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黄丽娟)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设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⑵ 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美景、美德和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含义。

(2)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经》吟唱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经》的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案例分析:(1)选取《诗经》中的典型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诗经》中的手法进行创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2)认识《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词义的理解。

2. 对《诗经》的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两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经》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2)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理解;(2)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和象征意义;(3)比较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术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辅助信息;(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的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初中语文_《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探究内化: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经》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

(2)《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意义。

(3)《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对《诗经》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展示《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3. 诗歌意义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

4.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分析。

5. 小组合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小组讨论和汇报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分析。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2. 课程类型:语文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两首《诗经》的诗意、诗韵和诗律,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教学的两首诗:《关雎》、《蒹葭》。

3.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诗韵和诗律,鉴赏《诗经》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韵。

3. 课堂讲解:(1)解析《关雎》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蒹葭》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和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经》的魅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
2、教师范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5、总结艺术特色。
1、回忆学过的诗经的相关知识。
2、学生代表朗读课文
3、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探讨。
1、情境感染
2、感知情感
3、探究合作,提高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基本信息
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诗经二首》
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丽娟百色民族高中
教材分析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诗经》的里的三首诗歌,对诗经的知识并不陌生,现在准备学的这两首也是诗经中的经典,故事性很强,学生在理解上应该不存在问题。所以重点应该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讲解
诵读
分组探讨,疏通文意
分析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针对学生在组内的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整合其他组员意见的能力和表述问题看法、意见的表现等三方面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表现也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很久以前上过《诗经》中的《氓》,针对当时学生基础比较差,自学能力不强的情况,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现在在新教改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自己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在上课时叫个别学生讲解诗歌大意,接着分组讨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主旨,分析艺术特色,最后老师才小结。基本上,整个过程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效果一样良好。由此得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是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掌握好知识就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