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人生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美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个人、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审美,人们通常说的“审美”,是一种体验,是把天地万物看成自我一部分时,产生的精神享受,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
审美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获得一种存在的喜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促进人性的完善且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审美还可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美是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事物,因为舒服,所以我们会去不遗余力地追求。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
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蒙那丽莎的微笑。
课件:美学与人生

三、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
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 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合 美学与诸多相邻学科的渗透 理论美学与应用美学的并进
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
当代美学所呈现的前所未 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 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 代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美 学。实际上,传统的形式并没 有也不可能被彻底废除,传统 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也不可能被 彻底抛弃,传统的思想进程并 没有也不可能被彻底割断。
美学与人生
中山大学哲学系 罗筠筠
目录
几
现
现
美
美
个
代
代
学
学
具
美
美
研
学
体
学
学
究
科
的
体
体
的
名
审
系
系
对
称
美
的
的
象
的
问
理
建
来
题
论
立
历
构
架
一、美学学科名称的来历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美学学科的名称 aesthetica(德)、aesthetics(英), 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在1750年首次提出的。他在 《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这个概念, 他从拉丁文中选择了aestheticus一词 (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自由艺术,是 指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 学、天文学和音乐等七种“艺术”),作 为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名称,并初步 界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他的 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 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 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 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 户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从冥冥见炤 炤,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室坐堂,见 日月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 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 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 其为乐岂不大哉?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324美学与人生答案

0324美学与人生答案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怎样理解美的形象性?(50分)答:那么,什么是形象性呢?“形”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更多的指地上的可见的事物之外貌,而象则更多地指天象或者象征之意。
例如《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而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
”同样在《系辞上》里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这些都指出了“形象”的直接观感性,只不过有“天上地下”“形上形下”的区分。
《周易》里说:“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象也者象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天垂象,见吉凶。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这些“象”都有以痕迹征兆象征的意思。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韩非子》对此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这里的“象”则多了想象的意思了。
总的来看,形象,都包含有可以眼见的直观的甚至可以触觉的物象的意思。
因此,美的形象性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可见、可感可触的。
康德曾经指出“美是非关概念而普遍的”,美不是理性逻辑之下的清晰概念,但它却象概念一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识,即使美的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的,是不知不觉的自然显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的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
美是人的视觉一下能捕捉到的一个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是美的首要条件。
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阶段,就很难有更美的感觉。
美学与人生

一、概念题。
1、美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2、审美是审美的主体的感觉、感触与他所接受了美的客体后的美的享受的有机结合。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3、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4、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人生美学则是以人类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
)5、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
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审美价值。
6、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
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
离开审美客体就无所谓审美主体,同样没有审美主体也就不存在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具有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的两种含义,但一般来说通常是指个人主体,即人类个体或个体人。
当然,个体人并不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7、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8、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美学与人生

美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
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
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
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
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
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
美学与人生

绪论美是人生杰克逊认为美好人生是:——美德、希望、执着、勇敢和爱一、美、审美与人生美学真让人感到踏实;善让人感到安慰;美让人感到愉悦。
美:是在主客体间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和谐关系。
柏拉图:“美是理念”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狄德罗:“美在关系”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海德格尔:“美是人生在世的生活世界”、“诗意的栖居”叶朗:“美在意象”审美:是审美主体的感觉、感触与他所接受了美的客体后的美的享受的有机结合。
人生美学:以人类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
二、人生美学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审美的自我?什么是美的情操?什么是美的性格?什么是美的人格?什么是美的生命?什么是优美的人性?什么是美好的爱情?什么是美的德性?什么是美的情操?什么是美的性格?什么是美的人格?什么是美的生命?凡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纳入人生美学的研究视野。
三、人生美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人是美的,人生亦是美的;实践意义:“人有了物质才能够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雨果对真、善、美理想的建构与追求四、研究方法把人生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探寻审美的人生。
思考题:1.什么是美?2.什么是人生美学?第一章审美的自我一、自我与审美的自我1.自我的诞生“自我”从伴随着第二性征萌发的青年期时候起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并有一种渴求自立,渴望得到成人待遇的尊重,渴望开始自己独立人生的愿望和冲动。
标志:——青年期开始的自主意识的萌发青年期自我意识的萌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自我”在这里必然会伴随着极强烈的阵痛:莫名的焦躁、烦恼、郁闷、惆怅、苦涩,突然的惊喜、悲伤、迷惘、不安、懊丧等等。
自我诞生中的矛盾体验:(1)成人意识和稚气未脱的矛盾;(2)求理解和封闭性的矛盾;(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性成熟与性道德的矛盾。
2.审美的自我“自我意识”对自我的存在、展开与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审美意识审美的自我:对自我有一个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建构。
美学与人生

一、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什么是美?最初的意义是“对感官的感受。
”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我觉得美是一个探索过程,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某一定的客体,同时美也是人类的特殊情感,离开了人这个主体,美就不存在了。
比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的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察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
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
同时美也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
总之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其本质,而在于我们对他的理解,理解后对他的发现与运用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美。
二、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什么是审美的情感性?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
让我不禁想到了近期大热的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
整部电影时刻牵动着观看者的心,随着剧情的叠层起伏,我们心里有共鸣、愤怒、同情、快感,直至影片的结束。
《摔跤吧,爸爸》将父爱与梦想结合的如此完美,并且聚焦金牌意识和女权意识,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破而后立的格调,既有对现实的鞭挞,又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动人心弦,令人热泪盈眶。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亮激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绚烂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敬观点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观点对比,重视点不同,但假如把这类品行同相关的遭受联系起来观察,所波及的对象世界中相同包含惹起忧患困苦的要素,与西方美学所议论的崇敬特色还是邻近的。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敬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崇敬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峙和超越。
人在自然中体验到的崇敬,是那些体积大,力度强的事物所拥有的一种审美属性。
它经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进入人的审美视线,并因为人的超越之感而获取审盛情义,进而对人类有一种激励性和激励性。
如高峰大川、大海广阔、雄风惊雷、狂风暴雨等,还有像动物中的雄狮、猛虎、海燕、西南大学网络与持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W6600 姓名: 000 层次:专升本类型:网教专业:公共课2016 年 05 月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 1145】A 卷题号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雄鹰等,它们都因为人们传递它们上边感悟到力量,进而认可了自己的超越而获取美感。
其次,崇敬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对峙与超越。
这主要表此刻人的创建物和人的精神品行两个方面。
在人的社会创建中,人经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人的精神品行中,人因为战胜社会,自我的有限性,进而获取精神的解放,也就体验到一种崇敬感。
第三,艺术作品的崇敬风格。
人的崇敬体验经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应,是自然和社会中崇敬的集中表现形式。
崇敬艺术在内容上都反应了自然和社会中宏伟壮阔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江流昼夜”,“中天悬明镜”,“长河夕阳圆”此种境地堪称“千古奇景”。
这里他从外在形式所以,崇敬作为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峙和矛盾的审美体验。
崇敬是一个相对微小却代表正义与和蔼的主体与强盛的敌对权力奋斗抗争的过程,经过这类奋斗与抗争显现人的精神与力量,崇敬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向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之父”是()。
C:鲍姆嘉通
认为崇高在于“无形式”的人是()
A:康德
庄子的美学观是()。
B: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
D:柏拉图
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
D:博克
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
B:《判断力批判》
汉代《说文解字》里“美”字的意思是()
B:《尚书》
认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人是()。
C:柏拉图
黑格尔的美学观是()。
A: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
苏珊·朗格提出的文艺本质说是()。
D:符号说
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是()。
C:马克思
提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的人是()。
A:马克思
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
强调“尽善尽美”的是()。
B:孔子
2、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
B:《判断力批判
3、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
D:博克5、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是()。
C:马克思
11、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B:《尚书》
13、认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人是()。
C:柏拉图
1、"美学之父”是()。
C:鲍姆嘉通
6、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
D:柏拉图
7、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
8、庄子的美学观是()。
B: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9、认为崇高在于"无形式”的人是()A:康德
10、汉代《说文解字》里"美”字的意思是()D:羊大为美
12、强调"尽善尽美”的是()。
B:孔子
14、苏珊・朗格提出的文艺本质说是()。
D:符号说
15、提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的人是()。
A:马克思
4、黑格尔的美学观是()。
A: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
17、下列作家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是()。
A:杜甫
29、相当于"优美”这一范畴的中国概念是()。
D:阴柔之美
23、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的人是()。
C:黑格尔
24、提出审美的"第六感官”这一概念的人是()。
A:夏夫兹博里
26、提出文艺创作"模仿说”的人是()。
C:柏拉图
30、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其时间是在( ) D:1750年
16、被称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的是()。
A:诗言语志
25、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是()。
C:庄子
27、第一次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人是()。
A:朗吉弩斯
19、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同的文艺起源说是()。
A:巫术仪式说
20、下列著作的作者是康德的是()。
C:《判断力批判》
21、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
B:秩序、匀称与明确
22、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的先秦诸子是()。
D:孔子
28、文艺"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
A:康德
18、下列人物属于文艺模仿说代表人物的是()。
D:亚里士多德
31、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 A:伊安篇
45、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 ) A:物质实在层
37、被比作"水中盐、蜜中花”的美感心理要素是( ) B:理解
38、曾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的美学家是( ) D:宗白华
40、曾以典型的"无我”创作方式闻名的作家是( ) D:梅里美
4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 B:心理平衡功能
35、以下不属于大力倡导美感的非功利性的美学家是( ) D:柏拉图
3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构成的一种( ) A:精神关系
39、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将"意境”范畴发展为"境界”的美学家是( ) A:王国维
32、"隐秀”说的提出者是( ) D:刘勰
33、决定着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的是以下哪个层面( ) D:社会历史层
42、艺术意象是一种( ) C:精神的存在
43、决定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是( ) A:意象
44、以下不属于艺术品的基本特征的是( ) B:他律性
34、以下陈述不属于席勒所作出的是( )”B:“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
国的规律。
”
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
D:1750年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众说纷纭,但从哲学的出发点看,基本上不外
两种:一种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对客
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美的本质:从哲学的出发点看,基本上不外两种:一种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寻找美
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为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先天的感
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4. 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 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简述美学史上4种关于喜剧性的理论。
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的原理、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重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
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
马,恩:认为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或
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
诞风格,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怎样理解崇高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