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读后感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洛克菲勒是美国近代重要的商业家和慈善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商业头脑和慈善事业的贡献而为人所知。
他对于儿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视,因此给儿子写了三十八封信,表达了他对儿子成长的期望和教育的指引。
阅读了这三十八封信后,我深受启发和教育,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首先,洛克菲勒在这些信中对儿子的教育非常注重品德的培养。
他反复强调诚实、正直、宽容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认为,只有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在信中告诫儿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为他人的利益着想。
这一点让我深思,品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只有内心强大而正直的人才能在世界上取得持久的成功。
其次,洛克菲勒对儿子的教育也强调了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他鼓励儿子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并且提醒他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
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是在学业还是事业上,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是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此外,洛克菲勒在这些信中不仅关注儿子的个人成长,还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他鼓励儿子尊重父母和兄弟姐妹,并且要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他认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石。
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温暖,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依靠和支持系统,我们应该珍惜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
最后,洛克菲勒的这些信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对每个读者的教育。
他在这些信中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让人们受益匪浅。
他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有着普世的意义,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些信,我深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教育。
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强调品德的培养、学习的重要性、家庭和谐以及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和发展中应该注重的方面。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他给他的儿子写了三十八封信。
这些信件不仅是对他儿子的关怀和爱,更是对社会、人性以及成功的思考和智慧的传递。
阅读完这些信件,我深受洛克菲勒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洛克菲勒父亲的信件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他在每封信中都向儿子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和重视。
他告诫儿子要珍惜家庭,把家人放在首位,因为家人是最可靠和最真诚的支持者。
他的这个观点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家庭的态度。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重视家庭,给予家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其次,洛克菲勒父亲的信中反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鼓励儿子要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相信教育是改变人生的最佳途径,而且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
他的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深感教育的力量。
只有通过不断追求和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此外,洛克菲勒父亲的信件中还涉及到了成功和奋斗的话题。
他鼓励儿子要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他认为成功不是靠机遇和运气,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努力和付出。
他的这些话语让我深感到成功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自己的奋斗动力倍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期待成功的到来,但却忽视了背后的努力和坚持。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洛克菲勒父亲的信中透露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希望。
他希望儿子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他鼓励儿子要为他人着想,多多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洛克菲勒父亲的这些话语让我想起了社会责任和奉献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社会的意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社会做贡献。
无论是为他人提供帮助,还是从小事做起,我们都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读后感(通用14篇)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读后感《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读后感(通用14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读后感篇1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变换,孩子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力不从心,有些教育方法会不被接受,作为家长也不想紧固孩子的思想,所以要让自己不断的学习。
经朋友介绍买到这本书,利用寒假这个机会认真的拜读了一遍,也从中有很多体会。
洛克菲勒,全名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实业家,慈善家。
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
他一生坚信人生的目的是“尽力的赚钱,尽力的存钱,尽力的捐钱”。
他以许多负面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终生不烟不酒,私生活严谨,一生勤俭自持。
他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给今天如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等富豪写下了先例,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真实地再现了洛克菲勒一生思想精华,其中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殷切的希望与切实的指导,也有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谋略与管理才华。
书中包含了起点不决定成败、态度改变生活、别拖延,现在做、失败并不可怕善与合作等各方面的家庭教育。
一、起点不决定终点生活中每人的出生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出生贫寒,有的人出生显赫,但是命运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努力,而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出身,有的人出生贫寒,却终成大业;有的人出生显赫,却最终落魄。
我们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只是说出生贫寒的人会有一种渴求改变生活的斗志,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放手一搏的气概。
洛克菲洛写给儿子的信读后感

洛克菲洛写给儿子的信读后感读完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的信,就像跟一位超级智慧又超有经验的长辈唠了一通超级有料的嗑。
首先呢,这老家伙(这里可没有不敬的意思哈,纯粹是一种亲昵的调侃)是真的通透。
他告诉儿子很多关于财富和成功的真谛。
在他的信里,我发现赚钱可不是靠运气或者瞎猫碰死耗子那样简单。
洛克菲勒那可是深知每一分钱背后都得有规划、有策略。
他讲的那些生意场上的智慧,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财富世界的小窗。
比如说他强调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不要害怕,而是要去分析对手,找到对方的弱点,这就像在玩一场策略游戏,你得比对手多想几步。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有时候遇到点小挑战就退缩,和他一比,简直弱爆了。
还有啊,关于财富的积累,他可不是那种只知道攒钱的守财奴。
他看重的是如何让钱生钱,像滚雪球一样把财富越滚越大。
这就好比你有一颗小种子,不是把它藏起来,而是种到地里,精心浇灌施肥,让它长成参天大树,然后结出更多的种子。
他这种理念真的是打破了我以前那种对财富的简单认知,原来财富是要这样去经营的。
洛克菲勒在信里还特别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对成功的影响。
他觉得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可不能是个道德败坏的家伙。
诚实、守信、有责任感,这些在他眼里是成功的基石。
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常常觉得那些有钱的大老板可能都是些狡猾的狐狸,可他却强调品德。
这让我明白,财富和品德其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你盖房子,品德是地基,要是地基不稳,盖得再高的财富大厦也会塌掉。
不过呢,读的时候我也在想,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还是有些不同的。
有些他的经验可能不能完全照搬,但是那股子拼搏的精神、对待财富和生活积极的态度,那是可以跨越时代的。
总之呢,读完这些信,我感觉就像是被洛克菲勒这个商业大亨拉着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收获满满,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就像是在我原本浑浑噩噩的脑袋里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有了更多奋斗的动力。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篇一: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读后感教育之殇——读《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一封信》有感浙江大学的教授郑强说过这样一段话:“.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向外吐痰、扔垃圾。
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一语道出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育在普遍,学校多了,老师多了,学生也多了,但是人才呢,人才少了,我们教育了一千遍一万遍,但是教育到最后怎么样了呢?有的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了。
我们一直鄙视日本,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教育要比我们成功。
一位教授跟他的学生说,.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
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这句话虽然说得偏激了一些,但是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由此看来,我们缺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只是学校的教育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成龙和刘媛媛的《国家》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在学校,家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认为,学校的教育应该是知识的普及,而家庭的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培养。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看看现在的孩子都培养出了什么呢?父母灌输的教育大都只是教孩子如何趋利避害,莫管闲事等等,而并非对孩子的道德的培养,结果大多孩子只培养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已。
父母对孩子仿佛欠了几辈子的债一样,把一切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却普遍都投错了地方,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物质普遍充裕,精神普遍空虚。
所谓“月光族”“啃老族”大都由此而来,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害了孩子。
学校亦然。
我们现在的实际不是学校教育出的学生在改变社会,而是社会的氛围在改变学生,学校的给予东西和社会的需求仿佛格格不入。
在看看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发生了什么,一个彭宇案让大家再难伸出助人为乐的双手,而小悦悦事件更是让全国上下的心寒了一片,难道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社会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读后感

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读后感15日看了会洛克菲勒给他儿子的家书,我能感觉到其中道理,成功之道是靠不断努力和约束自己而来的,当然,选择一条自己热爱的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成功或失败都是生命的一笔财富,会光芒耀眼。
我讨厌失败,真的,但有时候在失败面前会缺乏一种深层的反抗,失败而已,当然,这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是终归是我不喜欢的,我要无比坚强!逃避,退缩,懦弱,我所有这些卑劣的品质,我都憎恨,我要用我一切的韧性来改变,勇敢,上进,坚强,不降,不惧,不悔!!!我是一颗星星,岂能被海水浇灭!?1,起点不决定终点有的人出生贫寒,却终成大业;有的人出生显赫,却最终落魄。
不是说出生好的怎么的,而是因为出生贫寒的人会有一种决出逢生的斗志,和渴求改变的创意。
他们知道自己要不懈努力,为了最后的胜利。
他们有着耐心,和放手一搏的气概。
他们从不等待或希望别人能完成他们的事,他们积极争取,他们如饥似渴……然而最后,成功属于付出的人。
2,要计划好运好运到来的时候,你早有准备,驾驭好运;悲惨到来的时候,你早有准备,让他朝着你的方向走,变成你的好运。
每个人都要设计自己的好运,做一个掠夺者。
油价全面下降,恶性竞争提上日程,洛克菲勒乘机收购了大量炼油厂和设备,最终一同江山。
记住,千万不要叹息,恶运是好运的开始。
冷静的策划属于你的好运。
3,正面迎击你的敌人不玩手段,用你的积极,智慧,化解敌人给你制造的麻烦。
4,现在就行动等待别人做你的事是不可能的。
100个好的创意没有实施,比不上实施一个不怎么好的创意。
行动是最可贵的。
保持做事学习的积极性,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认真有恒。
为成功积蓄知识。
商界商机瞬息万变,唯一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的武器是知识,你一落后,后来者居上。
不断学习,从不间断,才是长久之道。
吃老本是没有道理的。
停止进步就是坐以待毙!5,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拿了别人的好处,必须做好偿还的准备,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偿还么,不然,你丧失了提升能力的机会,别人给你钱,你就丧失了赚钱的能力。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读后感》最近读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这本书,感触颇深。
洛克菲勒,这位商业巨擘,用他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一封封信,为儿子的人生指引方向,也让我这个局外人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在这三十八封信中,洛克菲勒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把自己的经历、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孩子。
他所谈及的话题,从如何面对挫折,到如何抓住机遇;从如何保持谦逊,到如何拥有坚定的信念,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实用的建议和真挚的情感。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失败的态度。
洛克菲勒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能让人学到更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满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广告行业闯出一番天地。
我幸运地进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广告公司,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为一家新成立的企业策划品牌推广方案。
我当时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一定能交出一份惊艳众人的方案。
于是,我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做调研、想创意,自认为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
当我信心满满地把方案提交给客户时,却遭到了无情的否定。
客户提出了一堆问题和质疑,说我的方案缺乏对市场的深入理解,没有突出产品的核心优势,整体创意也不够新颖。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都懵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行业。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和自我否定中。
但当我读到洛克菲勒的信时,我仿佛被点醒了。
我意识到,这次的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方案,虚心向同事请教,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动态。
我发现自己之前确实太过于自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
就像洛克菲勒说的:“只要不把失败变成习惯,失败就是一件好事。
”洛克菲勒还在信中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阅读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读后感

阅读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读后感
洛克菲勒先生写给他儿子的38封信是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本,充满着智慧、人性和家庭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这些信件的读后感。
首先,洛克菲勒对家庭的重视令人钦佩。
他在每一封信中都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告诉他儿子们他们是他最重要的财富。
这使我想起了家人和亲人的重要性,以及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其次,洛克菲勒的信件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经验。
他在信中分享了他对成功和成
长的见解,教导他的儿子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面对困难。
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对儿子们有益,对我这样的读者也是宝贵的指导。
此外,我对洛克菲勒鼓励他的儿子们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态度印象深刻。
他在
信中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提醒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他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并继续前进。
这让我意识到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最后,洛克菲勒对慈善和社会责任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鼓励他的
儿子们将财富用于帮助他人和改善社会。
这提醒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思考如何回馈社会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的来说,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这38封信是一场珍贵的启迪之旅。
他的智慧、关爱和指导在这些信件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我汲取了他对家庭、成功、独立思考和慈善的见解,这些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之殇
——读《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一封信》有感
浙江大学的教授郑强说过这样一段话:“.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向外吐痰、扔垃圾。
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一语道出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育在普遍,学校多了,老师多了,学生也多了,但是人才呢,人才少了,我们教育了一千遍一万遍,但是教育到最后怎么样了呢?有的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了。
我们一直鄙视日本,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教育要比我们成功。
一位教授跟他的学生说,.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
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这句话虽然说得偏激了一些,但是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由此看来,我们缺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只是学校的教育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成龙和刘媛媛的《国家》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在学校,家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认为,学校的教育应该是知识的普及,而家庭的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培养。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看看现在的孩子都培养出了什么呢?父母灌输的教育大都只是教孩子如何趋利避害,莫管闲事等等,而并非对孩子的道德的培养,结果大多孩子只培养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已。
父母对孩子仿佛
欠了几辈子的债一样,把一切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却普遍都投错了地方,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物质普遍充裕,精神普遍空虚。
所谓“月光族”“啃老族”大都由此而来,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害了孩子。
学校亦然。
我们现在的实际不是学校教育出的学生在改变社会,而是社会的氛围在改变学生,学校的给予东西和社会的需求仿佛格格不入。
在看看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发生了什么,一个彭宇案让大家再难伸出助人为乐的双手,而小悦悦事件更是让全国上下的心寒了一片,难道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社会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的教育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完成了,所以就造就了到了社会上之后的彷徨与迷茫。
见到跌倒的老人有几个还敢义无反顾去扶?碰上被撞的孩子又有谁能救人于危难?是教育的无奈,更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每天喊着教育教育,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忽视了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向社会看齐,完成思想的转变,而转变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氛围的影响。
所以社会风气有几分糜烂,学校的教育就有几分折扣。
当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却带来了诸多心灵的空虚。
教育就更是上升到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地步,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今后的发展靠什么支撑,社会的和谐由什么构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了许多,学了经济学管理,学了管理学贸易,唯独对教育的学习不够。
一切的基础都是人,人的基础在于道德和教育。
教育之于人,就好比金字塔的底座地基之于金字塔一样,如果不牢固,即使再怎样雄伟也要坍塌。
教育的不成功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有原因,我们得到了太多的爱,却吃了太少的苦,但那时可能我们小、不懂事。
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多做点什么呢?我们对社会的抱怨也好,对制度的批判也罢,应该是想法设法的去改变,而不是只会怨天尤人。
为我们想一想,更为子孙后代想一想,如果你认为环境差,你希望你的孩子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吗?
事情总有一种解决的办法,中国的教育也总有一天会变得成功,世界也会变得美好与和谐,我期待着,也努力着……
姓名:李飞
班级:市场一班
学号:08040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