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第七章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一、无效吸氧

1.原因

(1)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

(4))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临床表现

(1)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颤动等。

(2)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管道连接。

(2)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6)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及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

1.原因

长时间给予高浓度给氧,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2.临床表现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病人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仔细评估病人,严格掌握吸氧、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与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

(3)给氧期间,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发生氧中毒,立即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4)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三、气道黏膜干燥

1.原因

(1)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

(2)吸氧流量过大。

2.临床表现

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部分病人可出现痰中带血或鼻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2)发热病人补充水分

(3) 采用加温、加湿吸氧装置

(4)已发生呼吸道黏膜干燥的病人,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四】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原因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低体重儿多见。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导致晶状纤维化,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2.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3.预防和处理

(1)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已发生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五、吸收性肺不张

1.原因

病人吸人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2.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3.预防和处理

(1)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防止分泌物阻塞。

(2)降低给氧浓度。

(3)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来预防。

六、肺组织损伤

1.原因

进行氧疗时,违反操作规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人肺组织造成损伤。

2.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3.预防和处理

严格执行用氧操作流程

七、腹胀

1、原因

1)多见于新生儿,鼻导管插入过深,因新生儿上呼吸道相对较短,易误入食道。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会厌活动度、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成为一个气压正压区,此时氧气吸入流量大,正压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2、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病人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插管不易过深,成人在使用单鼻孔吸氧时鼻导管插入的深度以2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必须准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避免导管儿进入食道,插入不可过深。2)用鼻腔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八、感染

1、原因

1)吸氧终端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是湿化瓶等容易发生细菌生长。

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粘膜破损,而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局部和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

3、预防及处理

1)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消毒。

2)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

3)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粘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九、鼻衄

1、原因

1)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所致;部分患者鼻中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使鼻粘膜损伤,引起鼻衄

2)导管儿过粗和质地差。

3)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单粘连,干涸,在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的粘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粘膜过度干燥,破裂。

2、临床表现

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3、预防及处理措施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如有阻力,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防止鼻腔黏膜干燥。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4)如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止血处理。如使用收缩剂或局部压迫止血,对鼻衄出血量多,上述处理无效者,请耳鼻喉科医生行后鼻孔填塞。

十、烧伤

1、原因

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导致氧气外漏,室内使用明火,如进行艾灸,拔火罐儿等操作。或病人用腈纶质地的衣物摩擦易产生静电导致火灾发生。

2、临床表现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的临床表现。I度;打角质层,红、肿、热、痛,感觉过敏,不起水泡,表面干燥。浅II度:达真皮层,剧痛,感觉过敏,温度增高,有水泡,基底潮湿,均匀发红,水肿明显。深II度:达真皮深层,有附件残留,可有或无水泡,基底湿润苍白,有出血小点儿,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时痛。III度:损伤至皮肤全层,甚至包括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皮革样蜡白或焦黄,炭化,感觉消失,无水泡,干燥,干后可见栓塞静脉呈树枝状痂下水肿,拔毛不痛

3、预防及处理

1)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

2)为病人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防止氧气外漏

3)病人吸氧时,要着棉质外衣,勿穿着用腈纶材料做的枕巾和衣服,避免由衣服和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

4)一旦发生火灾,要保持冷静,及时关闭氧气来源。并用床单儿保护病人,将火扑灭。

5)如病人烧伤,按烧伤处理。

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在雾化吸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喘息,或原有的喘息加重,全身出现过敏性的红斑并伴有全身的寒战,较少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在行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2.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马上中止雾化吸入。 3.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呼吸困难 (一)临床表现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颜面紫绀,表情痛苦,甚至烦躁、出汗等。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患者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帮助病人拍背,鼓励其咳嗽,必要时吸痰,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及时给予持续吸氧,以免雾化吸入过程中血氧分压下降。3.加强营养,以增加患者的呼吸肌储备能力。 4.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器。 5.对于慢阻肺或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等湿化量不宜过大,一般氧气流量1~1.5 升/ 分即可,不宜应用高渗的盐水。 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一)临床表现患者诉胸闷、气短等不适。查体示:呼吸浅快、皮肤、黏膜发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气分析结果表明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使用以氧气为气源的氧气雾化吸入,氧流量6~10L/min ,氧气雾化吸入的外面用热

毛巾包裹,避免因吸入低温气体引起呼吸道痉挛。 2.对于缺氧严重者必须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3.由于婴幼儿的喉及气管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对其进行雾化时雾量应较小,为成年人的1/3~1/2 ,且以面罩吸入为佳。 呼吸暂停 (一)临床表现雾化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黏膜紫绀,严重者可致呼吸、心跳暂停。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使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剂做雾化吸入时,应注意因过敏引起支气管痉挛。2.正确掌握超声雾化吸入的操作规程,首次雾化及年老体弱患者先用低档,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雾量。雾化前机器需预热 3 分钟,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3.出现呼吸暂停及时按医嘱处理。 呃逆 (一)临床表现病人出现顽固性呃逆。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雾化时雾量可适当放小。 2.发生呃逆时,可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200ml,亦可颈部

氧气吸入操作流程(氧气瓶)

氧气吸入操作流程(氧气瓶) 目的: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机体血氧。 核对医嘱(双人)准确无误,携病历到病人床前,核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评估病人。签吸氧特殊操作同意书。(沟通语言:向清醒病人解 释,您好!您是XX床、张XX,由于您的病情需要,我要遵 医嘱为您进行氧气吸入,吸氧前评估病人鼻腔及通气情况。我 们选择双鼻腔吸氧,我马上准备用物,给您吸氧。) 准备:护士准备:操作者按照规定着装、洗手、戴口罩 病人准备:病人和家属了解氧气吸入目的,及注意事项。 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盛1/2—2/3 湿化水),一治疗碗内盛(冷开水)、另一治疗碗内盛(纱 布包裹的通气管)一次性吸氧管、胶布、棉签、手电筒、 碗盘扳手、剪刀、吸氧卡。 环境准备:准备一个安全、舒适、符合用氧操作的环境。 操作步骤: 核对解释:1、携用物至患者床前,(操作前)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沟通语言:您好!您是XX床张XX,由于您的病情 需要,我要遵医嘱为您进行吸氧,请您不要紧张)。 供氧:2、检查氧气瓶是否有“满”的标识。 3、打开氧气总开关,吹尘(避免灰尘进入氧气瓶内引起爆炸),然后 关闭总开关 4、检查并安装供氧装置:在氧气瓶上安装氧气流量表(倾斜15度再 搬平)接通气管和湿化瓶(内盛1/2-2/3冷开水),关流量开关,开 总开关,开流量开关,无漏气等问题后关流量开关。 5、鼻腔、吸氧管准备:检查清洁鼻腔,连接吸氧管,打开流量开 关检查并湿润吸氧管,(根据病情调节流量)确定氧气流出通畅。 6、(操作中)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将鼻导管插入患者双侧鼻腔,将 导管固定于两侧耳廓上,调节松紧度。 7、记录用氧时间及流量。(沟通语言:指导患者,请您合上嘴,用鼻 子进行有效的呼吸,请不要自行摘除鼻导管,或者调节氧流量,不 要随意接触氧气接口,以免发生意外,因为氧气是易燃易爆物品, 需要防火、放油、防震、防热,请您和您的家属及前来探视者都不 要在病房吸烟。如果你有不舒服,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会很快赶 到的,我们也会随时来巡视病房的),观察氧疗效果及病情。 停氧:8、停止用氧时(操作后),停氧前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取下鼻导管,关流量表,擦净鼻部。停氧后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关 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开关放余气,关闭流量表开关,取下湿化瓶 和流量表。(沟通语言:您的治疗已经结束了,现在遵医嘱给您停 吸氧,如果您还有什么需要,请您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配合。)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程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1、患者的合作程度及心理反应。 2、患者病情、意识、鼻腔情况及缺氧程度。 3、供氧设备情况。 【准备】 1、护士:按要求着装、洗手。 2、物品:氧气装置一套已经安装在氧气瓶上,氧气瓶上有 明显标志“空”或“满”(中心供氧氧气装置一套含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管及袋子,温水杯,污物杯,棉签、手消液,用氧记录单。 3、环境:安全、整洁、舒适。 4、体位:舒适体位。 【方法】 处置医嘱?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解释?检查给氧装置(中心供氧将流量表及湿化瓶安装在中心供氧接口上)?用棉签清洁鼻孔?接上氧气管?打开

流量开关?调节氧流量?将吸氧管鼻塞放于温水试氧气流出通畅?将吸氧管放于患者鼻孔部?妥善固定吸氧管?交代注意事项?整理病床单元?手消?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缺氧症状?回治疗室整理用物?洗手?中途巡视?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停氧时,取下吸氧管(如果患者面部不清洁,可用纸巾擦拭)?关流量开关?关总开关(中心供氧取下氧气装置)?打开流量开关?放出余气?取下吸氧管按上防尘套?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病床单元?回治疗室洗手整理用物?记录停氧时间。 【评价】 1、操作方法正确、熟练。 2、与患者沟通语言恰当,态度和蔼。 3、氧流量符合医嘱与病情。 4、氧气筒放置正确,用尽氧气有“空”标志。 【理论提问】 1、氧疗法的目的? 答:氧疗法的目的是供给病员氧气,通过给氧,可提高肺泡

内氧气分压,纠正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 2、氧疗法的注意事项? 答:(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氧气筒放置阴凉处,切实做好防火、防油、放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清洁或更换1次,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证用氧效果。(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空,至少保留5kg/c㎡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筒内,再灌入氧气时引起爆炸。(5)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空”的标志。避免急救时搬错而影响使用。(6)用氧气过程中,标准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判断用氧效果,做到安全用氧。 3如何计算氧浓度? 答:吸氧浓度%=21+4*氧流量(升/分钟)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十八、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一)目的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二)准备 1、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自我介绍。 2、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 3、用物准备:氧气筒、氧气扳手、流量表、湿化瓶、棉签、换药碗、吸氧卡、吸氧管、灭菌注射用水、启瓶器、弯盘、湿小毛巾2块(擦瓶、擦氧气筒用)、胶布、手消毒剂。 (三)操作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及缺氧程度。 2、评估患者鼻腔情况;鼻腔有无分泌物阻塞、鼻腔黏膜有无炎症、鼻中隔弯曲、息肉等,既往有无鼻部疾患。 3、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4、评估患者氧疗效果。 (四)操作步骤 转抄核对医嘱T查对床头卡、腕带、解释一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T再次核对医嘱一洗手一戴口罩一备物一到氧气间装表:检查氧气筒空满标识T擦灰一消毒手T打开总开关一除尘一装表一接湿化瓶(倒灭菌注射用水1/3或1 / 2)-关小开关一开大开关一开小开关一检查吸氧装置是否通畅、漏气-关小开关一推治疗车、氧气筒装置至床旁一查对床号、姓名、输氧卡一评估环境一取舒适位一选择清洁鼻孔一连接鼻导管管-开小开关一根据医嘱调流量一湿润鼻塞并检查是否通畅-轻插鼻孔固定-取舒适位-整理床单位-交代注意事项-固定氧气筒-消毒手—核对、记录开始吸氧时间、氧流量并签名—整理用物—洗手—取口罩—记录签全名—吸氧过程中巡视观察缺氧是否改善。 停止吸氧:准备用物(一次性手套、弯盘、纱布、消毒液)-核对解释-戴手套取下鼻塞-擦净鼻面部-关小开关-关总开关-开小开关放余气-分离吸氧管-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卸下流量表、湿化瓶-消毒手-记录停氧时间-用物终末处置-洗手-取口罩-记录签全名。 (五)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1、无效吸氧 预防: ⑴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吸氧管保持通畅不漏气。 ⑵遵医嘱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缺氧状态有无改善。 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 处理措施: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严密观察用氧效果- 记录2、气道黏膜干燥 预防: 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充分湿化。 ⑵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⑶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⑷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减少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处理措施:保证有效的湿化-指导患者呼吸-调节氧气流量-观察呼吸道刺激症状-记录 3、氧中毒 预防: ⑴严格掌握给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⑵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给氧。 ⑶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 ⑷准确记录患者用氧浓度、起止时间。

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无效吸氧 1.原因 (1) 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 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 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 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 (1) 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 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 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 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 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 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 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 )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 2 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

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 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 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病人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 3.预防和处理 (1) 认真仔细评估病人,严格掌握吸氧、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与时间。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 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 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 (3) 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4) 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三)呼吸道黏膜干燥 1.原因 (1) 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过于干燥,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2) 氧流量过大。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干燥,刺激性咳嗽,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部分病人可出现痰中带血或鼻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 充分湿化氧气,及时补充湿化液,有条件者采用加温、加湿吸氧装置,

吸氧操作流程

吸氧操作流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吸氧操作流程图 护士着装整齐→报告操作项目(说出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抄吸氧治疗单,病历签字→七步洗手,戴口罩→擦桌、车、盘→消手→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置:消手液、吸氧装置一套、盛有凉开水的治疗碗一个、棉签、电筒、污物缸、必要时备胶布)、吸氧治疗单、笔。治疗车下层置(吸氧治疗单、生活垃圾箩一个)→推车进病房→查对床号、姓名、手腕带与氧疗单→消手→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电筒检查患者双侧鼻腔粘膜→分别按压双侧鼻翼,嘱患者呼气→询问患者以前是否吸过氧→护士述:(鼻腔粘膜无肿胀、炎症、鼻中隔无弯曲、息肉,两侧鼻腔通气良好)→消手→安装流量表→检查是否通气→用湿棉签清洁患者双侧鼻腔→消手→连接吸氧管并调节氧流量→检查是否通气→再次查对患者姓名→鼻导管轻塞于鼻腔→将吸氧管固定于颌下或枕下→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元→指导患者有效呼吸并交代注意事项→消手→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及病人的反应、签名→推车回治疗室→收拾用物→擦盘、车、桌→洗手、脱口罩。→巡视患者,观察氧疗效果。 停氧过程: 准备用物(治疗盘内:卫生纸、消手液、笔)。车下层置生活垃圾箩、医疗废物箩→推车进病房→查对床号、姓名→了解病人缺氧改善情况→卫生纸包裹鼻塞取下吸氧管并关流量表→吸氧管放入黄色医疗垃圾桶中→用卫生纸擦净患者口鼻分泌物→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

理床单元→再次查对床号、姓名→消手→卸下氧气装置→封盖设备带端口→交代患者若有不适及时打铃→记录停氧时间、氧疗效果、签名→回治疗室→整理用物→氧气装置用500mg/L含氯消毒毛巾擦拭一遍→弯盘、通气管、湿化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擦盘、车→洗手,脱口罩→操作完毕。 吸氧操作的目的: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吸氧及停氧操作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做好“四防”即防火、防震、防油、防热。 2.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当先将患者鼻导管取下,调节好氧流量后再与患者连接。 3.停止吸氧时,先取下患者鼻导管,再关流量表。 4.持续鼻导管吸氧的患者,每日更换鼻导管两次以上,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鼻导管堵塞。 5.吸氧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脉搏、血压、精神状态及皮肤颜色等情况有无改善,并及时调整氧流量。 福贡县人民医院

雾化吸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雾化吸入常见并发症的 预防和处理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护士必知,雾化吸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雾化吸入,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对其治疗中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也是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1、呼吸道症状患者出现喘息,或原有喘息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过敏性红斑,可伴有寒战,较少出现过敏性休克。(二)预防措施 行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雾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三)处理措施 1、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立即终止雾化吸入。 2、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等。 3、密切观察生命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有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

二、感染 (一)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不同程度高热、肺部啰音、肺部X线片见炎症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等。 2、口腔感染多为真菌感染,舌头或口腔内壁可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患者自觉疼痛,拒绝进食。 (二)预防措施 1、雾化治疗结束后,清洗雾化罐、口含觜及通道,再用500PPM的含氧消毒液侵泡消毒,再洗净、晾干备用。 2、使用一次性口含嘴;氧气雾化治疗时,雾化器专人专用,用后清洗。 (三)处理措施 1、肺部感染者可以用抗菌药物治疗。 2、口腔真菌感染需要注意口腔卫生,进行局部治疗:如用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等。 三、呼吸困难 (一)临床表现

1、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2、口唇及颜面发绀。 3、患者呈痛苦面容,烦躁、大汗等。 (二)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雾化器,指导患者向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2、雾化过程中持续吸氧。 3、控制雾化吸入的时间,及时清理痰液,以免阻塞呼吸道。(三)处理措施 1、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坐卧位,以利呼吸,暂停雾化吸入。 2、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必要时负压吸痰。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一)临床表现 1、患者诉胸闷、气短。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 一、无效吸氧 (一)发生原因 1.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5.气管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取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一)发生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促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 (一)发生原因 氧治疗中发生氧中毒临床极为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

雾化吸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护士必知,雾化吸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雾化吸入,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对其治疗中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也是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1、呼吸道症状患者出现喘息,或原有喘息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过敏性红斑,可伴有寒战,较少出现过敏性休克。(二)预防措施 行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雾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三)处理措施 1、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立即终止雾化吸入。 2、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等。 3、密切观察生命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有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

二、感染 (一)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不同程度高热、肺部啰音、肺部X线片见炎症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等。 2、口腔感染多为真菌感染,舌头或口腔内壁可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患者自觉疼痛,拒绝进食。 (二)预防措施 1、雾化治疗结束后,清洗雾化罐、口含觜及通道,再用500PPM的含氧消毒液侵泡消毒,再洗净、晾干备用。 2、使用一次性口含嘴;氧气雾化治疗时,雾化器专人专用,用后清洗。 (三)处理措施 1、肺部感染者可以用抗菌药物治疗。 2、口腔真菌感染需要注意口腔卫生,进行局部治疗:如用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等。 三、呼吸困难 (一)临床表现

1、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2、口唇及颜面发绀。 3、患者呈痛苦面容,烦躁、大汗等。 (二)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雾化器,指导患者向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2、雾化过程中持续吸氧。 3、控制雾化吸入的时间,及时清理痰液,以免阻塞呼吸道。(三)处理措施 1、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坐卧位,以利呼吸,暂停雾化吸入。 2、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必要时负压吸痰。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一)临床表现 1、患者诉胸闷、气短。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无效吸氧、气道粘膜干燥、氧中毒、腹胀、肺组织损伤。 (一)无效吸氧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泌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 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仍不能缓解临床缺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3.预防及处理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氧源压力正常、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移位并保持通畅。 (2)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用氧效果。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 (4)一旦发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二)气道粘膜干燥 1.发生原因 (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2.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3.预防及处理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4)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三)氧中毒

1.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2.临床表现 氧中毒时主要表现在肺部的变化,中毒的程度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候,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吸氧超过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胸部X片可见两侧呈对称性弥漫分布散在的小斑片、浸润阴影。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氧的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给氧。 (3)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向患者宣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四)腹胀 1.发生原因 通过鼻导管给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 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给氧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导管误入食管。 (2)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用氧效果,如缺氧症状不缓解却发生急性腹胀,应考虑到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五)肺组织损伤 1.发生原因 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多见于未调节好给氧流量即连接鼻导管进行吸氧,或吸氧过程中不断开鼻导管即调节氧流量。 2.临床表现

吸氧技术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吸氧技术操作流程 一、操作准备: 1、用物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氧气筒、氧气表),治疗盘内铺治疗巾内放:氧气湿化瓶(内盛蒸馏水1/3-1/2满)、氧气表、通气管、治疗碗2个(一个盛温开水,一个放通气管及纱块),一次性鼻塞吸氧管、棉签、电筒、剪刀、扳手、笔、记录单等。 2、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 二、操作要点: 操作者准备:衣帽整洁,指甲已修剪,已完成规范洗手。 操作者立正后,大声向评委报告:“报告评委,**号做吸氧技术操作准备完毕,请指示!评委说:开始! 1、核对医嘱无误,用物准备齐全。推车至床尾,核对床尾卡。 2、推车至床旁,评估操作环境(环境清洁、光线充足、适合操作)。问候病人,自我介绍,核对病人身份(腕带)。讲明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征求病人意见取舒适卧位。 3、洗手、戴口罩。 4、吹尘,上氧气表,打开总开关(听有无漏气、检查氧气压力),上通气管、湿化瓶、开流量表开关;关上流量表开关。 5、用电筒,检查患者有无鼻中隔有无偏曲,鼻前庭粘膜有无破损,选择鼻孔并清洁(用湿棉签);连接氧气管,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将鼻套管末端插入盛有温开水的治疗碗内,有气泡溢出即畅,

反之不畅)后轻轻插入鼻孔约1cm。 6、妥善固定(询问病人松紧是否合适)。 7、洗手、摘口罩并讲解吸氧后注意事项(请您多做深呼吸,请勿自行摘除管道,请勿随意调节氧流量,注意防火、防震、防热、防油,如有不适请用呼叫器呼叫我们,我们也会随时来看望您的,谢谢您的配合)。 8、记录吸氧时间、流量。 9、用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血氧饱和度及缺氧状况等。 10、核对医嘱、患者身份,并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停氧原因)。 11、洗手,戴口罩。停用氧气:拔除鼻塞管,用纱布清洁鼻翼, 先关流量表—再关总开关—重开流量表放余气—关流量表—取下湿化瓶—取下通气管—取下氧气表。 2、洗手,脱口罩;解释,将患者置舒适卧位。记录停氧时间。 3、整理用物,注明棉签开启时间,有效期4小时。 4、终末处置(一次性物品按垃圾分类处置,需反复使用的物品,按国家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处置)。总时间5分钟。 操作者立正后,大声向评委报告:报告评委,**号做吸氧技术操作完毕,请指示! 评委说:归队!

氧气吸入操作流程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 氧气吸入操作流程 一.目的 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二.用物准备: 清洁盘(内铺治疗巾,放流量表、湿化瓶、鼻塞、棉签、治疗碗内盛冷开水、纱布),治疗车(弯盘、剪刀、治疗卡、用氧记录单、笔、扳手、蒸馏水)中心供氧不备扳手,余物品同上 三、素质要求:仪表整洁、大方、得体 四、实施: (一)评估患者: 1.双人核对医嘱。携治疗卡核对床号、姓名(床尾卡); 2、评估患者,询问身体状况及胸闷憋气等症状,查看颜面口唇有无紫绀,评估鼻腔情况,双侧鼻腔是否通畅,有无鼻部疾患,向患者交代操作目的,以取得配合。 口述评估结果:经评估,该患者清醒配合,自述胸闷憋气,查体颜面口唇无紫绀,属于轻度缺氧,经检查,你的双侧鼻腔都是通畅的,遵医嘱给予双侧输氧管吸氧,流量每分钟2L,环境安全,符合吸氧要求。 (二)步骤: 一)吸氧: 1、规范洗手。 2、携用物至床旁,依据治疗卡核对床号、姓名及手腕带,与患者交流,取得配合。询问患者是否调整卧位,扇形打开治疗巾。 3、装表: (1)氧气筒: ①调整氧气筒至便于操作的位置,打开总开关,使小量气体从气门流出,随即迅速关闭总开关,以达到清洁该处的目的,以免灰尘吹入氧气表内。 ②确认关闭小开关。将表的旋紧帽与氧气筒的螺丝接头衔接,用手初步旋紧,然后将表稍向后倾,再用扳手旋紧,使氧气表直立于氧气筒旁,查有无漏气(打开总开关,听有无气流声)。 ③接湿化瓶(内盛1/2-2/3蒸馏水),旋开流量表下的小开关,检查氧气流出

是否通畅、全套装置是否适用,关上小开关。 (2)中心供氧: ①取下管道氧气保护帽 ②检查棉签有效期,清洁氧气表连接口。 ③取氧气表连接湿化瓶,确认关闭小开关。装表。 4、检查棉签,清洁双侧鼻孔(注意勿过湿)。 5、检查输氧管包装、效期,将输氧管与氧气表连接,打开小开关,调节氧流量,检查输氧管是否通畅(导管末端插入盛有冷开水的治疗碗内,有气泡逸出即畅,反之不畅)。 6、查对治疗卡及患者床号、姓名。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插鼻塞,将输氧管轻轻插入病人双侧鼻孔,并妥善固定。检查输氧管是否打折扭曲。 7、核对床号、姓名,口述:吸氧时间xx时xx分,流量xxL/min。 8、交待注意事项,嘱患者吸氧过程中,不要随意摘除输氧管或调节流量,如感鼻咽部干燥或胸闷、憋气时,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同时告知患者有关用氧安全的知识。 9、整理床单元,洗手,记录吸氧时间及流量于吸氧记录单上(吸氧记录单挂与氧气筒上)。 10、推车回处置室处置用物,洗手,在护理记录单记录上记录用氧情况。 注:患者吸氧过程中需随时观察评估吸氧效果。 二)停氧:停氧前先评估患者胸闷、憋气等自觉症状有无改善 用物准备:清洁治疗盘内放内放纱布、弯盘、扳手、治疗卡、笔、感染性垃圾筒(中心供氧不需扳手) 1、评估患者:核对医嘱,携治疗卡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床尾卡),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口述评估结果:经过评估,患者的胸闷、憋气症状改善,遵医嘱停氧。 2、操作前要求,着装整洁,洗手。 3、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手腕带),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5、打开治疗盘,取下输氧管,用纱布擦拭鼻部。查对治疗卡、床号、姓名并口述停氧时间:xx时xx分停氧 6、关小开关,关总开关,开小开关放余气,分离输氧管,关小开关。(中心供氧只需关小开关) 7、分离湿化瓶,卸表;

雾化吸入并发症

雾化吸入并发症

雾化吸入并发症 一、过敏反应 (一)发生原因 雾化吸入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过敏,过敏的原因与其他 途径给药一致。 (二)临床表现 在雾化吸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喘息,或原有的喘息加重,全身 出现过敏性的红斑并伴全身的寒战,较少会出现过敏性休克。(三)预防及处理 1.在行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2.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马上中止雾化吸入。 3.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地塞克能等。 二、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最常见的是雾化器消毒不严格,雾化治疗结束后没有将口 含嘴(或面罩)、治疗罐及管道及时清洗和消毒。 2.年老体弱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退,较长时间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可诱发口腔的真菌感染。 (二)临床表现 1.雾化器消毒不严格引起的感染主要是肺部感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肺部听诊由啰音;肺部X光片有炎症的改

变;痰细菌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2.如为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口腔感染,则多为真菌感染,舌头和口腔内壁可能会出现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患 者自觉口腔疼痛,甚至拒绝进食。 (三)预防及处理 1.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将雾化罐、口含嘴及管道用清水洗净,并用500PPM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 2.口含嘴最好专人专用;如行氧气雾化治疗,雾化器专人专用,每天更换。 3.如口腔真菌感染需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局部治疗:(1)用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使口腔呈碱性,抑制真菌生长。 (2)用2.5%制霉菌素甘油涂于患处,每日3-4次,有抑制 真菌的作用。此外,亦可用1%龙胆紫水溶液,10%八万酸钠 溶液、1%双氧水或复方硼砂液、10%电话钾溶液含漱,一般 无需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 4.给予富含大量维生素或富有营养的食物。 5.肺部感染者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呼吸困难 (一)发生原因 1.由于黏稠的分泌物具有吸水性,长期积聚支气管内的黏稠分泌物因雾化吸入水后膨胀,使原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堵 塞。

雾化吸入并发症

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一、过敏反应 (一)发生原因 雾化吸入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过敏,过敏的原因与其他途径给药一致。(二)临床表现 在雾化吸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喘息,或原有的喘息加重,全身出现过敏性的红斑并伴全身寒战,较少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三)预防及处理 1、在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2、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马上终止雾化吸入。 3、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应用抗过敏药物。 二、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最常见的事雾化器消毒不严格,雾化治疗结束后没有将口含嘴、治疗罐及管 路及时清洗和消毒。 2、老年体弱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退,较长时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可诱发口腔 的真菌感染。 (二)临床表现 1、雾化消毒不严格引起的感染主要是肺部感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肺部 听诊有罗音;肺部X光片有炎症的改变,痰细菌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2、如为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口腔感染,则多为真菌感染,舌头和口腔内 壁可能会出现乳黄色或白色斑点;患者自觉口腔疼痛,甚至拒绝进食。(三)预防及处理 1、每次雾化结束后,将雾化罐、口含嘴及管道用清水洗净。 2、口含嘴最好专人专用,如行氧气雾化治疗,雾化器专人专用,每天更换。 3、如口腔真菌感染需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局部治疗。 4、给予富含大量维生素或富有营养的食物。 三、呼吸困难 (一)发生原因 1、由于粘稠的分泌物具有吸水性,长期集聚支气管内的粘稠分泌物因雾化吸入 吸水后膨胀,使原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堵塞。 2、雾化吸入水分过多,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导致了呼吸困难。 3、雾化吸入时间较长使集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组织细胞代谢障碍,供给肌肉 运动的能量不足。 4、高密度均匀气雾颗粒可分布到末梢气道,若长时间吸入可引起气道湿化过度 或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 5、药物过敏或雾化药物刺激性大导致的支气管痉挛。 (二)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颜面紫绀,表情痛苦,甚至烦躁,出汗等。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体位,让患者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静脉回血量减少,肺淤 血减轻,增加肺活量,以利于呼吸。

氧气吸入操作规范方案

氧气吸入法操作规范 氧气吸入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目的 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二、适应症 1、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患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 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 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 不良等。 三、护理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意识、缺氧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鼻腔情况、合作程度。 四、操作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洗手,剪指甲。 2、物品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鼻导管、橡皮筋、安全别针、治疗碗内备湿化液、棉签、弯盘、氧气记录卡。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无烟、无尘、无火源。 (二)操作程序 1、携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2、打开中心管道旋钮,上流量表 ,确认有无漏气,接湿化瓶、吸氧管。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 4、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流量,湿润鼻导管,检查氧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5、将吸氧管插入鼻腔,妥善固定于耳廓,再用安全别针固定氧气管于床单上。 6、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用氧的日期、时间、流量及签名。 7、交代用氧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给氧期间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用氧效果、有无氧疗副作用、定时观察氧流量、湿化液量、用氧设备及管道通畅情况。 9、停吸氧:向病人解释,根据病情可停止吸氧,拔下鼻导管,关流量表。 10、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停止用氧的日期、时间并签名,清洁鼻腔,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1、卸流量表,处理用物,洗手,记录。 (三)效果评价 1、操作正确,动作轻柔,患者缺氧症状改善。 2、关心爱护病人,患者配合治疗。 3、安全用氧,未发生呼吸道损伤及其他意外。 五、注意事项 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止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导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以免一旦开关出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常用湿化液有冷开水、蒸馏水。急性肺水肿用20%~30%乙醇,具有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的作用。 5、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若呼吸变慢,精神抑制或烦躁不安,应注意有无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症状无改善,则应检查有无漏气,导管是否松脱,流量是否足够。对持续吸氧病人还须注意有无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氧中毒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6、长期吸氧的病人,每天更换导管1次。进食、饮水时暂时摘下氧气,以免引起腹胀不适。 7、防止交叉感染,一次性用品一人一套,不可重复使用。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一、无效吸氧 (一)发生原因 1.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可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管擦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一)发生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速或

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粘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粘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雾化吸入七大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方法!

雾化吸入七大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方法! 一、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1、呼吸道症状患者出现喘息,或原有喘息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过敏性红斑,可伴有寒战,较少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预防措施 行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雾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三)处理措施 1、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立即终止雾化吸入。 2、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等。 3、密切观察生命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有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 二、感染 (一)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不同程度高热、肺部啰音、肺部X线片见炎症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等。 2、口腔感染多为真菌感染,舌头或口腔内壁可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患者自觉疼痛,拒绝进食。 (二)预防措施 1、雾化治疗结束后,清洗雾化罐、口含觜及通道,再用500PPM的含氧消毒液侵泡消毒,再洗净、晾干备用。 2、使用一次性口含嘴;氧气雾化治疗时,雾化器专人专用,用后清洗。 (三)处理措施 1、肺部感染者可以用抗菌药物治疗。

2、口腔真菌感染需要注意口腔卫生,进行局部治疗:如用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等。 三、呼吸困难 (一)临床表现 1、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2、口唇及颜面发绀。 3、患者呈痛苦面容,烦躁、大汗等。 (二)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雾化器,指导患者向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2、雾化过程中持续吸氧。 3、控制雾化吸入的时间,及时清理痰液,以免阻塞呼吸道。 (三)处理措施 1、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坐卧位,以利呼吸,暂停雾化吸入。 2、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必要时负压吸痰。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一)临床表现 1、患者诉胸闷、气短。 2、呼吸浅快、皮肤黏膜发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3、血气分析示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高。 (二)预防措施 1、雾化吸入治疗前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