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活动方法】活动式、体验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
2.分组收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国画、饮食、民歌、剪纸、书法、武术、瓷器、丝绸等)。
3.分组收集中国在文学、军事、科技、天文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收集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方面的资料)。
4.分组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诗歌等。
5.分组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活动过程】活动一: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课堂导入:教师播放音乐视频《唱脸谱》渲染气氛,活动铺垫。
(播放视频:唱脸谱)第一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国画、饮食、民歌、剪纸、书法、武术、瓷器、丝绸等)。
学生交流:说一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对自己有何影响。
(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找的资料引导学生作出评论,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品味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活动二:故土寻根第二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本地文化。
教师展示所收集的本地文化(对学生收集的本地文化的补充)。
教师提问:作为当地人,你觉得当地在哪方面的文化让你觉得自豪?为什么?学生交流(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到:本地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以当地文化为荣,我们更要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自豪。
)第三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中国在文学、军事、科技、天文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收集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的影响方面的资料)。
活动三: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第四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对自己成长影响较大的格言、谚语、诗歌以及典故等。
教师提问:这些格言、谚语、诗歌以及典故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交流(略)。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熟悉的格言、谚语等,体会它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活动四: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第五组学生代表展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灿烂的中华文华【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美好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延绵鼎沸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备把握住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备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杰出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重点与难点】重点:1.认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影响。
难点:1.中华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学法】:独立自主自学、合作探究、体验体悟。
【教法】:情境教学法、互动答疑、重点传授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请学生观看“长城、故宫、中国功夫、京剧”等图片导入――灿烂的中华文化二:独立自主自学教师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学1、美好的中华文化就是如何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地位分别就是什么?有何影响?4、传统美德包含哪些内容?存有什么品质?三: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学生在课本上做标记。
四:探究解疑(点拨):1、你就是如何认知“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关键原因”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文化与文明的区分(2)结合“文明古国”的不同命运分析:①外族入侵②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外族侵略③为什么没覆灭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⑤文化、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的特点:强调:从历史(纵轴)看――“源远流长”从内容(纵向)看看――“博大精深”3、探究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1)①学生看电视含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探讨:“这些谚语格言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示”②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备深远影响。
”(2)①通过观赏“四大发明的”材料重新认识②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第一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3、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学难点: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和开展主题探究相结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第三课第一课时曾学过中国哪些方面在世界舞台上哪些方面的的地位提高了?(政治经济文化)。
今天所讲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请翻到课本p64页。
我们将漫步中华文化长廊,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无穷力量。
二、讲授新课——中华文化之旅(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导入: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
(大家知道哪几个?)这些古国的文明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盛极一时,如今它们怎样了呢?看课本相关链接:四大古代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历史最久,可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古印度的婆罗门文明极其辉煌,可是却非本土所创;古埃及文明渊源甚远,如今却已是面目全非,有一种文明却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你知道这是哪个文明吗?(学生: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能绵延不绝5000年,历久弥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源远流长)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说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活动: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教学。
点评、表演)活动:中华文化是什么?说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来做个活动:①学生分八小组,②每组有老师设定的一个观察中华文化的角度,每个小组你们共同从这个角度看到的中华文化有哪些内容,不要重复。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诗词、书画、戏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汉字:汉字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及书法艺术。
2. 诗词:古典诗词的分类、特点、代表人物及名篇鉴赏。
3. 书画:中国画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画家简介。
4. 戏曲:中国戏曲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剧种简介。
5. 民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3. 分析: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书写、绘画、鉴赏等。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风格及著名建筑简介。
2. 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特点、代表菜肴及烹饪技艺。
3.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 宗教信仰: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2.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华文化?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如汉字、诗词、书画、哲学等;(2)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3)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如诗词、书画、京剧等;(2)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如书写汉字、绘制山水画等;(3)教师点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强调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2.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3.中华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
4.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三、教学过程1.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以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20分钟)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古代文明的诞生,中华文化的独特传统和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中华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30分钟)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美丽和独特韵味;通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段,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4.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0分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技术: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2.互动问答:提问学生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视听欣赏:通过欣赏音乐、舞蹈、绘画和文学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
4.小组讨论: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课堂笔记,记录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观点。
2.小组讨论:对小组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3.最终测验:通过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相关文化场所,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设计学生参与中华文化展示或演出的活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表达能力。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主题,主要讲授中华文化的光彩及其灿烂的历史。
(二)教学要求:
1. 认识中华文化的组成和特点;
2. 掌握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遗产;
3. 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传承,体味中华文化的优秀多元性,并能用所学知识来叙述有关中华文化的事实。
学生还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使其变得多元化并不断发展壮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优秀多元性。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传承,体味中华文化的优秀多
元性。
(五)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主题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中华文化的
发展及优秀多元性,使学生主动调查、思考、发现其中的精神内涵及
学习内容;
2. 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以及学习内容的反思,使他们得以深刻理
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3. 结合实际,通过实地考察、实地采访等有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充实、丰富。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第一章:中华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汉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
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了解。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语言文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和汉语语法。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文字和语言的独特性。
2.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中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汉字的结构和特点:笔画、部首、音韵等。
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词序、助词、语气等。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文字的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汉字的结构和特点。
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汉语表达方式。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春节:贴对联、放鞭炮、拜年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不同节日的庆祝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节日习俗的理解。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节日的庆祝活动。
第四章:中华文化的饮食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中华美食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
4.2 教学内容:中餐的基本特点:烹饪技法、口味、食材等。
中华美食的种类:川菜、粤菜、苏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
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影响。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课题
一、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3、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活动二:看谁说的多?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
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三:看视频: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为什么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③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动四:连线题
活动五:交流碰撞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可是有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很多中国青年却热衷于外来文化。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过渡: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活动六:故事会
、请说出课文中的三个历史故事: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蕴含了哪些传统美德?
说说自己身边弘扬传统美德的事例
这些美德只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部分,那么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是什么?(播放)
、中华民族有哪些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结合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相关材料说明:中华传统美德
有什么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中学生如何对待传统美德?如何在家庭,学校,生活,学习,社会生活中继承发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小结:
课堂巩固及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