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明确学习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些运算定律的比较简单的运用。

与原义务教材的不同处:原义务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概括出对应的运算定律。

而新教材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在第一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的运算定律。

本单元所学习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这些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厘清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并运用运算定律;2.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探索、交流、尝试、质疑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约10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明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加法交换律,课本17页例1。

●厘清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交换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计算。

2.通过对加法交换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新课标⼈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课题: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教学⽬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进⾏简便计算,并⽤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观察、概括能⼒和语⾔表达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课件:卡⽚【教学过程】(—)谈话导⼊,孩⼦们今天今天好多⽼师和我们⼀起,他们有⼀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想)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孩?多少⼩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共有多少个孩⼦?学⽣列式,师板书(⼆)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准备题:(1)27+73 73+27 (2)37+58 58+372.学⽣计算得数。

3、请学⽣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例1根据学⽣回答板书:40+56=96千⽶56+40=96千⽶师:和前⾯的两个例⼦⽐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符合猜想的例⼦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多说同桌互说学⽣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设计⼀组式题验证,⼩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活实例。

例:⼀家电影院,⾛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共有⼏个座位,(⽤两种⽅法计算)(1)⼝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 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 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 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 你有什么发现?(二)新知探究.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 交换它们的位置, 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 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 计算两个算式, 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

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 举出像这样的例子, 并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 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位置, 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 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 两数相减、相乘、相除, 交换它们的位置, 结果会是怎样的呢?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完成, 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 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

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 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 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确实是不变的呢?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规则。

抢数游戏__教学设计

抢数游戏__教学设计

抢数游戏_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与减法》的第八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这一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情景:小华买了一支铅笔5元,一本笔记本3元,请问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5 + 3 = 8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问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问题(板书课题)。

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可能是几位数?可能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23 + 45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个位数开始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否需要进位?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完成下列加法计算。

27 + 35 =47 + 45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解题过程。

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从个位数开始相加和大于等于10,需要进位和小于10,不需要进位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36页的“练习二”的第15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抢数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第6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第7课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1)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 加法结合律。
( a + b )+ c = a +(b + c )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480+325+75 =480+(325+75) -----加法结合律 =480+400 =880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69+75+25 =69+(75+25) ……(加法结合律) =69+100 =169
A + 600 = 600 + A 加法交换律 (10+30) + 50 = 10 + (30+50)加法结合律
下列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 30 + 50 ) + b = 30 + ( 50 + b ) 加法结合律
20 + 50 + 80 = 20 + 80 + 50 加法交换律
( + )+ =
+( + )
(a+b)+c = a +( b+c)
( 88 + 104 ) + 96 = 88 + ( 104 + 96 )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 加法结合律。
( 88 + 104 ) + 96 = 88 + ( 104 + 96 )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 加法结合律。
下列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70-254-46=470○(254+○)
235-(35+78)=235○35○78
先让学生去填空,再说说依据。
3、第21页做一做的1、2题。
4、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减法的简便计算
例1:这本书一共234页,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教师强调运用加法结合律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般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几个数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加法结合律
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
(88+104)+96=88+(104+96)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自学课本17页例1,解决自探提示中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1、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第二课时:教学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第五天城市B→C第六天城市C→D第七天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D 118千米D→E 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第三课时:教学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过开往,到的铁路长137千米,到的铁路长357千米。

到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

(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23+47)+56=23+(□+□) 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计算:480+325+75 325+480+7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

第四课时:教学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125×2=10×25=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五、作业:P37/2—4第五课时:教学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0×2=10050×20=100025×4=10025×8=20025×12=30025×40=1000125×8=1000125×16=200125×24=3000125×80=10000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25×4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3)计算:43×25×4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

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68×125×8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4×25×16×25(25+15) ×4(25×15)×446×25(40+6)×2549×49+49×5149×99+49(68+32)×568+32×5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

汇报。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

第六课时:教学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一、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