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合集下载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

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

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

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

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撒旦派)。

外国文学十九世纪作家作品整理

外国文学十九世纪作家作品整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斯丹达尔
《红与黑》
于连、德·雷纳尔夫人、马蒂尔德
现实主义之涅、伏脱冷、
《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欧也妮、夏尔·葛朗台、查理
《人间喜剧》
分类《分析研究》、《哲理研究》、《风俗研究》
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爱玛、罗道耳弗、赖昂

萨克雷
《名利场》
蓓基、爱米丽亚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夏多布里昂
《勒内》
第一个世纪病
《阿达拉》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弗比斯、甘果瓦
《悲惨世界》
福来主教、瓦尔让、芳汀、柯赛特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唐泰斯、唐格拉尔、费尔南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华兹华斯
《舒情歌谣集》
揭开英国史崭新一页开创文学新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

冈察洛夫
《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
俄国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
屠格涅夫
《父与子》
塑造了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
《罗亭》
罗亭
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彼巧林
多余人形象
果戈理
《外套》
阿卡基
小人物形像
《死魂灵》
乞乞科夫、五个地主(玛尼科夫、科罗潘契加、罗土特莱夫、索巴凯维奇、泼留希金)
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长篇小说
莫泊桑
《羊脂球》
《菲菲小姐》
普法战争
《项链》
《我的叔叔于勒》
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
唯美主义

戈蒂埃

大仲马(作品与特色)

大仲马(作品与特色)

大仲马(作品与特色)“大仲马”是指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

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

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大仲马的戏剧作品与特色主要作品与发表时间:1、《亨利三十和他的宫廷》(1829)2、《斯德哥尔摩,枫丹白露和罗马》(1830)3、《奈斯尔之塔》(1832)4、《炼金术士》(1839)5、《贝里斯尔小姐》(1839)6、《路易十五时代的婚姻》(1841)7、《圣西尔小姐》(1843)8、《三个火枪手》(1845)大仲马的戏剧创作活动对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他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最早为浪漫派戏剧开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

大仲马戏剧创作背景取材极为广阔,如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以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为背景,而五幕剧《安东尼》则是以复辟王朝的上流社会为背景。

作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他主张废除掉古典主义给戏剧定下的众多的清规戒律。

他和许多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认为戏剧要向观众展示生活的激情,观众才会为之感动。

他在1829年所创作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里,就开始体现出他这样的创作理念。

这部初登文坛的戏剧作品实际上也是他自己本人性格的最好的诠释。

大仲马的小说作品与特色主要作品与发表时间:1、《阿尔芒塔骑士》(1842)2、《三个火枪手》(1844)3、《二十年后》(1845)4、《布拉热洛纳子爵》(1848-1850)5、《基督山伯爵》(1844-1845)6、《玛戈王后》(1845)7、《蒙罗梭夫人》(1846)8、《四十五卫士》(1848)9、《红屋骑士》(1845-1846)10、《一个医生的回忆,约瑟夫·巴尔萨莫》(1846-1848)11、《王后的项链》(1849-1850)12、《昂热·皮都》(1851)13、《夏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14、《黑郁金香》(1850)15、《铁面人》(1867)大仲马的主要文学成就在历史叙事小说的创作方面,而且他所创作的历史叙事小说大多是长篇的历史叙事小说。

亚历山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亚历山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亚历山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大·仲马介绍中文名称:亚历山大·仲马外文名称:Alexandre Dumas, père别名:大仲马国籍:法国出生地:法国维勒科特莱出生日期:1802年7月24日逝世日期:1870年12月5日职业:剧作家、小说家主要成就:通俗小说之王代表作品:《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

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

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

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

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亚历山大·仲马,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自他登上浪漫主义文坛时起到1870年去世时止,在他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通俗历史叙事小说,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历史叙事小说在法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数量众多的读者。

他对历史的写作手法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法国文学史上,大仲马与欧仁·苏并列,成为了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最杰出的通俗历史叙事小说的作家之一。

大仲马在通俗历史叙事小说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

从法国本土看,安德烈·莫洛亚就曾写作《大仲马传》和《三仲马》,目的是为了介绍大仲马的生平和创作过程以及家庭对他创作的影响。

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湖畔派三诗人包括谁

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湖畔派三诗人包括谁

湖畔派三诗人指的是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这三位浪漫主义诗人。

他们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梅尔这两个湖畔居住,他们写的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出生于1770年,他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律师之家,但是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13岁父亲也离开了他,1787年进剑桥大学。

1975年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和诗人柯勒律治认识,两人一起出版了《抒情歌瑶集》。

《抒情歌瑶集》的创作是一种崭新的风格,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骚赛出生于1774年,出生于布里斯托的一个布商家庭,是“湖畔派”三诗人中人气最差的一位。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

柯勒律治出生于1772年,是英国的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湖畔派的艺术主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
创作的《抒情歌诗瑶集》再版《序言》还有《诗的措辞》中,他们的作品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用来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恶。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雨果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雨果

卡西莫多
• 卡西莫多是一个美丑善恶辨证的 组合体。外表奇丑,内心奇美。 其天性也是善恶并存的: • 善表现为对爱斯美拉达的卫护; • 恶表现为对克洛德的愚忠,这种 “恶”又包含着“善”因——对 克洛德的感恩。 • 这个形象典型地应证了雨果的“ 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 旁边。”
其他人物
甘果瓦和弗比斯:一文一武,两个庸人。 甘果瓦:“百无一用是书生”——怯懦,糊涂。 弗比斯:“纨绔子弟少伟男”——无情,无义。 居第尔:极端母爱的代表。一架被母爱操纵、损 伤并毁灭的机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母爱神圣而 原始,不复是人性,甚至不复是兽性,而是物性 (机械性)。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
•写于流亡期间(1862)。表 现人与社会的冲突,写社会 制度(不公正的法律)对人 的摧残。
• 雨果在《作者序》中 写道:“只要本世纪 的三个问题——贫穷 使男子潦倒,饥饿使 妇女堕落,黑暗使儿 童羸弱——还得不到 解决,……那么,和 本书同一性质的书都 不会是无用的。”
《悲惨世界》(1862) 悲惨世界》 1862)
(2)人性主题
表现灵与肉、神性与人性的冲突,善与恶 的较量,美与丑的辨证统一。 结局:世俗欲望战胜了宗教信仰;美善被 邪恶毁灭,所以,《巴黎圣母院》是一曲 同时唱给信仰和人性的挽歌。
3、人物形象分析
克洛德
• 克洛德是“密室”墙壁上“命 运”的刻字者。 • 复杂人性的代表:既有善的因 素:抚养弟弟;收养教育卡西 莫多。又是万恶之源:爱斯美 拉达和卡西莫多悲剧的制造者 。
(2)异化和沉沦
两次异化
• 克洛德的性格经历了两次异化(扭曲): • 第一次是神权对人性的异化,即禁欲主义对正常 身心需求的禁锢,表现为他的早衰、秃顶和阴郁 表情; • 第二次是情欲对常规情感追求的扭曲,表现为对 爱斯美拉达的占有欲和迫害。

19世纪英国文学思潮

19世纪英国文学思潮

19世纪英国文学思潮19世纪英国文学思潮丰富多样,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也体现了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以下是一些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思潮。

1.浪漫主义(Romanticism):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人物有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 h)、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和约翰·济慈(John Keats)。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自然之美和想象力,反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主义和机械理性。

2.维多利亚时代文学(Victorian Literature):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文学作品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包括贫困、性别不平等和工业化带来的道德挑战。

代表作家有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伊丽莎白·巴瑞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和罗伯特·布朗宁(R obert Browning)。

3.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和阶级冲突。

狄更斯和萨克雷的作品体现了这一思潮,他们通过详细描绘characters 和settings 来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

4.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文学更注重内心世界和隐喻,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阿尔弗雷德·普鲁斯特(Alfred, Lord Tennyson)和约翰·艾弗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等作家和艺术家在这一领域有显著贡献。

5.自然主义(Naturalism):自然主义文学试图通过科学的方式理解人类行为,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

德国后期浪漫主
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浪漫主义运动在
俄国(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由于艺术上的成功,为俄国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以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的浪漫主义文学)
美国(争取和歌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解放。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思潮。

在创作方法上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常用热情奔放语言、瑰丽的想象和矿长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而浪漫主义作为思潮,是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并发展于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有密切的联系。

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传播很广。

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助长了耽于空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浪漫主义作家:(一)德国弗里德利希·史雷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他发挥了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的论点,使“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概念逐渐传播于西方文论中。

他在美学论著《断片》中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而世界便是它的艺术品”。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现自我,表现人类的完整个性,因此,“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的诗”,“许多艺术家虽然不过存心只写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下却描绘了自己本人”。

史雷格尔的浪漫主义,是主观唯心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他的论点通过英国柯勒律治、法国史达尔夫人等人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瓦利斯(1772-1801)是耶拿派的作家代表。

他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

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

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的《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里,他把中世纪描绘成牧歌式的黄金时代。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

他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

民间诗歌的朴素、单纯,对当时的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当时涌现出来的童话作家。

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

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霍夫曼(1776-1822)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

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

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摩尔》、《小查克斯》。

海涅(1797-1856)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创作道路的。

他的理论著作是《论浪漫派》(1832),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进行了批评。

他早期创作的诗歌体现浪漫主义特色。

一是歌颂爱情,描写理想女性。

二是想象丰富,描写梦境。

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梦境描写,来延伸诗人的现实感受,追求超脱现实之外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世界。

梦幻性超过现实性。

三是热爱大自然,描绘自然美,采用民间文学题材。

主要作品《诗歌集》和《新诗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罗曼采罗》(二)英国说道英国浪漫主义,不得不说“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主要是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

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

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大诗人,也是欧洲的大诗人。

因为他喜欢歌颂自然美,被誉为“自然诗人”。

他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所以他把自然作为一中精神力量来歌颂。

让自然陶冶自己并激发灵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

代表作《丁登寺》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情。

柯勒律治(1772-1834)一个天性爱好探索问题的人,在求学时期就反对古典的浮华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神秘浪漫色彩,善于把玄妙迷离、古怪离奇的轶事写得逼肖现实生活。

代表作品有《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里斯特贝尔》。

雪莱(1792-1822)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第一个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因《无神论的必然》(1812)被牛津大学开除,同年和小酒店店主16岁女儿哈莉特私奔成婚、被逐出家门。

他一生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类任何形式的压迫进行斗争,同情弱小者。

雪莱的主要创作有:长诗《麦布女王》(1813)表达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点。

《伊斯兰的起义》(1817)借东方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是雪莱的代表作,采用古希腊题材,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最后结局是全世界获得解放,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剧中世界变为“平等,不分等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需惶恐,不需官阶,不需有谁称王”。

抒情诗的名篇有《西风颂》和《致云雀》。

雪莱诗歌特色充满对反动统治和黑暗社会的揭露与反抗,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

空灵飘逸,激情乐观,没有阴郁色彩。

采用象征手法,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来描绘理想世界。

济慈(1795-1821)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雪莱齐名。

他的创作期只有5年,却写出了很多传世之作,如《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

他热爱古希腊文化,进步的思想倾向,追求美的境界,诗中有画。

对唯美主义产生影响。

司各特(1771-1832)英国小说家,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创作有诗歌、小说、历史著作和传记。

但他的最大贡献是历史小说,共写了27部历史小说,它们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社会生活。

揭露民族压迫,美化苏格兰古老的宗法制社会。

代表作《艾凡赫》(1819)。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惊险离奇,场面五彩缤纷,人物非凡奇特,可说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为欧洲19世纪后期的社会小说开辟了道路。

(三)法国维尼(1797-1863) 他一生思想悲观,是个孤独的哲理诗人。

长诗《摩西》、《洪水》等将传奇色彩和哲学象征巧妙结合,对人类的命运持悲观态度,对苦难和死亡的傲岸态度。

拉马丁(1790-1869)以吟咏真挚的爱情和宗教思想为特点,《沉思集》(1820)具有夏多布里昂式的“世纪病”呻吟,它歌颂爱情、死亡、大自然和上帝,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

史达尔夫人(1766-1817)法国批评家。

她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的口号,把它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加以论述。

在理论著作《论德国》(1813)里,她介绍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批判古典主义。

另一部理论著作是《论文学》(1800),着重阐述文学发展和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历史比较法代替古典主义文学法则。

她的两部作品《黛尔芬》和《柯丽娜》写女性的不美满的婚姻和戏剧性经历,有自传成份,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探讨妇女问题的作品。

缪塞(1810-1857)浪漫主义作家。

有影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

以他和乔治·桑的恋爱故事为中心内容。

作者指出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对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幻灭,是产生主人公沃达夫的“世纪病”的根源,表达了对复辟王朝的不满。

沃达夫的精神苦闷形成了法国文学史上典型的“世纪病”。

乔治·桑(1804-1876)杰出的浪漫主义女作家。

她的创作从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田园小说。

以田园小说最为著称,其田园小说的代表作是《魔沼》(1840)大仲马(1802-1870) 法国戏剧家、小说家。

大仲马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通俗历史小说。

代表作有《三个火枪手》(1844)描写路易十三时代宫廷故事。

《基督山伯爵》(1845)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通俗小说,情节曲折惊险。

讲述邓蒂斯报恩复仇的故事。

满足了读者喜欢情节叙事的审美需求。

(四)俄国茹科夫斯基(1783-1852) 他是公认的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他的诗歌着重描写内心生活、梦幻世界、对自然的感受,也常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

他的诗歌虽说受到感伤主义影响,但在抒发内心情感、创造新的表现技巧和韵律方面,可以说是普希金的先驱。

别林斯基说他“使俄国的诗歌获得了心灵”。

他的主要诗作有《俄国军营之歌》(1812)、《柳德米拉》(1808)和《十二个睡着的姑娘》(1817)。

雷列耶夫(1795-1826)十二月党人中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他是十二月党激进派领导之一,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解放农奴,分配土地,建立共和,起义失败后,被沙皇绞死。

他的诗歌代表作是《致宠臣》、《公民》,充满对专制政体和农奴制的憎恨,对人民的热爱。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的代表,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继承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的传统,为自由理想而斗争。

1837年因普希金被害,写了《诗人之死》在涅瓦大街朗诵,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是俄国沙皇政府。

这首诗震动俄国文坛,诗人为此流放高加索。

1841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这是有预谋的凶杀,死时年仅26岁。

莱蒙托夫一生写作400多首抒情诗和20多首长诗,主题是自由与死亡。

诗歌代表作是长诗《恶魔》(1841)和《童僧》(1840),这是他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充满爱国热情和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塑造了“多余人”形象毕巧林,作者以细致的心里描写分析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

①《西方美学简史》门罗·C·比尔利斯②《西方文史论》马新国主编③《外国文学史》郑克鲁④《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杨江柱胡正学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