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 技术标准中的关键技术及其演进
lte技术标准 -回复

lte技术标准-回复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高速、可靠的移动通信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标准应运而生。
本文将逐步回答有关LTE技术标准的问题,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移动通信标准。
一、什么是LTE技术标准?LTE技术标准是一套用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无线通信协议。
它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无线通信标准制定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与各大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共同制定,旨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二、为什么需要LTE技术标准?在3G时代,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对较慢,性能有限,难以满足用户对高速、实时、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求。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大规模应用,LTE技术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数据吞吐量,LTE技术标准应运而生。
三、LTE技术标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LTE技术标准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关键技术。
OFDM将宽带信号分割成多个较窄的子载波,每个子载波之间互不干扰,从而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MIMO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容量和信号质量。
四、LTE技术标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 高速率:LTE技术标准提供了高达100Mbps的下行速率和50Mbps 的上行速率,实现了高速的数据传输。
2. 低延迟:由于LTE技术采用了分组交换而非电路交换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延迟时间,提升了实时通信的效果。
3. 高频谱效率:通过OFDM和MIMO等技术,LTE技术标准显著提高了频谱利用效率,实现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4. 广域覆盖:LTE技术标准使用了更高频率的信号传输,能够提供更广的覆盖范围和更好的信号质量。
5. 平滑演进:LTE技术标准可以与现有的3G网络平滑过渡,无需改变现有的网络架构和设备。
TD LTE原理及关键技术

优化方法:优化网络架构、传输技术、网络负载等
抖动:TD LTE的抖动性能主要取决于网络负载和传输技术
频谱效率:TD LTE的频谱效率较高能够有效利用频谱资源
能源效率:TD LTE的能源效率较高能够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网络覆盖:TD LTE的网络覆盖范围较广能够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
调制方式:OFDM、SC-FDM、MIMO等
编码方式:Turbo码、LDPC码等
多址接入方式:OFDM、SC-FDM等
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环型、网状等
EUTRN是TD LTE网络的核心部分负责无线接入和移动性管理
EUTRN由eNodeB(基站)和UE(用户设备)组成
eNodeB负责无线资源的分配和管理UE负责无线接入和移动性管理
添加项标题
5G技术的未来:将成为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添加项标题
6G应用场景:智能城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
6G技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预计在2030年左右商用
潜在技术:太赫兹通信、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
6G挑战:频谱资源、能耗、网络安全等
汇报人:
测试方法:可以通过模拟测试、实际测试等方式来评估TD LTE的峰值速率和平均吞吐量
TD LTE覆盖范围:TD LTE的覆盖范围取决于基站的密度和功率以及无线环境的影响。
小区边缘速率:TD LTE的小区边缘速率是指在小区边缘的用户能够达到的最大速率它受到无线环境的影响以及基站的调度策略和功率控制等因素的影响。
物联网:支持低功耗、低速率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家居和智能农业
公共安全:支持公共安全通信如应急响应和灾难救援
工业自动化:支持工业自动化和控制如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
4G-LTE通信技术简介

中国联通2014年投资规模规模约800亿,中国联通市场营销部总经理熊昱对笔 者称,其中无线网络投资预计200亿元,但3G与4G具体投资比例还要看具体 情况决定。业内预计,联通4G网络投资今年为50-100亿元。与之相比,中国 移动与中国电信4G投资更为明确,前者今年预计超过500亿元,后者约417亿 元。 中国联通目前全国开通4G网络城市25个,5月17日电信日将开通56个重点城 市,年内将实现300个以上城市4G网络覆盖。中国移动目前开通4G商用城市 20余个,计划上半年达100个,年底前达340个。中国电信因其CDMA EVDO rev.A制式向下演进有限,从2012年底新建的大部分基站上就要求应标厂商必 须支持向LTE FDD的平滑演进,目前国内开通4G商用城市30多个。“最重要 的还是要看FDD的发牌时间”,一位中国电信内部相关员工强调称。 中国联通预计年内4G基站超过5万个,中国移动为50-55万个,中国电信预计 约为20万个。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定义为波束间没有切换的多波束或自适应阵列天线。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 、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调节等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基于IP的核心网
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 互联。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能同已有 的核心网和PSTN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能允许各种空中接口接入核心 网;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IP与多种无线接入协议相兼容,因 此在设计核心网络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需要考虑无线接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 和协议。
LTE定位
• 3G是移动通信标准,BWA(802.16e等)是 宽带无线接入标准
定位:
lte 技术原理

lte 技术原理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它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一种高速无线通信技术,LTE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对于现代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LTE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无线电频谱的合理利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较低的延迟。
LTE网络采用OFDM(正交频分多址)技术,也就是将信号分成多个不重叠的子载波进行传输,这样可以提高频谱效率。
同时,LTE还采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提高了信号的可靠性和容量。
在LTE网络中,基站是起到连接用户设备和核心网络的重要角色。
基站通过将无线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其传输到核心网络中,实现了用户设备与互联网的连接。
基站之间通过光纤和传输网互联,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LTE网络。
LTE网络中的核心网主要由MME(移动管理实体)、SGW(服务网关)和PGW(数据网关)组成。
MME负责用户的鉴权、位置管理以及安全控制等功能;SGW负责用户数据的传输和路由;PGW则负责用户数据的传输和外部网络的连接。
LTE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无线接入技术。
在LTE网络中,用户设备通过和基站的通信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LTE网络采用了多个无线接入技术,包括LTE FDD(频分双工)和LTE TDD(时分双工)。
LTE FDD通过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信号的不同频段来实现双工通信;LTE TDD则通过将上行和下行信号在时间上进行划分来实现双工通信。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LTE网络能够同时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
除了高速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外,LTE网络还支持一系列高级功能。
其中包括VoLTE(基于LTE的语音通信)、LTE广播、LTE定位以及LTE直播等。
这些功能的应用使得LTE网络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移动通信、物联网和公共安全等。
LTE技术作为一种高速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合理利用无线电频谱和采用先进的无线接入技术,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和较低的延迟。
LTE关键技术浅析

三、 T L E的关键技 术分 析
了解了LEA T - 的关 键 技 术 , 再 来交 流 一 下L E 关 T的 键 技 术 。其 实 说 到 关键 技 术 ,主 要 还 是 物 理 层 的关 键 技 术 ,L E T 在物 理 层 采用 了O D 和M M 等 技术 ,极 大地 FM IO
LEA T — )的研 究 ,并将 其 作为 4 的首 选技 术 。 G L E 信 道 编 码 具 有 更 广 泛 的 意 义 , 不 仅 包 含 有 T的 严 格 的 信 道 编 码 、 检 错 和 纠 错 功 能 ,还 包 括 速 率 匹
8 o 中阖 新技 企 2 1 6 0 高 术 业 01 0
于 信 道编 码 及 码 率 方 面 。 总 体看 来 ,W M X M 类 型 iA 的A C 最 多 , 选 择 比较 灵 活 , 能 够 更 好 地 适应 环 境变 化 ,但 参 数 配 置 比较 复杂 ,增 加 了系 统 的复 杂 度 ;L E M T 的A C 类 型 比较 少 , 比较 固 定 ,降 低 了系 统 复 杂 度 ,有 利 于 系 统 兼 容 性 和 标 准 化 ;W F 的信 道 编 码 只 采 用 了传 统 ii 的卷 积 编 码 ,性 能 虽 然 有 所 欠 缺 ,但 是 比较 简 单 ,易 于 实 现 。另 外 ,从A C 度 的角 度 来 看 , L E 统 把 调 M调 T系 度 器 放 在 基 站 侧 进 行 控 制 ,这 样 调 度 器 就 可 以及 时地 根据 信 道 状 况 和 衰 落 性 能 自适 应 改 变 调 制 方 式 和 其 他 传 输 参 数 , 同 时减 少 用 户 设 备 内存 要 求 和 系统 的传 输
LTE和LTE-Advanced关键技术综述

下面将逐一介绍LTE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和
LTE—Advanced中考虑采用的关键技术。
模式是对单个子帧操作;两种模式所支持的HARQ
流程数也是不一样的,普通模式对应的流程数为8, 子帧捆绑模式的流程数为4。终端根据eNB在下行
2
2.1
LTE的关键技术
能更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在R8 LTE中,上行支持 64QAM对终端和eNB均为可选。
2.3 HARQ
工作,目标是成为IMT—Advanced的候选技术。通过 引入多载波聚合、上下行MIMO扩展、中继、分布式 天线等关键技术进行平滑演进,进一步发挥技术优 势提升网络性能,提高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体验,
0FDM和SC-FDMA
PDCCH上的新数据指示(NDI)比特或物理HARQ
指示信道(PHICH)来判断是否需要重传,如果需要 重传,终端将会在固定数目子帧后重传。
2.4先进的多天线技术 LTE在下行采用OFDM,上行采用单载波一频分
多址(SC—FDMA)。OFDM使得同一小区中用户信号
之间可以保持正交性,SC—FDMA可以看成是对用户
使用OFDMA,因它调度更灵活,也可以简化演进的基
站(eNB)侧均衡器和上行使用MIMO时的实现。
2.2更高阶调制(64QAM) LTE中上、下行均可自适应使用正交相移键控
R8在上行只使用SDMA和多天线接收分集技术,未 来应该也会考虑MIMO技术。LTE标准目前最高支
凸、.-...M..S.T..T....S.e.ptember
LTE在下行灵活使用MIM0、空分多址(SD MA)、波束成型和接收/发送分集等多天线技术:对 信干比高和空间信道散列度高(信道矩阵值高和奇 异值高)的用户使用MIMO技术,以提供更高的数 据速率;当需要为更多用户服务时,利用SDMA技术 在同一时、频资源上为多个用户同时提供服务;对某 些用户使用波束成型技术,将发送/接收波束对准 用户,以提高用户的数据速率;当不需要使用 SDMA,MIMO也无法带来附加增益时,使用传统的
4GTD-LTE核心网关键技术及流程

TD-LTE业务特性和业务机制均发生变化
LTE物理层技术的革命以及网络架构的革新给业务特性和业务机制均带来了变化
业务特性变化
LTE使得移动宽带、实时 交互、Push类业务的实 现成为可能
电信业务机制变化
LTE下传统话音、短信、彩信业务 均承载在分组域,与2G/TD机制 发生了变化
电信业务特性变化
LTE语音和可视电话均向高清 化发展,彩信向大容量发展, RCS也成为可能
弱,建议体制一阶段不考虑引入ISR,以避免对2G/3G分组域核心网影响过大
引入网元及功能
• 引入MME、S-GW/P-GW(S-GW和P-GW可物理合设为SAE GW )、HSS新设备节点及EPC CG、 EPC DNS ,暂不引入S4 SGSN设备
• 支持2G/TD/LTE接入;支持永远在线;暂不引入ISR功能
SGSN
MME
MSC Server
HSS/HLR
EPC CG
SAE GW/GGSN
EPC DNS
CS域核心网
MSC Server
MME/SGSN
2G/TD
TD-LTE
2G/TD
2G/TD
TD-LTE
2G/TD
TD-LTE
2G/TD/LTE核心网融合组网——必要性
MME与SGSN、SAE GW与GGSN、HSS与HLR在网络中的作用及位置基本相 同,各厂家采用相同的硬件平台(新设备及大部分现有设备),具备融合条件
2、扩大规模试验阶段,采用新建EPC融合核心网的形式,实现互通,最大限度减少对现网的影 响;
3、试商用初期和大规模商用时,新建融合设备,或者现网GPRS设备演进升级为核心网全融合 设备,有效保护已有投资。
关于LTE-ADVANCED中关键技术和发展的

·67·
的不同信号, 并且它自己信号的传输也能够被多个小区同时 若是对来自于多个小区发射的信号同 的接收到。而在下行, 时进行协调来规避彼此之间的干扰 , 就能够大大地提升其下 行的性能。在上行, 其信号如果可以同时被多个小区联合地 接收同时进行信号的合并 , 而多个小区也能够通过协调的调 度来抑制小区之间的干扰 , 就能够达到提升接收信号的信噪 比的效果。 LTE - Advanced 标准进展分析 三、 因为 LTE 重新地定义了空中的接口以及核心的网络 , 排 而采用 OFDM 的技术, 只能支持分组域而 除了 CDMA 技术, 使得 LTE 和已有的 3GPP 的各版本的标准互不兼容 ,现有的 3G 网络已经很难平滑地演进到 LTE 了, 部署 LTE 还需要规 所以部署的成本很高。 从历史的规则来 模很大的网络升级, 看, 从一项标准的成熟到规模性商用 , 一般需要 3 到 4 年的 2009 年的 3 月 LTE 的标准冻结并且得到批准 ,所以预 时间, 计会在 2012 到 2013 年以后 LTE 才能够有规模性商用的可 能。而从产业链角度来说, 现在的 LTE 网络的设备以及终端 都还没有成熟, 尤其是终端方面, 能够支持 LTE 的终端估计 要到 2012 年才能推出。下面将分别介绍上述技术的标准进 展。 ( 一) 载波聚合的标准进展。 载波聚合的适用场景在当 前的标准之中可以分为 3 类 , 即带内的连续性载波聚合 、 带 内的非连续性载波聚合和带外的非连续性载波聚合 , 对一定 的场景来说 , 单个的 FFT 是可能的, 而且和 LTE R 8 版本是 。 LTE - Advanced 的系 后向兼容的 而在物理层的设计当中 , 统还要求能够解决载波之间的时间同步 , 频点的分配以及保 护带宽的设计等问题。在 MAC 层以及 RLC 层的设计当中, 要解决不同的载波之间相应的协调机制等问题 。 LTE - Advanced 系统与物理层、 MAC 层和 RLC 层三个层次的进展相 在载波聚合的控制信道的研究工作上进展是较慢的 。 比较, 而合理的设计好聚合载波所需的控制信道与信令 , 同时减低 开销则是控制好信道的设计当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 ( 二) 多用户 MIMO 的标准化进展。3GPP 组织对多用户 的 MIMO 技术进行过广泛且深入的讨论 , 目前为止确定了单 用户 MIMO 与多用户 MI - MO 之间的动态切换问题, 还正在 : 讨论当中的问题有 ( 上接第 136 页) 问题刺激学生思考, 让学生的写作更具思想性。 ( 三) 写作技巧学习。 即由老师讲授写作技巧 。 该部分 “启发式” 最好采取 教学法。教师把例文提供给学生 , 然后引 导学生归纳出例文的写作特点 。 以教授对比论证法的两种 逻辑方式( the subject - by - subject pattern 和 the point - by - point pattern) 为例, 教师可把两个分别以两种方式写作的段 , 落提供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段落分别采用的逻辑 借以说明两种逻辑方式的论证方法及各自所适用的范 方式, 。“启发式” 围 教学教会学生的不是某一个知识点 , 而是一种 学习的能力。 ( 四) 学生写作实践。这一环节是写作课堂教学的重点 , 老师有针对性的布置与本次课堂所学的写作技巧有关的写 作任务,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可使得写作课堂教学多样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TE技术标准中的关键技术及其演进杨鹏,李波(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无线通信部,北京,100045)摘要:本文介绍了3G演进技术,首先分析了LTE技术的重要特征,高频谱效率和宽带化是其标志性特点;接着对LTE中物理层传输技术和网络结构这两部分中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突出了LTE的技术创新处;最后给出了目前两种不同制式的LTE演进路线图,并重点讨论了TD-LTE的发展现状。
关键字:LTE,关键技术,TD-LTE一、 引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越来越习惯随处享用宽带接入服务,移动宽带技术将成为首选途径。
预计到2012年,全球宽带用户总数将达到18亿,其中约三分之二将是移动宽带用户,这势必对移动通信网络提出更加苛求的要求:更高的峰值速率和更低的时延,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灵活性,以及更高的系统容量。
因此,3GPP和3GPP2相应启动了3G技术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研究工作[1-5],这项受人瞩目的技术被称为“演进型3G” (E3G,Evolved 3G)。
本文是以LTE技术为中心,详细介绍了LTE的特征,关键技术及其标准的演进。
二、 LTE技术特征LTE作为3G的下一代演进技术,具有100Mbit/s的数据下载能力。
3GPP启动的LTE 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1.通信速率的提高,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00Mbps、上行达到50Mbps。
2.提高了频谱效率,下行链路为5(bit/s)/Hz,(3-4倍于R6 HSDPA);上行链路为2.5(bit/s)/Hz,(2-3倍于R6 HSUPA)。
3.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4.QoS保证,通过系统设计和严格的QoS机制,保证实时业务(如V oIP)的服务质量。
5.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4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paired”和“unpaired”的频谱分配,保证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6.降低无线网络时延,子帧长度为0.5ms和0.675ms,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并降低了网络时延,时延可达U-plan<5ms,C-plan<100ms。
7.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
如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
8.强调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
概括来说,与3G相比,LTE更具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分组传送、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
三、 LTE中关键技术LTE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层传输技术和网络结构两部分[6-7]:1.物理层技术1)基本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
LTE中传输技术采用OFDM调制技术,其原理是将高速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个相互正交的子信道中进行传输,由于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会相对增加,因此可以减轻由无线信道的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并且还可以在OFDM 符号之间插入保护间隔,令保护间隔大于无线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ISI),而且一般都采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从而可以避免由于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
对于多址技术,LTE 规定了下行采用OFDMA ,上行SC (单载波)-FDMA 。
OFDMA 中一个传输符号包括M 个正交的子载波,实际传输中,这M 个正交的子载波是以并行方式进行传输的,真正体现了多载波的概念,而对于 SC-FDMA 系统,其也使用M 个不同的正交子载波,但这些子载波在传输中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正是基于这种方式,传输过程中才降低了信号波形幅度上大的波动,避免带外辐射,降低PAPR (峰平功率比)。
根据LTE 系统的上下行传输方式的特点,无论是下行OFDMA 还是上行SC-FDMA 都保证了使用不同频谱资源用户间的正交性。
LTE 系统频域资源的分配以正交子载波组RB (resource block )为基本单位的,一个RB 由25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组成,由于可采用不同的映射方式,子载波可以来自整个频带,也可以取自部分连续的子载波。
2) 编码调制技术LTE 上行调制方式主要采用位移BPSK(π/2-shift BPSK),QPSK 和16QAM 。
下行主要采用QPSK ,16QAM 和64QAM 。
上行采用位移BPSK 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DFT-S-OFDM 的峰均比。
此外,可以通过频域滤波(Spectrum Shaping)、选择性映射(SLM)、部分传输序列(PTS)等技术进一步降低系统峰均比。
另外,立方度量(Cubic Metric)[1]是比峰平功率比更准确的衡量功放非线性影响的指标。
在信道编码方面,LTE 采用Turbo 码,Turbo 码采用了一种并行级联的结构,将卷积码和随机交织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随机编码的思想,译码采用软输入软输出(SISO )迭带译码算法,每个分量译码器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软输入:信息比特、校验信息、先验信息。
各分量译码器之间插入交织器,构成迭代译码结构,使得译码器的输出比特逼近最大似然。
3) MIMO 技术LTE 系统将采用可以适应宏小区、微小区、热点等各种环境的MIMO 技术[8]。
基本的MIMO 模型是下行22×,上行21×天线阵列。
同时也正在考虑更多的天线配置(如44×)。
目前正在考虑的方法包括空间复用(SM)、空间多址(SDMA)、预编码(Precoding)、自适应波束形成(Adaptive beamforming)、智能天线以及开环分集(主要用于控制信令的传输,包括空时分组码(STBC)和循环位移分集(CSD))等。
4) 帧结构LTE 在数据传输延迟方面的要求很高(单向延迟小于5ms ),这一指标要求LTE 系统必须采用很小的最小交织长度(TTI )。
LTE 中规定了两种子帧长度,即:基本的子帧长度为0.5ms ,同时考虑与TD-SCDMA 系统兼容时,采用0.675ms 子帧长度。
LTE 中子载波宽度选定为15kHz ,这是一个相对适中的值,兼顾了系统效率和移动性。
下行OFDM 的CP 长度有长短两种选择,分别为4.69ms (采用0.675子帧时为7.29ms )和16.67ms 。
短CP 时一个子帧包含7个(采用0.675子帧时为 9个)OFDM 符号,而在长CP 时,一个子帧包含6个(采用0.675子帧时为8个)OFDM 符号。
上行由于采用单载波技术,子帧结构和下行不同。
DFT-S-OFDM 的一个子帧包含6个(采用0.675子帧时为8个)“长块”和2个“短块”,长块主要用于传送数据,短块主要用于传送导频信号。
2. 网络结构LTE 采用由Node B 构成的单层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实现了低时延,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要求。
与传统的3GPP 接入网相比,LTE 减少了RNC 节点。
名义上LTE 是对3G 的演进,但事实上它对3GPP 的整个体系架构作了革命性的变革,逐步趋近于典型的IP宽带网结构。
LTE的架构如图1所示,也叫演进型UTRAN结构(E-UTRAN),接入网主要由演进型Node B(eNB)和接入网关(aGW)两部分构成。
aGW是一个边界节点,若将其视为核心网的一部分,则接入网主要由eNB一层构成。
eNB不仅具有原来Node B的功能外,还能完成原来RNC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物理层、MAC层、RRC、调度、接入控制、承载控制、接入移动性管理和Inter-cellRRM等。
Node B和Node B之间将采用网格(Mesh)方式直接互连,这也是对原有UTRAN结构的重大修改。
图1 LTE网络构架图四、 LTE技术标准的演进自2004年11月启动LTE项目以来,3GPP以频繁的会议全力推进此项工作,从技术角度讲,3GPP长期演进技术路线仍然存在FDD和TDD之分,它们分别是由WCDMA和TD-SCDMA演进而来。
WCDMA由于发展时间早,支持厂家多以及技术成熟度高,其演进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其演进路线为,首先实现HSDPA(P1),上行和下行速率分别达到1.8Mbit/s和3.6Mbit/s;其后实现HSDPA(P2)和HSUPA,上行和下行速率分别达到8Mbit/s和14.4Mbit /s。
HSPA+是HSDPA(P2)和HSUPA技术向LTE的中间过渡方案,其上行和下行速率分别达到10Mbit/s和40Mbit/s,并开始采用OFDM技术。
最后从HSPA+演进到LTE FDD。
同样地,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3G国际标准,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其后续演进技术TD-LTE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TD-LTE不仅可以成为TD-SCDMA发展和演进的保障,而且也为我国成功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专项奠定基础。
从技术上讲,TD-LTE也有其独有的优势。
首先,TDD模式下频谱分配更加灵活,它不需要成对的频谱;其次,TDD模式可以支持灵活的非对称业务,例如,改变一帧中上下行的比例;最后,利用信道对称性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或功率效率。
2007年11月,3GPP工作组会议通过TD-LTE融合技术提案。
基于TD的帧结构统一了延续已有标准的两种TDD模式,并且在国际标准中,TD-LTE也尽量与LTE-FDD合一,争取在年内冻结。
这些都为TD-LTE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TD-SCDMA向LTE的演进路线为,首先是在TD-SCDMA的基础上采用单载波的HSDPA 技术,速率达到2.8Mbit/s;而后采用多载波的HSDPA,速率达到7.2Mbit/s;接着到HSPA+阶段,速率将超过10Mbit/s,并继续逐步提高它的上行接入能力。
最后从HSPA+演进到TD-LTE。
五、 结束语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多媒体娱乐的兴起和网络游戏的发展,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宽带通信的需求,因此,在无线宽带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LTE未来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LTE技术不但大大提升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体验,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同时还巩固了传统蜂窝移动技术的主导地位。
此外,通过采用OFDM、MIMO等新技术以及视频互动、无线下载等新业务的涌现,LTE也将改善目前通信产业的IPR格局。
参考文献[1]3GPP TR 25.913 V7.3.0 (2006-03), Requirements for EUTRA and EUTRAN.[2]3GPP TS 36.211 V8.2.0 (2008-03),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3]3GPP TS 36.212 V8.2.0 (2008-03),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4]3GPP TS 36.300 V8.4.0 (2008-03),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5]3GPP TS 36.521-1 V0.2.0 (2008-05),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rt 1: Conformance Testing; (Release 8).[6]J. Berkmann, C. Carbonelli, F. Dietrich, et al., “On 3G LTE Terminal Implementation –Standard, Algorithm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 2008, pp. 970-975.[7]G. Liu, J. Zhu, F. Jiang, et al., “Init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D-SCDMA Long TermEvolution System,”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6, vol. 2, pp. 718-722.[8]S.M. Alamouti, “A simple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JSAC, 1998, vol. 16, pp. 145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