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合集下载

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2)

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2)

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河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水体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

该工法通过在河道两岸修建具有净化功能的生态护坡,有效减少水体污染,同时保护河岸生态环境。

二、工法特点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净化:采用生态护坡形式进行河道治理,利用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能够高效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

2. 护坡效果好:生态护坡结构稳定,能够有效防止岸边冲刷和塌方现象,同时能够保护河道岸边土壤和植被。

3. 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护坡的建设为河道周边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恢复条件,促进了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4. 管理成本低:与传统的工程化治理相比,生态护坡施工工法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果明显的优势。

三、适应范围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适用于城市及农村区域内的河道、湖泊等水体的净化治理工程。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水体净化与生态护坡的结合:1.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水体特性和污染物种类,选取具有吸附、降解和净化能力的植物种类进行栽植。

2. 构建生态护坡结构:在河道两岸修筑生态护坡,采取整体填筑或分段填筑的方式,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冲刷能力。

3. 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4. 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当增加不同种类的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五、施工工艺 1. 施工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水体污染情况,确定治理方案,制定施工计划。

2. 土壤改良:对河道两岸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和养分。

3. 构建生态护坡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在河道两岸进行整体或分段填筑,形成稳定的护坡结构。

4. 植物栽植: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并按照规定的密度和间距进行栽植。

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工艺方法

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工艺方法

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工艺方法概述水域生态修复旨在恢复受到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促进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文介绍了一种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相关的工艺方法。

方案概要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 评估与规划:对受损水域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修复目标和措施。

制定修复计划和时间表。

2. 生物、物理和化学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治理措施,恢复水质和水环境。

例如,引入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以促进氧气释放和有机物降解。

3. 水体管理措施:实施水体管理措施,包括定期监测水质和生物群落,管理水源供应和水流量,控制底泥和污染物的累积。

4.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适当的植被恢复和鱼类引种措施,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5. 宣传与教育:加强公众对水域生态修复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鼓励社区参与和共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工艺方法水域生态修复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生态滤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滤池,利用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

2. 生态恢复网:使用人工生态恢复网,增加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提升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物引种:引种适应性强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食物链的形成。

4. 生态疏浚:结合生物和物理手段,对堵塞的河道进行疏浚,恢复水体的通畅性和水动力特性。

5. 底泥处理: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富营养化导致的底泥积累,减少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结论通过实施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相关的工艺方法,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水域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这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清淤扩挖根据翻身河河道具体情况,经过实地查看及清淤方案论证,我单位确定采用泥浆泵清淤,并结合长臂挖掘机挖掘施工。

施工顺序按照顺河流方向,自上而下施工,具体施工步骤如下:①机械准备:15KW泥浆泵两台,箱式运土车四台,普通双桥车辆四台,长臂挖掘机1~2台(视实际情况定),普通挖掘机两台。

首先沿河道两侧修建临时施工便道,靠近施工便道的淤泥用普通挖掘机挖掘装车外运,较远处则用长臂挖掘机装车外运,河道中心处则用高压水泵冲搅后再用泥浆泵抽至箱式运输车内外运。

②河道清淤按照自上游至下游、先中央后两侧的顺序施工。

③首先进行河道中央的淤泥挖掘。

我标段河道现状宽度在45米至60米之间,施工时挖掘机不能一次将河道中央的淤泥挖至河堤上,故河道中央的淤泥需经过2~3次倒运方能至河道两侧,然后将淤泥挖至河岸箱式运土车上外运。

④由于采用水中清淤,淤泥含水量大,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道路及周边环境污染,因此一部分淤泥挖至岸边需经过晾晒后方可外运。

渣土运输及弃土场管理①淤泥运输渣土运输将严格按照山东省有关渣土运输的有关规定,选用性能良好、车厢封闭较好、证件齐全的车辆,严格按照指定的线路行驶。

做到运输车辆不超载,车厢上部全部用篷布覆盖,避免运输过程中渣土散落污染市区道路及周边环境。

为防止渣土在运输过程中的乱倒、乱弃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我标段将采用开挖现场与弃土场双向签票的办法,坚决杜绝渣土乱倒、乱弃。

为保证车辆运输不对市区环境造成污染,在渣土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②弃土场管理河道整治工程弃土方,按照甲方及监理指定位置存放。

为配合弃土场管理,安排普通挖掘机一台在弃土场,协助运输车到土、平整土场等。

弃土高度严格按照规划高度,禁止超区域、超高度弃土。

2.土方开挖施工顺序测量放线→设置截水沟→挖掘机开挖→推土机运输→人工整修边坡→坡面防护。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清淤扩挖根据翻身河河道具体情况,经过实地查看及清淤方案论证,我单位确定采用泥浆泵清淤,并结合长臂挖掘机挖掘施工。

施工顺序按照顺河流方向,自上而下施工,具体施工步骤如下:①机械准备:15KW泥浆泵两台,箱式运土车四台,普通双桥车辆四台,长臂挖掘机1~2台(视实际情况定),普通挖掘机两台。

首先沿河道两侧修建临时施工便道,靠近施工便道的淤泥用普通挖掘机挖掘装车外运,较远处则用长臂挖掘机装车外运,河道中心处则用高压水泵冲搅后再用泥浆泵抽至箱式运输车内外运。

②河道清淤按照自上游至下游、先中央后两侧的顺序施工。

③首先进行河道中央的淤泥挖掘。

我标段河道现状宽度在45米至60米之间,施工时挖掘机不能一次将河道中央的淤泥挖至河堤上,故河道中央的淤泥需经过2~3次倒运方能至河道两侧,然后将淤泥挖至河岸箱式运土车上外运。

④由于采用水中清淤,淤泥含水量大,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道路及周边环境污染,因此一部分淤泥挖至岸边需经过晾晒后方可外运。

渣土运输及弃土场管理①淤泥运输渣土运输将严格按照山东省有关渣土运输的有关规定,选用性能良好、车厢封闭较好、证件齐全的车辆,严格按照指定的线路行驶。

做到运输车辆不超载,车厢上部全部用篷布覆盖,避免运输过程中渣土散落污染市区道路及周边环境。

为防止渣土在运输过程中的乱倒、乱弃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我标段将采用开挖现场与弃土场双向签票的办法,坚决杜绝渣土乱倒、乱弃。

为保证车辆运输不对市区环境造成污染,在渣土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②弃土场管理河道整治工程弃土方,按照甲方及监理指定位置存放。

为配合弃土场管理,安排普通挖掘机一台在弃土场,协助运输车到土、平整土场等。

弃土高度严格按照规划高度,禁止超区域、超高度弃土。

2.土方开挖施工顺序测量放线→设置截水沟→挖掘机开挖→推土机运输→人工整修边坡→坡面防护。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道的存在,河道在城市中承担着排水、供水、运输等重要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河道的环境状况却变得愈发糟糕,水质恶化、湿地流失、水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措施。

一、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措施1. 河道水质治理:城市河道的水质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质。

包括加强排污口管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域监测等措施,确保河道水质得到恢复和改善。

2.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净化和调蓄水功能。

保护和恢复城市河道的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湿地保护区的设立、湿地的人工修复和植被恢复等。

3. 河道生态景观规划: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价值。

通过绿化、景观建设、生态公园的建设等手段,打造出宜居、宜游、宜散步、宜休闲的河道生态景观。

4.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采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手段,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5. 河道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对城市河道的水质、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掌握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生态治理措施。

二、城市河道环境修复措施1. 河道水体修复:针对城市河道的水体污染问题,可以采取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如人工曝气、水体深层通气等手段,通过氧化、沉淀、吸附等过程将水中污染物去除,恢复水体的清洁和透明。

2. 河道湿地修复:城市河道湿地的生态系统常常受到破坏,需要进行湿地修复。

包括通过植被种植、地形调整等手段,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水文环境,改善湿地功能。

3. 河道岸线修复:城市河道的岸线常常受到侵蚀和污染,需要进行岸线修复。

可以采取加固工程、植被恢复、岸线绿化等手段,保护河岸,减少岸线退化和土壤侵蚀。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是指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提高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对于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可以选择合适的河道修复技术。

利用湿地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质,净化河道中的污染物。

湿地能够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菌群的降解,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还可以利用河道堤岸生态防护技术,通过植被的种植和工程措施的采取,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减少岸线的经济利用。

可以进行河道水质治理。

这包括对污染源进行管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已经污染的河道,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式进行治理,例如利用曝气生物滤池、湿地植物等进行河道净化。

城市河道的环境修复还可以通过增加绿化带、种植湿地植物等方式增加河道的生态功能。

绿化带可以增加河道的景观价值,提高人们对河道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吸收大气污染物,降低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

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净化河道的水质,提高水质水平。

为了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加强城市河道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河道水质监测体系和生态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污染源的排查和管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河道修复技术、进行河道水质治理、增加绿化带、种植湿地植物等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强河道的监测和管理,以实现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改善水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生物/生态方法改
*
常用菌种: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优点:见效快,针对性强。 缺点:适用范围狭窄,生境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微生物净水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水污染源投放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达到削减污染负荷并保护水体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微生物技术
*
综合技术的需求
污染反复 治标不治本 二次污染 成本昂贵 破坏水生态系统
河道为什么会污染?
当外界污染超过河流自净能力或污染负荷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的水污染现象。
河道治理的任务
(1)控制外源污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进度进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增强缓冲区截污、纳污、消污功能。 (2)消除底泥污染:合理利用生态疏浚,底层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修复,环境友好型药剂治理,消减底泥中的污染物。 (3)改善水质,消除黑臭:通过底泥理化调理技术、生态浮床构建技术、生态溢流坝构建技术、土著微生物消泥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水下森林打造技术等作用改善水质。 (4)打造生态驳岸,提高自然化率: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河岸建设,打通水陆的物质循环通道,提高生物生境多样性。 (5)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场所、恢复沿岸带湿地植物、逐步恢复全系列水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
*
2、水动力学物理模型----流体动力学
*
*
3、环境-生物数据相关性分析
项目

1
2
3
4
特征值
0.397
0.369
0.310
0.148
种类-环境相关性
1.000
0.998
0.998
1.000
物种数据累积变化百分率
28.4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一、目标与原则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提升水质,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为此,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2.统筹规划:综合考虑河道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

3.科学治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治理方案的优化。

4.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河道治理过程。

二、施工内容1.水质提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减少污染物含量,提升水质。

2.生态修复:恢复河道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

3.河道整理:清理河底的淤泥和垃圾,改善河道形态,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

4.岸线保护:通过植被恢复、土壤加固等措施,保护河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5.水环境监测:定期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前期调查:对河道的水质、地形、生物种类等进行详细调查。

2.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

3.施工准备:包括物资采购、人员调配等。

4.施工实施:按照方案进行具体施工。

5.效果评估:施工结束后,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或调整。

6.后期维护:对治理后的河道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

四、技术措施1.水质提升技术: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等,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2.生态修复技术:采用微生态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恢复河道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3.河道整理技术:根据河道的地理条件和水流特性,采用合适的河道整理技术,如自然护岸、人工湿地等。

4.岸线保护技术:采用土壤加固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保护河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5.水环境监测技术: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生物监测方法等,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五、保障措施1.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治理团队,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2.资金保障: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治理工作的实施和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明名称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摘要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

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

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质。

我国目前对天然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治理措施基本是依靠市政工程手段,即截污、驳岸、清淤加换水,这些方法对地表水域的水质净化很有好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存在投资极其巨大、建设周期长的致命弱点,一条小河的治理资金往往需要几十亿元,而且配套管网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极其繁杂,需要数年的工期;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1、驳岸及清淤的工程量大,成本高,清理出的污泥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2、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由于河、湖是开放式系统,类似大气沉降这样的污染源无法做到完全截除;3、治标不治本,清淤后换水的水质无法保持,由于地表水的微生态系统随着底泥的清除被破坏,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外源污染水体将再度恶化;4、很多地表水域属于封闭性半封闭性水域,如湖泊、水库、海港、大湖湖汊、死河汊、城市死水河道等,由于水体封闭、流动缓慢、与外部交换不畅,呈死水状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度低下,即便是较少量的污染源进入水体,由于得不到及时分解净化,日积月累也会使水质逐渐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已解决恶化的地表水体水质及生态恢复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包括以由生态坝、生物滤池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由生物滤池及生态坝系统组成。

其中生物滤池用于点源污染(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水体)的控制,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池,污水通过生物滤池的作用,可去除大部分邮寄污染物及悬浮物,削减污染负荷。

经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河道旁的生态拦截系统。

而生态坝系统用于面源污染(雨污水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控制。

生物滤池出水及收集的地表径流进入生态坝拦截系统,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可有效控制进入表面水体的负荷。

该系统只需利用河湖的边坡建设,无需额外占地。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最终依靠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直接净化。

并同时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曝气充氧装置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所述的曝气充氧装置是雾化曝气软管,直接敷设在所述地表水体中,并与设置在岸边的压力气源相连接;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设置在所述的雾化曝气软管的上方或附近。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直接设置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充分流动,并使所述曝气充氧装置所充入的溶解氧随水流流向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

通过投加筛选的生物复合酶及微生物来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低等生物腐食食物生物链的建立。

所述的生物修复剂: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在水面的浮岛上。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本所述地表水基底修复技术是指在水体底部投加特殊填料,激活土著微生物迅速繁殖,而被激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及后期投加的微生物群可逐渐分解底泥,进而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体水质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源头生物处理与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美化河道、湖泊护岸,无需额外占地。

而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可以改善水体微生物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整个工艺不需要清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可短时间内消除河道、湖泊的黑臭、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现象,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图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图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图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图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图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如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的排污口处设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包括高效滤料、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沉淀系统组成。

可根据处理量分为钢筋混凝土式(水量大)和玻璃钢一体式(水量小),高效滤料选择适合用于低氮磷浓度的湖水的处理,吸附处理容量大,运行费用低的“F.F”吸附过滤材料;同时具有物理截留(过滤)的作用,过滤水中藻类及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

由上部进水,采用多孔管布水系统,出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生态坝拦截系统。

工艺中生态坝拦截系统,包括布水系统,填料床,排水系统,植被等。

布水系统为PVC穿孔管布水。

填料可由砾石、粗砂、土壤组成。

排水系统为设置在填料床底部的PVC穿孔管收集后排水。

表面植被可选用挺水植物等。

该系统从源头上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源。

(2)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由生态基等生物填料组成,主要由编织层和泡沫层组成,在水流中保持漂浮状态,根据水体深度决定生态基的安装深度。

曝气充氧装置由水流营造装置与曝气充氧装置相结合的一体式造流曝气机,由造流曝气机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连续曝气10天后,水体溶解氧逐步上升至2mg/L以上时,生态基上已经附着部分微生物,水体逐步改善,产生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开始投加微生物,水体会在50天发生明显变化,逐步构建起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根据水深不同,分为挺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米以内的种植挺水植物。

主要种植荷花、香蒲、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再力花、水葱、伞草等植物。

浮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1.0米以内的种植浮叶植物。

主要种植品种为菱角、睡莲、萍蓬草。

沉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1.0~1.5米以内的种植沉水植物。

主要有沉水植物主要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五刺金鱼藻、苦草。

鱼类种群、大型无脊椎动物构建。

适当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等,抑制藻类生长,控制蓝绿藻水华发生,为水生植被的全面恢复重建创造条件。

大型水生动物是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生物链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吞食水中微小生物或其他生物排泄物和有机残屑,从而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作用。

为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碎屑,进一步改善水质,放养能摄食有机碎屑、腐屑的底栖动物铜锈环纹螺、田螺等。

同时投放专有基底填料,是微生物在基底大量繁殖,对基底底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去除湖底内源污染物。

经过上述工艺步骤,水体将会恢复为正常的浅绿色,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将逐步提高至地表V类水以上标准;而河道、湖泊的底泥会逐步降解、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底泥减少,底泥颜色也逐步由黑色恢复为浅黄色,最终,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得到稳定,持续自净能力恢复。

说明书附图图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图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图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图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