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19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德国文学术语解释耶拿派: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英国文学术语解释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抒情歌谣集。

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

代表作《古舟子咏》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因该派中的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小城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

耶拿派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耶拿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诗人诺瓦利斯。

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又称为德国后期浪漫派。

其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主要功绩是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

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英国西北部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

“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

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绝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法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勒内和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是“世纪病”形象的著名代表。

拜伦一、生平与创作(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

(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1807年,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死亡诗人”诺瓦利斯 (1772-1801)

《虔敬之歌》、短诗《夏青特和洛森 绿蒂》; 《夜颂》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 去的未婚妻索菲而写,歌颂黑夜和死 亡,否定人生,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 主义色彩; 崇尚中世纪天主教统治的社会。
2、海德尔堡派




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 》; 代表作家阿尔尼姆、布伦 塔诺合编民歌集《儿童的 奇异的号角》; 格林兄弟《格林童话》; 霍夫曼的小说选集; 海涅早期诗歌创作。
抒情叙事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诙谐的模仿斯宾塞《仙后》的庄 严史诗体,将主人公恰尔德· 哈洛 尔德的出游比作中世纪游侠骑士 的冒险经历。根本目的是反映拜 伦在欧洲等国游览时的所见所闻, 揭示他对欧洲大陆现实生活的真 实感受。 反对专制暴政和异族侵略、渴望 自由独立、歌颂民族解放斗争是 长诗的基本主题。

维克多· 雨果
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 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 对封建专制主义。
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

在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中,“浪漫主 义”(Romanticism),含义比较固 定,特指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 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 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 权威和传统。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地。18世 纪60年代,Romantic一词传入德国 (德语称Romantisch)。 18世纪末,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恐惧法国革命 和接受德国古典哲学“自我中心论”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以两个文学团体 为标志。


《唐璜》艺术特色:

外国文学史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海德堡浪漫派B.耶拿派C.湖畔派D.“自然派”2.1805年左右,德国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板》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B.湖畔派C.海德堡浪漫派D.“自然派”3.德国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名称,并且系统阐述了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B.施莱格尔兄弟C.诺瓦利斯D.蒂克4.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的论著是()。

A.《<克伦威尔>序言》B.《论浪漫派》C.《拉辛和莎士比亚》D.《拉奥孔》5.拉涅的早期代表作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B.《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C.《论浪漫派》D.《罗曼采罗》6.英国“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A.华兹华斯B.柯勒律治C.骚塞D.司各特7.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市()。

A.拜伦B.雪莱C.济慈D.华兹华斯8.首先体现雪来“预言”的长诗是()。

A.《麦布女王》B.《伊斯兰起义》C.《解放了的蒲罗米修斯》D.《西风颂》9.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B.雪莱C.济慈D.华兹华斯10.司各特是19世纪前30年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

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

A.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B.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C.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始D.英国现实主义的结束11.《傲慢与偏见》的作家是()。

A.司各特B.济慈C.哈代D.奥斯丁12.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的是剧作《欧那尼》的演出,这部剧作的作者是()。

A.拜伦B.雪莱C.雨果D.席勒13.《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是()。

A.拉马丁B.维尼C.夏多布里昂D.大仲马14.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

A.欧那尼B.勒内C.夏克塔斯D.黛尔菲娜15.两部有自传性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作者是()。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懒散的时刻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拜伦的第一部诗集以及针对该诗集发表的评论的反驳性长篇讽刺诗东方叙事诗1取材于东欧地中海各国和土耳其等地的作品包括6部互相独立诗篇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那科林斯的围攻等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流行
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 诗歌主要表现大自然与宗法农村生活,名篇有 《丁登寺》、《不朽颂》、《孤独的收割女》、 《序曲》等。
华 兹 华 斯 故 乡
华兹华斯故居
§ 柯勒律治(1772-1834)
• 诗歌喜用异国题材与怪 诞情节,擅长渲染奇幻神 秘的浪漫气氛,语言绚丽 而富于音乐性; • 代表作是《古舟子咏》。 §骚塞(1774—1843) • “湖畔派”三诗人之一。
§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 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
• 著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
的理论著作《论文学》 与
《论德国》;
• 小说《黛尔芬》和《柯丽
娜》写女性不美满的的婚
斯塔尔夫人画像
姻和戏剧性经历,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探 讨妇女问题的作品。
§贝朗瑞(1780-1857)

是杰出的“歌谣诗人”;
浪漫主义绘画(透纳 英国)
•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第一代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是“湖畔派”诗 人。 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
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 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 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 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时代的“纯 朴”,以此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湖 区 风 光
• 雪莱的名作还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
《西风颂》、《云》、《致云雀》等。

6-2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6-2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二)第二节拜伦一、拜伦的身世、性格及与诗歌创作的关系1、评价:19世纪初叶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非常有影响。

世界诗歌史上罕见的天才,不可模仿,蘸着心灵的液滴写在天空之上。

他广泛地被人模仿着,也广泛地被人辱骂着。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并喜爱描写自己的复杂性。

在整个19世纪,他成为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拜伦式英雄”的同义语:一个神秘、爱嘲弄、甚至有罪恶的艺术形象,当然也是一个被驱逐的流浪者。

本世纪初,由于人们对于人的性格十分关注,以致于对作者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作品的兴趣。

现代的批评家和学者日益认识到拜伦诗歌中具有的独特力量和自我意识,这种力量和意识使拜伦不仅成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且也可能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最“现代”的一个。

2、生平:(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1788年生于伦敦。

真正的贵族世家,但趋于没落。

其父约翰.拜伦是个浪荡的花花公子,为追逐财产而结婚。

败掉自己的财产和妻子的嫁妆后,离家出走,另找新欢,最后死在法国。

母亲是苏格兰富裕的贵族家庭出身,但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性格乖僻,丈夫死时小拜伦刚刚三岁,她和儿子移居苏格兰,过着拮据孤独的生活。

由于母亲没有良好教养而脾气乖戾,对拜伦有时溺爱,有时暴躁,这对形成拜伦放荡不羁的习性有一定影响。

奇特的心灵,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叔爷去世后,把勋爵封号传给年仅10岁的拜伦,使他成为拜伦勋爵六世,还有两处地产。

拜伦30岁时卖掉以支持农民起义。

1800年他迁居伦敦。

为了与显赫的身份相配,他被送进哈罗公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学习历史和文学。

但他不爱学习,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英国和欧洲的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受到卢梭影响。

他天生跛足,由于不适当的治疗变得更糟。

但他志向高远,渴望运动,打板球、拳击、击剑、骑马、游泳。

同时,也追逐年轻贵族所追求的时尚--放荡悠闲。

拜伦在性格上发展了两个突出的特点:顽强的反抗精神和浪漫的性格。

浪漫主义文学(俄国)

浪漫主义文学(俄国)

•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革命家。写作革命诗歌,政治诗歌,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奥 地利反动统治,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战。代表作是《民 族之歌》和《使徒》。爱情诗《自由与爱情》成为追求自 由的革命者的誓言。1849年7月13日,裴多菲在抗击沙俄 军队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6岁。
• 在东欧,出现了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
利诗人裴多菲为代表的反对民族压迫、渴望民族 独立的浪漫主义诗人。
• 密茨凯维奇(1798——1854)波兰爱国诗人和革
命家。在沙俄统治时代,为争取波兰民族的自由 解放奋斗了一生。先后流放俄国,流亡巴黎,病 死异乡。代表作是诗剧《先人祭》(1832)和叙 事长诗《塔杜施先生》(1834),歌颂波兰爱国 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鲁迅评价他的创作“所 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
• 普希金(Pushkin ,1799——1837)俄国诗人。浪漫主义
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 下,他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篇,如著名的《自 由颂》(1817)。1820普希金被流放南俄。流放南方时期, 普希金写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 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 冈》,讴歌自由与个性解放,谴责上流社会,否定沙皇专 制。 30年代,走上现实主义诗人道路。普希金的妻子冈 察洛娃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和宫廷舞会,被法国亡命者禁卫 军丹纳士追求。普希金收到匿名信,受到侮辱和攻击。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丹纳士决斗而死。
莱蒙托夫
• 莱蒙托夫一生写作400多首抒情诗和20多首长诗,主
题是自由与死亡。诗歌代表作是长诗《恶魔》(1841)和 《童僧》(1840),这是他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充 满爱国热情和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恶魔》体现了诗人 的叛逆思想,恶魔精神受西欧文化的影响。恶魔是一切现 存秩序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从天国到人间,孤独地反抗, 最终失败。诗人用西方文化个人反抗的恶魔精神莱冲击俄 国传统文化的顺从精神。《童僧》描写一个童僧反抗奴役, 憧憬自由,充满理想和激情。他逃离修道院,渴望返回家 乡,最终失败。童僧表达了诗人的追求。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 耶拿派(1)是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提出浪漫主义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

2. 海德堡浪漫派(1)继耶拿派之后,又有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报刊,进行浪漫主义创作,主要人物有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

(2)海德堡派的功绩主要在于对德国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成就中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 “湖畔派”(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代表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他们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是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4. “东方叙事诗”(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经东方故事为体裁的组诗——《东方叙事诗》。

(2)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因此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5. “拜伦式英雄”(1)拜伦式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

(2)他们热情勇敢、意志坚强、傲慢孤独,但由于以个人主义来反抗,最终都以失败与死亡而告终。

6. “美丑对照原则”(1)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出于他的法国浪漫主义宣言书《〈克伦威尔〉序言》。

(2)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7. 多余人多余人是指俄国贵族革命时期(1825~1861)所塑造的一种典型。

他们具有以下特征:(1)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品格、气质远远高于贵族子弟。

(2)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苦闷、忧郁、彷徨。

(3)他们都希望改变现状,但不能与社会彻底决裂,不会与社会正面对抗,只能是社会的多余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席卷全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南欧和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增长。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它的功勋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情,以至于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

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

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

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

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二、文化风气十九世纪初期的整个文化风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盛行。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成为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三、自由主义思潮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

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19世纪前30年,法国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

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

它修正了卢梭的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

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

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

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

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

“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

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

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

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

费希特的自我论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

“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克服非我的障碍,和非我作斗争。

为浪漫主义文学所提倡的解放主观世界,表现自我打下了理论基础。

谢林(1775——1854)是德国古典哲学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他的“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物质到人类,都是“宇宙灵魂”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把一切自然之物都归结为精神,或者说,从自然追溯到精神。

比如,他把光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直观”,把重力看成是绝对精神的“向外直观”。

“自然哲学”使谢林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因为浪漫主义正是赋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以精神和生命。

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崇拜,谢林的自然哲学是思想源泉之一。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也有重要影响。

黑格尔的心灵的艺术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从绝对精神出发,他分析自然美和艺术美,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能涵盖一切,由心灵产生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他探讨艺术发展史,认为古典型艺术表现的精神是有限的,不自由,它必须让位于浪漫型艺术,因为浪漫型艺术表现的精神溢出物质,内容大于形式,发展更加自由。

这些学说和观点,为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意识和精神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

19世纪初期,一些先进思想家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开始思考人民贫困的原因,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方案,从而产生了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的空想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空想社会主义者通过社会试验、个人计划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是仅解放某一阶级)。

然而,他们所宣扬的天才论,崇尚个人品德和才能,改革社会的愿望,建立理想社会的憧憬,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世纪初期,欧洲音乐出现了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派别,它和哲学、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应和,又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贝多芬(1770——1827)是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开浪漫音乐先河的音乐巨人,从写作《英雄》之后,他的交响乐比较接近浪漫主义风格,带有明显的抒情性,甚或幻想式的,具有浪漫气息。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被称为“歌曲大王”,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诗作为歌词,写作了600多首抒情歌曲。

歌曲从自我感受出发,表现个人幻想的生活感情。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浪漫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以抒情为主,表现自己的内在感觉和心理变化。

七、浪漫画派在美术方面,19世纪20年代,法国出现了浪漫主义画派。

18世纪末,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几乎统治了整个画坛,成为因循守旧的官方的学院派绘画艺术。

浪漫主义绘画是在反抗古典画派的论争中兴起的。

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否定,继承感伤主义、哥特式小说的传统。

八、文学上的传承尽管启蒙主义文学的精神是反古典主义的,但它反得极不彻底,有时启蒙作者还或多或少地信奉古典主义,如伏尔泰、歌德。

所以古典主义文学在十八世纪仍然很盛行。

彻底摧毁古典主义的任务最后是由浪漫主义来完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地斗争,有时甚至是短兵相接。

雨果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是浪漫主义最后打败古典主义的标志。

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它深远的文学基础,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的色彩,感伤主义文学(包括卢梭作品和歌德青年时代小说)注重抒情,注意人物内心和感情世界刻画,重视对大自然的描写等特点。

英国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盛行)离奇的情节和神秘色彩,都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丰富的养料。

属于青年的浪漫主义运动一个有趣现象是浪漫主义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后的一二十年间(1795——1820年间),都是25岁,或25岁左右,正是他们生气勃勃,充满反抗意识,充满生命激情,创造出代表作品的时期,从中可以说明,充满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是属于年轻一代的。

二、浪漫主义文学一般特征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它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都充满了浪漫因素。

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1789——1830)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

人们对浪漫主义特点的理解各式各样,共同特征有5点。

1.描绘和歌颂理想,推崇想象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之一。

浪漫主义者对现实强烈不满,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陶醉于理想,以他们的理想世界来批判现实世界。

乔治·桑致福楼拜:“你有能力描绘你所见的很好,而我描绘人类所希望的。

”理想来自想象,浪漫主义作品任凭幻想驰骋,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充满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和神话色彩。

华兹华斯:“在选择情节时,可以加上想象的色彩。

”雪莱:“在通常情况下,诗可以解释为想象的表现。

”强调主观,崇尚自我,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

继承卢梭唯情论的特点,反对古典主义压制情感、崇尚理性的戒条。

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描述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塑造形象。

2.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拜伦说:“诗的热情是诗的食粮,燃料,它本身就是主观感情的表现。

”华兹华斯在1800年致友人信说,诗描写的对象是人的本性,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浪漫主义作家经常采用的文学形式是抒情诗,他们最大的成功也是这方面。

即使是叙事诗、戏剧、小说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在浪漫主义作品中,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退居次要地位。

浪漫主义作品的人物都与现实社会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

在这种对立中,他们蔑视和否定社会现实,追求个性的绝对自由。

他们常常是一些具有叛逆性格的天才人物,个人反抗的英雄。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但他们往往也是高居于人民之上的个人主义者。

3.鲜明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

《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

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

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

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

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