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扬子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与古地理(汪正江等)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综上所述 " 我 国 古 地 理 学 研 究 历 史 悠 久" 虽然 不同时期不 同 学 者 以 不 同 的 理 论 & 观 点 和 方 法" 以 不同的目的 和 侧 重 点 " 以 不 同 的 资 料 依 据" 对不同 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 进行 了 研 究 " 推动了我 国古地理研究的发展 " 但上 述诸方 法 仍 存 在 共 同 的 不足
万方数据 古地理格局 " 缺 乏 相 对 具 体 的 地 质 体" 因而其勘探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 第 & ’卷
表6
万方数据
第 ! 期 !!!!!!!!!!!!!! 田景春 " 等( 层序 & 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第& ’卷 第!期 &%%# 年 ( 月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B 3 > 2 . F8 2 3 A E9 D < ; > D ; @2 > C8 > P < 3 > = ; > A! !‘
, .4 & ’0 -4 ! 1 2 3 4& % % #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 田景春!, ,陈洪德!, ,覃建雄!,侯中健!,侯明才!,彭 ! 军!
# ! !$
’ 一是 怎 样 编 制 反 映 活 动 论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二是在二维平面图上怎 样反映 特 定 时 间 间 隔 内 某地区的 四 维 沉 积 发 育 史 % 前 者 涉 及 如 何 恢 复 古 海洋 & 古大陆 的 位 置 及 其 变 化 历 程 " 后者除涉及成 图单元的划 分 & 对 比 外" 尚存若干工作方法上的问 题" 其焦点是怎样选择等时 地质体 或 等 时 面 来 编 制 真正等 时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即 层 序)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所谓层 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就 是 以 层 序 地 层 学 理论为指导 "以体系域或相关界面为编 图 单 元 "所 编制的具等时性 & 成因连续性和 实 用 性 的 岩 相 古 地 理图 %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1)古生物标志
根据生物化石组合可以分析其生活环境的盐度。 窄盐性的生物群如钙质红藻、钙质绿藻、钙质有孔虫、钙质海绵、珊瑚、 苔藓虫、腕足类、棘皮类、头足类等反映海水的盐度正常;
典型的半咸水、咸水生物群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硅藻、蠕虫及蓝藻等。
淡水生物群常见的有蓝藻、硅藻、轮藻、普通海绵等
在盐度增高的情况下,窄盐性生物减少,广盐度的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虫类等增加,在 超盐度水中,只剩下少数的喜盐生物如鱼类中的棘鱼。
精品PPT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四、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tiáojiàn)分 析 2、确定古盐度的标志
2)沉积标志 随着盆地内水介质含盐度的增加,而形成一系列化学成因矿物,其沉积顺序为:
方解石→白云石→天青石→石膏→石盐。
特别是含自生天青石、萤石、重晶石的白云岩,与蒸发岩共生的玉髓为形成于超 盐度条件下的指示物。
海绿石、胶磷矿物形成于正常含盐度的海水中。
精品PPT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五、古气候分析 六、古水深分析 七、古构造(gòuzào)分析 另单独讲
精品PPT
沉积(chénjī)盆地 分析
第四章 沉积盆地(péndì)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二节、沉积盆地古气候分析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种气候要素如降水量、气 温、风力和风向等的综合;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péndì)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 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③根据沉积相变来判断古陆的存在,由侵蚀区至沉积区的相变是有规律的, 靠近陆源区海(湖)相沉积物减少,而被陆相沉积物代替,这样可以根据 对某时代地层的相剖面的对比,按照相变的规律追索确定侵蚀区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件(共34张) (2)(共34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件(共34张) (2)(共34张)
第三页,共34页。
发育(fāyù) 初期
横剖面成 V 型
(河谷深而窄)
向下(xiànɡ xià)侵蚀 向源头侵蚀
第四页,共34页。
河谷 (hégǔ)加 河深谷延长
A
B
发育(fāyù) A中凹岸期侵蚀
B凸岸堆积
连续的河湾
向河谷(hégǔ)两 岸侵蚀
第五页,共34页。
河谷(hégǔ) 展宽
成熟期 横剖面成 U 型
三 角 洲
河流(héliú)输沙量、入海口潮差、海水的顶拖、入海处水
下地势状况
第十八页,共34页。
三角洲平原 (p入í海ng处y水uá下n坡) 度平缓—水流(shuǐliú)速度减慢—泥沙
—三角洲。
第十九页,共34页。
活动(huó dòng)四:我们为什么住在这 些地方?
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主要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住在这些地方? 这些地方有什么缺点(quēdiǎn),怎样避免?
河谷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也离不开地壳的抬
升作用
-------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sùzào)着地
表形态
第八页,共34页。
三峡的成因
西
陵 峡
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 隙
湍急的水流顺裂隙,
强烈下切侵蚀,地
壳不断抬升,下切
深度也不断加深,
使河床(héchuáng)
不断加深,河谷向
第九页,共34页。
平原 (píngyuán)低 地
趋利避害(qū lì bì hài)
加高加固河堤
聚落要高于洪水
位,而且要避开 (bì kāi)滑坡、 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高中地理2019版新教材第一册(地理1)全套思维导图彩版

高中地理2019版新教材第一册(地理1)全套思维导图彩版

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的概念1天体的类型2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人造天体宇宙飞船,空间站天体系统的层次3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行星地球普通行星八大行星的共性同向性1逆时针共面性2黄道平面近圆性3椭圆轨道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1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2木星,土星远日行星3天王星,海王星特殊行星存在生命内部原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1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2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臭氧层的保护液态水3来自地球内部原始海洋外部原因安全的宇宙环境1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2天文现象观测月相的观测月亮位置的逐日变化月亮形状的逐日变化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光和热)1维持地表温度2水体,大气运动的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积累下来的太阳能3日常生活的能量来源4光电转换太阳能发电光热转换太阳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1扰乱磁场,出现磁暴2极地出现极光3与自然灾害有相关性4太阳辐射的分布纬度地带性变化太阳大气层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冕层太阳风地球的历史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历程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经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地质年代沉积岩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质年代表前寒武纪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冥古宙:有机质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由此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特点:成矿时期——Fe Au Ni Cr古生代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联合古陆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例:三叶虫、笔石、鹦鹉螺后期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中期:两栖类晚期:爬行动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繁盛,成煤期末期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95%物种灭绝中生代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特点: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兴盛,成煤期中后期: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等物种灭绝新生代时间:距今6600万年至今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联合古陆解体,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地势起伏面貌形成(高大山脉)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地球历史的书页动植物化石及化石能源(煤油气)自下而上由简单到复杂自下而上地层由老到新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3层)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地球的外部圈层(3层)水圈生物圈外核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出现各种天气现象地表各种水体的总称存在形式多样含义: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非常活跃的地理圈层地球表面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上地幔下地幔软流层(上地幔上部)为岩浆发源地熔融状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磁场铁镍金属组成内核压力极大,是一个固态金属球。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早-中期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 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 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印支运动使滇青藏洋一特提斯板 块向北和北东方向推挤,使龙门山 岛链一康镇古陆抬升;松潘甘孜边缘 海转变为山系
海西末东吴运动形成 须二再次发展
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 岩、泥岩,与砾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组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的岩石组合,它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构造地质界将复理石 视为一个广泛发育的前造山阶段沉积组合,它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 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例如中国秦岭造山带的三叠系留凤关群。有 人根据它与地槽演化过程的关系,将其进一步分为下复理石和上复理石,前者形成于地槽沉降阶段,后者形成于地槽 回返阶段。
秦岭海槽收缩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海西运动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 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消减 形成松潘甘孜边缘海西南边界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系统

度 段 (m)
剖面
岩性简述
生储盖组合 烃源 储集 盖层 组合
第四系 100
+

第三系 380

汉 50


拉 472

二 400

段 1500 △



白 垩 系
下 统

一 50

段 1000
黄灰色及灰色砂、砾岩
杂色泥岩、砂砾岩, 底部为砂砾岩夹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 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 深灰色、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
And
中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下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9
思茅坳陷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0
2021/6/16
11
塔里木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3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楚雄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中西部坳陷
东部坳陷
地层系统 岩性柱
统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K1 普昌河组
高峰寺组 J3 妥甸组
蛇店组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地层系统 岩性柱 储层 盖层 划分 统 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缺失
Ⅰ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储层 盖层 划分

J1 冯家河组
上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下部:砂岩为 主、泥岩及煤层
在黑色钙质泥页岩、偶夹砂岩
P1m:以灰岩为主,夹硅质灰 岩 P1d:灰黑色~ 棕色含铁硅质岩夹硅质灰岩

沉积学与古地理

沉积学与古地理

第二节 沉积相标志
3.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应用岩石中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Sr/Ba、Br、 Br/Cl…)、同位素(O、C、S、H等)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环境。 4.地球物理学标志 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自然电位、自然伽玛、视电阻率等)曲线和地震 地层学(地震相)标志。 5.沉积岩层体的形态标志 包括地层厚度、岩体形态、接触关系及剖面结构(即剖面层序)、相 序相模式等方面来判断沉积相。其中,最重要的是剖面结构—它是综合 研究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厚度等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不同沉积相 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是一样的,如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见于河流相、潮 坪相、河口湾相、浊积岩相、风暴岩相等。而向上变粗的剖面结构见于 三角洲相、湖泊相、无障壁海岸相、海滩亚相等。 应该指出,以上几方面的判别标志,应综合考虑,不能仅据某一点 作结论,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现一些相似的特征。
2)粒级划分-伍登-温特沃思标准 3)粒度曲线-直方图、频率图、累积曲线图、概率累积曲线图 4)粒度参数-平均粒度、标准偏差、偏度、峰态 5)粒度参数散点图 6)C-M图 7)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三、沉积岩的结构 4、粒度分析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包括化学成分和矿物成
分。
组成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是母岩(主要是岩 浆岩)的风化产物,因此,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和矿物成分与母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经 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对母岩物质的改造,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
成分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转载)已有 2118 次阅读2009-11-25 18:16|个人分类:石油地质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构造,盆地演化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

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中生代起,板块俯冲带即存在,新生代俯冲带大致沿深海沟分布,台湾为其岛弧,向北与琉球—日本相连,向南与菲律宾相接。

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转变为北北东北东构造格局。

同时,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的东西向构造走向,仍穿插在北北东—北东构造之间,起着明显的分隔作用的复合作用。

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以阴山深断裂带,秦岭深断裂带和南岭深断裂带,分为四段:松辽断坳盆地区、华北—渤海湾裂谷盆地区、江汉裂谷盆地区和北部湾裂谷盆地。

属弧后裂谷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构造体系:1. 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和断阶构造形式;2. 正断层上升盘形成屋脊断块,下降盘上常发育披盖背斜;3. 发育岩盐等可塑性岩层,可形成盐构造。

圈闭类型: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

2、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