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疗法及并发症的处理

合集下载

氧气吸入疗法及并发症的处理

氧气吸入疗法及并发症的处理


临床表现:
•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 躁、不能平卧、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 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 绀、鼻翼煽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 度均发生改变

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 。 2.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吸氧管要妥善固定。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 4.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5.严密观察缺氧症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 6.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 供给。

中心供氧装置

(八)高 压 氧 舱
• 高压氧舱:各种缺氧症的治疗设备。舱体是一
个密闭圆筒,通过管道及控制系统把纯氧或净化 压缩空气输入。舱外医生通过观察窗和对讲器可 与病人联系。大型氧舱有10~20个座位。 • 适用于以下疾病:煤气、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 体中毒,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神经炎,脉 管炎、糖尿病坏疽、难愈合的溃疡,胎儿发育不 良、新生儿窒息,急性气栓症、减压病、高原病 ,突发性耳聋、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症。

二、缺氧程度的判断
• 根据缺氧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检查,来判断缺氧的 程度。

缺氧的程度 呼吸困难 不明显 明显 发绀 轻度 明显 神志 清楚 氧分压 6.6~9.3
血气分析 二氧化碳分压 >6.6 >9.3
程度 轻度 中度
正常或烦躁不安 4.6~6.6
重度
六、鼻
发生原因:

1.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 2.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使鼻 黏膜损伤,引起鼻衄。 3.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干涸,在 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黏膜过度干 燥、破裂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8
预防及处理
• 二氧化碳麻醉 1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
持续给氧。 2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3 动态监测用氧效果 4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
奋剂,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9
预防及处理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 对新生儿,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 2 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定期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6
预防及处理
• 鼻衄 1 规范鼻导管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吸氧管 3 加强气道湿化 4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及处理
• 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2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3
预防及处理
• 气道粘膜干燥 1 保证气道湿化 2 调节适当氧流量 3 加强气道湿化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4
预防及处理
• 氧中毒 1 严格掌握吸氧指正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 3 做好健康宣教 4 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5
预防及处理
• 感染 1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2 保持口腔清洁 3 如有感染症,给予抗生素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海印泌尿外科9F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1
常见并发症
• 无效吸氧 • 气道粘膜干燥 • 氧中毒 • 感染 • 鼻衄 • 过敏反应 • 二氧化碳麻醉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气道黏膜干燥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气道黏膜干燥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一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一长期吸氧者床旁使用加湿器T安抚患者及家属。

(二)无效吸氧
处理流程:出现无效吸氧T立即查找原因T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三)氧中毒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氧中毒症状T立即降低吸氧流量T通知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T安抚患者及家属T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四)二氧化碳潴留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一立即调整氧流量为1~21./min—通知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一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一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一做好床旁交接班。

(五)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症状T遵医嘱处理T安抚家属。

(六)肺组织损伤
处理流程:出现肺组织损伤表现→及时将氧流量降低一报告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T安抚患者及家属T严密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T做好床旁交接班一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无效吸氧(一)发生原因1.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可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管擦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一)发生原因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速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粘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七.鼻出血
【临床表现】 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如遇阻力,应排出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 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4.拔出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粘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状石蜡湿润,在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 后才拔管。 【处理措施】 1.报告医师,进行局部止血处理,如使用血管收缩剂或局部加压止血。 2.对鼻出血量多、经上述处理无效者,请耳鼻喉科医师行后鼻孔填塞。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措施】
1.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二.气道黏膜干燥
【临床变现】 1.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2.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措施】
1.调整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经上述处理无效者,报告医师,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五.腹胀
【临床表现】 患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发绀,脉搏细速,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易过深,成人使用单鼻孔吸 氧时,鼻导管插入深度以25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须准 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 避免导管进入食道,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行肠胃减压、肛管排气。

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2.根据患者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 ,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 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 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
授课人:李云
概念:氧气吸入法的利用吸氧 装置为缺氧的患者提供氧气的 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氧的患 者,通过给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 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从而纠正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 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黏膜干燥 氧中毒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腹胀 肺组织损伤 吸收性肺不张
七、吸收性肺不张 原因
病人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 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 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液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 肺不张。
临床表现
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 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预防及处理
1、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 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 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适当给氧方式 。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 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 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告诫患者吸氧过程中勿 擅自调节氧流量。
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 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 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此时氧气的吸入流量大,正压 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并发症1:呼吸道分泌物(粘膜)干燥。

预防与处理规范:氧气吸入前一定要湿化,以防呼吸道粘膜和分泌物干燥。

并发症2:呼吸抑制预防与处理规范:低氧血症时,PaO2的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

患者长期靠这一反射性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PaO2的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并监测PaO2的变化,维持患者的PaO2在60mmHg即可。

并发症3:肺不张预防与处理规范: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氧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经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并发症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的增生预防与处理规范:使用高浓度氧气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 以上)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威胁因素。

因此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6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并发症5:无效吸氧预防与处理规范: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管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管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装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8、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得预防及处理无效吸氧(一)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就是否漏气。

2。

吸氧前检查吸氧管得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得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

对气管切开得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较多得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

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定时监测病人得血氧饱与度。

7。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恢复有效得氧气供给。

气道粘膜干燥(一)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

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得湿化液。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得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

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氧中毒(一)临床表现氧中毒得特点就是肺实质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

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二)预防与处理措施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 躁、不能平卧、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 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 绀、鼻翼煽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 度均发生改变

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 。 2.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吸氧管要妥善固定。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 4.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5.严密观察缺氧症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 6.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 供给。

二、缺氧程度的判断
• 根据缺氧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检查,来判断缺氧的 程度。

缺氧的程度 呼吸困难 不明显 明显 发绀 轻度 明显 神志 清楚 氧分压 6.6~9.3
血气分析 二氧化碳分压 >6.6 >9.3
程度 轻度 中度
正常或烦躁不安 4.6~6.6
重度

七、肺组织损伤
发生原因: 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在没有调节氧流量的情况下,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 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
预防及处理:
1.在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连接给病人使用。 2.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将氧流量 减低。

中心供氧装置

(八)高 压 氧 舱
• 高压氧舱:各种缺氧症的治疗设备。舱体是一
个密闭圆筒,通过管道及控制系统把纯氧或净化 压缩空气输入。舱外医生通过观察窗和对讲器可 与病人联系。大型氧舱有10~20个座位。 • 适用于以下疾病:煤气、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 体中毒,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神经炎,脉 管炎、糖尿病坏疽、难愈合的溃疡,胎儿发育不 良、新生儿窒息,急性气栓症、减压病、高原病 ,突发性耳聋、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症。
六、鼻
发生原因:

1.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 2.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使鼻 黏膜损伤,引起鼻衄。 3.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干涸,在 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黏膜过度干 燥、破裂
氧气吸入疗法及 併发症的处理
内一科 陈晓琳
L/O/G/O


호민관클럽의 취지 通过供给病人氧气,提高其肺泡内 氧分压,促进代谢,纠正缺氧状态,维 호민관클럽의 역할과 의미 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 法。
호민관클럽의 활동개요

一、吸 氧 适 应 症
1.呼吸系统疾患 :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气胸、肺气 肿、肺不张等,影响病人的肺活量者。 안 2.心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等,可使肺部充血而导致呼 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 如一氧化碳、巴比妥类药 창안 物中毒等,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 组织而产生缺氧。 4.昏迷病人 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素损伤所致昏迷病人, 使中枢受抑制而引起缺氧。 5.其他 사회창안 如某些外科手术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 주간참여 娩产程过长或胎心音异常等。
装 表 法
第一步:吹 尘
第二步:装 表
第三步:接湿化瓶
第四步:检 查

装 表 法

三、吸氧法
(一)鼻导管法
1.单侧鼻导管法 将鼻导管通过病人一侧鼻孔插入达鼻咽部,以吸入氧气 的方法。此法可节省氧气,但因刺激鼻腔粘膜,长时间 应用,病人会感觉不适。 2.双侧鼻导管法 此法病人无不适,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

(六)氧气枕法
• 氧气枕法适用于家庭 氧疗、抢救危重病人 或转移病人途中。

(七)氧气管道化装置(中心供氧装置)
• 医院的氧气可集中由供应站供给,设管道通至各病区、 门诊、急诊室等。供应站设有总开关进行管理,各用氧 单位配有流量表,连接即可使用。

氧气吸入浓度
• 掌握吸氧浓度对纠正缺氧起重要的作用。 • (1)如氧浓度低于25%,则和空气中氧含 量(占20.93%)相似,无治疗价值。 • (2)如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 小时,则会发生氧中毒,表现为恶心.烦恼 不安.面色苍白.干咳.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 等。 • (3)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同时并存者, 应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低浓度吸氧 吸氧浓度<30% 中等浓度吸氧 吸氧浓度30%~50% 高浓度吸氧 吸氧浓度>50%

»
氧气吸入疗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 一、无 效 吸 氧
发生原因:
1.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 呼吸道。 5.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管从 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临床表现:
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2.鼻中隔畸形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 罩法吸氧 。 3.吸氧管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 4.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 5.拔除鼻导管前,发现有结痂物应松脱后再拔管。 6.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对鼻衄出血量多及时处理。
三、二氧化碳麻醉
发生原因:
1.慢性缺氧病人高浓度给氧。 2.吸氧过程中,病人或家属擅自加大氧气流量 。
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 情绪不稳,行为异常。

预防及处理:
1.对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者,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 氧为宜。 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给氧氧浓度24%-33%,氧 流量控制 在1-3l/min 。 3.加强对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旁交 班内容 。 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和家属擅自 调大吸氧流量。 4.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 5.氧流量的调整、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经过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严重,三凹征明显
显著
昏迷或半昏迷
4.6以下
>12.0


三 凹 征
锁骨上窝 胸骨上窝
肋间窝 肋间隙

三 凹 征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现 象。 广义发绀还包括由于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异常血红蛋白增多 ,而致皮肤黏膜出现青紫的现象。

氧流量与氧浓度的换算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氧气吸入疗法的类型
低流量氧疗 指吸氧流量≦4L/min 高流量氧疗 指吸氧流量﹥4L/min 常压吸氧 指在1个大气压下吸氧 高压吸氧 指在高压氧舱中吸氧,吸氧压力为 1.2~3.0个大气压

五、感
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瓶内湿化液等容易 发生细菌生长。 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鼻腔黏膜破损易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 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 症。
预防及处理:
1.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 消毒。 2.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 3.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4.插管动作易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四)头罩法
头罩法简便、无刺激,能根据病情调节氧浓度,长时间 吸氧也不会发生氧中毒,透明的头罩便于观察病情,适 用于患儿吸氧。


发绀多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明显 ,如口唇、鼻尖、颊部、甲床等。


吸 氧 的 装 置

氧气筒

氧气表


二、气道黏膜干燥
发生原因:
1.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 。 2.吸氧流量过大 氧浓度>6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临床表现:
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预防与处理:

• 3.用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 善,定时测量脉搏、血压,观察其精神状态、皮 肤颜色及温度、呼吸方式等;还可测定动脉血气 分析判断疗效,以便选择适当的用氧浓度。 • 4.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指针降0.5MPa 时,即不可在用,以防灰尘进入,再次充气时发 生爆炸。 • 5.持续鼻导管给氧的病人,鼻导管应每日更换2次 以上,鼻塞给氧应每日更换,面罩给氧应4~8小 时更换一次。 • 6.对已用空和未用的氧气筒,应分别挂“空”或 “满”的标志,以便及时调换氧气筒,以免急用 时因错搬氧气筒而影响抢救速度。


四、腹
发生原因:

1.鼻导管插入过深易误入食道。 2.全麻术后气体排出不畅进入消化道。
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病人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 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
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插管不宜过深必须准确测 量长度。 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并发 症的发生。 3.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二)鼻塞法
鼻塞法可避免鼻导管对粘膜的刺激,病 人感觉舒适,使用方便,两侧鼻孔还可交替 使用,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


(三)面罩法
面罩法会影响病人饮水、进食、谈话等活动,且翻 身易移位,适用于张口呼吸及病情较重的病人。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2.根据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 2L/min, 中度缺氧2—4 L/min,重度缺氧 4—6 L/min,小儿1—2 L/min 。 3.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 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 药液温和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