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牛珺孙宝忠余群力张丽谢鹏雷元华王莉1,李海鹏2来源:《肉类研究》2016年第05期摘要:牛肉等级评价体系是将质量和产量参差不齐的牛肉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等级,不仅实现了优质优价的原则,更满足了消费者的选择。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拥有自己独立的牛肉分级制度,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相关的牛肉分级标准,但适应范围太窄,且暂无牦牛肉分级标准。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牛肉分级体系现状,各国分级体系存在的差异,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牦牛肉分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牦牛肉;分级标准;分级技术;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Yak Meat Grading System in ChinaNIU Jun1, SUN Baozhong2, YU Qunli1, ZHANG Li1,2,*, XIE Peng2, LEI Yuanhua2, WANG Li1, LI Haipeng2(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2.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China)Abstract: Beef grading system is intended to divide beef samples of uneven quality and yield into different grades according to certain criteria,not only achieving the principle of ‘high price for high quality’ but meeting consumer preferences as well.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established their own beef grading systems. Although the beef grading standard has been formulated in China, it only applies to a narrow range and yak meat grading standard is currently still lacking.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ces of beef grading system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applications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problems and flaws with yak meat grading in China.Key words: yak meat; grading standards; grading technologyDOI:10.15922/ki.rlyj.2016.05.009中图分类号:TS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6)05-0042-05引文格式:牛珺,孙宝忠,余群力,等.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肉类研究, 2016, 30(5): 42-46. DOI:10.15922/ki.rlyj.2016.05.009. http://NIU Jun, SUN Baozhong, YU Qunli,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yak meat grading system in china[J]. Meat Research, 2016, 30(5): 42-4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5922/ki.rlyj.2016.05.009. http://牦牛是我国高海拔地区的优势畜种,世界上超过95%的牦牛分布在中国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草原地区[1]。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肉牛产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们的肉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肉牛的养殖和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下将对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在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牛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效益也较低。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肉牛养殖面临的生命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市场调节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养殖户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其次,肉牛品种多样性有限,品种改良缓慢,高品质种源供应不足,限制了肉牛产业的高效发展。

再次,肉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养殖模式单一,科技创新不足,影响了养殖效益和质量。

此外,肉牛养殖在一些地方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避免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加大对肉牛养殖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提高养殖户的人均收入。

其次,加强种源改良和品种培育,提高种牛的品质。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肉牛培育力度,提供高质量的种牛供农户选用。

再次,加强科技创新和传播,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推广适宜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引导农民增加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

此外,加强养殖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力度,严格监督和管理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推广环保养殖模式和技术。

最后,加强市场调节和资源整合。

促进肉牛养殖与屠宰、加工、销售环节的协同发展,加强肉牛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环境保护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摘要】中国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包括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对策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中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总结回顾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得出了一些研究启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对策、现状分析、挑战、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肉牛养殖、中国农业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对优质肉制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肉牛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肉牛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对中国肉牛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中国肉牛产业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帮助养殖企业优化经营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当前肉牛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高效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品种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具体发展对策提供实际依据。

二是分析当前肉牛产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粮草价格波动、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寻求解决之道提供思路。

三是提出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建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民收入和肉牛养殖效益。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牦牛生产情况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

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

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

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

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牦牛屠宰情况牦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迅速普及,牦牛肉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消费量、销售半径都在迅速提高和扩大。

牦牛肉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很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而藏区对牦牛肉的传统消费方式并未受影响。

2020年中国牦牛屠宰量约为370万头,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10万头,同比上升2.78%。

中国牦牛胴体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1万吨上升至2020年48万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胴体产量上升幅度下降。

2018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31千克/头,随后牦牛平均胴体产量开始下降,到2020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下降至128千克/头。

随着中国牦牛屠宰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上升至39万吨,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2万吨,同比上升5.41%。

三、牦牛产值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最小成本的经济铁则,决定了养殖阶段的“小群体大规模”与屠宰加工阶段的“小产能大产量”是适合现阶段我国肉用牛(肉牛、牦牛、水牛、奶牛副产物)产业基本国情的产业模式,逐母牛产地、粗饲料资源及环境条件而居的育肥场(户、企)所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肉源分散”格局与人口占全国36% 以上分散于农村的民生需求是其基础。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肉牛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我国肉牛产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亟需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以推动我国肉牛产业向着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一、肉牛产业现状1.产业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以家庭农场和个体户为主,大规模养殖企业少,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2.传统养殖模式。

传统的肉牛养殖模式以草原、荒山等自然环境为基础,生态环境适宜度高,并且利用自然草草功能,成本较低。

3.品种单一。

我国传统肉牛品种主要是南方和北方灰牛,生长速度慢、肉质差、肉量小、育肥周期长,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肉牛饲料配方单一。

我国肉牛饲料配方相对单一,缺乏科学指导,不能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给肉牛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5.出栏风险大。

出栏是肉牛养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由于我国缺乏成熟的营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导致肉牛去向不明,价格不稳定,出栏风险大。

1.推进肉牛养殖企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肉牛品种改良。

肉牛品种选择是肉牛养殖中的关键环节,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提高品种选择的精准性和适应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3.推广科学育肥技术。

加强对肉牛饲料营养成分的分析和研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配方,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促进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4.创新营销模式。

加强肉牛产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和销售渠道布局,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推广“农超对接”、“示范基地+农户”等新兴模式,提高肉牛出栏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缓解肉牛出栏风险。

5.促进肉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监测和评价体系,推广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提高肉牛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牦牛是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被誉为“青藏高原的百宝之兽”,其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分析牦牛产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牦牛产业现状分析1. 养殖规模扩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牦牛养殖规模逐渐扩大。

在青藏高原等地,越来越多的牦牛养殖基地和现代化养殖场相继建立,养殖数量和养殖区域不断增加。

2. 提高养殖技术: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牦牛产业的发展。

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饲养和疾病防控,牦牛的养殖效益得到提高,养殖者的收益也相应增加。

3. 产品加工创新:牦牛肉、牛皮、牦牛奶等众多牦牛副产品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利用牦牛的毛、角等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开创了牦牛副产品的多元化市场。

4. 高品质农产品:牦牛产业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倡导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产方式,通过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来确保产品的品质。

高品质的牦牛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二、牦牛产业发展趋势的展望1. 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长。

牦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而牦牛奶作为高原乳业的代表,也备受青睐。

2. 高品质农产品的重视: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牦牛肉和牦牛奶作为天然、绿色、营养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目前,牦牛产业主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牦牛产业应加大对产品深加工的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4. 优化养殖模式:在牦牛养殖上,要改变传统方式,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提高牦牛养殖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牦牛产业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对草原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5. 国际市场开拓:牦牛产业在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竞争,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汇报

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汇报

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下面我将就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肉牛产业在种畜禽良种繁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选育出高产、优质的肉牛品种,提高了肉牛的育肥速度和肉质品质,满足了市场对优质肉牛产品的需求。

同时,加强了对种畜禽的保护和管理,有效提高了种畜禽的成活率和繁殖率,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方面,我国肉牛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肉牛养殖的效益和产能,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者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了对养殖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有效减少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在市场开发和营销方面,我国肉牛产业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拓展肉牛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肉牛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肉牛产品的市场份额。

同时,加强了对肉牛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测,保障了肉牛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最后,我国肉牛产业在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肉牛产业在种畜禽良种繁育、养殖技术和管理、市场开发和营销、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肉牛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肉牛产业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国肉牛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牦牛肉行业报告

牦牛肉行业报告

牦牛肉行业报告一、市场概况。

牦牛肉是一种优质的肉类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牦牛肉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在国内市场中,牦牛肉的销售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而在国际市场中,牦牛肉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青睐,出口量逐年增加。

二、产业链分析。

1. 养殖环节。

牦牛肉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海、西藏、甘肃等地。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牦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问题,以确保牦牛的生长健康和肉质优良。

2. 屠宰加工环节。

牦牛肉的屠宰加工环节对肉质的保持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屠宰加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卫生条件,确保牦牛肉的品质和安全。

3. 销售环节。

牦牛肉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餐饮行业等。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高品质的牦牛肉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三、市场需求分析。

1. 国内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安全的牛肉需求量逐年增加。

牦牛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2. 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牦牛肉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对高品质、天然、健康的食品越来越感兴趣,这为牦牛肉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四、市场发展趋势。

1. 品牌化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牦牛肉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多元化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牦牛肉企业需要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 绿色健康趋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绿色健康的食品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牦牛肉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绿色、健康属性,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

五、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牦牛肉行业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牛肉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015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2015年为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对发展肉牛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政策扶持进一步增强,深化了肉牛产业发展转型。

当前,肉牛养殖场适度规模程度增强,工商业资本已经开始向母牛养殖业渗透,肉牛养殖“放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模式逐渐形成,单纯育肥逐渐转型为自繁自育的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

但是,肉牛养殖效益空间缩小、犊牛以及育肥牛价格倒挂以及进口冲击等问题也依然比较突出。

由于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问题突出,养殖效益低以及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优势区域市场主导地位不明显等因素的制约,肉牛生产增长较为较慢。

目前肉牛产业主要呈现为高价格、高成本和低收益的“两高一低”的产业特征。

1.2产区变化
2015年肉牛养殖数量总体基本稳定,基于肉牛、牦牛养殖产业技术集成,逐渐形成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放牧加补饲、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模式、集中规模化育肥模式,促进了因地制宜的种养加结合全产业链发展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肉牛存栏和出栏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但是,能繁母牛和养殖户数量仍处于下滑趋势。

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及南方省区继续向母牛养殖区及育肥区转变,中原、东北等主产区屠宰加工企业洗牌深化。

工商业资本进入母牛养殖业,推进了母牛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1.3效益与安全
2015年肉牛养殖处于微利状态,养殖户规模扩增动力不足。

根据不同养殖场、不同育肥牛养殖情况的平均利润为500-1200元左右。

而从价格倒挂的情况看,每头牛倒挂费用都在300-500元/头,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利润和肉牛养殖户扩繁的积极性。

养殖环境有所改善,标准化程度有所提升。

随着国家以及省政府对牧业小区的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小区的发展,促进了肉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1.4产业技术
重视发掘地方牛种(枣北黄牛、大别山牛等)的生长潜力和产优质肉的潜力,形成了以本地肉牛差异化生产的产业化技术,使肉牛阶段营养调控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推广,进而带动了肉牛专用预混料、舔砖、浓缩料和精料补充料等商品饲料的推广普及和全混合日粮饲喂制度的建立。

1.5产业政策
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500-10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

肉牛在内的7类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专项用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同时,实施了肉牛种群扩群工作。

肉牛牦牛养殖支持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2、2016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2.1存栏量、产量和产业模式
中小规模养殖户将逐渐成为肉牛养殖主体。

企业逐渐向养殖环节延伸以及主产区加工企业进口大量低价牛肉成为2015年肉牛加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母牛分散养殖仍是主体,工商业资本开始进入肉牛养殖业,对推动肉牛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2.2品种格局变化
国内联合育种趋势明显,首次成立了由全国15家公牛站组成的肉牛后裔测定联盟,制定了2016年的肉牛后裔测定计划和方案,这将有力促进我国肉牛用公牛选择的准确度,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并持续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批进口母牛及胚胎,2015年我国进口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胚胎约2400枚,进口活体3万头左右,继续与国内牛种格局产生互动。

2.3养殖成本与效益
肉牛饲养育肥牛向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改变了粗放经营和饲料单一的饲养模式,向着科学饲养、饲喂全价料方向发展,提升了牛肉安全水平和效益。

但是随着牛肉价格达到高位,牛肉消费增量放缓,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是幅度不大。

近期,特别是替代品羊肉价格的大幅度下滑,进一步抑制了牛肉价格的攀升。

肉牛养殖投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信贷抑制问题突出。

2.4疫病与防控
牛呼吸系统疾病、犊牛腹泻和血液梨形虫病仍是危害肉牛牦牛养殖的主要疾病,牛病防、诊、治技术及产品市场化进程缓慢,缺医少药现象依然严重。

活牛异地运输是诱发和传播牛病的重要因素,检疫和流通监管不到位是主因。

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人兽共患性牛病和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控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牛病预防为主、综合联防联控是保障肉牛牦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

2.5屠宰加工
研究提出商业化本地黄牛胴体分割技术规程。

提出了乳用淘汰牛胴体与分割肉质量评价报告,胴体等级规格标准。

对不同类型牛肉分级分割差异化评价分析,实现牛肉的精细分割增值,肉牛牦牛胴体品质特征与脂肪沉积预测模型与判定技术,涮烤牛肉热剔骨生产加工技术研究。

研制出天然嫩化剂,开发嫩化牛肉制品,通过酸、碱、高压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改善牛肉嫩度的研究仍在进行。

2.6产业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肉牛养殖政策支持力度,如“肉牛良种补贴”、“基础母牛扩群补贴”、“畜牧发展扶持资金”等项目性补贴,但是总的来看适合国情的农牧结合模式尚待系列政策配套引领,这些碎片化产业政策和“项目性、运动性”补贴,不能满足促进肉牛产业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亟待顶层设计产业政策和措施。

政策支持力度小,无法起到刺激养殖户积极性的作用。

3、2016年肉牛养殖业发展建议
3.1需要加强母牛繁殖规划工作
没有母牛,肉牛产业将很快垮掉,肉牛产业的基础是相对分散的适度规模母牛养殖。

肉牛产业急需各关联部门摒弃“运动性、项目性”思维,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设计、研制具有现实性、方向性、全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的产业基本政策和措施,支撑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3.2完善肉牛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全国牛肉安全、品质与价格、产量市场信息平台与网络,借助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全面提升市场信息服务层级。

运用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产品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科学分析预测,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增强政府部门对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

3.3加强政策引导,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
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肉牛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肉牛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支持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