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8
预防及处理
• 二氧化碳麻醉 1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
持续给氧。 2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3 动态监测用氧效果 4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
奋剂,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9
预防及处理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 对新生儿,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 2 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定期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6
预防及处理
• 鼻衄 1 规范鼻导管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吸氧管 3 加强气道湿化 4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及处理
• 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2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3
预防及处理
• 气道粘膜干燥 1 保证气道湿化 2 调节适当氧流量 3 加强气道湿化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4
预防及处理
• 氧中毒 1 严格掌握吸氧指正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 3 做好健康宣教 4 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5
预防及处理
• 感染 1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2 保持口腔清洁 3 如有感染症,给予抗生素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海印泌尿外科9F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1
常见并发症
• 无效吸氧 • 气道粘膜干燥 • 氧中毒 • 感染 • 鼻衄 • 过敏反应 • 二氧化碳麻醉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无效吸氧(一)发生原因1.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可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管擦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一)发生原因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速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粘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无效吸氧(一)发生原因1.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搧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I.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分泌物多的患者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患者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并定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黏膜干燥(一)发生原因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患者发热、呼吸急速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患者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患者,及时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带来的症状。
然而,这些操作也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氧气吸入(1)氧中毒:长时间高浓度吸入氧气会引发中毒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避免高浓度吸氧,使用适当的流量和浓度以维持患者的氧饱和度。
(2)烧伤:氧气本身具有促进燃烧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火灾。
必须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氧气管道的安全,并避免在附近吸烟或使用明火。
(3)干燥:长时间吸入氧气会使呼吸道黏膜过度干燥,引起鼻腔、喉咙的痒、痛等不适感。
为缓解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加湿器、润滑剂等辅助方法。
2.雾化吸入(1)感染:雾化吸入装置容易滋生细菌,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预防感染的关键是定期清洗和消毒雾化器及其相关设备,使用无菌药物。
(2)喉痉挛:一些患者对药物雾化吸入过敏,容易引发呼吸道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如果出现痉挛症状,应迅速停止使用雾化器,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如给予镇静剂或支气管舒张剂。
(3)咳嗽:雾化吸入时,呼吸道可能会受到刺激,引起咳嗽。
注意调整雾化剂的浓度和流速,减少咳嗽的发生。
处理常见并发症的方法:(1)中毒处理:如果出现氧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等,应立即停止高浓度氧气吸入,并将氧浓度降低至合理水平。
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如镇静剂或抗恶心药物。
(2)烧伤处理:如果发生火灾,要立即切断氧气供应,并迅速采取灭火措施,如用灭火器灭火或用湿布覆盖火源。
同时,及时将烧伤区域冷却,并立即送医治疗。
(3)干燥处理:对于干燥引起的不适感,可以使用加湿器给氧气增加湿度,同时使用润滑剂涂抹鼻腔和喉咙,缓解不适感。
(4)感染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等,应及时就医并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
同时,对雾化吸入设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痉挛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道痉挛症状,应停止雾化吸入,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15
一.无效吸氧
【临床表现】 1.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2.胸闷、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唇及指(趾) 甲床发绀、鼻翼扇动等。 3.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1
【预防措施】
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管放入冷开水中,了解气泡溢 出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避免脱落、移位。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 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 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内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畅通。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并定时监测血氧 饱和度。
8
【处理措施】
1.调整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经上述处理无效者,报告医师,建立人工气道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发绀,脉搏细速,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易过深,成人使用单鼻孔吸 氧时,鼻导管插入深度以25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须准 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 避免导管进入食道,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行肠胃减压、肛管排气。
6
【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 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搞流量吸氧。 3.吸氧过程中,经常行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处理措施】 1.立即降低吸氧流量。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

七.鼻出血
【临床表现】 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如遇阻力,应排出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 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4.拔出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粘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状石蜡湿润,在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 后才拔管。 【处理措施】 1.报告医师,进行局部止血处理,如使用血管收缩剂或局部加压止血。 2.对鼻出血量多、经上述处理无效者,请耳鼻喉科医师行后鼻孔填塞。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措施】
1.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二.气道黏膜干燥
【临床变现】 1.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2.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措施】
1.调整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经上述处理无效者,报告医师,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五.腹胀
【临床表现】 患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发绀,脉搏细速,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易过深,成人使用单鼻孔吸 氧时,鼻导管插入深度以25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须准 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 避免导管进入食道,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行肠胃减压、肛管排气。
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 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
授课人:李云
概念:氧气吸入法的利用吸氧 装置为缺氧的患者提供氧气的 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氧的患 者,通过给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 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从而纠正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 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黏膜干燥 氧中毒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腹胀 肺组织损伤 吸收性肺不张
七、吸收性肺不张 原因
病人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 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 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液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 肺不张。
临床表现
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 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预防及处理
1、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 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 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适当给氧方式 。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 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 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告诫患者吸氧过程中勿 擅自调节氧流量。
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 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 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此时氧气的吸入流量大,正压 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并发症1:呼吸道分泌物(粘膜)干燥。
预防与处理规范:氧气吸入前一定要湿化,以防呼吸道粘膜和分泌物干燥。
并发症2:呼吸抑制预防与处理规范:低氧血症时,PaO2的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
患者长期靠这一反射性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PaO2的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并监测PaO2的变化,维持患者的PaO2在60mmHg即可。
并发症3:肺不张预防与处理规范: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氧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经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并发症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的增生预防与处理规范:使用高浓度氧气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 以上)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威胁因素。
因此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6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并发症5:无效吸氧预防与处理规范: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管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管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装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8、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无效吸氧、气道粘膜干燥、氧中毒、腹胀、肺组织损伤。
(一)无效吸氧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泌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
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仍不能缓解临床缺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
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3.预防及处理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氧源压力正常、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
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移位并保持通畅。
(2)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用氧效果。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
(4)一旦发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1.发生原因
(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2.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3.预防及处理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
(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4)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三)氧中毒
1.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
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2.临床表现
氧中毒时主要表现在肺部的变化,中毒的程度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候,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吸氧超过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胸部X片可见两侧呈对称性弥漫分布散在的小斑片、浸润阴影。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氧的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给氧。
(3)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向患者宣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四)腹胀
1.发生原因
通过鼻导管给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
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给氧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导管误入食管。
(2)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用氧效果,如缺氧症状不缓解却发生急性腹胀,应考虑到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五)肺组织损伤
1.发生原因
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
多见于未调节好给氧流量即连接鼻导管进行吸氧,或吸氧过程中不断开鼻导管即调节氧流量。
2.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