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文学作品里的老爸们,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

有的老爸像山一样稳重,有的呢,又跟孩子似的,时而逗趣时而犯迷糊。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书本里的老爸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字里行间,给咱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先说说那《背影》里的老爸,朱自清笔下的他,可真是个让人心疼又尊敬的角儿。

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他踉踉跄跄地穿过铁道,那肥胖的背影,在月台上显得格外笨拙,却满满都是父爱的深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颗为子女操碎了的心,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想着法子给孩子最好的。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父爱如山”嘛,稳重、沉默,却让人倍感温暖。

再瞅瞅《傅雷家书》里的傅雷,那可是个严父加慈父的综合体。

他对儿子的教育,既有严厉的要求,又有温柔的关怀。

书里的每一封信,都像是他用心雕刻的艺术品,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儿子未来的期许和对生活哲理的传授。

这样的老爸,就像是咱们身边的智者,时刻提醒着咱们,要走正道,别误入歧途。

傅雷的这份爱,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前行的路,也温暖了咱们读者的心。

还有《红楼梦》里的贾政,那可是个典型的传统父亲形象。

他对宝玉的管教,严格得近乎苛刻,经常是板着脸,训得宝玉那叫一个惨。

但咱得说,贾政心里其实还是疼爱宝玉的,只是他表达爱的方式,太过传统,太过严厉,让人难以接受。

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遇到的“虎爸”,虽然表面上严厉,但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成才,能够出人头地。

这样的老爸,虽然让人头疼,但也让人敬佩。

当然,文学作品里还有不少逗趣的老爸,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

虽然他是个僧人,但在咱们眼里,他更像是个慈爱的老爸,带着三个徒弟西天取经,一路上保驾护航。

他那啰嗦又温柔的模样,就像是咱们身边的“唐僧老爸”,虽然有时候让人头疼,但关键时刻,总能给咱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他的那份执着和坚持,也教会了咱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梦想和追求。

文学作品里的老爸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魅力。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读书心得——论巴金《家》中的父亲形象

读书心得——论巴金《家》中的父亲形象

读书心得——论巴金《家》中的父亲形象一、现代文学史中的父亲形象(一)时代转折下父亲文化内涵的蜕变自从周秦朝以来,我国就开始是了封建社会。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奉行着一种“三纲五常”理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在家庭中父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父为子纲”的社会,父权盛行的时期,父亲可以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打骂、支配,甚至买卖杀伤子女。

费孝通先生曾经把传统的封建家庭称作为“父母子的三角”,“而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为配轴”①。

但是在现在的大量文本中处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顶端位置的父亲已经不再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以及孩子生活与道德的指向针,他们成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成了被大众嘲讽的对象。

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父亲”这个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受到批判的。

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也是因为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为新思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改变一部分人的封建思想。

但是大部分人的封建思想并没有改变,我们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比如《获虎之夜》的魏福生、《斯人独憔悴》里的化卿都表现了当时旧社会下父亲权力的强大与冷酷。

在这一点上,这两个时期的父亲形象还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新文化运动比起“三纲五常”时期“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这个观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文化运动中宣扬民主,重视人生存的权利,但是在专制这一点上这两个时期的父亲形象似乎没有太大变化的。

(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开明的父亲形象。

在有一些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是仁慈、善良、真诚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永远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冰心《去国》里就塑造了一位开明、慈爱、善良的父亲。

文中的父亲朱衡时时都给自己的孩子传达出理性和冷静,不去太多地干预自己孩子的决定,给了孩子更多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就算他的儿子辞掉了可能是他这一生中最好的工作,他也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阻止他。

西班牙文学中的父亲形象

西班牙文学中的父亲形象

西班牙文学中的父亲形象“父亲”形象在西班牙文学作品中。

他有时是一部作品的主人公,有时则作为故事背景出现在文学人物的介绍、话语或回忆中。

正如两次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猫眼》中所写:“父亲们在白天都消失了;因此白天由母亲统治,父亲则在夜幕中登场。

他们在黑暗的引领下回到了家,周身散发着真实而又无法言喻的力量,具有许多潜在的特质。

”而这些潜在的特质在漫漫的西班牙文学长河中不断地被书写,使父亲形象的内涵不断被充实,成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亲”形象在西班牙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三个大类。

其中第一类是“生父”形象,如果进一步细分,这一类父亲形象还可以分为在场的父亲与缺席的父亲两个种类。

所谓在场的父亲,即那些长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参与并见证了子女成长过程的父亲群体。

在这类父亲形象中,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维托·柯里昂也许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在小说《教父》中,维托·柯里昂不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男人不花时间陪伴他的家人,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故事中,柯里昂也践行着这一观点,将家庭置于自己内心的首要位置,教导和照顾着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为子女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父亲。

在维托·柯里昂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感情。

这也是维托·柯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尔·柯里昂继承家业后对待自己一双子女的做法。

当自己的儿子结婚生子,成为父亲,迈克尔·柯里昂不仅延续了父亲维托·柯里昂的家庭观念,而且愈发感到自己与父亲间的相似和关联。

这似乎也印证了著名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的:“男人之所以知道他老了,原因在于他开始看起来像他的父亲了。

”。

文学作品中的十大父亲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十大父亲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十大父亲形象作者:美莉森·帕塔奇来源:《情感读本·道德篇》2018年第09期《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我们可以先从简·奥斯汀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和她父亲班纳特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说起。

班纳特先生有五个女儿,他的妻子是个异常敏感的人,非常相信命运的安排。

二女儿伊丽莎白和父亲最为贴心,这让班纳特先生得到了不少安慰。

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伊丽莎白告诉父亲,她爱上了达西先生,要和他结婚。

班纳特先生告诉女儿:“我不相信有人能够配得上你……可是,现在看来我好像错了。

因此,我真心诚意答应你们的婚事。

我的女儿,我找不到一个比他更配得上你的男人。

”此情此景几乎令所有人为之动容。

《偷书贼》The Book Thief年幼的莉賽尔和她的养父汉斯·休伯曼之间的关系让这本书有了灵魂。

尽管养母不太喜欢莉赛尔,时不时地会给她一耳光,养父却视莉赛尔如己出,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她,也是她的精神导师。

他教会了莉赛尔读书,为她拉手风琴,用音乐安抚莉赛尔不安的心灵。

在汉斯·休伯曼这位粉刷匠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他的宽厚善良和帮助他人之后的无怨无悔,这位养父也因此成为马克斯·苏萨克这本书中的另一条主线,同时也是纳粹统治时期德国这一暗无天日背景中的一抹亮色。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这部小说发生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其中的父子关系既错综复杂,也令人黯然神伤。

小说中的“爸爸”集正直与勇敢于一身,在这样一位形象高大的父亲面前,儿子阿米尔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可是,阿米尔后来发现“爸爸”也有一些小秘密,从此他对心中那个完美无缺的父亲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说中还有阿米尔家的仆人父子——阿里和哈桑。

玩伴哈桑之死促使阿米尔返回阿富汗,他希望纠正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挽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上述人物的坎坷经历时而令人惊喜,时而令人心碎。

古代文学中的父母形象

古代文学中的父母形象

古代文学中的父母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父母形象一直被赋予着重要的意义。

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父母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对作品的情节和主题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父母形象的特点及其对作品的意义。

一、父母形象的特点1. 父亲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往往具有权威和慈爱的双重特点。

他们扮演着家庭的主要依靠和决策者。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备是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他为人忠诚正直,一心维护家族的利益。

同时,他也体现出慈爱和关怀,对孩子们的成长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2. 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往往以温柔、善良和慈爱为主要特点。

她们是家庭的支撑者和子女的守护者。

在《红楼梦》中,贾母就是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她既严厉又体贴,对贾家的子女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父母形象对作品的意义1. 强调传统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母形象常常代表着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

他们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纽带的维系。

通过塑造父母形象,作品向读者传递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2. 表达对子女的期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母形象往往将子女视为自己的延续,对他们寄予了厚望。

通过塑造父母形象的言行和教诲,作品告诉读者们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对他们未来的关心。

这也促使了作品中一些主要角色的成长和进步。

3. 揭示社会风气:父母形象也反映了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父母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对于亲情、婚姻以及父权制度等方面的看法,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

4. 反思父母责任与课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母形象也给予人们反思和启发。

通过展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得失,强调父母责任的重要性,引发人们对于教育、家庭关系以及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提供了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母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主题和思想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作品中的父母形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但都强调了传统家庭价值观念、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形象父亲,是一个家庭中的支柱,是孩子们依靠和学习的楷模,更是许多作家作品中的灵感来源。

在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常常是一个强大的象征,他们在作品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形象都深受读者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父亲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和形象的多样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亚瑟·韦斯莱父亲。

亚瑟·韦斯莱是哈利·波特的好友罗恩的父亲,也是一个魔法世界中的普通巫师。

在整个系列中,亚瑟·韦斯莱父亲形象给人的感觉是慈祥、善良,但有些不起眼。

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工程师,在魔法世界中专门从事非魔法人士生活的便利设施的研究。

尽管他的工作并不是很引人注目,但他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孩子的呵护却是无所不在的。

在他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他平凡而又温暖,为家庭默默付出,为孩子们撑起了天空。

亚瑟·韦斯莱父亲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忠诚、耐心和爱心,他是一个受人喜爱的父亲形象。

接着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父亲是一个充满权威和智慧的国王。

他在作品中不仅扮演着一个国王的角色,更充当着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高大、威严、和蔼。

他对哈姆雷特的关爱和期望是无限的,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魂魄也继续保护着哈姆雷特,并告诉哈姆雷特自己的死因。

他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一个神秘而又具有深刻含义的形象,他是权威和智慧的象征,也是对子女无尽的关怀和保护。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父亲形象,展现了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他的形象充满了父爱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还可以看看《飘》中的吉尔伯特·奥哈拉。

吉尔伯特·奥哈拉是斯嘉丽·奥哈拉的父亲,在整个作品中,他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温和、睿智、和慈爱。

《背影》“父亲”形象分析

《背影》“父亲”形象分析

《背影》“父亲”形象分析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关于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所以要想准确具体分析《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就必须抓住父亲在文中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内容来分析.
首先来看语言描写,从文中不难发现,父亲的语言主要有5句,分别为“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⑤“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分析前4句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的慈父形象,而第⑤句则体现出了父亲坚强的一面.
再看父亲的动作描写,这主要在“买橘子”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其实从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动作描写中我们更能体会其爱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当然本文也不乏成功的外貌描写,也在“买橘子”过程中出现,如“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从这些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的体态和刚失去亲人的事实,可是父亲却不因为自己的身子胖的实际困难和失去亲人的悲伤,坚决要给儿子买橘子,所以这几处外貌描写同样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
因此,本文的“父亲”应该是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但又不失坚强的慈父形象.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论小说《父亲的后视镜》中的父亲形象

论小说《父亲的后视镜》中的父亲形象

论小说《父亲的后视镜》中的父亲形象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父亲的后视镜》是我国当代作家张北海的小说作品,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该小说以一位普通父亲为主人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家庭、工作和社会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父辈们坚韧、担当的精神品质。

在我国,关于父亲形象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内涵与价值,为当代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小说《父亲的后视镜》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细致解读。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为:引言、作品概述、父亲形象分析、父亲形象与家庭伦理关系、父亲形象与时代背景、父亲形象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和结论。

各章节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旨在全面探讨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2 《父亲的后视镜》作品概述2.1 作者简介《父亲的后视镜》是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代表作之一。

张抗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鲁迅文学院。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父亲的后视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2.2 作品情节梳理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我”的童年开始,讲述了父亲作为一位普通工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小说通过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

其中,“后视镜”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象征着父亲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

2.3 作品主题与风格《父亲的后视镜》主题鲜明,着重探讨了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父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作品风格朴实无华,以真实的生活细节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普通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传递出对家庭、亲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共鸣。

3 父亲形象分析3.1 父亲形象的外在特征在小说《父亲的后视镜》中,父亲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
张丽201511080939 文学院
一、摘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从杖”,“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形意义。

文学作品中,对父爱的追踪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自古追溯到《诗经》,而到了现代,一部部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

浓烈的反封建、反父权思潮,使父子关系表现出“弑父”的全新主题,
代表专制、落后势力的“父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父亲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称呼,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一直是文学叙述中的一个
重要的角色,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关键词:父亲形象,中国文化,文学作品
二、张爱玲《琉璃瓦》中的姚先生: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颠覆了传统的父亲威严、慈爱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自私自利、参保、虚伪的父亲形象。

她笔下的父亲形象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大多出身于大户,后来家境败落,是吃喝嫖赌抽无一不精的遗少;具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子女没有发自内心的疼爱之情,将子女视为累赘或者工具。

在《琉璃瓦》中姚源甫有七个女儿,而且“一个比一个美”,姚先生人生中第一等要紧事就是给他的七个女儿找婆家,有利可图的婆家。

“女儿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

”姚先生的七个女儿,便是那个例外。

因此,对于女儿的婚事,姚先生有着一本自己的“生意经”,“关于她们的前途,他有着极周到的计划”。

他精挑细选、设计见面、营造气氛甚至刊登广告,真的是用尽了所有的手段。

他所想要的,是借助女儿们的婚姻,让自己一步一步晋升加级,让自己能够从一个小康阶层的市民摇身一变而进入上流社会。

至于女儿们的感情,那算什么?这就是父亲,女儿们的婚事竟然成为父亲攀附权贵的砝码,这是多么让人心寒的行为。

他个人能把不关心女儿们是否幸福,也不想知道女儿们的处境。

对于这些,二女儿曲曲的话揭露得入木三分:“我若是发达了,你们做皇亲国戚;我若是把事情弄糟了,那是我自趋下流,败坏你的家风。

你骂我,比谁都骂在头里!你道我摸不清你弯弯曲曲的心肠!”当他企图用女儿的幸福换取财富、地位、荣誉的愿望破灭后,气急败坏的对妻子叫道:“以后你再给添女儿,养一个我弄死一个!”这哪里是什么慈爱的父亲的话语,简直就是把女儿做商品交易吃了亏的商人丧心病狂的叫嚣!(《张爱玲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剖析》闫玉慧、何应文)
千挑万选之后,他为大女儿订下了一门亲事把她嫁给了印刷所股东的浪荡公子熊启奎,希望自己能够因此而得到升迁。

然而机关算尽,他却还是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在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女儿们身上,早就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具备了他身上所有的特质。

甚而至于,他们身上的那种自私自利,冷酷淡漠,比其他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自己爱熊家的地位,大女儿友谊和娘家疏远,并且未来表示立场的坚定,几次三番的阻扰了姚先生的升迁。

到了这种境地,父女间所仅剩的,只是那种遮遮掩掩的互相算计,以及那种心照不宣的庸俗势利和无尽的私欲。

也许姚先生其实也是有爱女之心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金钱,是权势,是地位,是自己能够得到的好处。

很明显,张爱玲所描写的父亲,或多或少都带有她亲生父亲的影子。

张爱玲痛苦和阴暗的童年经历,是她选择用嘲讽和批判的笔墨,书写一个又一个被异化的父亲形象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的父亲没有为我们建造起精神上可以栖居的屋宇,我们这些从零开始寻找家园的荒野浪游者,就很有可能要对父亲心怀失望和怨情了。

”(《现代女性笔下的父亲形象》陈澜
三、冰心《斯人独憔悴》:
数千年以来,在家族本位制的中国,处于家族金字塔顶端的“父亲”读整个家族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现代家族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分析》)这样的父权社会等级在五四时期逐渐开始瓦解,这一时期,在五四小说中,父与子的冲突是一个典型的场景,这其实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冰心在《斯人独憔悴》中把那个时代父子之间尖锐的矛盾关系写得淋漓尽致,通过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可以表现出来。

当父亲化卿收到校长的来信之后,知道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参与了爱国运动,于是对他们冷眼嘲讽,进而称爱国学生是“血气之徒”,犯上作乱。

当儿子颖石准备辩解时就大发脾气摔花瓶,然后他怒气冲天,这样的怒气是因为他的儿子敢反驳自己,“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摆出老子的威严。

在他看来,中国国土被日本人占领是“理所应当的”,日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而学生的运动就是“以怨报德”。

父亲化卿和校长都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顽固坚守者,他们极力维系现实的一切不愿接受新事物,更不愿去反抗,只希望苟活享受所拥有的一切。

封建而又迂腐,他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没有追求,没有热情,当儿子颖铭回来的时候还在和姨太太躺着吞云吐雾,连正眼也不看儿子。

没有经过儿子的允许直接去翻行李而且直接撕掉里面的文件。

在化卿眼中,自己就是家庭至高无上的唯一,儿子并没有独立的人格,知识他的附属品,儿子就算穿一双白鞋也被认为是“无父无君”的证据,极力的维护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

他时刻不百出老子的威严架势对儿子凶神恶煞,对下人更没有好脸色,当下人刘贵没有接回来颖铭时,化卿骂道:“无用的东西!我叫你去接他们,为何只接回一个来?难道他的话可听,我的话不可听么?”刘贵也不敢答应。

化卿又说:“明天早车你再走一遭,你告诉大少爷说要是再不回来,就永远不必回家了。

”刘贵应了几声“是”,慢慢的退了出去。

(《斯人独憔悴》)
为了不让儿子接受新学直接不然他们再继续上学,“不必去了,现在这风潮还没有平息,将来还要捣乱。

我已经把他两个人都补了办事员,先做几年事,
定一定性子。

求学一节,日后再议罢”。

才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匆匆利用自己的权力给他们谋了职务。

在如此强大的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之下,即使接受了新式教育,一腔热血渴望参与爱国运动的颖石与颖铭也束手无策。

颖石只能忍不住哭倒在床上道:“难道我们连求学的希望都绝了么?”。

四、周国平:《妞妞》
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倾诉了一个父亲的爱与悲,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生命的短暂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悲欢离合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妞妞,作为女儿,带给周国平的不光是幸福而又痛苦的情感煎熬,也带给了作者对生命与哲学的撕开与探索。

(《深沉父爱里的生命哲学》解读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听到自己的孩子头一回清清楚楚地喊你一声‘爸爸’,这感觉是异乎寻常的。

这是“造物主”借孩子之口对你的父亲资格的确认,面对这个清纯的时刻,再辉煌的加冕也黯然失色了。

我心里甜得发紧,明白自己获此宠赏实属非分。

”1996年周国平写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生命短暂已经死去的女儿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关于父爱的绝唱!
“以我翻涌之力,我怎么能从无中把你产生呢?不!必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运作了无数世代,然后才借我产生了你。

没有这种力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父亲或者母亲。

所以,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

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救,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

”周国平是个哲学家,在他的文字中时常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对于生命短暂的女儿,周国平给予了人世间最大的关爱,在他的眼中,女儿是时间最美好最珍贵最神秘的“你总是那样恬静,出世的恬静,小脸蛋闪着洁净的光辉。

最美的是你那双乌黑澄澈的眼睛,一会儿弯成妩媚的月牙,掠过若有若无的笑意,一会儿又睁大着久久凝望空间某处,目光执着而又超然。

我相信你一定在倾听什么,但永远无法知道你听到什么,真使我感到神秘。


然而可爱的妞妞,却遭受了难以抑制的疾病的折磨,病魔是无情的,随着病痛的加剧,妞妞如同一朵娇嫩的花儿,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慢慢的消逝。

作者在巨大的悲痛中描写妞妞遭受病痛折磨的细节,完全是用血泪在写作,作为一个父亲而言,这是何其残忍的一件事,读者含着眼泪都能感受到文字中的沉痛。

重拾《妞妞》,眼泪来得还是如此容易,正如数年前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一样感动不已。

周国平更多时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看透一切尘世的哲学家,但是每每打开《妞妞》,就体会到他所说的话,“我先是一个父亲,然后才是哲学家。

”的确,他是一个父亲,一个对女儿爱的深沉爱到骨子里的父亲。

他在文中声嘶力竭的呐喊出自己的渴望:“我宁愿错过一千次出国或的什么好机会,也不愿错过你一个笑容和每一声啼哭,不愿错过和你相处的每一刻”、“黄昏的时候,我抱着你,坐在小河边。

夕阳西下,晚风从东边吹来,我摇着你,给你讲小鱼和小鸟的故事,你在我怀里静静的睡了。

重复的时光。

”就是
这么简单而又纯粹的父亲的愿望,随着病痛的加剧而逐渐变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

五、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类父亲形象》李敏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王爱松、贺仲明
《琉璃瓦》张爱玲
《传里看张:张爱玲传记研究》程业久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黄长华
女性审美视角下张爱玲创作研究》潘莉
《冰心早期作品初探》
《冰心文学思想研究》王金芝
《斯人独憔悴》冰心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评周国平《妞妞》的生命对话——父爱情怀》艾美华、韩婷
《周国平的文化思考》王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