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人工耳蜗项目申请报告

人工耳蜗项目申请报告

一、项目背景在我国,听力障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重度听力障碍患者,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数超过2780万人,其中重度听力障碍患者达739万人。

人工耳蜗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帮助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恢复听觉的装置,因其先进的技术和显著的疗效,被世界公认为最佳的治疗手段。

然而,高昂的人工耳蜗价格使得许多患者及其家庭望而却步,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为了帮助这些重度听障人士改善生活,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北京红心相通公益基金会发起了“爱有声——人工耳蜗援助项目”。

该项目旨在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资金援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完成术后康复训练,使他们重返社会。

二、申请者基本情况本人,XXX,性别:男/女,出生日期:XXXX年XX月XX日,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X。

居住地:XXX省XXX市XXX区XXX街道XXX小区。

本人患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经医生诊断,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条件。

三、申请理由1. 听力障碍现状:本人自幼患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未能及时接受治疗。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状况逐渐恶化,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2. 人工耳蜗植入必要性:根据医生诊断,我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条件。

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有望恢复我的听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3. 经济困难: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高昂费用。

在此,我恳请贵基金会能够给予我资金援助,帮助我顺利完成手术。

四、申请材料1. 本人身份证:身份证复印件,以证明本人身份信息。

2. 最新听力检查报告:由专业医疗机构出具的最新听力检查报告,以证明本人听力状况。

3. 残疾证或家庭收入证明:本人持有残疾证或家庭收入证明,以证明家庭经济条件。

4. 医生建议做人工耳蜗手术的诊断证明:由专业医生出具的关于本人适合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诊断证明。

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植入




体 佩 式 言 语 处 理 器

最新的耳背式言语处理器
植入耳蜗的前提条件
语前聋患者除需要恢复听觉外,还要进行语言学 习。一般要求植入年龄在17岁以下,但最佳年龄 为8岁以下,因为5至8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 时期,超过8岁学习语言相对比较困难。 耳聋的时间越短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越好。对 语前聋的儿童来讲,由于人在4岁之前处于言语形 成的黄金时期,所以越早植入对孩子的语言学习 越有好处。 语后聋患者耳聋时间较短的基本不需要进行语言 训练,耳聋时间较长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语言训练。 各年龄阶段均可以植入。
我院人工耳蜗手术开展回顾

1985年樊忠教授即在我省首先开展了单导电子耳 蜗的临床试验。
2001年在我院成立了我省首家人工耳蜗植入小组, 并与欧洲MED-EL人工耳蜗中心合作成立了人工 耳蜗植入中心。他们应用最先进的MED-EL COMBI 40+人工耳蜗进行了植入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患儿已获得良好的听力水平,现已进入正常 幼儿园学习。

稍后请看我院的手术录象
术后并发症
与其他手术一样的并发症,包括麻醉意外、伤口 感染、流血等。 属于耳科手术的并发症,如耳部麻痹、味觉障碍、 面部肌肉无力、头疼、眩晕、耳鸣等,以上是手 术可能发生的风险,需指出这些情况通常只是暂 时的,会随手术伤口愈合而消失。 如刺激面神经造成面部肌肉抽搐,可通过调整言 语处理器程序而消除。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麻醉技术及耳显微手术技术的 进步,这项手术对绝大多数病例来说是安全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言语治疗康复方面
的专业人员和植入者及家属共同来制订康 复计划,以发展患者的听力、语言能力。
语后聋患者一般需数周的时间进行恢复,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人工耳蜗是一种重要的听力辅助设备,可帮助重度和极重度听力障碍患者恢复部分听力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工耳蜗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人工耳蜗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一、市场规模人工耳蜗市场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网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规模达到了40亿元,同比增长20%。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人们对听力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人工耳蜗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二、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人工耳蜗市场上主要存在着几家知名品牌,如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的Advanced Bionics、美国梅奥诊所的Cochlear和丹麦奥托康的Med-El。

这些品牌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产品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深受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进入人工耳蜗市场,如北京合康科技公司、天津励声医疗等。

这些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还相对较弱,但随着对听力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些企业也有望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份额。

三、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人工耳蜗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小型化和无线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耳蜗设备越来越小巧,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患者的生活中。

同时,无线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人工耳蜗设备更加方便使用。

2. 物联网和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和云平台技术的应用,人工耳蜗可以与手机、电视等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控制和调节。

3.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人工耳蜗设备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听力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听力辅助服务。

四、市场机遇和挑战人工耳蜗行业存在着一些市场机遇和挑战:1. 市场机遇: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人工耳蜗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人工耳蜗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2. 市场挑战:人工耳蜗行业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和时间。

《2024年3~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探讨》范文

《2024年3~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探讨》范文

《3~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探讨》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或后天性听力障碍的有效手段。

对于3~6岁这一关键年龄段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对于其语言习得、认知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此年龄段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帮助众多听力障碍儿童恢复了听力。

在3~6岁这一年龄段,儿童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人工耳蜗的植入对其听觉言语能力的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阶段的儿童在听觉感知、语言习得、认知发展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发育特点。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3~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进行探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通过临床观察,记录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前后的听力及言语发展情况;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感知、语言习得及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四、研究结果(一)听觉感知发育规律3~6岁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其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听力的改善,儿童对声音的识别、定位及分辨能力逐渐增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大部分儿童能够适应新的听觉环境,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

(二)语言习得发育规律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家长的引导和康复训练师的帮助下,儿童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认知发展规律人工耳蜗植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听力的改善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外界信息,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在康复训练中,儿童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接触新知识,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耳鼻喉科年终总结技术创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耳鼻喉科年终总结技术创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耳鼻喉科年终总结技术创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耳鼻喉科年终总结——技术创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近年来,耳鼻喉科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本文旨在总结耳鼻喉科技术创新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耳科技术创新1. 高科技助力听力矫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耳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耳科技术创新为听力矫治带来了新的突破。

例如,内耳植入技术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可以帮助严重耳聋患者恢复听力,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2. 微创手术技术耳科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通过内窥镜、显微镜等高精准仪器的运用,医生可以进行更准确、更安全的手术。

患者不仅恢复快,疼痛感也较小,术后效果更佳。

二、鼻科技术创新1. 鼻窦炎微创治疗传统的鼻窦炎治疗需要开刀取出鼻腔内阻塞物,恢复正常通气。

而鼻科技术的创新,使微创治疗成为可能。

通过鼻内窥镜技术,医生可以直接在鼻腔内清理、冲洗和排除鼻窦炎的炎症,手术创伤小,患者康复周期缩短。

2. 鼻整形技术革新鼻整形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朝着更加安全、精确的方向发展。

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医生可以精确评估和规划手术,在手术过程中能更准确地进行骨骼重塑、软组织修复等操作,使鼻整形效果更加符合患者期望。

三、喉科技术创新1. 激光手术技术激光手术技术在喉科领域的应用,为喉部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不仅手术操作更加精确,而且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激光技术已成功用于声带息肉、声带良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2. 语音重建技术由于喉癌等原因,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喉切除手术,造成语音功能的丧失。

而喉科技术创新为患者带来了语音重建的新希望。

通过人工喉等技术,患者可以恢复喉部功能,重获语音交流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展望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耳鼻喉科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耳鼻喉科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

声阻抗测听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声阻抗测听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声阻抗测听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1. 声阻抗测听项目简介在近年来,声阻抗测听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听力评估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声阻抗测听项目主要通过测定耳蜗内的压力变化来评估听力功能,能够全面地了解耳蜗的生理特性和听力状况,对于诊断和治疗听力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声阻抗测听项目的现状目前,在国内,声阻抗测听项目已经开始在一些大型医院和听力中心得到应用。

通过声阻抗测听项目,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的听力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听力康复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内一些听力设备生产商也开始研发声阻抗测听项目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为其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虽然声阻抗测听项目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听力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信声阻抗测听项目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将会逐步释放。

3. 国外声阻抗测听项目的现状与国内相比,在一些发达国家,声阻抗测听项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声阻抗测听项目已经成为听力评估的标准项目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听力康复。

在国外,一些听力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声阻抗测听项目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为听力保健和听力康复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些国外厂商也在不断推出更加先进和便捷的声阻抗测听设备,为全球范围内的听力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4. 声阻抗测听项目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听力健康的重视,声阻抗测听项目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声阻抗测听项目的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和深化,能够更加精准地评估听力功能,为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声阻抗测听项目将会更加普及和可及,不仅在大型医院和听力中心得到应用,还将逐步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庭康复领域,为更多有听力障碍的人群提供帮助。

声阻抗测听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听力评估方法,将会在国内外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听力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5. 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听力健康领域的从业者,我对声阻抗测听项目的发展充满信心。

人工耳蜗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工作原理人工耳蜗是一种先进的医疗器械,它能够帮助失聪的人们恢复听力。

人工耳蜗工作原理是利用外部的声音处理和传输电信号到植入于耳部的电极,刺激耳蜗神经,从而让用户感受到声音。

本文将从发明历史,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现状及潜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明历史人工耳蜗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格雷厄姆•克拉克和工程师戴维·格林共同发明创造的。

那时居住在墨尔本的孙女无法被拟定传统听力助听器来解决其失聪问题,格雷厄姆•克拉克和戴维•格林联手研发出了基于电子技术刺激神经的人工耳蜗。

1985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 第一次正式批准了该产品的使用。

自此之后,人工耳蜗技术不断发展,成为恢复听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组成结构人工耳蜗由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组成。

外部部分包括:声音接收器、处理器、发送器。

内部部分包括电极、薄膜设备等。

1、声音接收器声音接收器是人工耳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部部分第一步抓取声音。

声音接收器可以捕捉来自外界的声音信号,通过电子传感器将信号传递到声音处理器中。

声音接收器分为麦克风式与传导式两种。

2、声音处理器当声音信号被采集之后,声音处理器将处理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处理器包括多种算法和模块,它们负责处理音频信息、评估环境声音并调整参数,最终形成适合电极刺激的电信号,同时极电降噪声信号和建立调试接口,方便调节相关参数。

3、发送器声音处理器会将电信号发送到内部部位。

发送器是将电信号传输到电极贴片的设备。

4、电极电极是人工耳蜗中实现电刺激的核心部分。

电极可以穿过内耳蜗,去刺激耳蜗神经,也是内部部分中最基本的部分。

5、薄膜设备人工耳蜗中的薄膜设备起到了纤细而灵活的作用,它是贯穿耳蜗电极的设备,用于贴在内耳的神经纤维上,输送由电极引起的电流信号。

以上部分就是人工耳蜗的基本组成结构,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更好的听力支持。

下面我们深入探讨下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人工耳蜗是一种能够帮助听力障碍者恢复听力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接收听觉刺激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人工耳蜗中的电极传输到耳蜗神经,进而传输到大脑皮层,从而让听力障碍者重新获得听力能力。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行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首先,人工耳蜗市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
亿人过度或严重受损于听力,而人工耳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耳聋治疗外,人工耳蜗逐渐被应用于其他听力损失的治疗,如单侧失聪、听神经瘤手术后的听力恢复等。

其次,随着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工耳蜗市场将迎来更大的需求。

人有老有小,老人听力下降,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爱护听力将会成为一种新趋势。

第三,人工耳蜗市场面临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剧。

现在全球人工耳蜗市场主要是由澳大利亚公司科克雷恩(Cochlear)和瑞士公司先声医药(Advanced Bionics)两家企业主导。

在国内,南京熊猫人工耳蜗、上海贝尔以及姜氏听力等公司也在迅速崛起,逐渐冲击国内市场。

最后,人工耳蜗市场技术创新也在不断进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耳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出现了比传统人工耳蜗更小、更先进的新产品。

同时,人工耳蜗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结合也在不断探索,这将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体来看,人工耳蜗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坛
人工耳蜗
EATURE
76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NEWS AND REVIEWS/March 2011, Vol.26, No.2
[关键词] 耳蜗植入物(Cochlear Implants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Hearing Loss ,Sensorineural );研究(Research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中国(China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陈兵
陈兵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上海 200031
江苏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听觉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Email :b_chen66@
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

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人工耳蜗研发工作以来,近十余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技术水平至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目前,常用的人工耳蜗产品主要有3种:澳大利亚Cochlear 公司的Nucleus ,美国Advanced Bionics 公司的Clarion 及奥地利MED-EL 公司的产品。

到2010年底,全球共有20余万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 ),而我国内地却只有1万多例患者进行CI 。

由于我国人工耳蜗产品全部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使众多患者只能望“洋”兴叹,人工耳蜗国产化势在必行。

我国人工耳蜗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主持的人工耳蜗研究小组(简称上海小组)[2]和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小组等分别进行该方面的工作。

上海小组设计单道隔皮射频载波向耳蜗输入模拟语言波形的电信号,达到分辨主要环境声的效果,生物相容性佳,与美国House 耳科研究所报道的单道人工耳蜗结果类似。

当年上海小组在全国应用和推广单道人工耳蜗达800余例,与此同时,上海小组把目标指向科技水平更高的数字多道人工耳蜗。

成功研制数字多道程控人工耳蜗的关键之一是两块芯片: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芯片和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芯片。

DSP 芯片用于人工耳蜗体外装置言语信息处理;CPU 芯片封装在植入体内的接收刺激器,通过隔皮射频送载信号。

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技术及封装工艺的缺陷使得人工耳蜗国产化进程一度停顿,随着国内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上海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数字人工耳蜗(原型),于1997年申请并获批“多道程控人工耳蜗”专利。

遵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
验规定》,2004年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转让取得了人工耳蜗项目的全部知识产权,并对该技术进行产业化。

2005年该公司成功推出了国产第1代REZ-I 型人工耳蜗,制定了第1个国产人工耳蜗企业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申报了18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版权。

REZ-I 型国产人工耳蜗电极及编码策略如下:①电极由22道铂铱丝(铂铱比例为9∶1)和与其分别相连的22只铂铱电极环(铂铱比例为9∶1)组成,其外层包绕生物膜状硅橡胶。

电极环直径均为0.6 mm ,宽度为0.3 mm ,相邻电极环的中心距离为0.8 mm ,第1个电极环距离顶端的生物硅橡胶1.0 mm 。

②编码策略采用多峰提取编码策略,处理音频带宽为100~8000 Hz 。

首先进行放大、自动增益控制及预加重等处理,再进行时频分析提取信号能量,语音信号划分为22道通带,频道划分考虑人对高低频的敏感度不同进行了非线性划分,根据各个通道的信号能量,调制刺激脉冲大小,按照能量由大到小或从蜗顶到蜗底的顺序传送至相应电极。

除上述核心技术特点外,REZ-I 型国产人工耳蜗具备下列优点:①植入装置采用钛壳陶瓷密封工艺,密封性能优良,耐冲撞;②言语处理器采用2节5号充电电池供电,可方便患者应用及更换;③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后价格预计明显低于进口人工耳蜗产品,使更多的耳聋患者能够用得起人工耳蜗产品。

作为第1代国产人工耳蜗产品,尚存在一定局限性:①目前尚不具备神经反应遥测技术;②适用对象为成年语后聋患者;③体外装置设计为体配式,暂无耳背式。

该产品以后的升级换代仍具有很大空间。

2009年6月~2010年3月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进行国产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验证,临床试验在全国5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分别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

对48例重度、极重度感音神
77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NEWS AND REVIEWS/March 2011, Vol.26, No.2
经性聋(成年语后聋)患者进行了国产人工耳蜗植入有效性(疗效)、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估等工作。

通过定期观察和随访(随访期>1年),临床验证结果表明:①REZ-I 型人工耳蜗显著改善成人语后聋患者听力,80%以上患者基本上可达到辨识言语的水平;②REZ-I 型人工耳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良好,手术方便安全,可较好保留部分患者术耳残余听力[3,4];③REZ-I 型人工耳蜗植入人体后,其性能在观察期内基本稳定;④安全性方面,未发生与植入的REZ-I 型人工耳蜗有关的毒副反应和不良事件。

以上结果表明REZ-I 型人工耳蜗临床使用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组病例临床试验工作的结束,标志着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的科学实验研究圆满完成。

随着人工耳蜗信息科技水平的提高,由王正敏教授主持研发的数字人工耳蜗(原型)[5]的产生不仅为我国人工耳蜗产业形成提供了核心科技,并很好的推动了我国人工耳蜗信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产人工耳蜗正沿着自我摸索成果转化,海外中国人自主研发和国内企业合作,同时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共同参与研发及国外研制国内生产等不同模式发展,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各种国产人工耳蜗研发单位也纷纷亮相,备受外界关注。

国内研究进展较快的还有杭州诺尔康人工耳蜗产品。

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同年该公司从美国加州大学和House 耳科研究所引进技术,在美国组建
诺尔康加州研发中心,目前已成功开发出新一代国产人工耳蜗,该产品植入装置具有24道电极阵列,采用多电流源技术实现了虚拟通道和多电极同时刺激功能,并且装置采用陶瓷与铂金导针密封设计,壳体纤薄,弧度设计,适合于婴幼儿植入,体外装置为耳背机和体配机2种设计,已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国内数家医院进行临床验证工作。

沈阳弘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中美合作企业,成功研制的爱益声单道人工耳蜗产品于2009年进行临床试验,临床验证工作由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共同完成,现处于疗效观察和随访阶段。

成立于2006年的上海华聆人工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发22道人工耳蜗,目前正等待国家有关部门检测。

上海耳蜗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加入自主研发技术成功研制出8道人工耳蜗,其特点在于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基于商用现货原则的低功耗人工耳蜗体外语音处理器,目前正处于动物试验阶段。

国产人工耳蜗的产品化在不久的将来是必然的趋势,并可能与进口的人工耳蜗产品长期并存。

国产人工耳蜗研发、生产进展迅速,有望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使我国2000多万重度耳聋患者有机会选择优质平价的国产人工耳蜗产品,但从目前我们能够达到的水平来看,国产人工耳蜗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自主研制,想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Rauschecker JP ,Shannon RV. Sending sound to the brain. Science ,
2002,295:1025-1029.
2. 王正敏,范宝华,李留英,等. 感应式单道电子耳蜗植入和听力学评价.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7,22:197.
3. 杜强,王正敏. REZ-I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方法的改进研究. 中华耳鼻咽喉头
颈外科杂志,2009,44:514-518.
4. 陶朵朵,陈兵,王正敏,等. REZ-I 型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残余听力的影
响.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824-829.
5. 王正敏. 数字人工耳蜗原型的研究.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29-34.
(收稿日期:2010-02-17)
编辑 王琪 赵黎明
本栏目由美国领先仿生有限公司(Advanced Bionics)协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