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庸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中庸心得感悟五篇(最新)

读中庸心得感悟五篇(最新)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中散为万事,末合为一理——读《中庸》有感儒家学说千年历史,留下来的著作都是精品,在读完《大学》之后,我又有幸拜读了并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出自于《礼记》,在宋代被程朱推崇编注后重新受到重视并成为“四书”之一,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主笔的,身为官方的教科书之一,《中庸》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相比起其他倾向于为政治服务提出措施政策和观念的儒家经典,《中庸》更倾向于描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人性修养,提倡自我教育。

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发,《中庸》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自我教育。

《中庸》对于自我教育疏导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人们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希望能够在此作用下,达到儒家学说教育人的目的,能够拥有“仁”的思想理念,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认为“天命之谓性”,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这种善良的天性进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谓道”,按照人道的原则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为,“修道之谓教”,达到“仁”的境界。

不止如此,《中庸》还强调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概念,提出学习者要有“慎独”的精神,即能顾强有力地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境界的发展。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很多人说进入了大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

虽然我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着学习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小学教师抄中庸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抄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之道,中庸而已矣”。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我有幸研读了《中庸》这部经典,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智慧。

以下是我对《中庸》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中庸》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要追求这种“中庸之道”。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中庸》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目标。

在《中庸》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修身开始,进而影响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庸》让我学会了教育的态度。

在《中庸》中,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中庸》还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艺术。

在《中庸》中,孔子说:“不教而善,谓之善政;不教而能,谓之善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庸》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体会:1. 在班级管理中,我学会了“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对待学生,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的行为,使之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3. 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4.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学习中庸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中庸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中庸之道”便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与责任的工作,而中庸之道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教师培训,通过深入的学习,我对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庸之道教会我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保持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我常常陷入“唯分数论”的误区,过分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情感教育。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其次,中庸之道教导我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保持适度。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过去,我有时过于严厉,有时又过于宽容,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庸之道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既关爱学生,又严格要求,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次,中庸之道让我在班级管理中学会了变通。

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面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我需要灵活应对。

学习中庸之道后,我明白了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班级管理的艺术,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此外,中庸之道还教导我在面对教育困境时保持冷静。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我学会了用中庸之道的心态去面对,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消极。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中庸之道,做到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班级管理、面对困境时保持平衡,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心得《中庸》读书心得(15篇)《中庸》读书心得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

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

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中庸》读书心得2《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1《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

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

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

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

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

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

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

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

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

是一种理想人格。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

最新《中庸》高中读后感作文

最新《中庸》高中读后感作文

篇一:读《中庸》有感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

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

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最新《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最新《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中庸》的读后感最新《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的读后感1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教师《中庸》学习体会

教师《中庸》学习体会

回首读书前行路,回顾读书教育情——《中庸》学习体会假期中,细细品味《中庸》,摘抄琢磨中,感觉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对话,精炼的哲句中,告诉了我人生的真谛: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交友,对待人生的态度……在书中都有深刻的诠释。

我感觉我平时的茫然被疏导,然后释怀;岁月给我带来的倦怠被清除,我豁然清醒,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我彷徨时,会帮我坚定信念;我更明白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再因害怕误会而做好好先生……《中庸》就是我人生的指路灯,指引我人生的道路。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这句中提到了君子之道,相信没人不想做君子,读着读着,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便渗透于血脉,到达了大脑。

便忍不住默念,甚至默记,比较自己的言行与君子之行还差多远。

人们要修身养性,让别人安乐,让我学会了克制,耐住性子,管住情感,调节言行。

我们是老师,老师的职业是传播文明,那么我们的修养就非常重要。

教师是学生的效仿对象,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情感、性格构成,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

老师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呀!小学生最善模仿,看看学生有什么不良习惯和普遍特点,便知自己也有这些潜在特点。

还有“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政其身,如正人何?”是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能端正自己,又如何端正别人。

老师只有平时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良好的素养。

老师要做到“慎其独也”,便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老师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需谨慎,善于匡正自己,而不是像我一样很在乎结果,并且自己说话经常是不假思索,惯以给自己找个心直口快的理由,其实是说话做事随意不稳重的表现,话多不谨慎,有时真是覆水难收,还造成了误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中庸读后感
教师中庸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xx 收集整理的教师中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站在教师的角度,从" 中庸" 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 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 恐惧"" 隐显"" 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 善始者
实繁,克终者盖寡" 。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 道。

"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

基础
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 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

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 和你在一起" ,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 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 人类灵魂工程师" 这个美誉。

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

【教师中庸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