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氧气吸入疗法及并发症的处理

临床表现:
•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 躁、不能平卧、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 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 绀、鼻翼煽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 度均发生改变
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 。 2.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吸氧管要妥善固定。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 4.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5.严密观察缺氧症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 6.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 供给。
中心供氧装置
(八)高 压 氧 舱
• 高压氧舱:各种缺氧症的治疗设备。舱体是一
个密闭圆筒,通过管道及控制系统把纯氧或净化 压缩空气输入。舱外医生通过观察窗和对讲器可 与病人联系。大型氧舱有10~20个座位。 • 适用于以下疾病:煤气、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 体中毒,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神经炎,脉 管炎、糖尿病坏疽、难愈合的溃疡,胎儿发育不 良、新生儿窒息,急性气栓症、减压病、高原病 ,突发性耳聋、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症。
二、缺氧程度的判断
• 根据缺氧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检查,来判断缺氧的 程度。
•
缺氧的程度 呼吸困难 不明显 明显 发绀 轻度 明显 神志 清楚 氧分压 6.6~9.3
血气分析 二氧化碳分压 >6.6 >9.3
程度 轻度 中度
正常或烦躁不安 4.6~6.6
重度
六、鼻
发生原因:
衄
1.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 2.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使鼻 黏膜损伤,引起鼻衄。 3.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干涸,在 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黏膜过度干 燥、破裂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无效吸氧、气道粘膜干燥、氧中毒、腹胀、肺组织损伤。
(一)无效吸氧1.发生原因(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泌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
2.临床表现吸氧后患者仍不能缓解临床缺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
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3.预防及处理(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氧源压力正常、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
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移位并保持通畅。
(2)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用氧效果。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
(4)一旦发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1.发生原因(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2.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3.预防及处理(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
(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4)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三)氧中毒1.发生原因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
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2.临床表现氧中毒时主要表现在肺部的变化,中毒的程度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候,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吸氧超过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8
预防及处理
• 二氧化碳麻醉 1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
持续给氧。 2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3 动态监测用氧效果 4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
奋剂,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9
预防及处理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 对新生儿,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 2 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定期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6
预防及处理
• 鼻衄 1 规范鼻导管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吸氧管 3 加强气道湿化 4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及处理
• 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2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3
预防及处理
• 气道粘膜干燥 1 保证气道湿化 2 调节适当氧流量 3 加强气道湿化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4
预防及处理
• 氧中毒 1 严格掌握吸氧指正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 3 做好健康宣教 4 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5
预防及处理
• 感染 1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2 保持口腔清洁 3 如有感染症,给予抗生素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海印泌尿外科9F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1
常见并发症
• 无效吸氧 • 气道粘膜干燥 • 氧中毒 • 感染 • 鼻衄 • 过敏反应 • 二氧化碳麻醉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无效吸氧(一)发生原因1.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可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管擦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一)发生原因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速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粘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氧气吸入疗法及并发症的处理 (1)PPT课件

• 因为这类病人的呼吸中枢对CO2刺激的敏感 性降低,甚至已处于抑制状态,其兴奋性 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 用,当吸入氧浓度过高,随缺氧的短暂改 善而解除其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结果 使呼吸受抑制, CO2潴留加剧,甚至诱发 肺心脑病。
氧流量与氧浓度的换算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三、二氧化碳麻醉
发生原因:
1.慢性缺氧病人高浓度给氧。 2.吸氧过程中,病人或家属擅自加大氧气流量 。
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面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 情绪不稳,行为异常。
二氧化碳麻醉的预防及处理:
1.对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者,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 氧为宜。 2.对慢性呼衰病人氧流量控制在1-3L/min 。 3.加强对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旁 交班内容。加强对病人和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 重要性,避免病人和家属擅自调大氧气吸入流量。 4.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
氧气吸入疗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 一、无 效 吸 氧
发生原因:
1.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道内分泌物过多。 5.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吸氧。
临床表现:
•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 躁、不能平卧、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 善、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 等。
氧气吸入法 操作并发症L/O/G/O
概念
通过供给病호민人관氧클럽气의,취지提高其肺泡内 氧分压,纠正호민缺관氧클럽状의态역할,과维의미持机体生命 活动的一种治疗方 法。
호민관클럽의 활동개요
一、吸 氧 适 应 症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15
一.无效吸氧
【临床表现】 1.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2.胸闷、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唇及指(趾) 甲床发绀、鼻翼扇动等。 3.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1
【预防措施】
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管放入冷开水中,了解气泡溢 出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避免脱落、移位。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 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 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内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畅通。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并定时监测血氧 饱和度。
8
【处理措施】
1.调整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经上述处理无效者,报告医师,建立人工气道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发绀,脉搏细速,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易过深,成人使用单鼻孔吸 氧时,鼻导管插入深度以25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须准 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 避免导管进入食道,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行肠胃减压、肛管排气。
6
【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 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搞流量吸氧。 3.吸氧过程中,经常行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处理措施】 1.立即降低吸氧流量。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 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
授课人:李云
概念:氧气吸入法的利用吸氧 装置为缺氧的患者提供氧气的 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氧的患 者,通过给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 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从而纠正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 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黏膜干燥 氧中毒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腹胀 肺组织损伤 吸收性肺不张
七、吸收性肺不张 原因
病人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 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 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液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 肺不张。
临床表现
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 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预防及处理
1、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 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 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适当给氧方式 。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 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 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告诫患者吸氧过程中勿 擅自调节氧流量。
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 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 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此时氧气的吸入流量大,正压 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氧中毒
预防:
1、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
2、有效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时间。
处理:
1、选择机械通气。
2、密切观察出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吸气时加重,咳嗽、呼吸困难等。
3、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做血气分析。
(二)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
1、湿化瓶装置,以湿化氧气。
2、用氧者,应每日更换导管1-2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3、适当补充水分。
处理:
补充体内水分,必要时可以选择雾化吸入的方式促进气道湿化,比如使用生理盐水。
(三)呼吸抑制
预防:
低流量、低浓度控制性给氧。
处理:
1、机械通气
2、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
(四)吸收性肺不张
预防:
1、预防呼吸道阻塞。
2、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排出。
处理:
1、抗感染治疗。
2、加强痰液的引流。
3、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
(五)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
1、氧浓度低于40%以下,并控制呼吸。
2、控制吸氧时间。
处理:
冷凝治疗和激光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氧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氧中毒】
预防:
1、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2、加强巡视,告诉病人及家属在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3、用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缺氧情况,按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法
及氧浓度。
4、定期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
处理:
1、对于长期高浓度吸氧者,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应警惕氧中毒可能。
2、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做好血气分析。
3、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气道黏膜干燥】
预防:
1、做好氧气湿化,保持湿化水在规定的范围,按要求每天更换吸氧
装置。
2、每天二次做好鼻导管护理。
3、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先取下鼻导管,调节好氧流
量后,再与病人连接。
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
防止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处理:
1、鼓励病人适当增加饮水量。
2、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
3、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气道湿润。
4、遵医嘱给予化痰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