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合集下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因具体的技术操作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技术操作及其预防和处理规范:1.静脉注射预防措施:●在注射前,检查医嘱和药物的正确性,确认药物与配合液的适应症和相容性。

●确认注射部位,消毒皮肤,采用无菌操作。

●预先检查患者的静脉通畅情况,必要时使用热敷、按摩等方法增加血管通畅性。

●在注射时,确保针头插入皮肤、静脉的角度正确,并避免多次进针、深度过大或过浅等操作。

处理规范:●注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注射。

●如果发现注射物泄漏,应立即停止注射,更换装置并继续注射。

●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进行相应处理。

2.胃肠减压预防措施:●操作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减压操作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使用无菌器具,进行消毒操作。

●选择合适的减压管,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尺寸选择。

●在插入减压管前,确认患者口腔和喉咙内没有异物,避免误吸。

处理规范:●在减压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恶心、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停止减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减压过程中,如发现管路有阻塞、漏气或移位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3.气管插管预防措施:●在操作前,检查患者的气道通畅情况、颈部活动度和牙齿情况等,准备好必要的器械和设备。

●选择适当的气管插管尺寸,注意管道的清洁和消毒。

●操作时要准确掌握气管插管的技术要点,适当掌握插管的深度,避免插进处理规范:●如果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等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保持患者通气,进行抢救。

●如果患者出现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插管,进行相应处理。

●插管后,应进行呼吸机连接、气囊充气等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预防措施:●在进行输液前,确认医嘱和药物的正确性,注意药物的稀释、稀释比例和注射速度等细节。

●选择合适的输液管和针头,消毒皮肤,进行无菌操作。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详细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详细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详细版)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过敏等,下面是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规范。

感染预防和处理规范1.1 预防措施1.1.1 洗手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均需洗手。

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充分揉搓手部、指缝、指尖、指甲等处,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

需要消毒的情况下,应使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

1.1.2 保持清洁对患者周围环境进行清洁,确保操作场所无菌。

对于需要开刀的患者,应提前做好术前皮肤消毒,避免手术时污染。

1.1.3 避免交叉感染不同患者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不同患者的器械、药品等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1.2 处理规范1.2.1 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处理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局部红肿、渗液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

1.2.2 用药规范对于感染患者的用药,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对于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的情况,应注意药物的种类和用法,避免滥用和误用。

出血预防和处理规范2.1 预防措施2.1.1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进行有创性操作时,应注意操作规程,避免误伤血管和其他组织。

2.1.2 控制出血点在出血点进行止血措施,如使用纱布、压迫等方法控制出血。

2.1.3 术后观察术后应加强观察,如发现出血情况,应及时处理。

2.2 处理规范2.2.1 停止出血如发现出血,应及时控制出血点,如使用压迫等方法控制出血。

2.2.2 使用止血药物对于严重的出血情况,可以使用止血药物过敏预防和处理规范3.1 预防措施3.1.1 了解患者过敏情况在操作前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特别是对于需要使用药物的情况,应先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避免因为药物过敏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3.1.2 注意使用药物对于需要使用药物的情况,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药物并向医生报告。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程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程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程概述本规程旨在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在技术操作中预防和处理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的操作技术和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导管相关并发症1. 插管伤害:插管伤害:- 操作前仔细检查导管的尖端是否完整和锐利,防止导管损伤黏膜。

- 选择合适大小的导管,不得过大或过小。

- 慢慢插入导管,避免过度力量。

2. 感染:感染:- 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洁净的手套和口罩。

-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注意导管口的清洁和消毒。

3. 血管破裂:血管破裂:- 在选择穿刺部位时,要注意血管的直径和表面是否有异常。

- 慢慢穿刺,避免快速和过度的推进操作。

药物相关并发症1. 给药错误:给药错误:- 操作前核对病人身份及医嘱,避免给错药、给漏药或给药过量。

- 仔细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确保用药方法正确。

2. 药物过敏:药物过敏:- 在给药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

- 注意药物的途径,避免给过敏患者使用有过敏风险的药物。

技术操作相关并发症1. 病人不适:病人不适:- 操作前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症状和感受。

-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和处理病人的不适反应。

2. 操作错误:操作错误:- 操作前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并熟悉操作流程。

-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专注和仔细,避免疏忽和错误。

并发症的处理措施1. 插管伤害:插管伤害:- 如果发生插管伤害,应立即停止操作。

- 保持导管处的清洁和敷料干燥,观察出血情况。

- 根据伤害严重程度,及时寻求医生或相关专科的帮助。

2. 感染:感染:- 如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停止导管使用。

- 进行必要的感染标本采集,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给药途径,以及规范的处理方法。

3. 血管破裂:血管破裂:- 如出现血管破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施行止血措施。

- 观察出血情况,如果持续出血或出血量较大,应寻求医生协助。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制定本规范。

二、合用范围本规范合用于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遵循本规范的要求。

三、相关概念护理技术操作:指护理人员为了实施医嘱或者满足患者生活、治疗、康复等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技术性操作,如注射、输液、输血、采血、口腔护理、鼻饲、氧气吸入、雾化吸入、备皮、伤口换药、冷疗、热疗等。

并发症:指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或者之后,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于是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意外事件,如感染、出血、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空气栓塞、溶血反应、低血糖反应等。

预防:指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或者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指在发现或者怀疑有并发症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或者消除并发症的危害。

四、基本原则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诊断、过敏史等,并评估患者对操作的适应性和配合程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或者清洁技术,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材料,并正确使用和处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和方法,并掌握正确的手法和力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后,应做好相关的宣教和指导,并定期复查和评价。

五、具体内容(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1. 疼痛(1)发生原因: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怖。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者不均匀。

注射针头过粗、欠锋利或者有倒钩,操作者手法欠熟练。

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刺激引起疼痛。

(2)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正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或检查时必须进行的操作,而在这些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护质量,预防和处理这些常见并发症非常重要。

下面将针对常见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规范的介绍。

1.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预防规范:-确保穿刺部位清洁,采用无菌技术;-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防止发生压力伤害;-谨慎选择输液液体,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确保输液滴速调节正确,避免过速过慢;-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防止细菌感染。

并发症处理规范:-若发生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观察和处理;-若发生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应停止输液并及时报告医生;-若发生外渗或血管穿破,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静脉通路;-若发生肢体麻木或触觉异常等症状,应及时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发生急性过敏反应或休克,应立即停止输液,予以抗过敏药物和抢救措施。

2.导尿操作:并发症预防规范:-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导尿操作,减少感染的风险;-遵循正确的导尿原则,确保导尿管的正确放置;-注意保持导尿通畅,定时排尿;-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并发症处理规范:-若发生尿液反流或外渗,应检查导尿管是否阻塞或脱落,及时处理和更换导尿管;-若患者出现腹部疼痛、膀胱灼热感、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观察和处理;-若患者出现血尿、尿液浑浊、腹胀等症状,应及时观察和处理;-若患者出现尿液减少或停止排尿,应检查导尿管是否被阻塞,及时处理。

3.高压氧治疗:并发症预防规范:-仔细评估患者的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避免不适当的治疗;-确保高压氧舱内的安全性和无菌性;-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的稳定性;并发症处理规范:-若患者出现头痛、耳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减少治疗时间或压力,同时观察和处理;-若患者发生失去意识、抽搐、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实施抢救措施。

以上是对于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5、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6、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局部组织反应】1、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注射后禁止搔抓或揉搓局部皮丘,以避免因揉搓局部皮肤导致血管扩张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

【虚脱】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

2、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适合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4、对以往晕针、或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取卧位。

5、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过敏性休克】1、皮试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咐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是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急救药品,令备氧气、吸痰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①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环节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1.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注射药物后外伤、出血:在注射药物时,应确保针头稳定,注药缓慢,避免对血管壁造成外伤,注射后嘱咐患者轻轻按压穿刺部位。

(2)静脉局部感染:应在操作前洗手、消毒,穿刺前用无菌巾固定表皮,确保穿刺部位干净。

穿刺后应巡视穿刺部位,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3)静脉穿透或穿透床单:穿刺时应注意选择静脉较深部位,并在穿刺后检查针头位置是否正确,避免在床单或患者体内穿透针头。

2.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尿道出血:导尿前要确定导尿管的位置,避免过度扭转或插入的力度过大,导致尿道黏膜损伤。

在拔除导尿管时要轻柔,避免拉伤尿道。

(2)尿道感染:导尿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洗手、戴无菌手套、穿无菌外科手术衣,使用无菌导尿包,而且要做好尿袋的消毒与更换,保持导尿管通畅,并经常巡视。

3.拔胃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恶心呕吐:在拔胃管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拔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和呕吐。

(2)反流性吸入:拔胃管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呼吸情况,避免管道内液体意外进入气管和肺部,可请患者深呼吸,且手指按压患者的套囊口,减少吸入风险。

4.换药、打针等操作的预防和处理:(1)药物过敏:在给患者新药物之前,要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应采用皮肤试验等方式进行鉴别,并在给药前对药物进行过敏试验。

(2)局部感染:在操作过程中应采取无菌技术,包括手术常规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棉签等。

操作后要及时处理穿刺部位的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3)疼痛和紫癜:在打针时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技术,将针头插入皮下组织,但要避免插入太深,从而引起疼痛和紫癜。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过程中,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最新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一、简介作为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技术操作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技术操作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容易引发并发症。

本文将就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进行阐述,包括预防和处理规范。

二、输液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静脉注射引发药物渗漏预防措施: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制剂稀释和输注速度控制,加强患者观察。

处理规范:停止输注,更换输液管路,及时处理导致渗漏的原因。

2. 静脉穿刺导致血肿或血管破裂预防措施:操作前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避免静脉抽吸力过大,穿刺后注意观察。

处理规范:停止穿刺,用纱布进行冷敷或用绷带进行包扎,观察是否需要做进一步处理。

3. 静脉输液发生感染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使用消毒剂消毒皮肤,观察静脉穿刺口的变化。

处理规范: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并做相应感染控制。

三、换药伤口护理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伤口感染预防措施:操作时保持手部和伤口的清洁,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处理规范:对感染进行抗菌治疗,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伤口变化。

2. 伤口裂开预防措施:操作前评估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固定伤口。

处理规范:及时调整敷料,观察裂开情况并进行处理。

四、导尿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尿道感染预防措施:操作时采用无菌导尿管,保持外生殖器清洁。

处理规范:进行抗菌治疗,及时更换导尿管。

2. 导尿管堵塞预防措施:定期冲洗导尿管,保持尿液畅通。

处理规范:将堵塞的导尿管更换,或进行适当的冲洗。

五、口腔护理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牙结石形成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口腔护理,使用牙刷和牙膏进行清洁。

处理规范:定期到口腔科就诊进行牙结石清除。

2. 口腔黏膜损伤预防措施:操作时注意力度和角度,选用软毛牙刷。

处理规范:停止操作,观察黏膜损伤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六、胃管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胃管误吸预防措施:定期检查胃管位置,避免胃管脱出食道。

处理规范:及时拔出误吸的胃管,观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测体温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冰袋冷敷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三、冰帽降温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四、热水袋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五、约束带使用时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六、心肺复苏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七、皮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八、肌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九、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一、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二、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三,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四、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十五、鼻饲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十六、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七、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八、吸痰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九、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一、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二十二、呼吸机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三、电除颤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四、胸腔闭式引流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五、胰岛素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六、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二十七、引流管护理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二十八、造口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测体温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体温表破损预防:1、护士测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2、患者神志清楚者,嘱患者不要说话、勿咬破。

3、患者神志不清者,测腋温或肛温,要有人看管。

处理:1、检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银及口腔粘膜完好程度。

2、立即报告护士长。

3、嘱患者漱口、吐出水银。

4、如有吞入,立即给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纤维蔬菜。

二、冰袋冷敷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皮肤冻伤预防:1、向患者解释使用冰袋冷敷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2、确认冰袋无破漏。

3、治疗时间为15-30分钟。

体温降至39℃以下时,取出冰袋。

4、不能持续使用,若需长时间使用至少间隔60分钟为宜。

5、加强巡视,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冰块有无融化、布袋是否潮湿,必要时及时更换。

6、观察病人用冷情况,尤其是意识障碍或感觉异常的患者,要随时对局部皮肤进行观察和确认。

7、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处理:1、如局部出现皮肤苍白、青紫应停止使用。

2、记录使用部位、时间、效果、反应。

三、冰帽降温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耳部冻伤预防:1、严格按医嘱使用冰帽。

2、使用时,枕下垫毛巾,注意保护耳廓,勿使头部直接接触冰帽内部。

3、每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生命体征及面色。

处理:1、发现冻伤时,及时撤下冰帽,垫软枕。

2、通知值班医生,对症处理。

3、做好耳部保暖措施。

4、上报护士长。

5、安抚家属情绪,做好解释工作。

6、寻找、检查发生冻伤原因,讨论总结,防止冻伤再次发生。

四、热水袋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皮肤烫伤预防:1、向患者解释使用热水袋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

2、确认热水袋有无破损或栓口密闭不严。

3、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确定水温。

4、根据病人的感觉、意识确定水温。

对老人、小儿、昏迷、局部感觉麻痹、麻醉未醒者,水温不超过50℃。

5、热水袋外面用布套或用毛巾包裹。

6、热水袋放置位置:用于足部:应放于足部10cm处;用于背部时,应用枕头等物固定热水袋。

7、操作前应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

8、使用中应随时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

9、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处理:1、一旦发现皮肤潮红、疼痛等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2、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

3、出现水泡或更深的烫伤创面,遵医嘱换药处理。

五、约束带使用时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约束带致伤及肢体淤血预防:1、注意约束带松紧。

2、使用棉质软约束带,必要时垫衬垫。

3、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

处理:1、报告护士长、值班医师。

2、立即松开约束带,有专人看护。

3、按医嘱对淤血、皮肤破损处进行换药。

六、心肺复苏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胃膨胀和反流预防:1、避免过大的通气量和过快的通气速度使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胃胀气。

2、应注意检查和调整头部及气道位置,观察胸部的起伏,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力。

未清除胃内容物时,要行慢的通气方式。

3、如果胃部胀满,患者侧卧,勿压腹部,同时清理呼吸道。

处理:1、有反流发生,复苏者要使患者侧卧,从嘴里向外擦拭干净胃内容物,然后继续仰卧CPR。

(二)肋骨、胸骨骨折预防:1、正确的心肺复苏可减少并发症。

2、正确掌握按压力度。

处理:1、待心肺复苏后摄片,诊断是否有骨折。

2、平卧或包扎固定处理。

七、皮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虚脱预防: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进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处理:1、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2、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二)过敏性休克预防:1、皮内注射前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瞩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处理: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通知医生,协助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

3、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人工辅助呼吸,按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

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等药物,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

5、扩充血容量。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八、肌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局部硬块、局部感染预防:1、加强无菌操作。

2、粉剂的药物要充分溶解,难于吸收的药物应作深部肌肉注射。

3、更换注射部位。

处理:1、一旦发生皮下硬结,可用土豆片或50%硫酸镁外敷患处。

2、必要时用微波照射。

3、发生局部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二)出血、断针预防:1、选择质量有保障的注射器。

2、注射时注意避开浅静脉。

处理:1、一旦发生穿刺针眼处出血,可用消毒干棉签压迫局部2-3min一般可止血。

若针筒处回抽出血液,立即拔出针头并按压至出血停止。

2、发生断针时,使患者保持安静,用手固定断针处皮肤,用止血钳拔出断针。

(三)周围神经损伤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关注病人主诉。

处理:1、一旦发生应行微波照射理疗等处理。

2、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九、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血肿预防: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处理:1、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小时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2、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或外渗预防: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血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处理:1、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3、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十、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发热反应预防: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处理:1、立即减慢点滴速度,通知医生。

2、观察体温的变化,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3、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检验室作微生物培养。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处理:1、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使患者端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但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次。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升/分),在湿化瓶内加20~30%的酒精溶液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强心利尿剂等。

4、安慰患者。

(三)静脉炎预防:1、加强对患者穿刺点皮肤的评估。

2、选择弹性好、且回流通畅的血管。

3、严格无菌操作,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4、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并调慢滴数。

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处理:1、停止在此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

2、局部用95%的酒精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

也可用中草药金黄散局部外敷。

3、超短波理疗。

(四)空气栓塞预防:1、输液前要排净空气。

2、输液中加强巡视,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及时更换输液瓶。

3、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处理:1、瞩患者头低脚高卧位,避免空气阻塞肺动脉口。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五)液体外渗预防:1、提高穿刺技术,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2、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建议使用静脉留置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择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4、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处理:1、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2、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

十一、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发热反应预防: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处理:1、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

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如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遵医嘱给解热药等。

2、将输血装置、剩余血连同贮血袋送检。

(二)过敏反应预防: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

3、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应禁食。

4、对有过敏者,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处理: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2、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