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诗意 欣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歌意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异乡之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句诗的意象深远而富有内涵,体现了诗人对故乡乡愁的深切之情,也唤起了读者对于离别、乡愁、归途等情感的共鸣。
我们从字面意思入手来解读这句诗。
"闻"字暗示了诗人是通过消息、传闻听说到了关于王昌龄的事迹,而"左迁龙标"则揭示了王昌龄被贬谪之事。
"遥有此寄"一句则表现出诗人与王昌龄之间的隔阂和距离,表达了诗人对痛心疾首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这句诗的意象。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曾经在政治上受到排挤,被贬谪到边疆,"左迁龙标"正是对这段往事的象征。
而"遥有此寄"则传递出诗人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当时政治动荡和人才辈出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从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诗的意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离别、乡愁的经历。
诗人对王昌龄的思念,也让人想起自己曾经离别故乡、在异乡漂泊的心情,这种情感对于读者而言是触动人心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句诗所涵盖的意象,既有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也有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的真切。
这句诗唤起了读者对于离别、乡愁、异乡之情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乡愁的深切之情。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们共同的情感共鸣。
在撰写本文时,我深切感受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所蕴含的情感,也对乡愁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的观点看来,故乡的思念和留恋是人之常情,它不仅体现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牵挂,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体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所蕴含的意象远不止于字面,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体验让其成为了永恒的诗意。
闻王昌龄诗意 欣赏

闻王昌龄②左迁③龙标遥有此寄①【唐】李白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闻道龙标⑥过五溪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⑧直到夜郎⑨西。
【注】“随风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风”写为“君”,即“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歌注释①选自《李太白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低,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③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又称布谷鸟。
⑥龙标:今贵州隆里,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⑦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⑧随风:亦作“随君”。
⑨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译文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标题解析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零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闻王昌龄原文及翻译注释

闻王昌龄原文及翻译注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下面小编整理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君:一作“随风”。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意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意解析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明朗、意境深远而闻名。
其中,他
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社会动荡的批判之情。
诗中以诗人以自己的遭遇为切入点,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人自述被贬谪到边疆,被迫离开故乡与亲友分别,这种无奈和伤感的情绪贯穿了整首诗。
然而,诗人并没有只流露个人的痛苦与苦闷,而是以此为基点,发出了深情的呼唤和真挚的期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王昌龄描绘了边疆所见的苦难和血腥,表达了对国家前景的
忧虑。
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夜幕下的哀鸿遍野、哭声四起,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国家的现状相对照。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唤起社会的关注,让更多人关注国家的现状,以期引起改变。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意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和对个人命运
的思念上。
诗人通过自身体验的写照,通过描绘边疆的苦难景象,以此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痛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唤起社会的关注,以期改变国家的现状。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独特阐述与控诉,它的诗意解析应该从情感、
叙事和社会反思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其情感内核、寻找其所要表达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寄托,我们才能完全解读出这首诗的诗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翻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翻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文学家杜甫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以王昌龄为主题的题材诗歌。
这首诗以平仄适度的五言律诗形式,娓娓道来了王昌龄的壮志豪情以及他被贬谪的遭遇。
下面是该诗的原文及翻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将军,清秋节,垂杨碧树,西北望晴川。
草木凋零虫声绝,谁伴明月空照人。
欲素才难立,蹉跎日已多。
泽畔黄鹂连怨啼,建康衡阳两已过。
巴童享钓力,邛子持兰樽。
不资身后期,为酿末年尊。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奉帚平明勉至公,让袍缤纷锦。
尘生北地雪,关山夜半云。
卷地风来忆昔游,翻天覆地搅兴云。
飞蜩与天远,烟波随岸分。
射入长安分老去,青楼丧乱多惆怅。
王昌龄尚未达,韩古尔新汉。
凄凉切近鸣条酒,嘉名尘土看来难。
江上鸥鱼弄晚晴,夕阳山花似海情。
明朝望乡处不见,满眼青楼空念盈。
此曲有柳花无数,家家扬酒黄昏雨。
挑尽波头漫不遂,谁忍独去欢娱地。
翻覆着鱼肠,乱绕着飞絮。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寒烟翠袖多开胸,独坐幽篁泉下听。
闲吟怀古空自语,浩荡离愁百千重。
当年董贼争娇妻,一虎两雄不相宜。
窈窕淑女有颜色,遥指暗中山有棱。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道风光有独游。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山中何事?松叶鹿尘。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手青条揽,纤腰红绡裙。
卧多情人绕枕边,独语北窗众咏迁。
忆君远,忆君远,扇席箫声处处。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流莺一般绿。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子。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里孤雁哀。
虽乘槎桥风欲便,吹折笛花落波澜。
连枝欲拂琼户根,独步天下怪石行。
蛟龙自弄圆章笔,羲皇亦敢衔宝麟。
不惜贴身书百卷,恰应犹抱五云心。
对客无言,对山斜晖。
笑问客从何处来?把酒临风倾十杯。
寻儿桥边忆旧游,夜月星稀。
校尉光风漏透碧,铺天翠幕杳茫里。
轧轧戈声至寒骨,一夜满天风雨起。
名园寂寞径花未开,白面冯唐泪血红灯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篇,全篇共有七十一字,诗中通过对昔日盛况与现今落寞的描写,表达出了诗人对国家沦陷与时局的担忧与忧虑。
这首诗既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又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与悲凉之情。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其中的重要一句。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曾经历过左迁与落魄之事,而“龙标”则是一种象征皇家权力和权威的旗帜。
整句话可以理解为王昌龄因左迁而离开了皇家权威所在的地方,远离了权力中心,因而才有了这封寄信。
再往下分析,这句话中的“遥有此寄”也很有深意。
可以看出,诗人通过这句话展现了对王昌龄的思念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
整句可以理解为尽管距离遥远,但诗人还是担忧着王昌龄所处的环境和境遇。
而在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昔日王昌龄的盛况和如今的落寞,抒发了对国家兴盛与沦陷的深刻忧虑。
诗中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垂。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 可以看出诗人对时局不满和对国家沦陷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王昌龄的左迁和国家的沦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亡沦陷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之情。
从个人的理解来看,这首诗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刻关切。
尽管时隔千年,但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依然触动人心。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刻忧虑,从而珍惜眼前的安宁与幸福。
通过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沧桑和变迁。
这首诗既具有历史的价值,又足以触动人心。
希望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珍惜眼前的安宁与幸福。
诗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与忧虑而闻名。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诗人杜甫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贵族文人的遭遇和境遇。
在诗篇中描绘了王昌龄的遭遇,通过他的左迁和离开皇家权威所在的地方,远离了权力中心,反映了唐代贵族文人的风浪离留处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逐字逐句解析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其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沉浮的感慨和对生活苦难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希望读者通过我们的解读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首伟大的诗篇。
第一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闻:指得知、听说的意思,这首诗的开头是在说“得知王昌龄左迁龙标,远在异乡,特地写下这首诗寄托心情”。
2. 王昌龄:这是诗人的名字,他是唐代文学家,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3. 左迁:被左迁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调动,意味着被降职或贬谪。
4. 龙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传递皇帝的诏令,远在异乡,特地写下这首诗寄托心情。
第二句:“天与飞龙同远近”1. 天:指上天,意味着宿命、命运。
2. 与:和的意思。
3. 飞龙: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话形象,代表着高贵、威严。
4. 同:一样的意思。
5. 远近:远近的距离,表明不管距离多远,宿命和命运都是一样的。
结合以上分析,第二句表达的意思是“不管距离有多远,命运都一样。
”第三句:“共赏冰丝轻薄舞”1. 共赏:一起欣赏、一同感受。
2. 冰丝:冰丝,形容飘动的丝绸,流畅、轻盈。
3. 轻薄:轻盈飘逸的意思。
4. 舞:起舞、飘舞。
结合以上分析,第三句表达的意思是“一起欣赏飘逸轻盈的丝绸起舞”,这里通过轻盈飘逸的丝绸起舞为表达,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和异乡寄情之情。
第四句:“凌波微步共看归”1. 凌波微步:轻盈的步履,形容优雅、飘逸。
2. 共看:一起观赏、一同观看。
3. 归:回家、回到故乡。
综上本句意思是“一起欣赏轻盈飘逸的步履,共同祈盼回到故乡”。
第五句:“翠羽金鸿重迭开”1. 翠羽:绿色的羽毛,代表着生命、希望。
2. 金鸿:黄金色的大雁,也是寓意着希望、幸福。
3. 重迭:重叠、聚集。
4. 开:展开、绽放。
结合以上分析,第五句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和幸福聚集在一起展开”。
第六句:“青霞被人扶起溪”1. 青霞:蓝天或者雾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篇诗作,通过对王昌龄的遥寄,表达了对朋友在朝堂失宠、职位调动的关心和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剖析其诗意和语言技巧。
首先,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诗作是杜甫将自己的思念和关切通过书信的形式寄予王昌龄的。
因此,在解析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选择仿写书信的格式,以突出诗作的主题和情感。
尊敬的王昌龄:我闻得您左迁龙标,深感惋惜。
今书此信,寄托着我对您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作中,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描绘王昌龄被调离朝堂的境遇。
首先,诗中的“左迁龙标”一语生动地表达了王昌龄遭遇贬谪、降职的情景。
"左迁"指被调离朝廷,而"龙标"则象征着荣誉和权力,暗示着王昌龄曾经的显赫地位和被人所敬仰。
诗的开头,杜甫借用江南春景来衬托王昌龄离去后的朝廷景象。
"锦江春色"一词给人以明亮、美丽的感觉,但却与"城上蔽云销"这一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杜甫将王昌龄离开后的朝堂形容得苍凉、昏暗,进一步突出了朝堂的无奈和王昌龄的遭遇。
他不断表达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用"遥有此寄"表达他远隔千里、寄托思念之情。
接着,杜甫用"千山鸟飞绝"来形容王昌龄所处的地方,表达出了孤寂和寂静之意。
在诗中,他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孤舟、蓑笠、钓鱼等形象,描画了王昌龄在异地的孤独和寂寞。
在朝堂失宠之后,王昌龄只能在寒江边独身垂钓,与江边的冰雪为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的结尾,杜甫运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他描绘了一个渔人在黄昏时分驾舟归寻,歌唱着晚钟声,回荡在无人的彭蠡湖畔。
通过这幅画面,杜甫意欲表达即便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他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将永远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王昌龄②左迁③龙标遥有此寄①【唐】李白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闻道龙标⑥过五溪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⑧直到夜郎⑨西。
【注】“随风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风”写为“君”,即“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歌注释①选自《李太白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低,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③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又称布谷鸟。
⑥龙标:今贵州隆里,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⑦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⑧随风:亦作“随君”。
⑨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译文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标题解析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零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君”字一作“风”。
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
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我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
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
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
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12月),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七尺六,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背景知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四月,以高力士为骡骑大将军,其权力与地位日渐显赫,太子称之为兄,诸王公称之为翁,附马则直呼为爷。
李林甫、安禄山同时因附其而被摧升为将军与大臣。
杨贵妃三姊皆被封为国夫人,地位既高,势倾天下,杨贵妃的堂兄杨钊,善窥玄宗之意而迎逢之,恩幸日隆。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约开凿于该年。
王昌龄五十八岁。
春,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谪龙标(今黔城)尉。
时李白还金陵,与王昌龄相遇,遂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贬官降职。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
龙标:唐代县名。
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
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
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
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
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
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
“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
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
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
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
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
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
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
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作品特色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