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本站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第1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握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担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三、导入教师展示李白的,请学生猜测图中人物,并提问学生:说起李白你们会想起哪些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进而引出课题。
四、初读1.解题:左迁:贬官,降职。
2.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人,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3.写作背景: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李白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杨花、子规)2.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杨花就是柳絮,具有漂泊不定的特点;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3.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杨花、子规与王昌龄有什么关系?(以杨花比喻王昌龄,表现他被贬在外的漂泊;以子规啼叫渲染王昌龄处境的凄凉)4.这是什么手法?(比兴)5.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运用比兴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2.“愁心”指什么?(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长途跋涉的担忧。
)3.为何要将“愁心”寄托给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4.在作者的笔下,明月富有了人性,请读出作者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
六、品读古人多借明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请背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并说说所背诗句中“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深切思念和关切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遇到生僻字词可查阅课本或向教师请教。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古诗的字词含义、句式结构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古诗,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7. 课后作业8. 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促进共同进步。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古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邀请家长参加,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
【教学内容】1. 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和遭遇。
2. 讲解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机。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左迁龙标”和“遥有此寄”。
2. 分析这些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如友情的珍贵和距离的遥远。
3. 解读诗人的情感,理解他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
第三章:诗句品味【教学目标】1. 让学生品味诗中的佳句。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和品味诗中的佳句。
2. 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美感。
【教学步骤】1. 挑选诗中的佳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分析佳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
3. 引导学生品味佳句的美感,如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深刻。
第四章:创作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教学内容】1. 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
2. 分析创作动机和诗的背景。
【教学步骤】1. 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活背景,如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如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
3. 分析诗的背景对诗的意义和情感的影响。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步骤】2. 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 布置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一、目标设计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三、教学过程(一)标题解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五)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古诗文本、图片等。
2. 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古诗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简介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字词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精选9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背景。
解析王昌龄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王昌龄的生平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
1.4.2 讲解王昌龄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1.4.3 提问:同学们对王昌龄的了解有多少?他的诗作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4.4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
2.4.2 讲述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意。
2.4.3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4.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
2.4.5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讲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
3.4.2 提问:创作背景对诗歌的意义有何影响?3.4.3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鉴赏技巧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教学过程】
导语: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
“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
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
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
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
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
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
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
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17.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