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建筑的外观、内部设计、结构特点等方面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二、建筑的外观在现代建筑的外观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常常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形态以及细节上。
传统的斗拱、琉璃瓦、飞檐、雕梁画栋等元素常常被融入到现代建筑的外观设计之中。
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建筑就采用了传统的斗拱结构,并在外墙上加入了仿古的雕花图案,使得整个建筑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三、建筑的内部设计除了外观,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的内部设计中也有所体现。
在室内装饰上,传统的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常常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部设计之中,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上海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内部采用了大量的传统砖雕和木雕,使得整个建筑空间显得典雅庄重,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构特点在现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上,我国传统文化也有所体现。
传统的斗拱结构、榫卯结构等常常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之中。
杭州的钱江新城大剧院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传统的斗拱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在现代的又不失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五、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从建筑的外观、内部设计,乃至结构特点上,我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不仅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有特色和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六、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之中,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撰写此文后,请将文章发给我,感谢你的辛勤付出。
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我有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当代建筑设计始终处于发展变革之中,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技变革,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文明,也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遗产,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体现出建筑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更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价值观念,为建筑设计注入更为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立面、建筑结构、建筑色彩和建筑功能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建筑立面建筑立面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建筑体现文化特征的重要部分。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和传统文化图案等元素得到了应用。
在一些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檐口、重檐、飞檐等传统元素,可以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到合理的运用,通过对这些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的演绎和呈现,使得建筑立面既兼具传统的文化特征,又能够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
建筑立面的装饰和图案也可以运用传统的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重新演绎,创造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立面装饰图案,以此为建筑赋予更为凝练的文化内涵。
二、建筑结构传统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通常采用木质结构,以榫卯和斗拱等传统接合方式构筑。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传统的榫卯结构可以在当代建筑中得到运用,通过现代化的工艺和材料,使得传统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新的生命和发展。
斗拱等传统结构元素也可以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进行重新设计和应用,在建筑结构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在传统木结构与现代钢结构的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韵味与特色,更使得建筑的结构更为稳固和坚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
三、建筑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色彩的运用,传统的中国建筑色彩主要以红色、金黄色、绿色和蓝色等为主,这些颜色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相契合。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设计通常是按照前人设计经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想要突破传统建筑设计风格,需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取优秀理念和传统经验,进而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艺术再生。
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在设计时,传承了天人合一理念,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表现。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经验资料、艺术灵感。
尽管部分设计师与传统文化脱离,开展建筑新设计,但即使再新颖,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我国具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数千年发展,我国建筑已自成独特体系。
对于建筑装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
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可动摇,道家思想也极为重要。
因此,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属于仕文化的范畴,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少数人的艺术。
俞孔坚称之为“死去的艺术”。
虽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为少数贵族服务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种先进思想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楼宇高度、台阶级数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物也具有鲜明等级特点,主要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论是亭台楼阁、廊间小道,均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装饰也追求整体性、统一性,由建筑图纹、漆色描绘等,均具有封建体质,等级观念非常鲜明,尤其官员住宅、庙宇等,均严格区别于平面住宅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首先,建筑布局。
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设计,是依靠风水学思想,传统风水学并非一种伪科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 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当前,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逐步地提高,特别是在建筑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建筑过程中,传统建筑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将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注重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
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的重要性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建筑文化也慢慢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建筑文化也逐步成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在建筑设计中,我国的设计师应在保持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借鉴外国文化,推陈出新,将文化融入设计中,使我国的传承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二、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一)传统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基础现代建设的发展要将传统文化以及现代风格相融合,因此,传统文化是现代建设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促进现代建筑设计多元化的实现,同时不断丰富建筑设计形式,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促进传统建筑文化,促进传承。
此外,将传统建筑文化合理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相结合,以促进更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传统建筑文化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创新动力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
要做到这一点,建筑设计师首先要对传统建筑文化有很好的理解,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找创新的源泉。
其次,要运用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树立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更好地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一)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首先要注意传统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
传统建筑材料的种类相对多样,通过将传统建筑材料合理运用到当下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展现我国建筑结构的特点,直接体现建筑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19 年 落 成 的上 海 浦 东 金 茂 大 厦 是 一 座 99 超 高层 标 志性 建 筑 ,地 上8 层 ,地 下 3 ,集 8 层
办公 、餐饮 、娱乐 、购物和休闲等功能 于一 体 ,采用超高层建筑史上首次运用 的最新结 构 技 术 ,其 手 法 反 映 钢 、玻 璃 等 现代 材 料 构 造 的特 性 ,用 高 新 技 术 打 造 时 尚品位 。但 金 茂 大厦 的八 角 形 平 面 和 整 体 造 型 ,特别 是 由 底往上微微收分 的艺术效果酷似 中国的密檐 塔 ,尤其是从各个角度看它的整体 轮廓 、剪
婕
土 设 计 师 的作 品 ,却 能 把 世 界 先 进科 技 与 中
国传 统 建 筑 风格 结 合 起 来 , 由注 重 西方 文化
质 成 果 ,是人 类 文 明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以其 独 有 的艺 术形 式 体 现 了人 类 文化 在 不 同历 史
阶 段 的发 展 水 平 。 随着 人 类 文 明 的进 步 和 社
影 时 ,极 易 形 成 这 一 联 想 。金 茂 大 厦并 非 本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筑形式与结 构 功能 的合一 ,更重要的是 对空间精神 的深
度 理解 。
以著名 的奥运建筑——国家体育场 “ 鸟 巢 ”为例 ,奥运会是面 向世界各 国的体育盛 会 ,鸟巢 ” 的 主设 计 者 也不 是本 土 设计 师 , “ 甚
的表征转换成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神韵 的捕 捉与追求 ,使这座高达40 米的摩天大楼成 2. 5 为海 派建筑 的里程 碑 。 北京首都 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于20 年 08 投 入 使用 ,它 是 奥 运 重 点 工 程 之 一 ,被 称 为 “ 界最 大 的有 顶 建筑 ” 世 。三 号 航 站 楼是 英 国 建筑 大师 N r nF s r oma ot 的得 意之作 ,他 习惯将 e 本土元 素融人建筑设计 ,只要有机会 ,我们 “ 定会 把 一 些 本 土 的东 西 加 人 到 我们 设 计 的 楼 宇 里 ,这 不 是 妥 协 ,更 不 是 模 仿 ,而是 一
从现代视角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

从现代视角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一、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而且是任何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等一样,表达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将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建筑艺术,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世界。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建筑艺术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其文化价值也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深厚和丰富。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一种历经千年,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产品,而且能够创建更多有价值的文化产业。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把建筑艺术看作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从一开始就注重禅意、气息、灵气和空间的构造。
它继承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思想体系,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期,都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建筑彩绘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遭遇了许多挑战,但是仍然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建筑师都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比如水立方、鸟巢等,它们不仅具有传统建筑中优美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同时也显示出现代建筑师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其特点主要包括:高度的工艺水平、奇妙的设计构想、独特的造型题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空间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视角和对称,并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在建筑构造上,它有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工艺技术,显示出中国的匠人精神;在彩绘方面,则以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为基础,营造出别具魅力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影响着新时代的一切。
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进而体现于一些具体事物中。
建筑作为人们生存的必须场所,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为由,谈谈在我国建筑中的体现,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思想Abstract: China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with5000 years of cultural heritage.Today,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affects allof the new era.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in people,whichis embodied insomespecific things.The buildingfor people to survivemustplace,it isdeeply influenced by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storeflect,inbuildings in China,and theinfluence.Key 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construction; thinking所谓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021·04一、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背景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的封箱之作。
贝聿铭从小在苏州长大,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熏陶,之后又在西方学习系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以在建筑设计方面,他的设计思路与方式方法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它融合了古典和现代,从高处往下望去,好似一枚发光的宝石,光芒四射。
在这个作品中,贝聿铭借鉴了金字塔的造型,采用的是现代技术手段与透亮的玻璃材质,以很奇妙的方式架起了过去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玻璃金字塔简洁而不简单,与著名的卢浮宫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饱受人们的关注与期待,他要在苏州的两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旁边,设计一座具有现代感的博物馆。
“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既要展现出现代化,又要体现出苏州的地域文化,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融合就是中而新,苏州和现代中国融合在一起就是苏而新。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是毫无疑问的。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风格相融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贝聿铭做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这座现代建筑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二、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的融合(一)造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拙政园和忠王府之间,这要求建筑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新馆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以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从高度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建筑物较矮,古人认为这种接近大地的建筑,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外观造型极具现代化,呈几何形,内部风格也与建筑外观相协调,甚至室内灯具同样以几何体的形式构成。
站在新馆内的每一扇窗户前朝外望去,可以看到新馆的坡度和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屋顶坡度的差异微乎其微,人们可以在新馆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200812601138
专业:08应用环艺
姓名:
摘要:在中国建筑界重寻民族精神的潮流下,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青年的建筑新锐都不约而同的自传统园林中汲取养分,也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园林手法的传承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中国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表达归结为代表性符号的片段移植、形神兼备的园林化建筑和脱离传统载体的园林精神的探索与实践三个部分,并分别进行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传统园林手法、当代表达、建筑园林化、园林精神
引言
建筑全球化的弊端已然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显露无疑,重建国人精神家园、发展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今建筑界首要关注的议题。
而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活跃的青年建筑新锐,都不约而同的将焦点锁定于对传统园林手法的再开发。
诚如青年建筑师董豫赣所言:“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不断汲取养分。
”传统园林一直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建筑形态,承载着祖辈人对建筑、自然、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但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痴迷于强势的西方建筑理论,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宝库。
如今中国建
筑界已开始迈向发展“新中国建筑”之路,许多建筑师也开始为中国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传承问题
交了自己的答卷。
正文:
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怎样将园林手法与新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设方法相结合的问题,几代中国建筑人都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一、代表性符号的片段移植
其实,环顾周边,片段性的应用传统园林中手法的当代建筑非常多。
增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月洞门等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被或直接、或抽象的应用于许多建筑之中。
先抑后扬、小中见大的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也经常在现代建筑中发挥拓展空间感的作用。
黑白灰的素色搭配也让人产生优雅、古静的联想。
这些园林中代表性的建筑手法已然被大众所熟悉,也被广泛且自觉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的设计之中。
传统园林手法的片段性的移植,目的不在于营造园林氛围,而旨在丰富建筑语汇,改善空间质量,使长期关注于西方实体建筑手法的我们,增添了许多把控空间的设计手法。
二、形神兼备的园林化建筑
传统园林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古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生活追求。
而这也正与现代都市人追求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理念相吻合。
所以近些年,出现了许多园林化的建筑,不仅形式、手法园林化,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氛围也是园林化的。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
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
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
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
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
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
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
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
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此。
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例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不仅在整体布局上应用了多层次的空间渗透和借景、对景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还通过钢、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传统园林水墨画般的神韵。
从建筑形体到空间,从庭院到陈设,有效的发扬了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美学追求在建筑上得以寄托。
园林还是中国人诗意居住的理想空间,因而当代居住建筑中也进行了许多园林化的尝试。
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
在色彩上以传统的黑白灰素色为主;在细部处理上,通过冷巷、花架、挑檐、花窗、孔洞、缝隙、格栅等一系列传统手法改善住宅的遮阳与通风;在景观上大量运用竹子、静水等传统元素和漏窗、曲桥、障景、对景、框景等传统手法增加层次感,营造出幽静、清雅的居住氛围。
三、脱离传统载体的园林精神的探究与实践
许多青年建筑师也由传统园林中获得启发,且进行了更大胆、更深刻的尝试。
他们不满足于片段的移植或原汁原味的复制,而尝试脱离原有的形式,用现代的建筑语言来传达传统园林手法的精神和要旨。
青年建筑师王澍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灵感就来源于明代的著名园林——艺圃。
设计师以纯粹的现代主义语汇,表达了我国传统园林中的许多设计手法:(1)将近一半的建筑体量处理成半地下的形式,使建筑在“山水”之中不显突兀。
(2)四个散落的小体量单体与建筑主体形成尺度上的鲜明对比,应用了园林中尺度感不断转化的方法使空间感觉丰富、多变。
(3)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是一个孤立于水中的小房子,而它发挥的正是园林中“亭”的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点,起到点景的作用;还是一个室外的空间收束点,形成自然景观大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比4.在建筑主体内的一个主要交通节点处,设计者为使用者提供了五个选择、五条路径。
王澍自己解释说,这个交通集会点的设计来源于古典园林中游览路经的多选择性,我们经常会在游园时面临岔路口抉择的情景,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景色。
这是一种园林游戏,体现了园林的感觉和趣味性。
青年建筑师董豫赣设计的清水会馆虽然也看不出什么园林的影子,但他的设计初衷却是来源于对园林的思考。
因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他有意的打破西方建筑以实体为核心的思维方式,转而关注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间的关系的处理手法。
例如自然元素对空间的改变:建筑入口处的龙爪槐不仅压低了空间,起到空间变换的作用;还通过不断变换的光影使整个空间产生了明暗的对比关系。
设计者还在一个院子中栽种了野草,当草长得很高时,观者就会觉得旁边的院子在向前靠,这样就起到了改变远近关系的作用。
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就一直借助许多元素起到中间层次的作用,来处理关系、混淆界限,使空间柔和细腻而又变化丰富。
我想,对于传统园林手法精神层面的探究与实践是完成传统精神传承的必经之路。
结语:
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了太多的人文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领会和实践。
但我们曾在很长时间的一段时间里只注重强势的西方建筑文化,而忽视甚至否定自身传统的建筑艺术,造成了在建筑文化传承上的断层。
如今我们重拾这个话题,是要为中国建筑的当代传承做出我们这一辈应当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路.砖房·园林·设计起点——建筑师董豫赣访谈.建筑师,2006,06
[2]王戈.用白话文写就的传统:万科第五园.建筑创作,2005,10
[3]金磊.原创精品:水墨般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中外建筑,2004,05
[4]童明.开放着的建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时代建筑,2002,02
[5]乐征.从清华坊到万科第五园——论现代中式住宅立面造型设计手法之发展.中外建筑,2006,02
[6]陈怡.香山饭店贝聿铭中国园林式建筑符号的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06
[7]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规划师》,2001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