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指导书--全空气系统
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案例

地理位置
北京市
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人均面积指标 2.5m2/人
照明功率
11W/m2
怎么做?
常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步骤
1.确定室内外空气参数 2.计算多功能厅冷、热、湿负荷 3.计算房间送风量 4.计算房间新风量 5.计算冷热量 6.选择设备 7.布置风口 8.布置管道 9.绘工程图
风管平面图
④
250X800
250X800
250X630 || 250X500 11 250X250 \«
A-A剖面
c
^ooxiiooT i^ fjoxiwo/- \r /
i1
舟 500
985 #50
B-B剖面
多功能厅空调剖面图
1、 变风量空调箱BEPX18,风 量 18000m3/h,冷量 150KW , 余压 400Pa ,电机功率4.4KW
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 空间大、人员密集、使用时间集中
对空气环境的要求?
负荷大(冷热量大)、新风量要求大..…
B对空调系统的要求?
送风量大(包括新风)、基本同时使用、 节要求一致、能耗大……
运行
集中式空调系统一一全空气空调
摭什么是■,全空气空调系统"―
优点: 空调设备大多集中设置在专门的空调机房里,管理 维 修较方便。消声防振比较容易。 机房可占用较差的建筑面积或吊顶内。 可根据季节变化集中调节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节约 运行费用。
【为新风量需求大;
涪靈.I O 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噪声、振动等要求严格;
1
如:商场■影剧院■写字楼■多功能厅、 手术室,洁浄厂房等。
參 如何设计一套全空气的空调系统? 一―
案例:为如图所示多功能厅设计全空气中央空调系统。
空调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全空气

空气调节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长春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学院2009年1月—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 2 ℃; —围护结构的面积m 2;w t —空调室外计算温度℃见《指南》18P ; n t —空调房间冬季设计温度℃;—计算温度修正系数。
(2)夹层及走廊以及无人居住的房间应考虑达到值班采暖温度即可。
(3)由于室内有正压控制,可不算门窗冷风侵入和渗入。
但朝向修正与风力附加照常。
(4)人体散热及灯光,设备散热应予以考虑,(如灯光的开启时间,设备的使用时间,人员的停留情况)公式参考《空气调节》或《空调冷负荷专刊》。
(5)列表整理出冬季各房间的各项负荷累计作为该房间的冬季负荷。
注:对于走廊或公共区部分负荷,按平均分配的方法折合到相应(相邻)的房间。
2.空调房间夏季冷负荷计算建议采用冷负荷系数法计算0~23点的负荷;计算该部分前应把计算的起止时间、朝向、地点资料收集完整,方可进行计算。
(1)外墙或屋顶冷负荷 )(n l t t K F Cl -⨯=式中:Cl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W ;F —外墙或屋面的面积m 2;K —外墙和怀面的传热系数W/m 2·℃通过给出的屋面或墙体结构查出相应的K )n t —室内设计空调温度℃;l t —外墙或屋面的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
因为《专刊》中查到的l t 是北京地区,因此对不同地区要进行修正,即要进行地点修正d t ,吸收系数修正ρk ,内表面放热系数修正αk ,则计算公式变为ραk k t t t d l l ∙∙+=)(')('n l t t FK Cl -=上式参考《专刊》6030~P P(2)玻璃窗或门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玻璃窗传热有两部分,即由温差传热形成冷负荷和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n l t t FK Cl -=(温差负荷)除K 、F 与上述公式有异外、其它计法相同、K 查相应的玻璃的传热系数;F 在计算日提高的净面积。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

第六章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6-1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的分类一全空气系统1.定义:完全由空气来承担房间冷热湿负荷的系统2工作方式;向房间输送冷热空气,来提供显热,替热冷量和热量3空气处理:冷却、去湿处理空气集中空调机房内空气处理机来完成。
在房间内不再进行补充冷却:但加热可在机房或房间完成属等中空调4机房、热源、冷源,机房一般设于空调房间外,如地下室,房顶间全空气空调系统的分类和辅助用房;热、冷源可邻近机房或较远。
5.1)按送风系数的数量分类①单系数系统——空气处理机只处理出一种送风参数,供一个房间或多个区域应用,也称为单风道系统,但不是指只有一条送风管。
②双参数系统——处理出两种不同参数,供多个区域房间应用,有两种形式:双风道系统——分别送出不同参数的空气,在各房间按一定比例混合送入室内;多区系统——在机房内根据各区的要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送到各个区域或房间采用多区机组。
2)按送风量是否恒定分类(1)定风量系统——送风量恒定的系统(2)变风量系统——送风量根据要求而变化的全空气系统。
3)按所使用的来源分类(1)全新风系统(又称直流系统)——全部采用室外新鲜空气(新风)的系统,新风经处理后送入室内,消除冷热湿负荷直接排走。
(2)再循环式系统(又称封闭式系统)——全部采用再循环空气的系统,即室内空气经处理后,再送向室内。
(3) 回风式系统(又称混合式系统)——一部分新风和室内空气混合介于上述两系统之间。
4)按房间控制要求分类——用于消除室内显热冷负荷与潜热冷负荷的全空气系统,空气须经冷却和去湿后送入室内。
房间采暖可用同一系统增设加热和加湿(或不加处理),也可分设采暖系统。
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尤其是空气参数控制严格的工艺性空调(3) 热风采暖系统——用于采暖的全空气系统,空气只经加热和加湿(或不加湿)无冷却处理,只用语寒冷地区只有采暖要求的大空间建筑物。
二 空气—水系统1 工作原理:由空气和水共同承担室内冷、热湿负荷的系统。
全空气空调系统实验指导书(1-8)

THPZKC-1型全空气空调系统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全新风空调系统冬季工况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空气空调实验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掌握全新风空调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系统型式;3、模拟全新风空调系统冬季运行工况,观测不同参数条件下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掌握其热工测量和工况调节方法;4、掌握全新风空调系统主要过程段的热工计算与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全空气空调系统通常根据房间送风参数的需求,将空气在空气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之后,通过风道输送到房间中,又称集中空调系统。
全空气系统是完全由空气来负担房间内的冷负荷、热负荷或湿负荷的系统。
空气处理设备通常集中设在专门的空调机房内,一般包括冷却、加热、加湿、过滤、风机等设备。
根据处理的空气来源不同,全空气空调系统可分为全新风系统、再循环式系统和回风式系统三大类。
全新风系统又称直流式系统,处理的空气全部来自室外新鲜空气(新风),即新风经处理后送入室内,消除室内的冷、热负荷后排出室外。
再循环式系统又称封闭式系统,处理的空气全部来自室内再循环空气,即室内空气经处理后再送回室内消除室内冷、热负荷。
回风式系统又称混合式系统,处理的空气通常是一部分新鲜空气和室内回风的混合空气,即新风和回风混合并经处理后,送入室内消除室内冷、热负荷。
混合式空调系统通常可分为一次回风系统和二次回风系统两大类。
一次回风系统是将从房间抽回的空气与室外空气混合、处理后再送入房间中。
二次回风系统是将从房间抽回的一部分空气与室外新风混合、处理,另外一部分回风与冷却处理后的空气进行二次混合后再送入房间中。
循环空气的质量流量、空气处理过程中得到(或失去)的热量、表面式换热器提供的冷(热)量以及热平衡误差可以根据公式(1-1)~(1-4)计算。
FV G a a ρ3600= (1-1)式中: a G ——循环空气的质量流量(kg/h );a ρ——空气的密度(kg/m 3); V ——空气的流速(m/s );F ——风管横截面积(m 2)。
空气调节设计说明书(全空气系统)

——屋面和外墙的传热系数W/(m2·℃);
——计算时刻,h;
——围护结构表面受到周期为24h谐性温度波作用,温度波传到内表面的时间延迟,h;
——温度波的作用时间,即温度波作用于围护结构外表面的时间,h;
——作用时刻下,围护结构的冷负荷计算温差,简称负荷温差,℃。
内墙、门、楼板传热的冷负荷
计算方法同窗户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但一层大门一般有遮阳。
(c)热风侵入形成的冷负荷
由于外门开启而渗入的空气量G按下式计算:
G=nVmγw kg/h
式中Vm——外门开启一次(包括出入各一次)的空气渗入量(m2/人次?h),按下表3—9选用;
n——每小时的人流量(人次/h);
γw——室外空气比重(kg/m2)。
——附加温升,取邻室平均温度与室外平均温度的差值℃;
——室内设计温度℃。
外窗玻璃瞬变传导得热形成的的冷负荷
在室内外温差的作用下,玻璃窗瞬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W(3-3)
式中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
——窗口的面积 ;
——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单层窗可取5.8 W/(m2·℃),双层窗可取2.9 W/(m2·℃);
——照明灯具所需功率,W;
——ζ-T时间照明散热的冷负荷系数;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其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n1n2qXζ-T W(3-7)
式中 ——室内总人数;
——群集系数;
——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时成年男子散热量,W;
——ζ-T时间人体显热散热量的冷负荷系数;
空调新风冷负荷
KW(3-8)
式中 ——新风冷负荷KW;
变风量
(2)空气-水系统(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
02-73.1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案例

空调技术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案例商场车厢会议室候车室剧场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1空间大、人员密集、使用时间集中……对空气环境的要求?2负荷大(冷热量大)、新风量要求大……对空调系统的要求?3送风量大(包括新风)、基本同时使用、运行调节要求一致、能耗大……集中式空调系统——全空气空调什么是“全空气空调系统”送风管使用房间使用房间送风口使用房间回风管冷热源集中供应空调机回风口特点优点:空调设备大多集中设置在专门的空调机房里,管理维修较方便。
消声防振比较容易。
机房可占用较差的建筑面积或吊顶内。
可根据季节变化集中调节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节约运行费用。
使用寿命长,初投资和运行费较低。
特点缺点:输送的风量大,风道又粗又长,因此,占用建筑空间较多,施工安装工作量大工期长。
一个空调系统只能处理一种送风状态的空气。
当各房间的热湿负荷变化规律差别较大时,不能分室调节。
当有的房间不需要空调时,仍然要开启整个空调系统造成能量浪费。
集中式空调系统特点分析柜式吊装空调机组散流器回风口1234适用场合空调系统的服务面积大或多层、多室而热湿负荷1变化情况类似;2新风量需求大;3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噪声、振动等要求严格;如:商场、影剧院、写字楼、多功能厅、手术室、洁净厂房等。
如何设计一套全空气的空调系统?案例:为如图所示多功能厅设计全空气中央空调系统。
如何设计一套全空气的空调系统?案例:为如图所示多功能厅设计全空气中央空调系统。
原始资料用途地理位置多功能厅(会议室)北京市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人均面积指标 2.5m2/人照明功率11W/m2怎么做?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步骤1.确定室内外空气参数2.计算多功能厅冷、热、湿负荷3.计算房间送风量4.计算房间新风量5.计算冷热量6.选择设备7.布置风口8.布置管道9.绘工程图风管平面图多功能厅空调平面图A-A 剖面B-B 剖面多功能厅空调剖面图工程名称图名多功能厅空调剖面图比例图号00031:1001、变风量空调箱BEPX18,风量18000m3/h ,冷量150KW ,余压400Pa ,电机功率4.4KW2、微穿孔板消声器1250×5003、铝合金方形散流器240×240,共24只轴测图小结全空气空调是一种常用的中央空调形式,需了解全空气空调系统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掌握系统设计步骤和方法。
全空气系统

第六章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6-1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的分类一全空气系统1.定义:完全由空气来承担房间冷热湿负荷的系统2工作方式;向房间输送冷热空气,来提供显热,替热冷量和热量3空气处理:冷却、去湿处理空气集中空调机房内空气处理机来完成。
在房间内不再进行补充冷却:但加热可在机房或房间完属等中空调4机房、热源、冷源,机房一般设于空调房间外,如地下室,房顶间全空气空调系统的分类和辅助用房;热、冷源可邻近机房或较远。
5.1〕按送风系数的数量分类①单系数系统——空气处理机只处理出一种送风参数,供一个房间或多个区域应用,也称为单风道系统,但不是指只有一条送风管。
②双参数系统——处理出两种不同参数,供多个区域房间应用,有两种形式:双风道系统——分别送出不同参数的空气,在各房间按一定比例混合送入室内;多区系统——在机房内根据各区的要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送到各个区域或房间采用多区机组。
2〕按送风量是否恒定分类(1)定风量系统——送风量恒定的系统(2)变风量系统——送风量根据要求而变化的全空气系统。
3〕按所使用的来源分类(1)全新风系统〔又称直流系统〕——全部采用室外新鲜空气〔新风〕的系统,新风经处理后送入室内,消除冷热湿负荷直接排走。
(2)再循环式系统〔又称封闭式系统〕——全部采用再循环空气的系统,即室内空气经处理后,再送向室内。
(3)回风式系统〔又称混合式系统〕——一部分新风和室内空气混合介于上述两系统之间。
4〕按房间控制要求分类——用于消除室内显热冷负荷与潜热冷负荷的全空气系统,空气须经冷却和去湿后送入室内。
房间采暖可用同一系统增设加热和加湿〔或不加处理〕,也可分设采暖系统。
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尤其是空气参数控制严格的工艺性空调(3) 热风采暖系统——用于采暖的全空气系统,空气只经加热和加湿〔或不加湿〕无冷却处理,只用语寒冷地区只有采暖要求的大空间建筑物。
二 空气—水系统1 工作原理:由空气和水共同承担室内冷、热湿负荷的系统。
毕业设计指导书--全空气系统

-射流末端流速
-散流器颈部风速
-送风温差
-射流在x处的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
注:摘自《空调工程》p402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92
(2)回风口
同上。
6风管的水力计算
布置风管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尽量缩短管线,避免复杂的局部构件,减少支管线,节省材料,减少系统阻力。此外,还应便于施工,以及运行调节和检修方便。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内围护结构冷负荷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2)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3)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4)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5)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要求:手算,并列汇总表!
3.2湿负荷计算
人体散湿量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1
3.3新风负荷计算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4
8 其它
8.1 消声
8.2 减振与隔振
8.3 保温
9 计算书和图纸
9.1 计算书
9.2 图纸
参考文献
1设计条件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上海市某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800m2,共3层,要求对其顶层的一间会议室进行空调工程设计,建筑面积为360m2。
会议室的工作时间:上午8:00~下午4:00
1.2设计采用的气象数据
6.3.1方法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的目的主要是确定风管断面尺寸及阻力,从而确定风机的型号等。采用假定速度法,即以风管内空气流速作为控制指标,用它来确定风管的断面尺寸和压力损失。
计算布置如下:
(1)根据空气处理装置及各送风点所在位置设计送风管道的走向和联接管,同时确定回风管的走向和联接部件。空调机房内的新风通路和排风通路亦需确定位置与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流末端流速
-散流器颈部风速
-送风温差
-射流在x处的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
注:摘自《空调工程》p402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92
(2)回风口
同上。
6风管的水力计算
布置风管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尽量缩短管线,避免复杂的局部构件,减少支管线,节省材料,减少系统阻力。此外,还应便于施工,以及运行调节和检修方便。
(1)送风口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304第11章例题
补充:
表5-4计算表2
针对第(3)步:射程校核
增加一步
散流器中心到区域边缘距离为2.5m,根据要求,散流器的射程应为散流器中心到房间或区域边缘距离的75%,所需射程为 。1.875m<2.26m,因此射程满足要求。
(5)校核轴心温度衰减
℃<1.0℃
采用侧送风时,宜设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条件允许时,宜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横断面风速不宜过大且应保持走廊与非空气调节区之间的密闭性;
若设在房间下部,为避免灰尘和杂物被吸入,风口下缘离地面至少为0.15m;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下表选用。
表5-3回风口的吸风速度(m/s)
回风口的位置
最大吸风速度(m/s)
5.1气流组织的形式
基本形式见小表。
表5-1气流组织的基本形式
送风方式
常见气流组织形式
建议出口风速(m/s)
工作区气流流型
技术要求及适用范围
备注
侧面送风
1.单侧上送下回或走两回风
2.单侧上送上回
3.双侧上送上回
2~5(送风口位置高时取较大值)
回流
1.温度场、速度场均匀,混合层高度0.3~0.5m。
2.贴附侧送风风口宜贴顶布置,宜采用可调双层百叶风口。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同侧。
(2)画出空调系统的轴测图,管段编号并标注长度和风量。管段长度一般可按两部件间心线长度计算,忽略构件(三通、变径管、弯头等)本身的长度。
(3)据附表3及附表4选择各管段内的风速,并计算管道断面。在确定断面时应尽量选用通风管道的统一规格,以利合理用料和制作。矩形风管道的规格可参见附表5所示。
(4)按选定的管道断面,求实际管内流速。按通风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解图及常用局部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表计算各管段的摩擦阻力及局部阻力。在阻力计算时应选择最不利管路,即阻力最大的管路。
毕业设计指导书
1 设计条件
1.1 工程概况
1.2 设计采用的气象数据
1.3 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1.4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1.5 室内照明
1.6 室内设备
2 系统方案初步确定
2.1 系统方案
2.2 初选系统方案
3 负荷计算
3.1 冷负荷计算
3.2 湿负荷计算
3.3 新风负荷计算
4 全空气系统中空调制冷设备提供的冷量
会议室
(无烟)
见附表1
30~50
表中数据以规范为准!
1.4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1)外墙
结构:给出结构构成图
传热系数:W/(m2K)(计算或查手册)
类型:型,建议Ⅱ型
(2)屋顶
结构:给出结构构成图
传热系数:W/(m2K)(计算或查手册)
类型:型
(3)玻璃窗
结构:层窗,mm厚的玻璃(普通或吸热),窗框,%玻璃
6.3.1方法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的目的主要是确定风管断面尺寸及阻力,从而确定风机的型号等。采用假定速度法,即以风管内空气流速作为控制指标,用它来确定风管的断面尺寸和压力损失。
计算布置如下:
(1)根据空气处理装置及各送风点所在位置设计送风管道的走向和联接管,同时确定回风管的走向和联接部件。空调机房内的新风通路和排风通路亦需确定位置与走向。
4.1 送风量的确定
4.2 空调制冷设备需要提供的冷量及热量确定
5 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
5.1 气流组织的形式
5.2 侧送风的计算
5.3 散流器送风
6 风管的水力计算
6.1 风管的材料和形状
6.2 新风入口
6.3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方法与例题
7 空调设备的选型
7.1 空调设备的主要性能
7.2 空气处理机组的选型计算
房间上部
4.0
房间下部
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
3.0
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
1.5
注:上表摘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83
2)计算公式
式中 ——回风风量m3/h
——回风口个数
——回风风速m/s
5.3散流器送风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内围护结构冷负荷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2)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3)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4)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5)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要求:手算,并列汇总表!
3.2湿负荷计算
人体散湿量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1
3.3新风负荷计算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4
(1)全空气系统
定风量(露点送风、再热送风、二次回风)
变风量
(2)全水风机盘管系统
(3)空气-水系统(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
(4)VRV系统
(5)水环热泵系统
2.2初选系统方案
定风量(露点送风或再热送风)
3负荷计算
3.1冷负荷计算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5第2章例题
计算内容:
(1)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冷负荷
管段2-3:摩擦阻力按5.2m/s;当量直径Dv= =0.39m(390mm),查摩擦阻力线解图得Rm2-3=0.8Pa/m。△Pm2-3=0.8×5=4.0Pa。
4全空气系统中空调制冷设备提供的冷量
4.1送风量的确定
(1)露点式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125第6章例题
检验送风温差!
(2)再热式
参照笔记
4.2空调制冷设备需要提供的冷量及热量确定
(1)露点式
参照笔记
(2)再热式
参照笔记
要求:进行冷量分析!
5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
要点:据温度衰减、速度衰减、射程、房间高度等给出风口类型、尺寸、数量及位置。
3.15m3.5m,房间高度符合要求
注:摘自《空调工程》p400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90
(2)回风口
回风口附近气流速度急剧下降,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不大。设计时,应考虑尽量避免射流短路和产生“死区”等现象。
1)设计要点
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
传热系数:W/(m2K)(查手册)
內遮阳设施:
外遮阳设施:
(4)内墙
结构:给出结构构成图
传热系数:W/(m2K)(计算)
1.5室内照明
照明密度或灯安装功率:见附表1W/m2或kW
开灯时间:
1.6室内设备
设备类型及安装功率:见附表2kW(见附表2)
使用时间:
同时使用系数
2系统方案初步确定
2.1系统方案
(1)空调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3)大气压力:夏季:
1.3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本工程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见下表。
表1-1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房间类型
人员密度
人/m2
夏季
新风量
m3/(h人)
备注
温度
℃
相对湿度
%
风速
m/s
办公室(无烟)
见附表1
高级35~50
一般20~30
室内压力稍高于室外大气压
——空气密度, kg/m3,取1.2kg/m3。
(5)对于最不利管道并联的管路作阻力平衡计算
一般希望并联管路之间的阻力不平衡百分率不大于15%。如果通过调整管路尺寸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则必须设调节阀门(如多叶调节阀等)以保证风量分配。
不平衡百分率=
(6)根据最不利管路的阻力加上空气处理装置的阻力则为系统的总阻力,并据此选择风机。在选择风机时,一般要考虑有10%的余量(即风机的压头和风量均要比设计值大10%)以补偿可能存在的漏风和阻力计算不精确。
风量调节用多叶阀:按0°全开时四叶阀查局部阻力系数表,得ζ=0.83。
弯头:方形90°弯头,b/h=1.0,R/b=1时,ζ=0.29。
分流三通的直通管:分流前管段的流量为3000m3/h,取流速为5.0m/s,选定管道断面为500mm×320mm(宽×高)。实际流速为5.2m/s。由此查局部阻力系数表内90°矩形分流三通,求出L2/L=0.5;F2/F=0.102/0.139=0.64。插值得ζ=0.1,对应总管流速。
管段1-2:摩擦阻力计算:
取管内流速v1-2=4.0m/s,则管道断面应为:
f1-2= =0.104m2
取断面尺寸为320×320mm,则实际面积为0.102m2,故实际流速v1-2=4.07m/s。
按流速当量直径Dv=320mm及实际流速v1-2=4.07m/s,查摩擦阻力线解图得单位长度摩擦阻力Rm1-2=0.7Pa/m,故该管段的摩擦阻力为△Pm1-2= Rm1-2×l1-2=0.7×9=6.3Pa。
(3)为避免吸入室外地面灰尘,进风口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应低于2m,布置在绿化带时,也不能低于1m。
(4)为使夏季吸入室外空气温度低一些,尽量布置在背阴处,宜设在北面,避免设在屋顶和西面。
(5)为防止雨水倒灌,应设固定的百叶窗,并在百叶窗上加金属网,以免昆虫或鸟类飞入。
6.3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方法与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