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姓名:***学号:**********时间:2010-8-21—2010-8-27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指导老师:贾玉莲老师、胡启武老师、廖富强老师目录前言 (3)实习概述 (3)杭州地区概况 (4)地质地貌部分 (5)一杭州地层简述 (5)二杭州地区主要矿物和岩石 (5)三岩层产状测量 (7)四杭州地区主要地质构造 (7)五杭州地区的古地理演化 (9)六相关问题的探究 (10)植物部分 (12)一杭州地区主要植物认知 (12)二植物群落调查 (13)三杭州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 (14)四植物和植物群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5)土壤部分 (15)一土壤剖面的制作和土壤调查表的填写 (15)二杭州地区地带性土壤 (19)后记 (20)前言2010年的8月,注定是个难忘的岁月。
2010年的杭州,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的地方。
2010年8月,杭州,我们……“纸上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于是,我们背负着我们的青春和梦想,踏上了杭州之旅。
在杭州的山山水水,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我们在那里尽情地挥洒青春,书写着我们的人生。
植物园里留下了我们探寻大自然奥秘的身影,宝石山上留有我们“寻宝”的踪迹,北高峰上回旋着我们登高望远的呼喊,西子湖畔吸引着我们惊讶溢美的眼神……在杭州,我们留下了许多。
有汗水,有喜悦,有激情……无论时间多么无情,岁月怎么流逝,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段岁月。
因为,杭州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实习概述一实习目的: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地理野外考察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地理专业学生成为具有较强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实习内容;1)地质地貌部分2)植物土壤部分三人员组成:由专业老师和学院相关领导组成指导小组,学生分组进行实习。
第二大队指导老师:蒋梅鑫老师、贾玉莲老师、胡启武老师、廖富强老师十一小组成员:赖来娣、康童茜、马达云、宋肖金、雷淑云、陈燕义、徐丽霞、刘燕子、肖强、李兰晖、叶锋、钟普平、郭敬波。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范本模板】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班级:1240101姓名:吴倩珠学号:201240010109摘要本论文主要对杭州西湖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为地层,介绍实习区出露的地层及其分布情况,并按时代由老到新对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岩性和所含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分层进行描述;第三章岩浆岩,描述了该区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的构造部位与含矿情况等;第四章构造,简述实习区在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并对褶皱和断裂构造分别进行叙述;第五章地质发展史,根据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变动情况、岩浆活动特征等简要说明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史;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对实习区的国土资源方面做简要介绍,对杭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作简要性简要性介绍;第七章结论,对此次实习作一个总的概括,阐述实习的体会、感想、意见和建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构造第五章………………………………………地质发展史第六章……………………………………。
资源环境地质第七章……………………………………………….结论第一章绪论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
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
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
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
工作报告 2021年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4篇】

2021年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4篇】2021年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4篇】一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
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前言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1。
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
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3。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
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
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
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1。
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
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
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
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
2。
岩浆作用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
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3。
变质作用按变质作用方式分别进行描述。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1。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方式、产物及特征。
2。
河流地质作用描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征。
3。
海洋地质作用描述海洋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特征4。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我国地质资源丰富,地质现象多样,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现象,掌握地质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热爱地质事业的精神。
在 2023 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收获颇丰。
二、实习地点及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本次实习主要在杭州市进行,实习地点包括西湖、钱塘江、九溪十八涧等地。
这些地方的地貌、地质现象丰富,具有很高的地质研究价值。
2. 实习内容(1)地貌观察:实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杭州地区的地貌特征,如西湖、钱塘江、九溪十八涧等地貌形态,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2)地层观察:我们对杭州地区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识别出了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化石特征等,了解了地层的分布规律。
(3)构造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杭州地区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4)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观察:我们通过实地观察,掌握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典型特征,提高了岩石识别能力。
(5)实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杭州地区的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了解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1. 实习收获(1)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地质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了地貌、地层、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地质理论水平。
(2)技能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野外工作能力,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采样工具等,提高了岩石识别和地质填图的能力。
(3)团队合作:实习期间,我们小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 实习体会(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地质工作既艰苦又有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顶着烈日、跋山涉水,虽然辛苦,但每当发现一个地质现象,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杭州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杭州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杭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为此,我于近期赴杭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实习,旨在深入了解杭州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实习内容1.气候特征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根据实习期间所收集的资料,常年平均气温在16.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为37.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9.6摄氏度。
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7毫米,雷雨天气较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1/3。
在7-8月间,杭州易受台风影响,台风过境时中心风力可达12级,带来大量降水,容易引发水灾。
此外,杭州冬季寒冷,土层冻结深度约20-30厘米,基本雪压为0.40千牛/平方米。
2.地形地貌杭州市区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地处长江三角洲区域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
地形位置处在天目山系余脉的低山丘陵与平原的交接地带。
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境内最高峰天竺山海拔413米,其余南高峰、葛岭顶峰等均在300-100米之间。
市区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3.水文特征杭州市区有东流的钱塘江,受潮汐影响较大。
历年最高潮水位为8-9米,最低潮水位为3.59-5.35米。
在钱塘江边的深基坑工程中,需考虑地表水体的影响。
同时,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湖泊众多,如西湖、千岛湖等,这些湖泊对杭州的气候、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生态环境杭州市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种类。
森林覆盖率较高,市区内有许多公园和绿地,空气质量较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杭州市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杭州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杭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受损、水资源保护等问题。
杭州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地质实习报告杭州地质实习报告杭州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3.重要内、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
4.地层相对年代确定方法的具体运用。
5.了解实习区主要的地层、岩性,构造线方向及地质发展史。
6.掌握地形地质图的判读、罗盘的使用(定点、产状测量等)、野外记录格式、信手剖面图的制作、标本的采集、重要地质现象的素描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等基本技能。
本书是有东华理工学院地质系教师张利民、吴佩琦、余兴义、刘成东、陈少华、李满根等人的工作基础上,由东华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经过常年的杭州野外实习编撰而成的,具有比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以适合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与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多个专业的普地认识实习用书,全书最后由李建波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指导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望读者批评指正。
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和方法1.地形地质图的判读地形图是表示地形、地物的平面图件;而地质图是以地形图为基础,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各种岩层、岩体、地质构造、矿床等的时代、产状、分布和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地形地质图的阅读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技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地形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1)图名:地质图是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填出来的,每一幅图都有一个图名,通常是用图内最重要的地名来表示。
一般从图名上可以大致了解地质图所在的范围。
(2)地形地质图的方向:一般地形地质图上方为北,下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有的还标有经纬度。
(3)比例尺: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幅面积的大小、地形图的精度以及等高距等。
通常大于1:25,000的称为大比例尺;1:100,000和1:200,000者称为中比例尺;而小于1:500,000者称为小比例尺。
(4)由地形图认识各种地形:根据等高线特征可以了解图内的山脉、丘陵、平原、山顶、山谷、陡坡、缓坡、悬崖等地形地貌现象。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地质地貌研究所。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
实习内容:
在地质地貌研究所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地质地貌调查和研究项目。
在实习的第一周,我跟随着一组研究人员前往山区进行了地质勘察工作。
我们使用了地质锤和放大镜,对岩石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采集。
通过实地勘察,我对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地貌图的绘制和分析。
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地貌变迁的研究项目。
我们前往了多个地区,对地貌特征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通过对比历史地图和现场观察,我了解到地貌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地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实习收获:
通过这两周的实习,我对地质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许多实用的地质地貌调查和研究方法。
在实习期间,我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地质地貌研究人员,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同时,实习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地质地貌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希望将来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总结:
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增加了我对地质地貌的了解,也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在地质地貌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感谢地质地貌研究所给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我会珍惜并且努力回报。
5000字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6篇

5000字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6篇(一)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单位名称:X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二、报告时间:2021年XX月XX日三、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提高工程地质实践能力。
具体实习目的如下:1.了解并掌握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熟悉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学习使用地质勘探仪器设备,提高操作技能;4.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
四、实习内容1.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通过导师的讲解和实地考察,了解了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包括:地质资料收集、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实验研究和地质报告编写等环节。
2.地质资料收集和分析在导师指导下,对实习所在区域的地质书籍、地质图件、地质调查报告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了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特征、地质灾害情况等相关信息。
3.野外地质调查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一起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观察地质地貌、岩石类型、构造构造特征等,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还学习了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地理测量,比如全站仪、经纬仪等。
4.室内实验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实验研究,包括土壤力学性质测试、岩石力学性质测试等。
通过实验,了解了地质材料的性质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5.地质报告编写根据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的结果,撰写了一份地质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及分析等。
通过编写报告,提高了实习中所学地质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实习成果1.掌握了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了解了地质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过程。
2.熟悉了一些地质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操作技能。
3.参与了一起野外地质调查,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实验研究,了解了地质材料的性质和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5.成功完成了一份地质报告,提高了实习中所学地质知识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欧阳光明(2021.03.07)姓名:学号:年级:班级:指导老师:实习日期: 2011.06.19-07.092011年 7 月 06 日目录第1章概述 (2)第2章地层岩性 (3)2.1概述 (3)2.2地层岩性描述 (3)第3章地质构造 (4)3.1概述 (4)3.2节理与断层 (4)3.3褶曲 (6)第4章地质作用 (7)4.1西湖成因 (7)4.2第四纪冰川 (7)第5章其它 (9)5.1罗盘使用方法 (9)5.2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关系分析 (9)5.3地质作用成因探讨 (10)5.4地质专题学习 (10)第6章结束语 (12)第1章概述我们今年的地质实习与6.19-6.21在杭州进行。
第一次和这么多同学一起集体出去,非常开心。
而且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户外实践课,因为这样非常生动有趣,可以使我们学以致用,加深我们的印象,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这次地质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杭州地区的实地考察和观测,以及老师随地讲解,加深对工程地质学的认识,学会在野外运用地质测量仪器对地质情况进行观测和研究。
这三天的实习地点地理位置图见图1-1。
我们09土木系全体同学19号上午在徐金明、武亚军、刘飞禹、王婷婷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杭州。
1班由刘飞禹老师带领,2、3班由徐金明老师带领,4班由武亚军老师带领。
到了杭州稍作休息之后,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浙大玉泉校区的后山上进行点的观测。
武亚军老师先给我们四班同学讲了岩层的一些知识,然后又讲了罗盘仪的用法。
然后我们那班分成几个小组测量岩石的走向和倾角。
然后记下数据,回去后绘制玫瑰图。
图1-16.20号和6.21号是路线观察,即在老师带领下,沿着特定路线观察地形地貌,老师还会在沿途讲实地的地质构造知识,而且还会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和地质地貌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大家还可以相互讨论,印象也更深刻。
6.20我们现在中天竺集中,然后去棋盘山和天马山,在爬山过程中观察断层和岩石等地质现象。
在山顶,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两座山的地质构造知识和断层的知识。
然后下午我穿过龙井村,来到九溪十八涧,在这里老师主要讲解了溶洞的一些知识,以及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夷平面和地下水的一些知识。
6.21是实习最后一天,我们先到了白沙泉,在这里老师讲了水体性质、渗透系数以及测量渗透系数的方法——实验室法和现场测量法。
然后经过宝石山到紫云洞,讲了西湖的成因、岩层产状、复向斜和紫云洞的成因以及和溶洞的区别。
第2章地层岩性2.1 概述杭州市地质发展经历了前履冰纪陆壳增生并成熟、古生代(拘谨大约6~2.5亿年)被动大陆边缘、中一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3个构造演化阶段。
底层序列为:第四系、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
我们在棋盘山的观测点在棋盘山背斜翼部。
地层为泥盆系上统西湖组石英砂砾岩。
观察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发生崩塌后造成的陡崖、石柱及倒石堆。
远眺天马山可见天马山断层牵引褶皱。
在山道上可见天马山断层擦痕及断层镜面,根据观察研究可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方向。
九溪十八涧则主要是由石灰岩构成。
组成宝石山的岩石是熔结凝灰岩,这类岩石是由火山灰、熔岩混合后流动,最后冷凝而形成的。
栖霞岭共有五洞,以紫云洞为最奇,紫云洞主要是火山岩(喷出岩为主)形成,洞体平直简单,岩石棱角锐利,该洞处的岩层受附近构造断裂的影响,发育三组节理其中南东向节理扩张,节理特别发育。
2.2 地层岩性描述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
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
第四系合并描述。
杭州地区出露岩层最古老的是上奥陶文昌组的砂岩和砂质泥岩,直至第四纪地层都有出露。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D3x 属于泥盆系(D),为上统西湖组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的强度最高。
我们在浙大玉泉校区山上测量了石英砂岩的11组产状数据,绘制成了玫瑰图,见图2-2.1。
C2h 是中世石炭系黄龙组石灰岩,岩性稳定。
C3c 为上世石炭系船山组石灰岩。
J3h 是中生代侏罗纪黄尖组,是由图2-2.1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出岩,杏仁状结构。
Q 即为第四系,分为中更新统之江组、上更新组、全新统。
杭州市山地和丘陵第四系分布广泛,地层齐全。
该地层主要由岩石碎屑、矿物颗粒等沉积物构成,且沉积物松散、软弱、多孔。
空隙中充满着水和气体。
第3章地质构造3.1 概述我们这次的实习地点在杭州的西南部,。
杭州西南地区的构造位置处于西湖复向斜西南部位。
西湖复向斜位于杭州西郊,向斜的各个褶皱构造形态,其两翼共同特征是,背斜的西北翼稍微平缓,南东翼较陡,向斜反之。
但他们的轴面倾斜方向均相同,如天马山陡壁所见。
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皱组成,这些褶皱靠近西湖的一组发育较为完全。
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皱不完全。
此外,杭州西南地区断裂众多、相互交错。
如:我们这次实习的地方有棋盘山和天马山断层、宝石山宝石流霞处的断层,阁岭和紫云洞处的断层等。
断层的节理发育,易风化。
水易富集,泉水较多,在山区找水就可以沿着断层找。
水点和断层方向基本一致。
泉水串珠状排列是判断断层的依据。
断层交界处岩石的种类会有变化,如棋盘山和天马山断层处的岩石就有变化,由破碎到不破碎。
断层是由于挤压、褶曲产生塑性变形形成的,长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断层。
此外我们实习的内容还有岩石裂隙,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采量比较大。
3.2 节理与断层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
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
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
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
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
岩缝的水开采量小。
如白沙泉(见图3-2.1),水清、池底浑浊,无味无气泡。
图3-2.1棋盘山和天马山两盘的岩性不同,因为岩石受力后产生节理,接着在作用两盘断裂形成断层。
棋盘山背斜翼部岩层越来越新,依次为D3X、C2H、C3C。
由于岩石在冷凝前曾由南西向北东发生过流动,所以在岩石中我们可见假流纹构造,玻屑,晶屑以及碧玉等都被拉长,长轴呈北东走向。
此外假流纹构造和被拉伸长的碧玉等都向北东倾斜。
碧玉非常致密,硬度很大,故抗风化能力很强,因此在宝石山往往可见碧玉突兀于岩石之外,使游人登山非常便利。
见图3-2.2—一位游客徒手快速爬到了山顶。
我们在这边测量了三组产状:依次为倾向151 、212、221;倾角 72、84、72。
接下来是紫云洞(见图3-2.3),紫云洞不是溶洞。
主要是由火图3-2.2山岩(喷出岩为主)形成。
由于凝灰岩中的3组解理面切割而形成的,与杭州解理面走向基本一致,倾向不一样,断层不一样。
与溶洞的区别:(1):岩性不容;(2)成因不同:紫云洞是由于节理作用,溶洞是由于化学反应;(3)水本身的问题:溶洞主要是地表、地下水,紫云洞是地下水。
从紫云洞出来,开始下山,依然是断层。
此处的岩性大部分是凝灰岩,又很少的石英、砂岩、灰岩、长石。
还有黄龙洞组主要是石灰岩和砂岩。
一般人们在研究山上的岩石时,都是从山沟里观察山上的岩石,然后我们也在这边的山沟里找了一些岩石进行研究。
凝灰岩覆盖在石灰岩和砂岩上。
图3-2.33.3 褶曲在杭州市区,有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杭州市区断裂较多,相互错切。
有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南北向若干组。
其中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层大多为冲断层,西湖复向斜单体褶曲之间,通常以这两种冲断层形式交接。
北西向断层常常切割北东向断层,尤其是老东岳——留下——余杭闲林埠一带最为明显,并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杭州棋盘格式构造”。
南北向断层为冲断层,主要分布西南部的大清里、梅家坞、天竺山一带。
西湖复向斜总形势: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最后倾没于西湖和市区的第四纪沉积层之下。
依据钻探资料,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侏罗系上统的火山碎屑岩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所横切。
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皱组成,这些褶皱靠近西湖的一组发育较为完好,从北至南有:老东岳背斜、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
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皱不完整。
第4章地质作用4.1 西湖成因西湖是中国著名的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杭州之所以能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颗落在大地上的明珠。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的可能成因有两个:一种是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泻湖,即泻湖说。
另一种是认为西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
泻湖说认为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冲刷作用形成的泄洪形成与钱塘江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
火山爆发说是认为西湖是由于火山爆发形成的,西湖就是火山口。
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我觉得西湖泻湖说最有可能。
西湖的群山约形成于二亿三千万年前,即所谓的“海西运动”时期。
当时,原来沉积在湖盆似的浅海里的沉积岩层遭受挤压,发生褶皱、断裂,形成波状起伏的褶皱构造,最后抬升露出海面。
群山为冲刷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形成泄洪与钱塘江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潮水的冲击很容易导致导致泥沙淤塞,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然后由浅海湾慢慢演变湖泊,地质学上称之为叫泻湖。
此后西湖承受山泉活水的冲刷,再经历过历代大规模的人工疏浚治理,终于从一个自然湖泊成为风光秀丽的半封闭的浅水风景湖泊。
所以泻湖说是非常有可能的。
4.2 第四纪冰川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
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
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后来李四光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并且李四光认为杭州存在第四季冰川,因为他在这里发现了羊背石,但发现羊背石是冰川形成最表面、最不重要的根据,最重要的根据是在冰川里面有一些生物--孢子植物,但直到现在没有找到任何寒冷型的孢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