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的经过简介 历史背景是什么

[键入文字]阿拉曼战役的经过简介历史背景是什么关于阿拉曼战役简介,这场战役指的是在二战进行中期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一场大规模战争,阿拉曼战役发生在1942 年10 月13 日,之所以叫做阿拉曼战役,是因为在埃及的阿拉曼北部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德国意大利进行这场战争,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在阿拉曼战役简介中曾提及,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盟军有希望结束了德军北非装甲军团的攻势,因为在这场战争后轴心国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与运作阶段,阿拉曼战役一共分为三部分,1942 年的6 月阿拉曼战役正式打响。
英国集中了1000 门野炮和中型炮开始对德军实行日夜轰炸,10 月份英国首先发起进攻,第二天凌晨德国第15 装甲师反击英国人。
德国15 装甲师反击的同时,德国第16 装甲师也在旁边策应,由于英国不敌德国和意大利人的双重打击开始渐渐撤退,这时候法国带兵前来阻挠,激战数日后,双方伤亡惨重,最后经过惨烈的较量德国只剩下200 辆坦克,而英国还有800 多辆坦克在战线北段没有投入战斗。
阿拉曼战争后期,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埃及阿拉曼地区签订了和平协议。
希特勒命令德意志军团全线撤退,10 月下旬的时候,英国停止追击,阿拉曼战役到此完全结束,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对埃及地区的统治,也标志着同盟国开始打响了对轴心国战略反击的第一枪,扭转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使得第二次大战的天平开始渐渐向正义的一方倾斜。
阿拉曼战役历史背景是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有许多的战役爆发在不同的战场上,其中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就是一场殊死决斗的战役。
这场战争作为一场著名的战役,经过了十二天的殊死斗争之后,最终在英国取得全部胜利的局面下,战役结束了。
这是一场属于同盟国1。
沙漠之狐的悲歌——阿拉曼战役

沙漠之狐的悲歌——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1942年10月23日在北非沙漠地区,英军对德意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坦克会战,德意军惨败,英军大获全胜。
在阿拉曼之战中,后勤保障占有突出的地位。
双方都强调,后勤是北非之战的决定性因素。
北非德意军的最高指挥官是以闪电式的装甲战闻名于欧洲战场的隆美尔。
1914年初,隆美尔奉命率部进入非洲沙漠地区后,使意军的处境迅速转危为安,先后三次自西向东进击英军,战绩颇丰,但就是这个被誉为“非洲之狐”的常胜将军,最后在阿拉曼之战中受到蒙哥马利的致命打击。
主要是由于弹尽油绝,败在后勤上。
西方许多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都把阿拉曼战役作为说明后勤保障在现代作战中地位与作用的一个典型战例。
(1)战区的基本态势和战役简要经过北非包括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地,是欧洲主战场的南翼。
英军控制北非,可确保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太平洋这条地中海上交通线,保持两洋的战略联系,并得到中东重要战略物资——石油的不断供应,以支撑长期战争。
德意军控制北非,可确保对南欧的占领,切断对方地中海交通线,进而夺取中东,获得石油的源源供应,直接配合苏德战场作战。
因而,北非战区在交战双方的战略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北非战场是当时世界上最荒芜、最干燥的沙漠地区之一。
气候、天象、地理等因素对作战及后勤影响很大。
北非英军在开罗有经营多年的后方基地,还可得到自英国经海实用文档上运输线的增援。
德意军在北非则没有补给基地,全靠由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海运人员、物资到利比亚的黎波里港,再用汽车向前线转运。
马耳他岛驻有英空军,是支援北非英军运输线的坚强堡垒,对德意军地中海上运输威胁破坏极大。
英军在开罗有铁路经阿拉曼,还有一条滨海公路和沿海航线,地面补给距离近,并可得到空、海军支援,保障充分、及时。
德意军则自的黎波里港以东有一条凸凹不平的临海公路,交通运输线漫长,而且穿越沙漠,困难较大。
如供水任务繁重,在运送作战物资的同时,还需向前线运水;沙漠中风暴大,影响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暴雨后,有些沙漠地段变成沼泽,机械化部队失去机动能力。
读《阿拉曼战役》有感250字

读《阿拉曼战役》有感250字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德国在非洲大陆上的一次转折性战斗,在这次战役中,“沙漠之狐”隆美尔被击败了,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而在德国陆军里,隆美尔是当之无愧的战术高手,他到非洲上任时,一次次地不顾元首希特勒的命令,擅自触动,将英军打得措手不及,连连后退。
但是在阿拉曼战役时,因德国的后勤供应不上,战线太长而无力抵抗,在英军、美军的打击下一路溃败。
最终又回到了战争的起点。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量力而为才是正确的,隆美尔为了实现自己的辉煌,不顾国家的实际能力,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最终自己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审判。
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阿拉曼

联邦军队的重要的跨苏伊士运河补给线。在己方
的补给线拉得太长且缺乏支援,而盟军的大批援
军即将到来的情况下,隆美尔决定向盟军发起进
攻,尽管当时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1942年8
月30日,进攻阿拉穆· 哈尔发的德军被打败,于是
非洲军团开始准备迎击蒙哥马利派来反击的部队。
经过六个多星期的集 结后,第八集团军已经 作好了出击的准备。蒙
此次战役,英军以其海空优势,封锁和破坏对方后勤补给 线,使德军难于在沙漠地区机动兵力和持久作战。英军根据地 形、敌情、及时改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正面进攻,以 德意步兵阵地德军则利用沙漠草原地带布 雷迅速的特点,广泛设置雷区,依托高地进行防守,以近战火
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
非覆灭的开端。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 隆
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中
东战场司令克劳德· 奥金莱克所统领
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
役。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
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
非覆灭的开端。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联的顽强抵抗使德国战争机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东 线战场,只有很少量的支援到达了北非。
10月23日晚上10:00,盟军进攻
10月24日下午6:00,轴心国装甲部队反击
10月25日晚上,盟军试图冲破防线 10月25日下午,轴心国军反攻,却被澳大利亚第9旅袭击 10月25日晚上10:30至26日凌晨3:00,盟军从三个方向进攻
联邦军队的重要的跨苏伊士运河补给线。在己方
的补给线拉得太长且缺乏支援,而盟军的大批援
军即将到来的情况下,隆美尔决定向盟军发起进
攻,尽管当时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1942年8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山东省东营市广饶中专王文浩1940年9月到1943年5月的两年半多的时间中在北非战场上同样也进行着一场同苏德战场相似的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背景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在欧洲起兵。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独裁统治者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北非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战场。
9月13日,意大利军队向埃及英军驻兵大举进攻,之后,英装甲部队在第七装甲师师长克雷少将的指挥下,多次击溃意军。
到1941年9月,英军进抵阿盖打,打开进攻黎波里的大门。
英军以4万兵力击溃意第10集团军,俘敌13万,击毁、缴获坦克400余辆,火炮1200多门,西跃1300公里。
1941年2月14日,希特勒在墨索里尼的要求下,派出新编成的“非洲军团”先头部队到达黎波里。
2月24日,德英第一次遭遇,德击退装甲车队和反坦克炮队。
3月24日,德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英军大规模撤退。
隆美尔将军的北非军团挽救了意大利军队,并向东推进1600多公里,夺回哈尔法牙关。
6月15日,英军实施“战斧计划”,但由于准备不充分,作战计划被隆美尔打乱,后来作战计划被迫取消,英军士气受到严重打击。
1941年11月18日,英军在奥钦莱克将军的率领下,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十字军战士行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在经过各种反击失败后,隆美尔部队受到重创,为不遭到全歼,隆美尔开始撤退,12月下旬退至班加西,大体恢复1941年初的态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减员严重只剩3.5万步兵,30辆坦克和部分车辆。
1942年1月21日,隆美尔发动对英军的大规模进攻,英军被迫撤退。
7天后,隆美尔追击到距离托布鲁克只有64公里的位置,并在此与英军对峙。
6月20日,隆美尔将军在进攻托布鲁克周边的城市后,开始对托布鲁克的进攻,并于当天攻占托布鲁克,隆美尔7月1日的进攻被基本迟滞后,两军进入相持阶段。
8月13日,蒙哥马利接任英第8集团军司令,8月15日,亚历山大接任中东总司令,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阿拉曼战役名词解释

阿拉曼战役名词解释阿拉曼战役是伊拉克内战中的一次战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夜间。
这次战役由美国参与方激发,是为了针对特拉维斯军事政权。
这次战役是在美国进行“大规模反恐行动”开始前数月发生的,参与方包括美国陆军、空军、海军以及多个联军远在此之前,此次战役意味着美国和联军将参与到伊拉克内部的战斗中来。
阿拉曼战役的指挥官分别是美国的沃尔特休斯顿上将(General Walter E. Houston)和联军的菲利普-波特少将(Brigadier Philip Potter)。
他们指挥着在美国反恐行动开始前几月开始的这一行动。
在战斗开始前,美国军队和联军准备着一辆阿拉曼APC(全向装甲运兵车),它用以破坏任何可能对抗联军的装甲部队。
阿拉曼APC 由两名美国士兵驾驶,搭载着一架25mm榴弹炮。
作战行动以美国武装力量和联军部队在伊拉克建立空中和地面控制为主。
美国军队利用空中优势和航空火力打击伊拉克抵抗力量。
联军部队利用陆军力量和装甲部队突袭抵抗力量的主要阵地,并使用阿拉曼APC和其他装甲车(如M-2Bradley)利用地面优势进行战斗。
在空中和地面攻击下,伊拉克抵抗力量迅速收缩,最终陷入困境。
阿拉曼战役被视为一次胜利的战役,有助于管制伊拉克的内部政治局面,实现了美国在伊拉克的长期目标,确保伊拉克作为一个稳定的国家。
美国和联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的代价也不可忽视。
据估计,有数千名美国士兵和数千名伊拉克民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在战后也遇到了一定的抵制,有许多反对派仍在抵抗美国和其他联军参与方的进攻。
总之,阿拉曼战役是伊拉克内战中一次关键的战役,在此之前,美国和联军指挥官利用空中和地面控制打击反抗抵抗力量,利用APC 和其他装甲车辆实施了突袭并获得了胜利,但战争的代价也不容忽视。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中东战场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所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
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阿拉曼战役(图1)[1]阿拉曼战役(ā lā màn zhàn y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
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
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
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
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
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
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
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莱曼地区。
但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积极备战。
经过周密的准备,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阿拉曼战役(图2)1942年10月,德意军队在北非共驻军12个师,10万余人。
他们防守在阿莱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地带。
阿拉曼战役有几次

阿拉曼战役有几次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随着1942年6月加查拉战役战败后,英国第8军团从迈尔萨·马特鲁撤退到阿拉曼防线。
阿拉曼防线位于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的阿拉曼城与南方卡塔腊洼地之间,长40公里。
1942年7月1日,非洲装甲军团首先发起进攻,但阿拉曼防线没有被攻破,英军阻止了轴心国军推进。
7月2日,隆美尔集中力量在北面进攻,意图攻破阿拉曼防线。
奥金莱克在中路实施反击但不成功,在南面对意大利军同时进攻而且比较成功。
由于盟军反扑,隆美尔被迫重组部队及转入防御。
奥金莱克在7月10日再度进攻,攻击北面艾沙山,俘虏超过一千人,隆美尔企图夺回艾沙山上阵地但收获甚微。
之后,奥金莱克分别在7月14日及7月21日两度进攻中路的鲁维沙特山岭,两次进攻都失败。
7月27日,奥金莱克分别在艾沙山及米特里亚山岭再度进攻,进攻北面之艾沙山只有轻微损失,但南面进攻米特里亚山岭行动,因德军地雷区未被清除及德军抵抗而遭受惨重损失。
英国第8军团物资消耗巨大,7月31日,奥金莱克命令转入防御。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是一场消耗战,但隆美尔企图夺取亚历山大港努力失败。
以后,隆美尔在8月份在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中尝试攻破英联邦军队防线失败。
10月份,第8军团在后任司令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指挥下,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决定性打败轴心国军。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