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古文文句的注释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出处:《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小古文100篇(带注释)

小古文100篇(带注释)

小古文一百篇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水滨多芦荻dí,秋日开花,一片白色。

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荷叶的形状圆圆的,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②其:它的.③或:有的.④惟:只有.⑤赭zhě:红褐色译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重点课下注释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重点课下注释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重点课下注释【2020部编版】(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古文及注释

古文及注释

(一)子①曰:“学而时②习之③,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学而》注释:①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此处把“孔子”。

②时:名词作状语,“按一定时间”的意思。

③之:代词,把学过的知识技能。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朋:古代以同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把志同道合的人。

⑥愠(yùn):怨恨,恼怒。

⑦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二)曾子①曰:“吾②日三省③吾身:为④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⑨乎?”《学而》注释: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吾(wú):我。

③三省(xǐng):多次反省。

④为:替。

⑤谋:谋划。

⑥忠:尽心尽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⑨习:温习。

(三)子曰:“温故①而知新②,可③以④为师矣。

”《为政》注释:①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②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内容,心的体会。

③可:可以,可能。

④以:凭借。

(四)子曰:“学①而不思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

”《为政》注释:①学:指读书。

②罔(wǎng):迷惑。

③殆(dài):疑惑。

(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注释:①由:仲由,就是子路,孔子的学生。

②诲:教导。

③女:(rǔ)通“汝”,你。

④知:知道具与不知道。

⑤之:代词,把“知与不知”的道理。

⑥是:代词,这。

⑦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注释:①贤:形容词作名词,德才兼备的人。

②思:希望,想着。

③齐:看齐。

④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⑤自省:自己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三人:虚数,指几个人。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品原文:马说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

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词句注释: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后赤壁赋文言文原文后赤壁赋作者: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邪(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及其翻译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及其翻译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陋室铭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文言文注释形式

文言文注释形式

文言文注释形式
文言文注释是用于解释古文中难以理解的词汇、短语或句子的工具。

注释的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夹注:在正文中,将难懂的词语或短句用括号或其他符号括起来,并在其后进行解释。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

脚注:在文章底部提供注释,对应的正文中的注释符号通常是数字或特殊的符号,例如①、[1]等,读者需要在阅读时向下查看页脚处的注释内容。

双行夹注:在正文中,对每一段话或者每个难点都以两行的方式呈现,上行为原文,下行为现代汉语的翻译或者解释。

旁注:在文字的旁边,采用小字体或不同颜色的文字进行注释。

尾注:类似于脚注,但注释放在文章末尾,而不是每一页的底部。

章注:针对整个章节或者段落的注释,可能包含对整体主题的理解,背景信息或者相关引述。

书眉注:在页面顶部(也称“天头”)添加注释,这种注释一般不打断正文的阅读流程。

图表注:对于复杂的概念或者事件,可能会使用图表来辅助解释。

索引式注释:通过专门的索引部分,将所有的注释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在正文中通过编号或者其他方式与对应的内容关联起来。

这些注释形式根据出版物类型、编辑风格和读者需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看到夹注和脚注这两种形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古文文句的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语见《论语•述而》。

意思是:仁离我们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语见《幼学琼林•身体》。

原文是“笑人齿缺,‘狗窦胡为大开?’”意思是:取笑人家牙齿缺了,就说:“狗洞怎么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应读作“上九,潜龙,勿用”。

语见《易经•乾卦》。

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

意思是:占卜占到乾卦初九这一爻,时机未到,要做潜伏的龙,不可出头露面,要注意隐蔽,否则就会受伤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

厥贡:苞茅、橘柚。

”语见《尚书•禹贡》。

原文是“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厥贡惟金三品……厥包橘柚锡贡。

”意思是:这是一片低洼潮湿的土地,这里土地的质量在九州中属第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下为第九等)。

这里的人民缴纳第七等赋税,也可以间杂缴纳第六等的赋税。

其贡品是金、银、铜三种金属……把橘子和柚子打成包裹作为贡品进献。

(王世舜《尚书译注》)课文中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

5.[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见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

“铁如意”,原文是“玉如意”;“颠倒淋漓”,原文是“倾倒淋漓”。

这篇赋描写唐末军阀李克用攻克邢州后在三垂岗设宴庆贺的情况。

这两句的意思是:(李克用)拿着玉如意,潇洒地指挥大家喝酒,满座都惊奇不已;金杯里的酒满满的,倾洒出来沾湿了衣服,而他们竟说千杯未醉。

句中
“呢”“噫”“嗬”是先生读时加上去的语气词。

“”表示先生读到末尾声音的颤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