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中医养生学概论第一讲绪论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1)强调整体性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
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
——环境养生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
——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5)综合、辨证的调摄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
——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6)强调养生生活化l “道不远人”l 养生勿求速成3、学习养生的目的: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一、先秦时期1、《周易》与养生1)〈周易〉书名的含义3、儒家养生思想1)中庸之道关于中庸,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指最恰当的那个位置。
那么,如何做到中庸,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通过视、观、察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现象到本质彻底搞清。
也就是认真地观察事物、体会事物,认真地观察人、体会人。
换位思考——“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和为贵”,与自然界和谐(顺应天道,养气中和),与人和谐相处2)修身养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发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1.前后联系,牢固掌握教材内容2.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1)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发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发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一)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二)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夭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夭寿、衰老等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2.夭寿:“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夭”指人的年龄不足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3.衰老: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认识,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认识1.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2.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3.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什么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的介绍中医养生学,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的综述第六章环境与养生环境与养生,中心是人类,环境即指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
本章主要探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阐明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导人们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其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协调一致,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人体健康。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正如恩格斯所盲。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釆的’。
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
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
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信息的传递通畅,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中医养生学概论及基本观念

五行生克理论在养生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如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制 定饮食调理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等。通过调节五行物质的平衡,可以 保持身体健康。
脏腑调养
总结词
脏腑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点之一,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详细描述
在养生过程中,应注重调理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保持脏腑的协调平衡。如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的运动锻 炼、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方式来调理脏腑,以保持身体健康。
传承文化
中医养生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传承和发展中医养生学对于弘扬 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养 生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满 足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未来展望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 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医家不断总结 和完善,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 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概论及 基本观念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养生学概述 •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 中医养生的应用与实践 •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医养生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学问 ,它基于中医理论,融合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 识。
03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 法
顺应自然
总结词
遵循自然规律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 调整作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早睡早
养生及中医养生学的概念-PPT

养形——形为神之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形体健康,精神情 志活动正常。 1)药养:用中药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补益正气而养形。提倡吃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
2)食养:药补不如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 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 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 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 的食物。
7、持之以恒
1)养生应贯穿一生,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 懈地持久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达到养生目的。
2)养生(练功)贵在精专 :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3)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代养生家葛洪说: “养生以不伤为本”。健康来自知识,养生来自细节,日常生活的吃、 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都涉及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 法。
只有身心健康,就是形体和精神都健康,才可能真正做到健康长寿。
“生命在于运动”。动以养形。 “生命在于静止”。静以养神。
1)静以养神
“静神”指精神专一。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 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人在“静养”状态下,神经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 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即要尽量排除杂 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静养方法:清心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2)动以养形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吕氏春秋》说常流的水不发 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寿世保元》 “养生之道, 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 生”。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食物多样性
摄入多种食物,包括五谷杂粮 、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
,以获得全面的营养。
食物的阴阳平衡
根据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合理 搭配,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
节制饮食
避免过度饮食,以免增加脾胃 负担,影响消化功能。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运动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 动,早晨和傍晚的空气 较为清新,适合运动。
在使用药物进行养生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4
中医养生的应用与案例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
感冒时,可采用葱白、生姜煮水喝, 以发散风寒,缓解症状。
咳嗽
咳嗽时,可采用梨、冰糖、川贝煮水 喝,以润肺止咳,缓解症状。
失眠
失眠时,可采用酸枣仁、夜交藤泡水 喝,以养心安神,促进睡眠。
文化差异与认同
中医养生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文化差异和认同问题,需要加强跨文化 交流与传播。
中医养生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与挖掘
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 经验,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科技引领与创新
加强科技与中医养生的融合,推动中医养生 方法的创新和升级。
普及与推广
加强中医养生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 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接受度。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这些原则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指导着各种养生活动 的实践。
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健身、情志调摄、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 选择。例如,饮食调理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运动健身则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 运动项目,以促进气血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一、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
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
这是因为人体
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
就叫做生物潮。
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
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
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性器
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
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
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
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
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
人体的每个细胞就象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
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二、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
个适应过程。
《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
宜毒药。
……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这些论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
同的处理。
三、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
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
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
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
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
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
《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
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
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 、四时与发病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
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例如。
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外,某
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
季等。
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四、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灵枢·顺气一日
分十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虽然
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象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素问·生
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
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
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
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细胞的总数,表现为白天逐渐升高,夜晚降低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正是中医的生气通天说的内容之一。
根据此理论,人
们可以利用阳气的日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之为人类
养生服务。
五、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
在
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
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
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故《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
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
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这
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
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
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
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
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
古代哲学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
他在《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荀子更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人“最为天下贵”。
《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
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最为宝贵,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
它把《白虎通》听说的“天之为言镇也,居之理下,为人镇也”的观点做了明确的修正,
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正是这种思想文化环境为养生实践提供了认识方法和思想基础。
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指出:“人居天地之间,
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又提
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说,“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
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
才能得到长寿。
应该承认,这是一
种积极的养生观念。
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
奋斗精神,为中国养生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的思想。
正是在这一思
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养生史上一个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黄白》。
强调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取决于自身。
这一口
号包含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在养生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后世的
养生家在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争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响下,促使他们多方采撷、创造了许多养生方术,如食养、服气、外丹、内丹、房中术等。
尽管有时走入歧途,但为探索延年益寿积累了一定经验。
以人为核心的生态观念,有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
即,事实上,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更
可以利用、改造、保护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