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与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

合集下载

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与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

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与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

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与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2006-11-23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自走出1998-2002年的周期以后,面临着投资和信贷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货币是否已经进入加息周期,也是理论界和决策层讨论的焦点。

2005年9月21日,美联储以既有的加息节奏和幅度,将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再贴现率再次提高,是自2004年6月以来的第11次,举世关注。

显然,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也折射出货币的不同性质。

如何调控货币供给以达到预定的宏观目标,存在不同的思路和分析模式。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按调控手段可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楼志刚,1987;周正庆,1991;戴根有,1999);在间接调控模式下,按调控时的着眼点,可分为货币需求型调控和供给型调控(周晓寒,1988;薛万祥,1998);按是否有利于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可分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和现代货币供给模式(张磊,徐忠,2000)。

这些研究方法,往往是基于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分法,单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的模式,缺乏系统的整体性。

本文试图从货币供求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的一般均衡视角,对货币供给模式及货币的内外生性进行分析。

二、货币内生性调控模式与货币外生性调控模式的分析框架在货币供求均衡分析中(沈伟基,2003),货币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与实体经济中的市场总供求均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见图1),图中箭头表示其主导的方面,反方向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从这个一般均衡的视角出发,可把货币供给调控模式分为两种;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和货币供给内生性调控(见图2)。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模式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模式,是基于货币供给外生性的假设,强调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当局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居高临下地通过其资产业务运用增减基础货币。

在货币乘数基本稳定或可测的情况下,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合意的影响。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张曙光货币理论的新视角宁咏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以下简称《内生》)是一部有关货币问题的理论性著作,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与主流货币理论不同的理论框架。

可以说,作者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派都是在向传统理论和主流理论的挑战中产生的和发展的,都是在对名流大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当中涌现和成长的。

因此,一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批判史(张曙光,1995)。

这是由理论发展本身的逻辑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对象都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运动过程。

一种理论其所以成为主流,一个学者其所以成为名家,就在于其理论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对象作出更全面的描述和更深入的解释,因而有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和研究,由这种理论分析中得到的政策结论,能够解决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某些重大的关键问题,因而能够得到经验的检验,并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要对传统的主流理论进行挑战,要对名流大家的观点进行批判,首先要找到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由此出发,看看传统理论和名家学说提出和解释了哪些问题,忽略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解释对了,哪些问题解释错了,哪些解释还不够全面。

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就能作出自己的理论创造。

《内生》就具有的样的特征。

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货币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其对经济运行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的。

因而,货币被帕廷森称为神赐的食物吗哪(manna),或者如弗里德曼所言,是从直升飞机上抛撒下来的。

这样,在主流货币理论的理论模型中,并没有为货币数量的决定或货币供给留下什么位置。

主流货币理论的形成始于凯恩斯《通论》的发表。

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了货币外生性的假设,由于《通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凯恩斯主义遂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的外生货币理论也就成为主流货币理论。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无论是对货币供给的理论研究,还是对货币政策的实际指导,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货币供给性质研究的文献,既包含西方经济学界理论研究的经典论述,又包含近年来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文献综述引言货币供给的性质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焦点,因为研究货币供给理论,决策货币宏观调控,评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弄清货币供给能否由央行进行控制,即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研究。

这既是货币理论研究的一大基本问题,也对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内涵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概念来源于计量经济学,在计量经济学中,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区分在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是否与随机扰动项相关,引申到货币供给中,区分在于是否与经济因素有关。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量是由实体经济的变量因素和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实体经济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在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的政策内涵: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则意味着货币供给被动地取决于客观经济因素,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从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则说明货币当局能够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并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

学术界对于货币供给的性质有三种观点:即外生论、内生论及内外共生论。

下面将对三种观点作具体的阐述。

货币供给外生论的文献综述凯恩斯凯恩斯是倡导货币供给外生论的典型代表。

他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是由货币基本特征决定的,货币的特征之一就是“货币之生产弹性等于零”。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起源、演进和迷局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起源、演进和迷局
派” ( C u r r e n c y P r i n c i p l e )和 “ 银 行学 派” ( B a k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的 “ 通 货 争论 ” ( C u  ̄ e n c y
C o n t r o v e r s y ),但其 理论渊源却 可 向前追溯 到 1 8 世纪古典 经济学关 于货币供给 和物价水平 因 果关 系的争 论。 古典 经济学家关于货 币与物价 因果争论 的焦点 ,在 于逻辑链条 “ 货 币供 给 . 信贷 一 货 币流
5 8
货币供给的 内 / 外 生争论 :起源 、演进和迷局
总第 2 6期
层 ,外生理论都 占据着 主导地位 。但此次 国际金融 危机前信 贷扩张表现出的明显顺周 期效应 , 以及危机后世界 主要 国家量化 宽松货币政策的 “ 推绳子”效应表明 ,需要对货币供给 的内生性 加 以重新 审视 ,货币供 给的内 / 外生争论也需要尽快得 出结论 。按 照货 币供给外生理论 的逻辑 , “ 经济 复苏的充 分必要条件是 中央银行扩大货 币供给 ” ( 斯基德尔斯基 ,2 0 1 1 ),即 中央银行 增 加货币供 给应该 会促进 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 现实 中,尽管 日本于 2 0 0 1 年就 开始 实施量化宽 松货 币政策 ,其还是陷入 了又一个 “ 失去 的十年” ;在此次 国际金融爆发后 ,欧美各 国中央银 行 长时间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也没有带来经济 的明显复苏 。再从金融监管角度看 ,虽然
的原 因 ,给 出判定货币供给是否具有 内生 I 生以及破解货币供给 内 / 外生理论争论迷 局的一个可
行思 路
二 、理论源起 :1 8世纪关 于货币供给 与物价水 平的因果争论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
12.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争论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意义?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
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从供货供应量到信用可得性
从货币供应量到利率:资金的数量与价格
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
国外学者的观点:
1. 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

2. 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1963、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国内学者的观点:
1. 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2. 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八讲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

第八讲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
3
央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状况自主地变动 货币供给量,调节利率。没有中央银行 的决策,经济运行状况不会引起货币供 给量变动。他的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 它与利率和实际经济的运行之间没有直 接的内在联系。 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流通中的货 币供给量拓展到各种存款凭证,货币层 次的延伸决定了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比 重越来越大,货币乘数公式自变量实际
37
央行难以拒绝商业银行的贴现需求。 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抽紧银根,却难以 拒绝商业银行向贴现窗口寻求基础货币 补充。尽管,在理论上,央行有拒绝贴 现的权力,但是,这种拒绝不仅会形成 沉重的政治压力,甚至可能危及银行系 统的流动性,央行实际上难以运用这个 权力。 央行难以独立逆经济风向操作。繁荣 时期,央行应低价发行国债,但是,其
4
上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尽管,基础 货币供给仍然为央行决定,但是,整个货 币供给量则随经济的冷热而起伏波动,货 币供给的内生性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 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等虽然没有具体讨论 经济运行和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但是,他们都强调央行货币供给的至关重 要,并且认为央行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 策,这就隐含着经济运行不能直接决定货 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意思。
5
问题1:
温特劳布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特点 是什么?
6
二、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1、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基本模型:温特劳 布的工资定理是该模型的基础。根据这个 定理,商品价格是既定制度条件下,工资 与产出之比,即 P=K(W/Q)
其中 K 代表外生制度环境决定的市场垄断程度,总名 义工资W与实际产出Q之比是全部产出的单位劳动成本。
25
给减少,它不是达到M2,而是退回到M3 ,因为加快的货币流通速度减少了货币 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曲线向右上 方倾斜,表明货币供给与利率同方向变 动。于是SM与D(Y2)相交于B与E之间, 利率也将上升至i1i2之间.货币供给在M2 和M3之间。 货币供给曲线既不如传统理论所认为 的那样垂直,也不象后凯恩斯主义者强 调的那样水平。

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

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

货 币 供 给 在 整 个 货 币 循 环 体 系 中 处 于 源 头 的 地 位 , 央 银 行 能 否 独 立 控 制 货 币 供 给 , 导 致 货 中 是 币 供 给 外 生 抑 或 内 生 分 歧 的 关 键 。学 术 界 对 货 币 供 给性 质的讨论 持有 三类 观点 : 一类 观点认 为 , 第 货 币 供 给 是 经 济 运 行 过 程 的 一 个 外 生 变 量 , 由 中 央 银 行 独 立 自主 地 加 以 决 定 ; 二 类 观 点 认 为 , 第 货
就其 主要观 点综 述如下 :
方 国 家 中 央 银 行 的 货 币 量 目 标 屡 屡 失 准 , 也 说 明
凯 恩 斯 是 倡 导 货 币 供 给 外 生 变 量 的 典 型 代
表 。他 认 为 :货 币 供 给 是 由 中 央 银 行 控 制 的 外 生
货 币供 给并 非完 全 由中央银 行决 定 。 与 西方 经济 学界相 比 ,中国经济 学界关 于货 币 供 给 性 质 问 题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成 果 也 相 对 较
中 央 银 行 控 制 , 是 评 判 货 币 调 控 效 果 所 必 须 回答 的 一 个 基 础 性 问 题 , 而 这 恰 恰 被 当 前 已有 的 相 关 研 究所 忽略 。
鉴 于 此 ,本 文 梳 理 了 国 内外 学 术 界 有 关 货 币供 给
性质 的研究 文献 , 此基 础上 , 过 借鉴 生态系统 在 通 物质 循 环 和货 币及 货 币流 通 相关 理 论 的研 究 成 果 , 仿生学 角度 对货 币循环 的定 义 、 点及描述 从 特
货 币 供 给 性 质 究 竟 是 内生 的 还 是 外 生 的 ? 对
这 个 问 题 的认 i 和 判 断 决 定 了 中 央 银 行 货 币 调 控 R . 中 间 目标 及 其 方 式 的 选 择 ,并 将 直 接 影 响 到 货 币 调 控 的 效 果 。 然 而 ,货 币 供 给 性 质 问 题 一 直 是 现 代 货 币 理 论 争 论 的焦 点 所 在 ,其 是 否 可 以 完 全 由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众所周知: 市场货币量=通货+银行存款(Ms=C+D) 由此市场货币量当中的C完全由中央银行
控制,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存款货币由中央银 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家庭等经济行为主 体共同决定,从货币供给角度看,它既是内生 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1 hr t*ss
(四)从货币供给机制看货币供给的性质
二级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量(Ms)等于基础货 币(B)与货币乘数(m)的乘积。
实物货币 金融货币
不兑现信用货 币
货币供给 内生变量 内生变量(私铸) 既是内生变量
的性质
外生变量(官铸) 也是外生变量
(二)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1.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的性质。 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是一种内 生变量,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自身决定。
2.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货币供给 是个纯粹的外生变量,对经济没有调节作 用,仅是流通手段,为消费资料提供流通 媒介。
2、共同点 (1)都可以用卡尔多模型来解释 (2)两种理论的内生性都是它们外生性的隐蔽
形式 3、不同点
五、两种理论的主要局限
六、内生货币理论的新表述及其政策意义(教P204)
1. MD(Y)= Ms (Y) = PQ 当V不变, W↑ 〉 A↑ D(Y)↑--- Dˊ(Y)(曲线右移)
第一,MS不变,只有将i1↑--- i2 ,抑制过多的MD 则MD(Y)↑= MSV= P ↑ Q ↓(垂直曲线)
Ms = f (货币当局) (曲线)
关键在于货币供给量是否是央行能够控制的独 立变量? 是否具有可控性?
3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的关 系:二者都是反映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只是因果 关系相反而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与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2006-11-23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自走出1998-2002年的周期以后,面临着投资和信贷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货币是否已经进入加息周期,也是理论界和决策层讨论的焦点。

2005年9月21日,美联储以既有的加息节奏和幅度,将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再贴现率再次提高,是自2004年6月以来的第11次,举世关注。

显然,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也折射出货币的不同性质。

如何调控货币供给以达到预定的宏观目标,存在不同的思路和分析模式。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按调控手段可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楼志刚,1987;周正庆,1991;戴根有,1999);在间接调控模式下,按调控时的着眼点,可分为货币需求型调控和供给型调控(周晓寒,1988;薛万祥,1998);按是否有利于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可分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和现代货币供给模式(张磊,徐忠,2000)。

这些研究方法,往往是基于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分法,单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的模式,缺乏系统的整体性。

本文试图从货币供求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的一般均衡视角,对货币供给模式及货币的内外生性进行分析。

二、货币内生性调控模式与货币外生性调控模式的分析框架在货币供求均衡分析中(沈伟基,2003),货币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与实体经济中的市场总供求均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见图1),图中箭头表示其主导的方面,反方向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从这个一般均衡的视角出发,可把货币供给调控模式分为两种;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和货币供给内生性调控(见图2)。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模式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模式,是基于货币供给外生性的假设,强调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当局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居高临下地通过其资产业务运用增减基础货币。

在货币乘数基本稳定或可测的情况下,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合意的影响。

在这一模式下1.中央银行盯住的目标是“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遵循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决定供给”基本论断。

反映在图2中,就是AD—AS,考虑到货币经济因素,是 Ms—AD—AS。

在这一框架下,强调需求管理与需求政策的重要性和主动性。

其中蕴含的意义在于:当采取直接刺激需求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时,宏观调控者所从事的是马克思在商品交换过程W—G—W中所指的第二形态变化,即买的过程G-W,也就是拿着政策外生性的货币直接到市场上买东西,以刺激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虽可以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地带来效益,但更有可能造成总需求与总供给在结构上的不匹配,扰动总供给的正常运行秩序。

2.这一模式强调微观主体市场运作的自主性会产生市场失灵,以此为依据,格外重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

在凯恩斯“通论”思想的影响下,调控当局“相机抉择”,主动地提供政策外生的货币供给,操纵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在萧条和经济过冷时减税,增加政府开支,扩大货币供给量,在高涨和过热时增税,减少政府开支,收缩货币供给,这样的“相机抉择”机制,先验地假设微观主体的自主性低,其货币需求是被动的、稳定的、无足轻重的,其中的“积极”思想、宏观“能动性”和“理性”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它必然会造成压抑微观主体自主性的后果。

3.这一模式往往以集权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和金融体系相对比较简单等为一定的制度背景和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职能定位还未完善,微观主体的自主权受到管制和挤压,资产选择余地较小,金融市场欠发达,银行融资居于主导,其中货币信用的支撑靠的不是私人信用,而是国家强权和国家信用。

因而,其货币供给就呈现国家外生的特征,货币供给的波动往往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从而其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的目标就会在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摆动,并相机抉择。

4.这一模式以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工具,所追求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之间的某种均衡。

按照普尔的总需求模型(Poole, 1970),如果经济的波动主要来自于总需求AD,那么调控当局最优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就是货币存量不变使产出得到稳定,因而,这一模式必然以货币供应量为其中介目标。

其操作的具体过程是:中央银行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量或贴现率等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均衡的货币供给量或代表性市场利率等中间目标,最终实现最终目的。

5.这种模式虽然是以“逆经济风向”而调节,但由于它遵循的是短期的风向,在货币时滞、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因素等作用下,古德哈特原理成立,经常会产生“顺经济风向”的事与愿违的后果。

(二)货币供给内生性调控模式货币供给内生性调控模式,是基于货币供给内生性论点,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给,或中央银行被动地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和适应货币需求,以促使货币供求和总供求均衡。

在这种模式下:1.中央银行盯住的目标是“货币需求量”和“总供给”,遵循的理论基础是在古典的“萨伊定律”的“供给能自发地创造需求”、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以及新古典主义的“政策无效论”、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内生性理论的某种综合。

反映在图2中,就是AS—AD,或完整地表示为:AS—Md—Ms—AD。

在这一框架下,强调供给管理,其实质就是以市场竞争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为基调,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主张放弃或取消各种限制条件和规章制度,让微观主体在马克思所述的商品交换过程W—G—W中的W— G(卖的阶段或惊险一跃的阶段)中起决定性作用,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的决策权交给微观主体,让其在自发经营过程中衍生出内生性的货币需求,货币调控当局只要辅助性地适应其需求而提供货币供给即可,这样就为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这一调控模式以尊重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权为前提,承认操纵经济运行的主动权在微观主体,微观主体在市场的不断试错过程中会自动磨合出自己对货币的需求,包括货币存量需求与增量信贷需求(孙伯银,2002),因而货币呈现出内生性的特点。

3.这一模式以复杂的经济金融系统、分权的经济体制、成熟的政府职能等为制度背景和环境。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产权明晰、分散决策的特点,再辅以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微观经济主体处理经济信息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也不断成长,因而其自发地具有形成某种经济金融秩序的能力,市场过程本身能够通过现代货币金融技术内生出对货币和非货币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保证了在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以及金融经济运行的相对平稳性。

因而,这一模式强调的是平时的“规则”与紧急时的“相机抉择”的某种结合。

4.这种模式,基于长期货币中性理论的支撑,以稳定物价作为其当仁不让的首要目标。

至于如何稳定物价,选择什么样的中介目标,有不同的选择标准。

依据普尔的总需求模型(Poole,1970),如果经济的波动主要来自于货币需求Md或总供给方面的原因,则最优的政策中介目标就是保持利率不变使产出得到稳定。

在西方的调控实践中,曾经历了“单一规则”、以调整真实利率为手段的“泰勒规则”等的演变,尽可能地保持利率中性,货币供给的“无为而治”和货币的内生性,以实现稳定物价的终极目标。

5.这种调控模式以限制调控当局货币供给的过分集权为核心。

尽可能地将货币的主动权归还于微观经济主体,因而,反映在货币政策工具和具体操作上:(1)重新重视贴现政策的主导地位,严格限制法定准备金政策、主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2)贴现利率要以代表性市场利率为导向,并与其直接挂钩,同时,尽可能减少贴现贷款规模的政策性波动,以利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能准确地引导微观主体的预期。

6.这一模式,由于能够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活力有效地匹配起来,把“规则”与“相机抉择”组合起来,因而其衍生的内生性货币供给能够在长期内形成逆周期的货币供给效应,从而起到烫平经济周期波动之实效。

这一模式相对于货币外生性调控模式,其可圈可点之处有:(1)关注长期趋势,兼顾短期,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从而使货币内生性调控模式具有了战略上的意义,而不是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眼光。

(2)关注总供给而不仅仅是总需求;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出现了某种不均衡时,货币政策的反应是中性,而不是过度反映;即使要反应,也要确认货币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在先,从而使货币供给和总需求适应之。

(3)通常情况下依规则与规范行事,非常时期则相机抉择。

三、最近中美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及调控模式(一)美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调控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略有起伏的强势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联储实行的中性货币政策和中性利率政策(李扬,2005),从而使其货币金融政策带有了明显的古典色彩{张磊,2000),因而具有了货币供给内生性调控的特征。

1.80年代以来,美国经过利率自由化改革,真正全面地放开了利率,逐步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利率管制,使得利率咸为微观经济主体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信号和变量,也使货币的内生有了真实的价格。

金融管制的放松和自由化,使得货币也能够由经济体系自发生成。

2.美联储货币调控的核心是利率政策。

例如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考察的不仅是物价单一指标,而是把实体经济中总供给方面的资源利用率、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就业率、供给冲击等因素都囊括进来,其对利率的调整幅度和对方向的把握,就是为了使联邦基金利率与实体经济中的真实自然利率吻合,因而其利率政策奉行的是“微调”、“前瞻性”、“被动性”,体现了其“中性”、“无为而治”、“货币内生性”的特征和调控理念。

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就大打折扣,其实质就是基于供给面的间接管理与调控。

3.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美联储在利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权力时。

能够有意识地减少对经济稳定的明确承诺,自觉限制积极货币政策、存款保险制度、大银行太大不能倒闭政策、最后贷款人等政策和制度的滥用。

4.美联储在实行中性货币政策和内生性调控的理念和范式下,非常强调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其目的就在于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调整不对经济波动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形成货币内生和政策中性的制度条件。

(二)中国:货币供给外生性调控模式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经济粗放增长模式、经济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凸显出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性问题。

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历年来过于“积极”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定位、理念、理论依据、操作模式、制度背景等,从而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呈现出明显的外生性调控的结论。

表现在:1.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是合为一体的,尽管从改革前的“大财政”与“小金融”过渡到了“大金融”与“小财政”(黄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