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讲课稿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六.感染
【临床表现】 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等。 【预防措施】 1.每天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天消毒。 2.湿化瓶内湿化液为灭菌用水。 3.每天口腔护理2次。 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处理措施】 1.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 2.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 的预防及处理
时间:2016பைடு நூலகம்07-25 地点:医患沟通办
参加人员:
1
一.无效吸氧
【临床表现】 1.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2.胸闷、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唇及指(趾) 甲床发绀、鼻翼扇动等。 3.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13
八.肺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出现气胸。 【预防措施】 1.在调节氧流量后,在将供氧管与鼻导管连接供患者使用。 2.原面罩吸氧患者改用鼻导管吸氧时,应及时将氧流量减低。 【处理措施】 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14
九.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 继发性白内障、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预防措施】 1.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 度应小于40%。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 查。 【处理措施】 报告医师,尽早手术治疗。
3
【处理措施】
1.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4
二.气道黏膜干燥
【临床变现】 1.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2.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15
一.无效吸氧
【临床表现】 1.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2.胸闷、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唇及指(趾) 甲床发绀、鼻翼扇动等。 3.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1
【预防措施】
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管放入冷开水中,了解气泡溢 出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避免脱落、移位。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 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 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内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畅通。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并定时监测血氧 饱和度。
8
【处理措施】
1.调整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经上述处理无效者,报告医师,建立人工气道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发绀,脉搏细速,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易过深,成人使用单鼻孔吸 氧时,鼻导管插入深度以25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须准 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 避免导管进入食道,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行肠胃减压、肛管排气。
6
【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 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搞流量吸氧。 3.吸氧过程中,经常行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处理措施】 1.立即降低吸氧流量。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优秀课件

预防及处理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 对新生儿,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 2 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定期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粘膜干燥 氧中毒 感染 鼻衄 过敏反应 二氧化碳麻醉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及处理
无效吸氧 1 确保供氧压力及氧气装置的密闭性 2 保持吸氧管通畅,妥善固定 3 保持气道通畅 4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 5 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及处理
预防及处理
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2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预防及处理
二氧化碳麻醉 1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
给氧。 2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3 动态监测用氧效果 4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奋剂,
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气道粘膜干燥 1 保证气道湿化 2 调节适当氧流量 3 加强气道湿化
预防及处理
氧中毒 1 严格掌握吸氧指正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 3 做好健康宣教 4 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预防及处理
感染 1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2 保持口腔清洁 3 如有感染症,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及处理
鼻衄 1 规范鼻导管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吸氧管 3 加强气道湿化 4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ppt课件
9
预防及处理
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2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ppt课件
10
预防及处理
二氧化碳麻醉 1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
给氧。 2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3 动态监测用氧效果 4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奋剂,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预防及处理
无效吸氧 1 确保供氧压力及氧气装置的密闭性 2 保持吸氧管通畅,妥善固定 3 保持气道通畅 4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 5 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ppt课件
5
预防及处理
气道粘膜干燥 1 保证气道湿化 2 调节适当氧流量 3 加强气道湿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ppt课件
11
预防及处理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 对新生儿,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 2 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定期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ppt课件
12
LOREM IPSUM DOLOR
谢谢聆听
ppt课件
13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的预防 及处理
tcf
ppt课件
1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粘膜干燥 氧中毒 感染 鼻衄 过敏反应 二氧化碳麻醉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无效吸氧1.原因(1)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2.临床表现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
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
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 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无效吸氧1、原因(1)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
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
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无效吸氧1、原因(1)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
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
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 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共10张PPT)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 4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氧氧气气吸 吸入入操操5作作并并立发发症症即预预防防查及及处处找理理 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奋剂,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5页,共10页。
预防及处理
感染
1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2 保持口腔清洁 3 如有感染症,给予抗生素治疗
第6页,共10页。
预防及处理
鼻衄 1 规范鼻导管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吸氧管 3 加强气道湿化
4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第7页,共10页。Leabharlann 预防及处理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1页,共10页。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粘膜干燥
氧中毒 感染
鼻衄
过敏反应
二氧化碳麻醉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第2页,共10页。
预防及处理
无效吸氧
1 确保供氧压力及氧气装置的密闭性 保持吸氧管通畅,妥善固定 2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3 保持气道通畅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第3页,共1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无效吸氧
(一)临床表现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较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气道粘膜干燥
(一)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
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氧中毒
(一)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质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
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二)预防与处理措施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腹胀
(一)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
病人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感染
(一)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败血症等。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消毒。
2.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
3.每日口腔护理2次。
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鼻衄
(一)临床表现
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如有阻力,切勿强行插管。
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4.如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止血处理。
肺组织损伤
(一)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在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连接。
2.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将氧流速减低。
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病人球结膜充血,皮肤瘙痒。
或接触吸氧管的鼻腔肿胀、疼痛。
面部粘胶布的皮肤发红、起水泡,甚至皮肤溃疡。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包括药物、用物等。
2.酒精过敏者,湿化液禁用酒精。
3.发生过敏反应者,及时去除过敏原,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二氧化碳麻醉
(一)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行为异常。
(二)预防及处理措施
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
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给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
氧浓度24%~33%,氧流量控制在1~3L/min。
3.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
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
4.加强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旁交班内容。
5.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不升高PaCO2为原则,一般用氧浓度以24%为宜,若在连续用呼吸兴奋剂时,给氧浓度可适当增大,但不超过29%。
6.一旦发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恶化,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2L/min
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7.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