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必修三教材分析共48页
《稳态与环境》模块教材分析

《稳态与环境》模块教材分析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赵占良《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当深入理解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对于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将本模块与另外两个必修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4.以本章小结、节练习和章的自我 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本章小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节后练习:基础题、拓展题 自我检测: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
思维拓展
第1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 内环境与稳态的重
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 容)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容标准”中的要求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 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 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 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 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 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教材设计思路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
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多液盐学饮必水生多 须 等举尿 输 。例、 生说输 理明:还于内有动环渗态境透平的压衡理, 中化内 呢性环 ?质境 请除的 同温渗 学度透 举、压 例酸是 说碱否 明度也 。外处,理启解发渗学透生压联的系稳生定活。经验,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案回教充学答略师。生不) 要回够, 及答准可 时(确能 补答,出项康1个2..每从示检状变种化课查况化成验本化的范分单“验关围的上问 单 系 ,参 看题 。 , 这考 ,探 先 然 说值 每讨 说 后 明( 种” 明 提 什正 成中 各 问 么常 分的 检 : ?值 的血 查) 指液项都 标生目有 是化与一 否六健
3.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 自主探究和合作
章首页:提出问题
每节开头:以“问题探讨”开始
本节聚焦:以问题形式明确本节核心问题
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较多,引导自主合作 探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教材分析

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
重难点分析
血糖调节的引入 书本图2-9清晰易懂,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 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接着,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 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 糖素的调节机理.
(4)请学生根据已经讲过的实例自己分析回答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的调节方式。 教师予以补充讲解。即时的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培养学生应用 知识的能力。
3.2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 系 免疫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 协调着完成生命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 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 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几乎是每 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 位。本节知识还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 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密切。学好本节 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_____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
也给分)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
1.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情况》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知识点分析:
• 知识点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1.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知识点分析:
• 知识点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1.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2)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 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很少。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材分析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重点、难点) •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重点、难点) •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知识结构:
体液
细胞内液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知识点分析: 知识点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 1.实验原理
•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 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 围内生物体内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 实验目的
• 探究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态的。
2.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酸碱度(pH值) • 正常人血浆pH值:7.35~7.45 • 血浆酸碱平衡的维持机制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2.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
多
内环境溶质微粒数目
少
高
内环境渗透压
低
血浆酸碱平衡的维持
•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 / H2CO3
• 肺排酸功能
HL+NaHCO3→ H2CO3+NaL
•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 尝试解释生物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新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比较分析

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分析------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的比较分析(侧重于新教材特有、老教材特有和说法变化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一册)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全一册)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第6。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练一练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 血红蛋白 C 葡萄糖
B 尿素 D 二氧化碳
( A)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B 血浆、消化道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A )
A.细胞内液 C.血浆
B.细胞外液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
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D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C )
相同点
血浆
血管中 红细胞 血液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液 一般组织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淋巴 淋巴 吞噬细胞
血浆中 蛋白质 含量丰 富,组 织液和 淋巴中 蛋白质 较少
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 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 的化学成分 相同。组织 液和淋巴的 化学成分最
相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
高中生物必修3 《稳 态与环境》
《稳态与环境》
个体 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
神经系统
水平 上的
人与脊椎动物的生理调节 通过体液的调节
生
稳态 植物的生理调节
态 免疫系统
主要为激素调节
环
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稳定性
的
保
必修三教材分析

必修三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先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
据我们比较近的是:(1)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颁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国中学生物教材采用“一标多本”的方式编制。
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共5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河北版、山东版。
每个版本具有自己的编排体系和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一标多本”让使用者有选择的权利。
二、地位与作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将内容划分为6个学习模块,由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组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容的内在联系。
因为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所以说是相对独立的。
但我们可以看到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内容安排上是从细胞研究到生态系统研究,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排趋势,而且必修三的学习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为基础。
选修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为基础。
所以说模块之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
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知识的延伸,是选修内容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知识框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内容结构分析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一、生物圈Ⅱ号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于1984年建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基地。
由于该实验室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物圈Ⅱ号”。
这是一个占地1.3亿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
从1993年1月,八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
透过玻璃往里看去,温室内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他家禽。
两年中只为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来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
总之,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年后,由于“生物圈Ⅱ号”内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加之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靠吃种子勉强度日。
最后科学家们提前撤出实验室。
图5—5—2 生物圈Ⅱ号实验室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一般是从产生开始、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并不断完善的。
例如,在自然条件下,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一般是要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从而形成森林的顶级群落。
即该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图5—5—3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美洲兔与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
图5—5—3从图中看出,每当美洲兔大量繁殖时,草原中的猞猁也大量繁殖,随着猞猁大量捕食美洲兔,美洲兔的数量大量减少了,猞猁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事实上,美洲兔和猞猁之间是由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才保证了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