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和内生论的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分析

黄达教授主张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 宏观调控与 在《 货币供给》 一书中, 黄达教授明确指出决定货币供给的三 个因素是: 通货与存款货币之 比; 准备金存款与商业银行 之间流通的货币之比; 基础货币。 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是交 叉的, 因此货币供给是由私人行为 、 商业银行行为和中央 银行行为共同决定。 各学派对货币内外生性的观点既有从模型也有从实 证方面进行论证 ,对研究我国货币内外生性具有一定 的
可控制的。 这是传统货币数量主义的货币外生论。 现代货 币主义的代 表弗里德 曼 .Fi m n rd a)和施 瓦茨 (. e AJ . Sh aO ew r  ̄过对美国 16 —16 年的货币史进行实证研 t 8 7 90
究, 认为基础货币完全由央行所控制 , 而央行通过直接决 【 日期】 010— 摘 广州电力支行 , 广东 广州 502 ) 16 7
要】 通过货币供给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 国的货 币 我 供给不但具有 内生性 , 而且还有外生性。为了 抑制
目 前居 高不下的物价 水平和人 民 币 境支付 导致的外汇储备 增加 , 跨 央行 白2 1 年初 以来连 续上调存 款准备 金率 , 节货 00 对调 币资金流动性过剩、 节经济的运行状 况虽然有效 , 时间和空 间的作用有限 。 可能导致 热钱和 资本 流入 。 调 但 并有 也可能使部分 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产生负面影响 。要 实现货 币政 策的预期效果 , 央行可以通过调 节货 币供应量主动调节经济的运行状 况。央
本 文样本 区间 为 17一 09 的年 度数 据 , 3 个 98. 0 年 2 共 2
对残差进 行单位 根检 验 , 发现其 已经是平 稳序列 。 3 差修正模 型(C . 误 E M)
第 2 1 年第 7 01 期 ( 第 38期 ) 总 7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起源、演进和迷局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起源、演进和迷局
派” ( C u r r e n c y P r i n c i p l e )和 “ 银 行学 派” ( B a k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的 “ 通 货 争论 ” ( C u  ̄ e n c y
C o n t r o v e r s y ),但其 理论渊源却 可 向前追溯 到 1 8 世纪古典 经济学关 于货币供给 和物价水平 因 果关 系的争 论。 古典 经济学家关于货 币与物价 因果争论 的焦点 ,在 于逻辑链条 “ 货 币供 给 . 信贷 一 货 币流
5 8
货币供给的 内 / 外 生争论 :起源 、演进和迷局
总第 2 6期
层 ,外生理论都 占据着 主导地位 。但此次 国际金融 危机前信 贷扩张表现出的明显顺周 期效应 , 以及危机后世界 主要 国家量化 宽松货币政策的 “ 推绳子”效应表明 ,需要对货币供给 的内生性 加 以重新 审视 ,货币供 给的内 / 外生争论也需要尽快得 出结论 。按 照货 币供给外生理论 的逻辑 , “ 经济 复苏的充 分必要条件是 中央银行扩大货 币供给 ” ( 斯基德尔斯基 ,2 0 1 1 ),即 中央银行 增 加货币供 给应该 会促进 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 现实 中,尽管 日本于 2 0 0 1 年就 开始 实施量化宽 松货 币政策 ,其还是陷入 了又一个 “ 失去 的十年” ;在此次 国际金融爆发后 ,欧美各 国中央银 行 长时间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也没有带来经济 的明显复苏 。再从金融监管角度看 ,虽然
的原 因 ,给 出判定货币供给是否具有 内生 I 生以及破解货币供给 内 / 外生理论争论迷 局的一个可
行思 路
二 、理论源起 :1 8世纪关 于货币供给 与物价水 平的因果争论

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

而绝非其原因‛

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三种释义之二:控制观
控制观
控制观是从货币供给能否由货币当局的政策操控的角度来论述货币的外生 性与内生性的。 如果货币供应可以由货币当局所实施的货币政策操控,那么货币就具有外 生性。 货币当局不能操控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由货币当局之外其他经济主体所 共同决定,那么货币就具有内生性
三种释义之间的关系
相互关系
因果观VS控制观
如果货币供给量无法由货币当局控制,而是由企业、银行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那 么货币供给量必然是由决定各个经济主体偏好的其他经济变量所决定。尽管货币当局可
以通过严格控制银行准备金比率和居民的现金漏损从而实现完全外生的控制货币供给,
但是这并不能导出货币决定实际经济的结论。 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可控性对于货币决定实际经济而言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三种释义之一:因果观
因果观
因果观对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解释,是围绕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变
量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展开的。
如果货币存量的变动可以决定其他经济变量如物价水平、利率及实 际产出,那么货币就具有外生性。反之则具有内生性。
因果观
商品货币时期
休谟:较早的阐述了货币外生性的学者之一。 ‚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 詹姆斯·斯图亚特:较早的阐述了货币内生性 ‚无论如何,一国的流通只能吸收一定量的货币。因此,不论一国的金属货币增减到 什么程度,商品仍然会依照需求和竞争的原则涨跌,而需求和竞争总是决定于那些握有 财产或某种可以给付的等价物的人的意图,而决不是决定于它们所拥有的铸币数量‛。
控制观
凯恩斯: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3.混合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具有内生变量 和 外生变量的双重性质。 4.中国转轨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纯粹市场 纯粹计划 混合经济 转轨经济 经济 经济 货币供给 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 既是内生 既是内生 的性质 变量又是 变量又是 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
(三)从货币供给结构看货币供给的性质 众所周知: 市场货币量=通货+银行存款(Ms=C+D) 由此市场货币量当中的C完全由中央银行 控制,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存款货币由中央银 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家庭等经济行为主 体共同决定,从货币供给角度看,它既是内生 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货币的中性非中性的关系: 货币(因) 经济(果) p y = f (Ms)

是即非 否即中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关系: 是即内 货币供给(果)
Ms = f (s
经济变量(因)

I c i y)
否即外

二、货币内外生性理论发展与变迁(王广谦43)



1、早期论述
(1)货币本质观与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4、新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王P49)
基本观点: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 货币需求的结果

5、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 发展(王P50)
(1)拉德克利夫定义货币:流动性,是央行无法控制 的内生变量。 (2)格利、肖主张用更广义货币:M3、M4是央行无 法控制的内生变量。 (3)托宾:货币具有内生性与不可控性 (4)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量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 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 的许多变量。 6、货币供给的内外生共性论:哈里斯(崔74)

货币供给内生性原因:国内外研究述评

货币供给内生性原因:国内外研究述评

膨胀 和利 率 ) 作 为货 币政 策 目标 , 而 货 币供 给总量 服 务于这 些 变量 , 那 么从 理论 意义 上 就 可 以认 为 货 币供 给是 弱 内生 性 的 。只有 中央银行 打算 忽 略所 有 的 内生变量 , 外 生控 制 的货 币供 给量 才 可 以
说 是理论 意 义 上 的外生 。 第三 . 统计 意 义上 的外 生性 。 指 的是 从不 可解 释 的变量 估计 的方 程 中 , 某
J E L分 类号 : E 5 1 E 5 2


货币供 给内生性研究的时代意义
货 币供 给是一 个 宏 观经 济变 量 , 可 以从 三个 角度来 看 内生 与外 生 问题 。 第一 , 控制 意 义角度① 。 如果 政府 政 策是 变量 价值 的首要 决定 因素 , 即政府 可 以控 制该 变量 , 则 该变 量是 外生 变 量 。 传统 模 型中 , 货 币供 给 一般 被认 为 是可 控 的外 生变 量 。 第二 , 理论 意 义上 的外 生与 内生 。 如 果一 个变 量 的 价值 独立 地 由理 论模 型 中的 内生变 量决 定 , 那么 该 变量就 是 外生 变量② 。 货 币供 给在 理论 上是 否为 外生 变量 , 取决 于货 币政 策 目标 的设 定 。 如果 中央 银行 选择 以 内生 变量 的价 值 ( 如支 出 、 失业、 通 货
即便 中央银 行 能外 生决 定货 币 的数 量 。
学 术研 究 中 . 大多 数学 者所 谓 的外 生 与 内生一 般都 是在 控制 意义 上 。 本文认 为 , 货 币供 给 内生 与 外 生争 论 的前 提条 件 是 货 币供 给 量 能 通过 各 种传 导 机 制影 响实体 经 济变 量 , 货 币是非 中性 的 。 在 此基 础 上 , 货 币供 给 量 如果 是 中央银 行可 以控 制 的变 量 , 那 么 中央 银行 就 可 以通 过 调 节货 币 供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是即非 否即中
n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关给(果)
n
Ms = f (s I c i y)
否即外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 外生性
n 二、货币内外生性理论发展与变迁(王广谦43)
n 1、早期论述
n (1)货币本质观与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n 货币金属观(足额准备论):内生性
外生性
5.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概述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基本范畴 1.内生性涵义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 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消 费等因素以及公众、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 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意愿,因而货币当局并 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又当 MS V = Y = P•Q 中的MS V 不变, 则 Y 不变;P↑,必然Q↓,就业也下降,
(或P↑〉Y↑,Q↓) 结果有悖于中央银行银行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 为了增加产量、降低失业,中央银行只有增加 MS↑ 因为: 在V不变时, MS↑V = Y = P↑Q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 外生性
n 货币名目观(管理通货论):外生性
n (2)传统货币数量论
n
M↑— P↑ 外生性
n (3)古典经济学家
n
W(G)↓—M↑— P↑ 内生性
n (4)“通货论争”中的银行主义
n 通货数量由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 内生性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 外生性
n 2、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一章3节三) n 3、货币学派对外生货币论的拓展
(五)货币的供需矛盾,宏观政策:国家可凭借权力创 造和增加货币供应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 外生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中央银行学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
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
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 变动。 • 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 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中央银行学
• 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 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 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给变动必然导致名义国 民收入的变动。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 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 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学
•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该学派经济学家信奉工资和 价格极富弹性假说。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 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 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政策能通过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凯恩斯从货币供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 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 危机时期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焦点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
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 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 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 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如名义产出, 价格水平等)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

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

货 币 供 给 在 整 个 货 币 循 环 体 系 中 处 于 源 头 的 地 位 , 央 银 行 能 否 独 立 控 制 货 币 供 给 , 导 致 货 中 是 币 供 给 外 生 抑 或 内 生 分 歧 的 关 键 。学 术 界 对 货 币 供 给性 质的讨论 持有 三类 观点 : 一类 观点认 为 , 第 货 币 供 给 是 经 济 运 行 过 程 的 一 个 外 生 变 量 , 由 中 央 银 行 独 立 自主 地 加 以 决 定 ; 二 类 观 点 认 为 , 第 货
就其 主要观 点综 述如下 :
方 国 家 中 央 银 行 的 货 币 量 目 标 屡 屡 失 准 , 也 说 明
凯 恩 斯 是 倡 导 货 币 供 给 外 生 变 量 的 典 型 代
表 。他 认 为 :货 币 供 给 是 由 中 央 银 行 控 制 的 外 生
货 币供 给并 非完 全 由中央银 行决 定 。 与 西方 经济 学界相 比 ,中国经济 学界关 于货 币 供 给 性 质 问 题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成 果 也 相 对 较
中 央 银 行 控 制 , 是 评 判 货 币 调 控 效 果 所 必 须 回答 的 一 个 基 础 性 问 题 , 而 这 恰 恰 被 当 前 已有 的 相 关 研 究所 忽略 。
鉴 于 此 ,本 文 梳 理 了 国 内外 学 术 界 有 关 货 币供 给
性质 的研究 文献 , 此基 础上 , 过 借鉴 生态系统 在 通 物质 循 环 和货 币及 货 币流 通 相关 理 论 的研 究 成 果 , 仿生学 角度 对货 币循环 的定 义 、 点及描述 从 特
货 币 供 给 性 质 究 竟 是 内生 的 还 是 外 生 的 ? 对
这 个 问 题 的认 i 和 判 断 决 定 了 中 央 银 行 货 币 调 控 R . 中 间 目标 及 其 方 式 的 选 择 ,并 将 直 接 影 响 到 货 币 调 控 的 效 果 。 然 而 ,货 币 供 给 性 质 问 题 一 直 是 现 代 货 币 理 论 争 论 的焦 点 所 在 ,其 是 否 可 以 完 全 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研究摘要: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由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货币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

货币供给外生论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

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

本文将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

还要讨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的争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额;进出口;内生性;外生性一、货币外生论和内生论的含义及其差异外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内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两者之间的差异:两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的身份出现,所以两者在基本方面来看都是呈现两极分布。

二、国外研究(一)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1.古典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他们的货币是金币,黄金的生产与经济的运行没有直接的内生的联系,按照费雪和庇古的货币数量说公式,都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货币的供给。

产出的多少为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既不受货币数量恩德影响,也不影响货币的数量。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凯恩斯明确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自主地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调节利率。

没有中央银行的决策,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不会增加。

也就是说,经济运行的状况下不会自发地影响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在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的图形中,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它与利率和实际经济的运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3.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H、存款与准备金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其中,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

也就是说,货币当局只要控制或变动H,就必然能在影响D/R 和D/C的同时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显然是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外生变量。

4.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卢卡斯等虽然没有具体讨论经济运行和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但是,他们都强调中央银行货币的至关重要性,以及中央银行采取稳定的货币供给政策对于经济稳定的中央意义。

因为,他们假定中央银行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就隐含着经济运行不能直接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意思。

(二)货币供给内生论1.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温特劳布和卡尔多提出内生货币理论,他们认为货币的需求通过政府的压力,转化成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

这就是说,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自主性货币政策。

温特劳布认为,货币供给只能以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相应增加,而不为中央银行独立决定,即由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所决定,这就是温特劳布的货币内生性理论。

温特劳布内生性理论的一个遍体是卡尔多内生货币模型。

卡尔多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的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

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货币当局除了满足“交易需求”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整个金融系统都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该观点表明,在中央银行制定和维持的任何既定利率水平上。

货币供给曲线的弹性都无限大,即货币需求创造自己的货币供给,供给因此而能满足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货币供给曲线的水平状。

2.莫尔的水平主义供给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卡尔多和温特劳布提出货币需求自创货币供给的理论以来。

80年代末莫尔又将它们的理论进一步推向深化。

如果说温特劳布—卡尔多的货币供给给内生性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承担稳定经济金融秩序的责任的无奈,那么莫尔的理论则超越了关于“政治压力”、“缺乏道德约束”、“不完全竞争”以及“官僚主义惰性”等分析,而是对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影响进入了深入探讨。

莫尔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信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负债管理自给基础货币、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

(三)托宾等的货币供给新论1.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新论”一词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托宾(J. Tobin)教授在1963年发表的《作为货币创造者得商业银行》一文中提出的,是相对于传统的货币技术---货币乘数分析法而言的。

“新论”强调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一性,以及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同一性,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的作者Redcliffe、美国的格雷(J. G. Gurley)和肖(E. S. Show)都对这一理论做出了贡献,最后经托宾等的完善而成为一种系统地货币供给理论。

1959年的英国《拉德克利夫》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应该是包括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该报告指出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控制目标的不恰当性,实际上就是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个不受中央银行控制的内生变量。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对以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金融理论应该分析的是多样化的金融资产,货币仅仅是其中一种;控制货币的政策不是决策者可依赖的唯一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制度乃至经济制度的应该是一套完整的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债务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在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唯一有能力创造活期存款形式的货币机构,而其他金融机构却是能创造某种独特的金融债权凭证的机构,他们通过放款和投资与商业银行分享着扩张信用的能力;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于是货币供给不进决定于商业银行本身,而且决定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应以更广义的货币定义作为理解货币与总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基础,货币统计的口径越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大。

因此,格雷与肖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的货币金融理论,明确提出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问题。

1963年,耶鲁大学教授托宾发表了《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一文,并提出了“新论”一词。

他认为,弗里德曼对于货币供给方程式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他还指出,存款与通货比率,从实际经济运行资料来看,并不是始终处于稳定的状况,而常常出现的是周期波动现象;至于存款与准备金比率的变动,商业银行行为的独立作用是很明显的。

“新论”的新颖指出主要表现在:1.极为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托宾等人认为,视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是错误的,货币供给深受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影响,H和M之间并不存在简单明确地倍数关系。

2.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兴起,它们的各项业务无论形式还是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打破了商业银行垄断信用市场的格局。

货币供应新论的支持者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同商业银行一样,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三、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关于“我国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这一问题,是从我国货币供给能否直接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这一角度提出的。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外生论”和“内生论”两者观点。

1.货币供给的外生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

这个观点的含义在于认为我国货币的流通量是可以有中央银行自己来控制的。

不过,我们国家的学者支持此类观点的较少。

2.货币的供给的内生论我国学者基本都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的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货币供给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体现出内生性。

我国的学者从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两个方面对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大量研究,已得到了详细完善的内生性理论构成。

例如:宁咏《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提出了一个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框架,而且运用中国的资料,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之进行了实证检验。

有些学者借助ARCH模型,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总结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的回答,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

货币供应理论上的分歧在实践中表现为货币控制操作目标的不同。

这两种理论争论的实质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从政策角度看的意义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银行金融机构改革的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资产种类的增多以及货币需求的变动都会加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我国对于开放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条件下,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能将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1】《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2007,胡海鸥,贾德魁【2】《拉德克利夫报告》,1959,英国Recliffe【3】《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1963,托宾(J. Tobin)【4】《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2006,西北大学,吴艳青【5】《托宾与货币主义:评论文章》,1981,卢卡斯【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论文,1984,卢卡斯【7】《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1997,胡庆康【8】《关于货币内生、外生问题的一般理论》,《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09年2期,梁东黎【9】《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介评》,胡海鸥,《金融研究》,1997年10期【10】《货币供给的性质:内生抑或外生》,崔建军,《经济学家》2005年第03期【11】《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货币理论》,陈端洁,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12】《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外生决定还是内生决定》,孙礼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10期【13】《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分析》,王晗,《上海金融》,2001年11期【14】《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比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曙光【15】《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宁咏【16】《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李春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7】《宏观经济运动中的货币》,刘魏,郝雁,中山大学出版社【18】《我国货币内生性、外生性与通货紧缩相关关系》,辛洪涛,贵州师范大学【19】《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83【20】《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李选芒,《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21】《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研究》,史永东,《统计研究》1998年第01期【22】《中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研究》,魏巍贤,《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0年第11期【23】《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张明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4月1日【25】《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仲伟来,《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1期【26】《从货币供给理论看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姜蕾,《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3期【27】《我国货币供应内生性的实证研究》,金道政等,《当代经济》2008年第四期【28】《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胡建渊等,《财贸经济》2005年第07期【29】《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沈能,《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30】《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刘巍,《海南金融》2006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