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文章-8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在当代社会,情绪劳动日益成为人际互动和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情绪劳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本文将对西方情绪劳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为了满足组织或他人的要求,而故意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近年来,情绪劳动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这些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在西方情绪劳动研究中,情感表达和情绪劳动的概念和定义是核心议题。

情感表达指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传达的情感信息,而情绪劳动是指为满足组织或他人的要求,个体有意识地调节情感表达的过程。

从历史演变来看,西方情绪劳动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情感表达的认知阶段、情绪劳动的提出阶段以及情绪劳动的深入研究阶段。

现有研究主要情绪劳动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在员工方面,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度的情绪劳动可能导致员工工作倦怠、情感耗竭,甚至心理疾病。

在组织方面,情绪劳动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然而,过度的情绪劳动也可能导致员工对组织的情感疏离感增加,影响组织凝聚力。

针对情绪劳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争议。

关于情绪劳动的维度,现有研究主要从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两个维度展开,但这两个维度的划分是否准确仍存在争议。

关于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变量的关系,现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西方情绪劳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和争议。

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情绪劳动的维度和测量方法,以进一步完善情绪劳动的理论框架。

情绪劳动对员工和组织的长期影响,以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降低员工的情绪耗竭风险。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劳动的差异,为跨文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度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角色逐渐引起人们的。

幼儿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其情绪状态对于幼儿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劳动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情绪劳动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情绪劳动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情绪劳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课题,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对情绪劳动从业者的研究,分析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因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就如何提升情绪劳动质量提出应对措施。

情绪劳动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组织认同一、绪论情绪劳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课题,日益受到关注。

人际互动密集的职业,情绪劳动占据从业者工作的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个体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绩效。

本文作者从情绪劳动从业者的个体特征及个体对组织的感知两个方面,通过对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组织认同与情绪劳动策略关系的研究,分析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就如何提升情绪劳动质量提出应对措施。

二、情绪劳动Hockschild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他认为情绪劳动,即员工在工作环境中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在情绪劳动过程中,员工不仅需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还需要根据工作对象的情绪反应,灵活地调整情绪劳动策略,维持某种适当的互动关系。

情绪劳动涉及三个方面:(1)组织对工作场合中员工情绪状态的期望和要求,即情绪展现规则;(2)员工在工作场合中可能采取的情绪劳动策略;(3)员工应对情绪事件的方式和风格。

比较典型的情绪劳动策略有表层动作和深层动作。

表层动作着重调控表情行为,如面部表情、动作姿势、声音语气和姿势等,从表面上符合组织需要的情绪展现规则。

深层动作着重调整对工作环境及相关要求的认知,使个体内心的认知加工与组织需要的工作情绪保持一致。

除了表层动作和深层动作,还存在另一种情绪工作形式,即自动调节。

在自动调节中,员工自然、真实地表达工作环境中体验到的情绪,无需从认知上或表情行为上付出调控的努力。

三、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因素(一)情绪智力Goleman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指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利用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

Law、Wong和Song将情绪智力的结构分为四个维度:自我情绪觉察、他人情绪评估、情绪运用、情绪管理。

服务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研究

服务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研究

服务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国民经济GDP的50%,就业人口数占全部从业人口数的41%,表明我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代表了经济活动的本质。

服务员工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顾客经历的主要创造者,对顾客的服务质量感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服务员工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的情绪表达行为,即情绪劳动行为对顾客满意和忠诚度的影响尤为关键。

情绪劳动包括三个维度:表层表演、深层表演和真实表达。

其中表层表演会导致员工失去个性,情绪麻木和情绪疲倦,降低顾客的服务质量感知、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而深层表演和真实表达则会提升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促进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于是,聚焦情绪劳动的内部结构,探讨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成为服务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已有文献围绕着““情绪劳动影响因素”这一研究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

研究者主要从三个视角识别何种因素对情绪劳动的影响,其一为员工个体特征,包括员工的大五性格特征、情绪智力、心理资本等因素;其二为组织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公平感、领导氛围等影响因素;其三为顾客负而行为,包括顾客不公平、言语侮辱、言语侵犯等影响因素。

尽管已有情绪劳动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仍需要继续对这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揭示,尤其表现在负面互动事件、家庭因素以及服务型领导力对情绪劳动的影响机制方面。

这是因为,服务员工作为典型的边界穿越者,要同时满足顾客、管理者和家庭成员的期望和要求,即一方面,服务员工要穿越家庭领域的边界,在服务工作上满足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服务员工要穿越服务企业的边界,服务企业外部的顾客,满足顾客的期望和要求。

因而,顾客、家庭和管理者都可能促使服务员工产生生气、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进而促使员工从事调节情绪的情绪劳动行为。

基于这一逻辑,本论文从员工-顾客互动发生的负面事件、家庭因素、领导者管理方式等视角出发,揭示它们对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目的是在更高程度上解释和预测服务员工情绪劳动行为,为服务企业的员工管理提供更加系统、准确地理论指导。

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情绪劳动研究综述作者:程建君贺丹游美莉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11期摘要:情绪劳动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成员在其服务过程中的需要对其情绪进行管理以满足组织的期望。

通过对最近几年情绪劳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情绪劳动的内涵的演进,情绪劳动的维度和测量以及情绪劳动的策略等方面,又通过对现有文献阅读和总结,发现国内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情绪劳动的测量工具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应该是不同的,情绪劳动的跨文化研究也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关键词:情绪劳动;概念;测量工具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560引言情绪劳动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从情绪劳动的定义出发,探讨情绪劳动的维度,测量和策略,同时通过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进行精确搜索,总结出目前关于情绪劳动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的研究综述,以期更准确地把握情绪劳动理论的内涵和研究进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情绪劳动的概念及特征目前,在情绪劳动的现有研究中,有关的定义也比较多,本文引用三视角观点,对其加以解释。

第一种是舞台视角(Hochschild将情绪劳动定义为“在公共场合,为呈现他人可见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而对自己的个人感受进行管理的活动。

”)。

第二种为行为视角(Asheorth 等基于Hochschild提出的情绪劳动的概念,认为情绪劳动是“展现得体的情绪的行为。

”)和互动论视角。

这三种视角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为理解情绪劳动的基本属性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也为后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情绪劳动的特征,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经过本人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调节的主动性、实施的目的性、表现规则的差异性、过程的互动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2情绪劳动的维度与测量2.1情绪劳动的维度Brotheridge按关注点分为“工作中心”和“人员中心”的两个维度。

情绪劳动Emotionallabor

情绪劳动Emotionallabor

情绪劳动Emotionallabor⼀直有“脑⼒劳动”“体⼒劳动”的说法,前⼏天偶然看到有“情绪劳动”的说法,觉得很有意思。

⼈很容易因为负⾯情绪的感染陷⼊到暴怒、低⾕、绝望当中。

在圣经⾥,该隐因为发怒的情绪⽽杀死了弟弟亚伯(创世纪4:8),这是⼈类历史上的第⼀桩凶杀案。

现代社会节奏和速度越来越快,⽣活也越来越⽅便,可是⼈的耐⼼反⽽越来越差,稍有不顺⾃⼰⼼意的事发⽣,要么⼀碰就炸(如路怒族),要么⼀碰就烂(如草莓族)。

情绪失控造成害⼈害⼰的负⾯社会新闻屡见不鲜。

我们都知道积极正⾯的情绪使⼈⾝⼼愉快,消极负⾯的情绪会危害⾝⼼健康,但是,很少有⼈像脑⼒和体⼒劳动那样愿意在控制⾃⼰的情绪上付出多⼀些的劳动。

其实情绪通过劳动和努⼒是可以控制的,就像⽔龙头的阀门可以关掉那样。

最明显的例⼦:当你正盛怒时接到你敬重⼈的电话,你⽴刻会转换态度说话吧?更常见的是⼀些规范服务⾏业⼈员,职业的要求使他们能在负⾯情绪和委屈的境遇中求全,在职场中可以⼀直保持着微笑服务。

很显然的,你要抗住负⾯的压⼒转换情绪去做出正⾯的应对必须要付出⼀些劳动的。

情绪劳动即是劳动就要讲究技巧去合理地⽤⼒,讲究如何有效及时地摆脱不应该有的负⾯情绪。

这样就出现了各种专家⼜有了各种著书⽴传,事情⼜变得复杂化,让⼈更不知所措。

其实经常读圣经去教会聚会的基督徒都知道,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告诉我们的诀窍是: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对你们的旨意。

这就是说你要保持常常喜乐,必须遇到任何问题都要祷告在先,以感恩的⼼去领受任何遭遇,在这样的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理解体会神对我们美好的旨意,让“情绪劳动”依靠主变成⼀个简单的熟练操作。

⼀个正常的基督徒可能因恩赐不同“脑⼒劳动”“体⼒劳动”的能⼒会有不同,但是⼀定能以微笑对待⼀切境遇的,是⼀个“情绪劳动”的得胜者。

There have been sayings about "mental labor" and "physical labor ". I saw the saying "Emotional labor" a few days ago and it was very interesting.It is easy for people to fall into violent rage, depression and hopelessness due to the infec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Bible, Cain killed his brother Abel because of his anger (Genesis 4: 8), It is the first murder in human history. The pace and speed of modern society is 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 and lif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but human patience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f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conform to one's own heart happens, it will anger them immediately (such as road rage), or get easily affected (such as a Strawberry getting bruised with a light touch). Negative social news that hurts and harms oneself is not uncommon.We all know that positive emotions make peopl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and negative emotions are harmful, but few people are as willing to give more work to control their emotions as mental labor and physical labor. In fact, emotions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work and effort just like the valve of the faucet can be turned off. The most obvious example: When you get a call from a respected person when you are angry, will you immediately change your attitude to speak? More common are some people who regulate the service industry. Occupational requirements allow them to seek perf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urning off negative emotions and grievances, and they can always maintain a smiling service in the workplace. Obviously, you have to work hard to resist negative pressure and change your emotions to make a positive response.Emotional labor must understand how to exert control reasonably, and how to effectively and timely get rid of negative emotions that should not be. In this way, various experts and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and things have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and even more overwhelming. In fact, Christians who often read the Bible and go to church meetings know that the Bible 1 Thessalonians 5: 16-18 tells us the trick: “always rejoice, keep praying, and give thanks in all things, because this is God in Christ The will for you in Jesus.” This means that if you want to keep rejoicing, you must pray before you encounter any problems, and receive any experience with gratitude. In this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labo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God ’s good will for us, and let “emotional labor” become a simple, skilled operation of relying on the Lord.A normal Christian may have different abilities of "mental labor" and "physical labor" due to different gifts of God, but he must be able to treat all situations with a smile and be a winner of "emotional labor".。

试论情绪劳动的效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试论情绪劳动的效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试论情绪劳动的效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作者:黄浩敏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5期摘要情绪劳动是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任务之一,对外影响着服务质量,对内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心发展。

基于此,本文对情绪劳动的效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为保证和提升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及参考意见。

关键词情绪劳动影响因素心理补偿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享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有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及相关企业对提供服务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

在这些服务行业的员工的工作中,包含着大量的情绪劳动。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认为,情绪劳动是顾客与工作人员相互作用和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

工作人员在提供相应的服务时呈现出来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都会影响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需要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对这些细节进行管理,这个管理过程就是情绪劳动。

二、情绪劳动的效应情绪劳动是工作人员与顾客相互作用产生的情绪行为,会分别作用于工作人员及顾客两方面。

频繁的情绪劳动会让工作人员感到疲惫,这种疲惫不仅有生理上的,同样还有心理上的。

在大量的情绪劳动积累下,工作人员会出现或轻或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会让工作人员的情绪耗竭,不仅不利于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相关服务工作的良好展开。

情绪的失调、压力、工作满意度降低、自我真实感减弱等问题都会随之出现,这些问题的堆积会促使工作人员选择离职或是工作退缩,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

然而,情绪劳动给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的并不全是消极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

工作人员若对于情绪劳动更加投入,将原有的“表层扮演”转变成“深层扮演”,就会大幅提升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成就感。

同时,工作人员心理和行为的转变也会让顾客感受到更加热情和优质的服务。

但是这种“深层扮演”同样会给工作人员带来情绪耗竭的影响。

对于顾客来说,情绪劳动影响着顾客的服务满意度与对品牌企业的忠诚度。

例如,顾客在选购商品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决定着顾客的消费心情。

情绪劳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情绪劳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情绪劳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学家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目的是揭示人类互动中的情感成分。

组织行为研究者基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对情绪劳动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制订了相应的测量工具。

研究表明,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变量、情境变量和组织变量,情绪劳动通常与个体的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相关。

关键词:情绪劳动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后果管理策略情绪劳动的含义Hochschild(1979)指出:情绪劳动用来解释情绪控制产生的引人注意的面部和身体的展示;情绪劳动的付出可以得到工资,因此它具有交换价值;情绪劳动的同义词“情绪工作”和“情绪控制”也包括私人情境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相同行为。

该定义虽然涵盖了工作领域和非工作领域的情绪劳动,但人们关注的通常是工作场所的情绪劳动,因此有些学者对情绪劳动进行了重新定义(孙俊才、乔建中,2005)。

Ashforth等人(1993)认为Hochschild的定义过于狭窄,他们把情绪工作定义为“表现出合适的情绪行为”。

此定义强调可以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情绪感受的管理。

Glomb等人(2004)在Ashforth等人(1993)定义的基础上对情绪劳动进行了界定:首先,将情绪工作分为两个维度,即表现维度和感受维度,前者包括情绪表现恰当和情绪表现不恰当,后者包括表现与内部感受相一致的情绪和不表现与内部感受相一致的情绪;其次,以表现维度为横轴,以感受维度为纵轴,把坐标平面分为4个部分;然后,引入情绪状态维度,包括积极情绪状态和消极情绪状态,并假设消极情绪表现是禁止的,积极情绪表现是允许的。

Morris和Feldman(1996)认为,情绪劳动是指人际交往中为了表达出组织所希望的情绪,员工必须进行的努力、计划和控制活动。

这一定义强调员工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进行管理的过程。

Diefendorff和Gosserand(2003)将情绪劳动定义为:为了响应组织有关情绪表达规则以完成组织工作任务而对个人情绪表现进行管理的过程。

情绪劳动对服务行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情绪劳动对服务行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情绪劳动对服务行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引言:在现代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服务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群体。

然而,服务行业工作者常常因为情绪劳动而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探讨情绪劳动对服务行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劳动的概念情绪劳动,顾名思义,即指在工作中需要表达和管理情感的劳动。

服务行业员工常常需要在工作中展示友善、耐心等积极情绪,同时屏蔽负面情绪。

他们需要通过情绪劳动去满足顾客的需求,给顾客带来愉悦的体验。

然而,这种被动地情绪表达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研究表明,频繁进行情绪劳动的服务行业员工往往会出现工作满意度降低的现象。

他们可能因为工作中需要强迫表达的情绪与真实情感不符合,导致工作压力增大。

这种不一致的情绪状态会削弱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情绪劳动与工作压力由于服务行业工作者需要不断展示积极的情绪,他们在工作中常常承受巨大的情绪压力。

长期的情绪劳动会导致员工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出现情绪失调的情况。

与此同时,由于需要屏蔽真实情感,员工可能会产生内疚感和虚伪感,进一步加剧工作压力,最终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

四、情绪劳动与抑郁倾向研究表明,情绪劳动的频繁进行与服务行业员工抑郁倾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员工在长期的情绪劳动过程中,会因为情绪压抑与真实情感的不符而感到困扰。

这种困扰很容易转化为抑郁倾向,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因此,情绪劳动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减轻情绪劳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情绪劳动对服务行业员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这种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

通过提供情绪管理技巧的培训,员工可以更好地应对情绪劳动带来的压力。

此外,建立支持和倾听机制,给予员工情感上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结论情绪劳动对服务行业员工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

它与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压力增加、抑郁倾向增强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文章[1] Hochschild A R. The managed heart [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1983[2] Hochschild A R. Ideology and emotion management: A perspective and path forfuture research [M] / /T D Kemper. Research agendas in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117- 142.[3] Hochschild A R. Preface [M ] / /S Fine man.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1993.[4] Ashforth B E, Humphrey R N.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ident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 1) : 88.[5] Morris J A, Feldman D C.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emotional labor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4): 986.[6] Jones,J.R.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labor construct and its effects onemployee outco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1998.1-17.[7]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 95–110[8]GlombTM, Tews MJ. Emotional labor: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Joumal ofVocatlonalBehavior, 2004,64: 1--2[9] Diefendorff JM, Croyle MH,Gosserand RH .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66:339-357[10] Morris J A, Feldman D C.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emotional labor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4): 986.[11]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7). Managing emotions in the workplace.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 9,257_274.[12] Kruml, S. M., & Geddes, D. (2000).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emotionallabor: The heart of Hochschild’s work.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4, 8–49.[13] Schaubroeck, J., & Jones, J. R. (2000). Antecedents of workplace emotionallabor dimensions and moderators of their effects on physicalsymptom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 163–183.[14].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 95–110.[15]Brotheridge, C. M., & Lee, R. T. (2002). Testing 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model of the dynamics of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16] Totterdell, P., & Holman, D. (2003). Emotion regulation in customer service roles: Testing a model of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8, 55-73.[17] Brotheridge CM, LeeRT.On the dimensionality of emotionalLabor: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emotional labor scal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st Conference on Emotions inOrganizational Life,San Diege,CA.1998[18] Diefendor V, J. M, & Richard, E. M. (2003).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display rule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284–294[19] Hochschild A R. The managed heart [M]. Berkeley, CA: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1983[20] Ashforth B E, Humphrey R N.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roles: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 1) : 88.[21] Adelmann, P. K. (1995). Emotional labor as a potential sourceof job stress. In S. L. Santer & L. R. Murphy (Eds.),Organiz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job stress (pp.371-381).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2]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7). Managing emotions in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3] Abraham,R.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on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intention to turnover.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9.133(4):441-455.[24] Totterdell, P., & Holman, D. (2003). Emotion regulation in customer service roles: Testing a model of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8, 55-73.[25] Liu YM,perrewe PL,HochwarterWA,Kacmar CJ. Dispositional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t work.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4,10(4):12-25. [26]Ashkanasy N M, Hartel C E J, Daus C S, Diversity and emotion:Thenew frontier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28(3):307-338[27]Totterdell,P&Holman,D.Emotion regulation in customer serviceroles:Testing a model of emotional labor [J].Journal of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3,8:55-73[28]Grandey, A. , Kern, J. , & Frone, M. Verbal Abuse from outsiders versus insiders:Comparing frequency, impact on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the role of emotionallabor[ J]. Journal o 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7, 12( 1), 63- 79[29]Barger, P. , Grandey, A." Service with a smile and encounter at is faction:Emotional contagion and appraisal mechanism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6, 49( 6), 1229- 1238[30]AbrahamR.Emotional dissonance in organizations:Antecedents,consequences,and moderators.Genetic,Social,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998,124(2):229一246[31]Zammuner V L,Lotto L,GalliC. Regulation of emotions in thehelping professions:Nature,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the Advancement of Mental Health,2003,2(1):1446-7984.[32]Brotheridge C M,Grandy A A.Emotional Labor andBurnout:Comparing Two Perspectives of "People Work".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2,60:17-39.[33]Gandey A A.When "the show mus go on"surface acting as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1):86-96[34]彭正敏.情绪智力、情绪劳动与耗竭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的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35]柏乔阳.情绪型劳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系.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陈瑞君.零售业人员的情绪劳动,情绪枯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6.[37]文书生,西方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理[J]. 2004.26[4].[38]王璐, 汤超颖, 弓少云. 服务业员工情绪智力、动机与情绪劳动的关系[J] . 经济管理. 31 (1) :86[39] 杨林锋, 余新年, 范庭卫. 情绪劳动结构维度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l(3) : 263 -265[40]陈芸.职业承诺对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1]李红菊,许燕,张宏宇.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M].15(4):2007.[42]王明辉,王雷.国外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评述-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9(3).2008.[43]范雯.组织承诺对情绪劳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4]谭亚梅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45] 陈贇喆. 情绪劳动、情绪智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46] 杨林锋. 情绪劳动、人格与工作满意、工作倦怠关系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47]童佳瑾,王垒,解雪,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48]刘邦成,张海燕.情绪劳动管理:组织与认识管理中的新课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8):95-98[49]王怀堂.工作绩效与自我监控性、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50]牟嫣.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51]苏方国,赵曙明.组织承诺、工作绩效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116-211[52]臧宵鹏.饭店员工情绪劳动与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53]邬佩君.第一线服务人员之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与其结果之关系:以银行行员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