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华养生学

中华养生学一、中国养生学源远流长养生学是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叫“导引”又叫“吐纳”,意思是导引气血,运行全身。
或配合呼吸,吐故纳新,以达到健身长寿之效。
现在的气功,相当于养身学的范畴。
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我国有名的医学著作《内径·上古天真论》里写道:“恬淡虚元”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可见学好养生,可达到少欲、不惧和体劳而不倦的效果。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
他在《刻意篇》里提到:“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
为寿而已。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他告诉人们,要学养生,不光要学会呼吸调息,吐故纳新,还要学会熊经鸟伸的体育锻炼,才能健全体魄,延年长寿。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丝织的帛书彩色《导引图》。
从画面人物来看,有静坐的、伸臂的、屈膝的,以及抱腿下蹲等不同姿势和动作。
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这件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前西汉的珍贵文物,内容非常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古代养生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从《导引图》的图像和文字说明来看,它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导引运动。
在肢体运动的图像中,有八个运动很像现在广播操中的上肢运动、冲击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的、腹背运动和类似踊跃的跳跃运动。
养生学告诉我们,人体神经系统、脏腑器以及筋骨皮肤等组织,不是单靠清净功就能健全体质的。
只有运用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这一卷精美的彩色《导引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真实的反映出两千一百多年前,我国人民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的精神面貌和气魄。
同时也显示祖国的保健医学,在锻炼身体的操作方法上是多么丰富而多彩。
东汉魏伯阳撰写过一本养生名著《参同契》,书中阐述了养生原理、练功程序和的得丹景象,是一部有理论、有实践、寓意深远的养生专著,后世养生家尊称为“万古丹经王”。
自古医道同源,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医学家,大多也喜欢研究养生学,并有所发挥。
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健康养生是一种长期以来就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
中国的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得到人们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要求也不断地在改变,但这一文化在中国仍然非常重要和影响力强大。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从中国的古代农耕文化起源时代开始,就有了养生的重要意义。
农民工作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对身心的健康有很高的需求。
因此,人们发掘出各种养生之道和秘诀。
随着时代的变迁,养生之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其中,道家的养生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道家认为,要想健康长寿,就需保持身心的平衡。
人们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养生,学会“内功修炼”,培养个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因此,道家的养生思想特别适合当代人健康生活的需要。
另外,唐代的《千金方》、《神农本草经》等古籍,在医学养生学研究上都有深远影响。
那时的医药学研究比较发达,古人注重性格、习惯、五行、四季等方面的养生,提倡每日保健,对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探究,推崇“预防为主,医治为辅”的医学思想,从而规范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健康养生文化的持续发展在当代社会,健康养生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
身体与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健康养生成为一个热门的文化概念。
现代的医学发展很迅速,推动了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养生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
例如,一些传统的养生法,如太极拳、气功、按摩、食疗等,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式既能让人身体更健康,也能让人放松自己,舒缓身心压力。
经过理论总结和实践检验,这些古老的养生方法被发现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当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许多新的养生方法出现。
例如,健身减肥设备、智能软件、健康营养饮料等都成为人们养生的辅助工具。
这些科技产品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科学的健康养生方案。
它们的出现,让养生更加轻松和便捷。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完善 • 现代转型与弘扬 • 挑战与展望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古代中国人民
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和养生的认识与探索 。
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养生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道家、儒家、佛家 等思想。
早期发展
《黄帝内经》
标准化发展
现代中医养生学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了中医 养生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现代化手段应用
现代中医养生学广泛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 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养生学的国际化发展
传播交流
中医养生学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 的健康养生方式之一。
完善技术
中西医结合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如针灸 、推拿、拔罐等,增强了中医养生学的适应性和治疗效 果。
推广普及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成果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 使得中医养生学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学的现代转型
观念转变
中医养生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现代系统医学转型,更加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和个体差异性 ,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融合发展
中医养生学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和融合发展,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交流
中医养生学在国际化进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促 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04
挑战与展望
中医养生学面临的挑战
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医学与养生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中医理论和养生智慧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医学与养生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医学与养生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医学与养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草药和针灸来治疗疾病。
到了周朝,医学与养生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
在古代,医学与养生文化主要通过《黄帝内经》这样的文献传承下来。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本经典,讨论了诸多医学及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阴阳”、“气血”等重要概念,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医学与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医学与养生文化独具特色,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中国古代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将人与宇宙、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追求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
2.预防为主:在中国古代,医学与养生的重点是预防而非治疗。
人们认识到,在健康状态下保持身心的平衡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因此,他们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节、锻炼身体和保持情绪稳定等。
3.综合治疗:中国古代医学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推拿和气功等。
这些方法被视为平衡和调整人体阴阳和气血的有效途径。
4.个体化:中国古代医学强调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治疗方法也应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
相比于西方的普遍性治疗方法,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法更加人性化。
三、医学与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医学与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草药疗法:中国古代的草药疗法一直被保留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中草药被证实对许多常见疾病有治疗作用,如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2.针灸和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应用。
养生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养生文化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养生文化的目的。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
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养生文化的特征。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2、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起源问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唯独华夏文明延续至今?为何中华文化未因外来势力入侵而泯灭消亡?为何异族文化进入中原大地,最终总是被深厚的华夏民族传统伦理文化所融合所同化?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以人为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健康向上”——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真正吻合人类本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健康实践得天独厚,健康传统、健康生活,积累丰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中医养生历史发展历程

中医养生历史发展历程中医养生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可以分为不同的历程。
早期阶段: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对身体有益的功效。
于是,人们开始摄取这些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这种养生观念主要是基于经验和常识,而缺乏科学依据。
古代阶段:在古代,中医养生逐渐形成,并发展出其独特的理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的内容。
古代医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体运行规律,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等体系。
这些理论为中医养生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中世纪阶段:在中世纪,由于战乱和文化的封闭,中医养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仍然有一些中医医家坚持研究养生问题,并且写下了不少关于养生的著作。
这些著作对后来的中医养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近现代阶段:近现代以来,中医养生逐渐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养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例如对中草药的成分和作用进行研究,对针灸和推拿等疗法进行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中医养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绪等。
当代阶段:在当代,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中医养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中医养生的理念逐渐被传承和发展,各地成立了许多中医养生机构和学院,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养生服务。
同时,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也在国际间得到了认可和推广,使中医养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崇。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和当代几个阶段。
从最早的经验总结到现代科学的应用,中医养生不断发展和推进,为我们提供了多种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而中国养生文化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已开始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最早的养生文化。
古代的养生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保健、药膳食疗、气功养生等方面。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人们深化了对健康的认识,将养生文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养生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养生文化也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如太极、瑜伽等养生方式相继诞生。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国养生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下面列出其中几个:1.中医养生的传承中医理论在中国养生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是一种古老而严谨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为核心,通过调整人的内部环境,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健康饮食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养生保健作用在民间也广为人知。
古代就已形成了“食色性也”,“药食同源”等理念,将营养和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食物调养和食疗补益,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3.养生文化的普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民间,被大众广泛接受。
民间养生活动有着很浓的地方特色,以村民广场作为聚会地点,进行早晨锻炼、散步、武术、舞蹈等活动。
养生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些人会保持“三清”、“三调”、“三戒”等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预防各种疾病。
三、中国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养生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养生文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对身体有益的方法和知识,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医理论和药膳食物的应用,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治疗一些慢性病。
此外,养生文化还通过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如太极、瑜伽等,帮助人们进行身体调整和修身养性,缓解压力、改善心情,使人们具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第二节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学会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并努力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创造生存条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上古时期,但已无从考证。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
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从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相当长的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这就是饮食调养的萌芽。
火的应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饮食调养的形成。
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起来,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歌舞有强壮筋骨的良好作用。
此外,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疲劳体乏时闭目静养片刻,或伸展一下肢体,即感到轻松舒适;腰腿酸痛时自行拍击,或按摩之后,即不适感减轻。
古人在这些体验中,逐渐萌生出“宣导”之法用以保健。
环境养生的萌芽,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对居住地进行一番选择。
这段时期,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这段时期养生学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并已注意到环境养生。
二、成长阶段从对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的考证可以看到,当时记载的多发病疾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齿、疾口、疾首、疾胸等十多种,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表现出人类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经注意到四时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病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当时,有掌管国王与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负责“六饮、六膳、百镁、百酱,,等饮食问题。
同时,有疾医负责治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这个时期还有负责环境卫生的官员。
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人们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与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导引术在这个时期已形成一种专门学问,如果说上古时期人们作舞以宣导疗疾病是一种原始、无定型的动作的话,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已经发展成了较为系统的保健功。
(注:导引,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位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有很大促进作用,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
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等的学术思想。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纳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法则。
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养生学中,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即源于易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提出了“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管子的养生思想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
在养生方面,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并说“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此外,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即节欲存精的意思。
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并十分重视精神调养。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情绪,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儒家在养生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精神调摄。
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认为“智者乐,仁者寿”,孔子的“心斋”法,可视为第一个静功养生术。
二是注意身体护养。
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
合理地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制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
三是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四是掌握“无怨”原则,也就是培养宽广的胸怀。
老子活了一百多岁①,庄子活了83岁,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
而依据历史资料,周秦时期平均寿命仅为20岁,对比之下,他们都是高寿,不能不说与善养生有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养生内容的约五十篇。
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
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术观点是:“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
如《尽数篇》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
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还指出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况反对向天祈祷,积极地主张改造自然,首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认识到人的生命寿天并非由“天命”决定,这对养生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从医学的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
《内经》对人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过程,以及对衰老、变老的机理,有了明确的认识。
《内经》对于养生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防病、防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侵袭。
《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是比较全面的概括。
此外,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术,如《异法方宜论》的导引、按踽等。
《内经》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的养生著作,多数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先秦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这一时期,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生命。
长期的医疗实践,为医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而《内经》则是这一时期内医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结晶,它为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
导引术在这个时期已形成系统的专门学问。
.三、形成阶段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还有汉代的汉武帝等,都是梦寐以求“长生不老’’术的封建君主。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养生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进入了发展期。
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不少著名医家、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传统养生学形成了较系统的学科。
秦汉时期出现的了道家的炼丹养生术使养生学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秦皇、汉武、唐太宗、高宗、宪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由于服食仙丹妙药而丧生。
西汉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集宾客所写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淮南子》对养生进行论述且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能操劳过度,认为“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无休独知之精;人之死犹火之灭也”。
这个时期的帛画《导引图》、华佗《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秦汉时期的导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末医学家华佗,重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据《三国志?华佗传》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讲述以动养生的主张,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仿照虎、鹿、熊、狼、鸟的动作创编的“五禽戏”,是流传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动功养生术。
《后汉书》说,他的弟子吴坚照着去练,“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导引养生研究丰富多彩,走上玄、道、佛综合宗教化道路。
从少数人的养生,扩展到整个封建社会。
玄学代表人物嵇康的养生学代表作有《养生论》。
形、神共养是嵇康的总原则。
嵇康提出“形恃神以立,劳须形以存……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知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养生论》)。
嵇康认为形神是互相依存的,常做“呼吸吐纳”之气功,并配合药物治疗,就能使“身心俱健”。
嵇康养神的方法是“去欲”,即去掉一切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等嗜欲。
只要能做到“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就可进入“内视反听”、“遗世坐忘”的精神境界,进而达到“安心”、“保神”、“全身”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在养生方面贡献巨大,促使养生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孙思邈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体操,如“卧起、平气正坐,手叉掩项,目南视,上使手项与争,为之三过”,“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宜摇百关,为之各三”①。
他认为常做这种运动,“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⑦。
孙思邈在导引理论方面也有较大的突破,他认为常练行气导引,可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千金方》中的养生序、道林养性、居处、按摩法、调气、服食、黄帝杂忌和房中补益等篇,既继承了前人的养生思想,又有自己的创见。
他既主张静养,又主张运动;既主张药疗,又注意食补;既主张保精,又反对禁欲。
这种辩证思想至今还很有影响。
唐代的科学,特别是医学发展较快,人们对生命j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养生术”也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