赏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动画影片分析,利用其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大纲的使用说明:由于本课程暂时无任何教材可用,故大纲的制定以自编教材为蓝本;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课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相应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动画片概述课时:4课时(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动画。了解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掌握动画片的的基本特点。 重点: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 难点:动画片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一、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二、问卷调查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 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

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 【了解】问诊是采集病史的主要手段,是诊治患者的第一步。 第二章问诊的内容 【熟悉】问诊的内容 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第四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掌握】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常见原因。 【了解】发热的机理。 【自学】发热的问诊要点。 二、皮肤黏膜出血 【掌握】紫癜的概念、常见原因、。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审阅人:审定人:编写日期:2017年2月 课程名称:诊断学(Diagnostics)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60 其中(理论学时:44 ;实践学时:12 )学分:XXX 适用专业:医学康复专科责任单位:XXX 先修课程:病理…生理?人体解剖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是临床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诊断学是一门需经反复实践、连续培训过程才能初步掌握的学科。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接触病人、学习问诊而客观地了解病情,正确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能通过实验诊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检查项目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即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疾病的基本功,并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提出可能性的诊断。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1.常见症状 (1)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2)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3)了解伴随症状。 2.体格检查 (1)掌握体格检查中视、触、叩、听的基本方法,达到全面、有序、手法规范。 (2)掌握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实验诊断 (1)理解三大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 (2)理解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参数和临床意义。 (3)了解伴随症状。 4.辅助检查

(1)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各波、各段的测量方法。 (2)理解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 (3)理解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8学时) 【教学重点】 (一)发热 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 4.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疼痛 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2.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水肿 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用)Ⅰ前言超声诊断学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即可非侵入性地获得活性器官和组织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图像和观察大体病理形态学改变,亦可使用介入性超声或腔内超声探头深入体内获得超声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超声诊断有如下优点:1、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2、取得的信息量丰富,具有灰阶的切面图像,层次清楚,接近于解剖真实结构;3、对活动界面能作动态的实时显示,便于观察;4、能发挥管腔造影功能,无需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管腔结构,如腹腔大血管、肝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等;5、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实质性脏器内小的囊性或实质性病灶已能清晰显示;6、能取得各种方位的切面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显示的结构和特点,准确定位病灶和测量其大小;7、能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变性质和部位;8、可检测

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血流量、胆囊收缩和胃排空功能;9、能及时取得结果,并可反复多次进行动态随访观察,对危重病人可在床边检查。故超声诊断学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医学影像学科。本大纲根据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本科教材《超声诊断学》编写而成,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0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5:1。即讲课72学时,实验28学时。四教材:《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正纯,2版,1999年。II 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超声诊断

定格动画(教学大纲)

西安翻译学院定格动画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定格动画 课程名称 英文:Design of Animation Shorts 课程编号学时68 所属教研室动画教研室 先修课程速描、水彩、线描造型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短片制作 开课专业动画专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定格动画》是动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是实践性环节教学,是检验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该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定格动画短片设计的基础技法,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创作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定格动画短片设计的学习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动画短片设计的能力。本课程从学生独力创作动画剧本开始,在进行短片风格设定、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原画与中间画设计后,更新学生的动画创作理念;通过运用定格动画短片技术制作短片,来强调其与新技术的巧妙结合,并努力在艺术鉴赏、审美意趣上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在创作的实践中,使学生熟练掌握定格动画创作技法与技巧,培养具有全新艺术理念和扎实创作能力的动画人才。 教学要求: 掌握定格动画短片制作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法;能独立完成定格动画短片创作;利用传统的手绘方法或新数字制作技术,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定格动画作品;作业完成后,由任课老师对作业进行评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定格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是一种古老的电影摄影术,它是由摄影机逐格地拍摄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来获得被拍摄对象连续运动假象的摄影技术 第二节定格动画的发展历程 1909年《尼古丁公主》 1915年,第一部黏土动画《失落的环节》 1925年《失落的世界》 1931年《第八奇迹》《金刚》等 教学重、难点:原理与应用。 基本要求: 了解定格动画的发展历程;理解定格动画的原理;掌握定格动画应用。 第二章基础知识 第一节偶形基础知识 偶形的制作品质是逐格动画片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