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表面 英特尔七代酷睿深度解析(全文)
i57代处理器参数

i57代处理器参数i57代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处理器,它有多种不同型号,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参数,下面是一些i57代处理器的主要参数。
1.基本参数i57代处理器采用了英特尔第五代酷睿处理器架构设计,它采用的是14纳米工艺制造,主频范围在1.6GHz到3.5GHz之间。
这款处理器有多种不同的型号,包括i5-5200U、i5-5300U、i5-5350U、i7-5500U、i7-5600U等。
2.性能参数i57代处理器拥有高效的多核心处理能力。
它们都采用双核四线程设计,除了i7-5600U以外的其他型号都有3MB的缓存容量,而i7-5600U则有4MB缓存容量。
这些处理器支持英特尔超线程技术,可以让一个物理核心上同时运行两个逻辑核心,从而提高多任务处理效率。
3.功耗参数i57代处理器的功耗非常低,主要是由于采用了14纳米工艺以及智能节能技术。
这些处理器的TDP(热设计功耗)范围在15W到28W之间,非常适合笔记本电脑等轻便移动设备的使用。
这些处理器还支持英特尔快速启动技术,可以使设备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启动和关闭,从而节省能源。
4.图形处理参数i57代处理器内置英特尔高清显卡(Intel HD Graphics),它采用了第五代显卡架构(Broadwell),支持DirectX 11.2和OpenGL 4.2等最新图形技术。
这些显卡还支持多重显示输出,可以通过DisplayPort、HDMI或者VGA接口同时输出多个显示器,从而增加办公效率。
5.扩展参数i57代处理器支持多种扩展技术,包括Intel Turbo Boost技术、Intel Hyper-Threading技术、Intel Virtualization技术和Intel AES-NI扩展指令集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保持设备节能的同时提高设备的性能,提供更加流畅的用户体验。
总之,i57代处理器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多功能的处理器,非常适合轻便移动设备的应用场景。
Intel第七代酷睿cpu处理器有哪些优势

Intel第七代酷睿cpu处理器有哪些优势intel第七代酷睿cpu处理器好吗?下面店铺介绍有关intel第七代酷睿cpu处理器的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O(∩_∩)O哈哈~ 英特尔正式在全球范围内解禁第七代智能酷睿处理器。
在规格方面,第七代酷睿处理器依旧采用14nm制程工艺,TDP最低功耗为4.5W,相比十年前的第一代酷睿,提高了10倍的性能。
在2016年第四季度,将有超过100款搭载第七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新机上市。
英特尔第七代智能酷睿处理器结构图intel第七代酷睿cpu处理器怎么样本次发布的第七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持续提升的性能和效率和5年前的PC相比,在办公,游戏和视频创建方面都有提升。
U系列处理器相比5年前的电脑,办公效提升1.7倍。
相比5年前的电脑,3D图形性能提升达3倍。
相比5年前的电脑,Web性能提升2.8倍。
相比上一代产品,移动办公效率提升12% ,Web性能提升19%。
集成eDRAM的英特尔锐炬显卡,性能更上一层楼。
S系列处理器相比5年前的电脑,系统性能最高可提升58%。
相比5年前的电脑,3D图形性能提升最高可达5.3倍。
与第一代酷睿相比,提升了10倍性能第一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18瓦功耗。
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与第一代相比,提升3.5倍性能。
11.5瓦功耗。
第六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与第一代相比,提升8倍性能。
4.5瓦功耗。
第七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与第一代相比,提升10倍性能。
4.5瓦功耗。
更低功耗,更高能效Intel Smart Sound技术集成的音频制作处理能够有效减少电量消耗。
借助Intel Ready Mode技术,能够保证台式机在空闲时,以不到10瓦的功耗保持开机状态并更新,并可迅速恢复响应。
2。
丰富的媒体及图形功能精心设计的媒体与图形平台能够完美地支持4K UHD HDR内容,高保真音频,并可实现更加快速的4K UHD编辑,以及流畅的游戏体验。
CPUi7技术全接触

高性能+高智能CPU!i7智能技术全接触英特尔2010全新酷睿处理器包括Core i3、Core i5和Core i7,它们被称为“智能处理器”。
相比普通CPU,“智能CPU”引入超线程、睿频加速、智能缓存、智能功耗控制等先进的、智能的技术,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这些技术会自动触发,用户无需干涉,使电脑在各种情况下都保持最佳性能的状态。
其中Core i7是三大智能CPU中最高性能和最智能的,支持全部智能技术,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Core i7的智能技术吧。
巅峰性能:Core i7处理器Core i7是最强、最智能的CPU,面向最高端用户,支持超线程技术、睿频加速技术、智能缓存等全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最顶级的性能体验。
1、Smart Cache,智能缓存技术Core i7 800拥有8MB高速缓存Core i7 980X拥有12MB超大容量高速缓存Core i7基于高效能的微架构,采用三级缓存设计,因此三剑侠均支持Smart Cache智能缓存技术,L1和L2缓存为内核缓存,具有超低延迟,其中L1缓存由32KB指令缓存+32KB数据缓存组成。
每个内核256KB的L2缓存。
L3采用共享式设计,四核Core i7为8MB,六核Corei7为12MB,三级缓存被所有核心共享使用,根据需要智能调度,以确保多核心运算的效率最大化。
2、Hyper-Threading,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超线程技术在前面我们已提到过超线程技术,本节我们将作详细介绍。
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简称HT),最早出现在2002年的Pentium 4上,它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单个物理核心模拟成两个核心(逻辑核心),让每个核心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CPU的运行效率。
Core i7/i5/i3再次引入超线程技术,将能打幅度增强它们的多线程性能。
有序进化历代Core i7处理器性能大比拼

有序进化历代Core i7处理器性能大比拼作者:雷雨王旭来源:《个人电脑》2017年第01期十年前,当Intel处理器从奔腾D升级到Core 2 Duo,业界是用“雷霆一击”来形容,那是一种飞跃式的质的变化,功耗温度大降而性能大涨,随后的Core 2 Quad虽然是个胶水四核,不过多了两个核还是带来了相当大的性能提升,接下来的Nehalem架构实现了原生四核,内存控制器整合到CPU内部使得内存带宽大幅攀升,超线程技术的回归让CPU的多线程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后面的Sandy Bridge架构是对Nehalem的一次大改,CPU与GPU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性能有了全面的提升。
但是后面几代CPU的性能提升就相当小了,每一代都是几个百分点的性能升幅,这也让Intel这几年被玩家笑称为牙膏厂的原因,下面这个图也许不真是,但却非常欢快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2006年Intel提出了Tick-Tock战略,其中的Tick一环是指CPU工艺升级,Tock则是CPU架构升级,二者轮流交替,两年为一个周期,在Haswell架构之前Intel一直都是按照这个步伐一步步走过来的,2007年45nm工艺的Penryn处理器,2008年是同为45nm工艺的Nehalem架构,之后分别是32nm Westmere、32nm Sandy Bridge、22nm Ivy Bridge、22nm Haswell,22nm工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这是Intel首次投入实用的3D晶体管工艺,然而随后的14nm工艺Intel栽了个大跟斗,14nm工艺的延期迫使Intel放慢了前进的步伐。
实际上Intel现在的工艺技术路线已经变成了制程-架构-优化(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算是从之前的两步走改成三步走了,步调放缓了。
都在说Intel这几年来CPU的性能提升幅度不大,旧U还能继续战N年,那么最近几代Intel处理器到底有多大性能差距呢?今天我们要测试一下从第一代的Core i7-870开始到现在最新的Core i7-7700K共六款六代的酷睿处理器,看看各代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酷睿i3_i5_i7处理器深度剖析比对

◆模组化设计再建新功,CPU中塞进GPU模组化设计的Nehalem微架构,可灵活组合英特尔在去年发布的Nehalem微架构非常成功,关键在于它采用可扩展的技术,每个处理器单元均采用了Building Block模组化设计,组件包括有:核心数量、SMT功能、L3缓存容量、QPI连接数量、IMC数量、内存类型、内存通道数量、整合GPU、能耗和时钟频率等,这些组件均可自由组合,以满足多种性能需求,比如可以组合成双核心、四核心甚至八核心的处理器。
正因为这样的模组化设计,英特尔可以灵活的制造出各种差异化的核心,比如在CPU中加入三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就是Bloomfield核心(研发代号,Core i7-900系列),加入双通道DDR3控制器和PCI-E 2.0控制器就变成了Lynnfield 核心(Core i7-800/i5-700系列)。
1月8日,英特尔推出2010全新Core(酷睿)处理器家族到了2010年,英特尔将GPU图形单元和CPU核心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双通道DDR3控制器和PCI-E 2.0控制器,搭配出了全新的Clarkdale核心(Corei5-600/i3-500系列),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严格上说,Clarkdale核心是基于Westmere微架构的,不过Westmere只能算是Nehalem的轻微改良版。
Clarkdale是CPU史上首款整合有GPU的处理器,同时也是首款采用32nm 制程技术的CPU,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在2010年1月8日,英特尔正式发布了Clarkdale核心的处理器,这样它与之前上市的Bloomfield核心和Lynnfied核心处理器组成了全新的Core(酷睿)处理器家族,即Core i7/i5/i3系列处理器,形成一个完整的高中低产品线。
Core i7以英特尔桌面旗舰处理器的身份统领高端消费市场,Core i5则是中端桌面处理器的领军人物,Core i3定位于Core家族入门处理器。
酷睿处理器全面解析

返璞归真:酷睿处理器全面解析文章来源:PC Labs 中国实验室作者:其他 2006-11-30在奔腾及其以前的微处理器发展阶段,x86家族处理器的走势是以英特尔为代表,AMD、Cyrix等兼容微处理器厂商紧紧跟随为基本特征的。
这一时期各家处理器厂商的产品彼此兼容,可以共处于同一开放的主板平台,英特尔当时专心设计制造微处理器,在486及更早的时候并不参与配套主板芯片组的开发。
自奔腾时代开始,英特尔开始自主研发与奔腾配套的主板芯片组和相应主板产品,先后推出了Socket 5/Socket 7接口的奔腾主板,但是英特尔的芯片组对AMD和Cyri x等兼容处理器厂商是开放的,奔腾主板同样可以容纳AMD的K5和Cyrix的6x86处理器。
但是英特尔不可能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在自己的主板平台上做大,它要在配套平台技术给自己的竞争对手设置障碍。
于是,全新的并且受到专利技术保护的P6微架构出现了……前传:酷睿处理器的前生奔腾Pro1995年问世的奔腾Pro处理器(又称“高能奔腾”)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但是从现在的角度看,这可是一颗了不起的处理器,因为它是P6微处理器架构的开创者,打开了x86家族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此后问世的奔腾II、奔腾III、奔腾M及其低价简化版赛扬、酷睿乃至酷睿2处理器,都是P6微处理器架构的继承者,绵延至今香火不断,并且即将重新占据从服务器、工作站、个人电脑乃以移动电脑的全部应用领域,由此可见奔腾Pro开创的P6架构之经典,技术特征之先进。
奔腾Pro处理器具备三个整数运算单元和一个浮点运算单元,三个整数运算单元可以同时并行执行三条指令,并且当三条指令有冲突时仍可并行执行,相比之下奔腾处理器只能并行执行两条指令,并且两条指令是不能有冲突的。
奔腾Pro的一级缓存容量和奔腾一样,有16KB,其中包括8KB指令高速缓冲存储器和8KB数据高速缓冲存储器。
奔腾Pro的精华在于其核心集成了256KB或者512KB的二级缓存,这一点在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是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杰作,此前所有的人——既包括工程师也包括普通用户,都认为二级缓存应该是主板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从没有人想过可以把二级缓存内置于处理器中。
Intel 7系芯片组详尽说明

Intel 7系芯片组详尽、权威规格对比由于型号达到了九款之多,包括桌面四款Z77、H777、Z75、B75,笔记本五款HM77、HM76、HM75、HM70、UM77相互之间的规格差异显得相当繁琐,因此我们特意搜集整理了来自Intel官方的一些技术资料,对这九款芯片组的异同做一个归纳总结。
Intel 7系列芯片组采用65nm工艺制造,FCBGA封装,其中桌面版尺寸27×27毫米,焊球数量942个,球间距0.7毫米,热设计功耗6.7W,移动版尺寸25×25毫米,焊球数量989个,球间距0.6毫米,热设计功耗4.1W、待机3.7W,只有面向超极本的UM77为3.0W。
价格方面和之前披露的相同,桌面版四款依次为48美元、43美元、40美元、37美元,移动版中只公开了HM77、HM76分别为48美元、43美元,其它不详。
Intel 7系列桌面芯片组规格对比Intel 7系列笔记本芯片组规格对比解析——PCI-E 2.0端口:除了HM70、UM77都是四个之外,其它均为八个,都能拆分成x1、x2或者x4。
PCI总线:只有B75保留了原生支持,其它全部砍掉,相应主板只能借助第三方桥接芯片支持。
USB 3.0/2.0接口:Z77、H77、Z75、HM77都是完整的4/10个,B75、HM76减少到4/8个,UM77是4/6个,HM70只剩下2/6个,HM75则是0/12个(即不支持USB 3.0)。
SATA 6Gbps/3Gbps接口:Z77、H77、Z75、HM77、HM76、HM75都是完整的2/4个,B75改为1/5个,HM70、UM70则是1/3个。
整合图形核心:全部支持,P67之类的悲剧不会重演。
视频输出:除了UM77不支持VGA/LVDS之外(超极本放不下这个),其它都是所有规格都支持,包括VGA/DVI/HDMI/DisplayPort/eDP。
WiDi 3.0无线显示技术:笔记本型号全都有,但需要配合相应模块才行。
新i5老i7谁更狠?i58300HPKi77700HQ,有图有真相!

新i5老i7谁更狠?i58300HPKi77700HQ,有图有真相!展开全文2018年的游戏本市场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英特尔推出第八代酷睿游戏本处理器(标准电压处理器)后,惠普联想居然迟迟未跟进,华硕宏碁的跟进也很弱势,国际厂商中只有戴尔强力快速跟进了,另外国内新锐/二线厂商也算积极。
由于这种独特的现象出现,导致市场中还有大量老款机型销售。
于是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第七代酷睿游戏本大降价,同样显卡情况下,我是买i7 7700HQ款呢?还是买i5 8300HQ机型呢?注意,提出这种假设的前提是:显卡相同,且前者降价了,价格更便宜。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第七代i7是否比第八代i5机型更便宜这个事情,我们将上面这个问题进一步简化为:i7 7700HQ强,还是i5 8300H 强?——这是很多人关心的。
尤其是很多要做视频、做设计的朋友非常关心的,因为这些应用都是主要靠处理器。
所以,我们就来做一组测试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测试用机:第八代酷睿i5 8300H笔记本:戴尔G3第七代酷睿i7 7700HQ笔记本:未来人类Q5-A2从处理器规格上看,第八代酷睿i5 8300H和第七代酷睿i7 7700HQ都是四核八线程,而且标称TDP都是一样的,标准45W,可定制降低为35W。
频率方面,8300H的基准频率实际上要比7700HQ的低一点,分别是2.3GHz和2.8GHz,不过最高睿频又要高一些,分别是4GHz和3.8GHz。
另外,8300H的缓存要多2MB,达到了8MB。
还有就是内存的支持更高规一点,最高支持的内存规格为DDR4 2666(当然也是向下兼容的),而7700HQ最高支持规格是DDR4 2400。
至于内存的其他支持参数都类似,都是双通道、最大64GB。
如果单从规格层面,的确还不太好判断谁的性能会更好。
但是如果都是“全速发挥”,睿频更高、缓存更大,支持内存规格更高的8300H理论上会更胜一筹。
戴尔G3内存配置:双通道2×4GB DDR4 2666内存未来人类Q5内存配置:双通道2×8GB DDR4 2400内存从内存配置来说,2×8GB内存的未来人类Q5似乎更豪华一些,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处理器测试重在双通道内存,太大的内存容量意义不太大,只要是双通道8GB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只看表面英特尔七代酷睿深度解析(全文)1从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开始从题目大家就知道我们今天要聊一个什么话题,没错,就是英特尔的七代酷睿平台,而且还要深度来说说。
我知道聊到技术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拂袖而去,毕竟晦涩难懂的技术名词和各种枯燥的数据无法刺激到您的肾上腺激素,不过您先别着急走,因为最开始说的只是一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数学题。
“七代酷睿平台好吗”?这是我身边朋友抛出最多的有关英特尔新平台的问题,但面对这个似乎有些无厘头的问题,起初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毕竟评判“好”有很多个维度。
然而当你系统的梳理一遍该如何回答,并准备输出这个价值判断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吃到闭门羹,“别给我讲那些技术理论,听不懂,你就告诉我好不好”。
到这个时候,我想说的那些“架构”“制程”“战略”“维度”都看起来已经毫无价值,只有好与不好这个结论才是最有用的,面对这样的谈话我都会用“新的总比旧的好,七代酷睿平台是最新的”这句话来收尾,没想到这句看起来颇为无奈的话效果却出奇的好,因为这句话已经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七代酷睿既然是最新的,那肯定比之前的六、五、四、三、二、一代要好!实际上,除了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面对技术性问题都想要一个尽可能简单的答案,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懒的思考已经成为了大众的标签。
假如您正是像我说的这类人群,其实您只要知道任何技术崇尚的都是买新不买旧,七代酷睿是最新的处理平台,必然是最好也是最值得买的就可以了,对于更深的技术细节没有必要去了解。
当然,如果您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想从多个维度来了解最新的七代酷睿平台,那下面的内容十分有价值,读完它们您将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到英特尔的七代酷睿平台。
此外,您也可直接跳到最后一页,看看哪些七代酷睿游戏产品值得选购。
2重芯开始打破“传统”的改变习惯成自然是我十分信奉的一则至理名言,在这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中,一些事情早已从习惯成为了自然,其中就包括英特尔对于处理芯片的更新。
英特尔针对处理芯片的更新采用的是钟摆模式(Tick-Tock),到今天已经有十来年的时间,钟摆模式一年架构更新一年制程更新的规律培养了像我这样广大媒体人的习惯,很多时候看到文章内容中制程或架构的评析就能够知道,噢,原来又过了一年了。
然而这种习惯在这两年却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实际上去年英特尔就应该切换到10nm制程,制程研发方面的困难,英特尔迅速调整了技术路线,决定将14nm制程延伸使用,采取优化迭代的方式,推出了相当于之前Haswell Reflesh地位的第七代酷睿处理器——Kaby Lake。
至此,Tick-Tock 节奏改变为同一代制程包含革新、优化、架构迭代三个步骤,从两步走变成了三步走。
从第七代酷睿平台开始Tick-Tock 两步走改变为革新、优化、架构迭代三步走这就意味着Kaby Lake实际上继承了第六代Sky Lake的核心架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英特尔对14nm工艺进行改良升级、号称14nm+ ,新工艺拥有更好的晶体管性能。
Kaby Lake的晶体管性能比前代产品提升了将近12%,这给它带来了更出色的能效表现。
但作为超低电压Y系列酷睿m的命名,很难让大众第一时间清晰知晓孰强孰弱,同时2合1、超轻薄设备的起势,英特尔自然要提前布局未来,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大众进行快速判断的命名,因此此次在保持最低端的酷睿m3系列命名不变的基础上将酷睿m5/m7命名改成了酷睿i5/i7,加上低电压的U系列依然延续的酷睿i3/i5/i7命名,毫无疑问英特尔已经将处理器生态体系都冠上了酷睿iX这个强大的IP。
3七代酷睿都有哪些型号?虽然市场战略从两步走升级到三步走,产品命名也进行了相应改动,但七代酷睿依然延续着英特尔的产品规律,比如桌面版本的Kabe Lake-S系列,移动版本的Kabe Lake-H系列、Kabe Lake-U系列和Kabe Lake-Y系列。
Kabe Lake-Y系列:主要用在2合1设备上Kabe Lake-U系列:主要用在轻薄本和商务本上其中移动版本中的H系列偏向高性能,最多为4核8线程,TDP最高为45W,主要用在高性能游戏笔记本和娱乐型笔记本上;U系列为低电压版,大都是2核心4线程,TDP为15/28W,主要用在轻薄本和商务本上;Y系列则是超低电压版,功耗最低,主要用在2合1设备上。
Kabe Lake-S系列:主要用在高性能游戏笔记本和娱乐型笔记本上Kabe Lake-S系列:主要用在台式设备上上述这四张图已经非常清晰的展示了英特尔七代酷睿平台S、H、Y、U系列的所有产品型号和价格,而整体的性能排序为S>H>Y>U。
当然,性能和需求未必就是划等号的,如果您需要高性能设备,那只需要看S和H系列下的产品,如果需要轻薄、便携、长续航类的产品,那只有Y和U系列下的处理器才能满足需求。
在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一直以来都有朋友问,处理器不同后缀究竟代表什么意思,而由于英特尔处理器后缀样式繁多,就不展开来一一解读了,只说说上述表中出现的这些后缀。
K后缀:拥有K后缀表示处理器不锁倍频,允许超频,而K后缀代表着同样数字型号的最高规格,比如表中i7-7700K的性能肯定是要强于i7-7700的。
如何能够记住呢?其实有一个小技巧,你把K后缀延伸出Key这个单词,也就是钥匙的意思,钥匙可以开锁,自然就锁不住了!T后缀:T后缀为节能版CPU,同样数字型号中功耗低性能也最低,按照性能排序i7-7700K>i7-7700>i7-7700T。
如何能够加深印象呢?可以将T延伸出Tail这个单词,也就是尾巴的意思,尾巴自然是最末尾,你就能够意识到它是功耗和性能都是最低的那一版。
H后缀:高性能版本。
记忆点——H就是High(高)的意思HQ后缀:高性能移动四核处理器。
记忆点——High(高)+Quad(四倍)HK后缀:高性能移动四核处理器(不锁倍频)。
记忆点——High(高)+Quad(四倍)+Key(钥匙)4实测数据告诉你性能提升几何对于技术升级这件事我一直坚信的准则是——实测数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验证第七代酷睿平台究竟有多大的性能提升,本人特意选取了数值不会过大激增的U系列,也就是低电压版本,处理器型号分别为i5-7200U、i7-6500U和i5-6200U。
而在理论性能方面,我们选取了国际象棋、Cinebenchr R11.5/R15、X264 HD Benchmark和Wprime 软件进行测试,他们分别可验证处理器的整数性能、图形渲染性能、视频编码性能和多线程圆周率浮点性能。
Cinebench R11.5性能测试Cinebench R15性能测试Wprime 性能测试X264 HD Benchmark性能测试国际象棋性能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拜更高、更坚挺的频率和同频的小幅度提升所赐,i5-7200U的性能大幅度抛离上代产品i5 6200U,十分接近更高定位的i7 6500U CPU。
由于i7-6500U和i5-7200U的三级缓存容量并不一致,i7在同TDP下拥有更高的默认功耗控制潜力,所以i5-7200U 同频成绩不能凌驾在i7-6500U之上是正常现象。
如此看来,Kaby Lake架构,并不是完全没有提升的鸡肋填充产品,相信在移动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挖掘空间。
5关于超频那些事儿每种产品类型都拥有自己的玩家群体,而对于硬件产品来说,超频一直是其中最有吸引力的。
既然聊到七代酷睿自然少不了超频的话题,而第七代酷睿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风冷轻松超5GHz”的强悍超频体质,这与前几代酷睿处理器相比,可以说是第七代酷睿处理器最明显的提升之一。
那么为何第七代酷睿处理器能够以较低的电压、以及风冷散热状态轻松超到4.8GHz,甚至5GHz呢?这主要源于英特尔针对第七代酷睿超频进行了两项改善:这张图诠释了第七代酷睿超频体质为何比前几代强其一,从底层架构上把BCLK(基频)做了分离设计。
从上图右侧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到,BCLK进行拆分,拆分之后在进行超频时,就不会因PCI速度限制而使得芯片或系统宕掉。
所以相对于100系主板来说,在200系主板上通过改变基频的方法进行超频时会更加稳定。
其二,英特尔针对第七代酷睿处理器做了AVX Offset Ratio。
在英特尔处理器里有两套扩充指令集,一个是SSE2,另一个是AVX。
之前在100系芯片组主板上做超频的时候,有时会用到AVX 2指令集,而不会用AVX指令集,通过用户反馈以及英特尔的实际实验,发现这种情况会对超频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死机。
而在第七代酷睿中,英特尔对AVX 2指令集的速度进行了下调,这种做法使得200系相对于100系来说能够有更好的超频稳定性。
说完了理论自然就要通过实测来进行检验了,关于超频的实测选取的主频高达4.2GHz的i3-7350K。
实测过程中,在维持1.4V核心电压(1.385V固定电压,配给小范围Offset)和42倍Ring 倍频的前提下,继续将CPU的主频拉升到5GHz,仍然十分稳定。
于是将镁光的内存拉高进行尝试,DDR4 3600、3400、3200均告失败,到底是内存颗粒还是i3-7350K IMC内存控制器体质不好难以判断,最终稳定的内存频率是DDR4 3000,小参自动,内存电压1.38V。
内存拉到DDR4 30005GHz 电压也仅需1.4V1.43V 5.1GHz 可以正常拷机彻底稳定需要1.45V 左右实际电压Ring倍频最高44在随后的的漫长时间里,试图冲击5.2GHz和45倍以上的Ring倍频均告失败。
最终确定,这颗i3-7350K ES正显版可以以1.45V 电压稳定5.1GHz主频、44倍Ring倍频。
如果说i3-7350K 默认状态下的多任务性能介乎于i5-2500/3330S到i5-4430/6400T之间的话,超频后的i3-7350K则可以接近四代到七代的主流高频i5处理器。
6为七代酷睿保驾护航的黑科技一直以来,PC体验主要受制于处理器性能,尤其在奔腾、赛扬时代最为明显。
而到了酷睿时代,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飞跃,影响PC整体体验的瓶颈从处理器逐渐转向内存、硬盘这样的存储介质。
这就是为什么老处理器平台机器加个内存条、换块固态硬盘就能再战五年的主要原因。
这就好比赛车的调校,发动机出色仅仅是成功的一半而已,轮胎、悬挂、定风翼、风力控件等都是配合出色发动机的重要因素。
一台PC设备也是一样,处理器出色并不代表一切,英特尔也深知这一切,所以推出了黑科技产品Optane。
NAND闪存性能突破已现瓶颈要想搞懂Optane是什么,首先要明白Optane核心的3D Xpoint技术是什么?时下,内存与固态硬盘所使用的都是NAND闪存,想要在此基础上去不断提升性能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需要全新的闪存技术来实现性能的突破,3D Xpoint 就是针对NAND闪存瓶颈而打造的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