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一)德国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1、施莱格尔兄弟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概况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1)华兹华斯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自然;儿童、童心、童趣;人的孤独感;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19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德国文学术语解释耶拿派: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英国文学术语解释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抒情歌谣集。
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
代表作《古舟子咏》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世纪浪漫主义

3.民主旳象征
主题:自我、发明、民主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 (1819—1891)当过银行 职员、农业工人、教师和捕 鲸船上旳水手等。其小说以 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国风情闻 名,后来旳作品具有哲理深 度和象征意义,主题比较严 厉。他旳后期作品大多体现 锋利旳社会问题。
长篇小说《白鲸》
《草叶集》
出版于1855年,收入 诗歌14首;今后不断增 长新诗再版,至第九版 增至诗歌400首。诗集取 “草叶”为名,象征自 发旳生命力与发展;也 象征着民主理想,和广 大一般人民旳日常与神 圣。
惠特曼 WALT WHITMAN
惠特曼:美国民族诗人, 代表作:《草叶集》
草叶
1.生命力旳象征 2.发展旳象征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拜伦(1788——1824) 生于贵族家庭,成年后世袭 英国上议院议员席位。著有 长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 《堂璜》等。其诗具有强烈 旳对抗意识和深沉忧郁且挖 苦犀利旳风格。因受到统治 阶级排斥而离开英国,后参 加希腊解放斗争牺牲。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雪莱((1792—1822) 与拜伦齐名。著有长诗 《麦 布女王》(1813)《伊斯兰 旳起义》(1817)等。诗剧 《解放了旳普罗米修斯》 (1819)塑造了一种不屈不 挠旳斗士形象,歌颂革命。 其诗《西风颂》《致云雀》 等预言美妙世界必将来临。
法 国浪漫主义文学:
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 旳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后者具 有民主倾向。
夏多布里昂旳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阿达 拉》、《勒内》;
斯塔尔夫人旳文艺批评专著《论文学》、 《德意志论》是法国浪漫主义最早旳理论 著作;
缪塞在小说《一种世纪儿旳忏悔》中塑造 了一种“世纪病”形象沃达夫。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因该派中的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小城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
耶拿派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耶拿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诗人诺瓦利斯。
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又称为德国后期浪漫派。
其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主要功绩是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
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英国西北部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
“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
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绝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法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勒内和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是“世纪病”形象的著名代表。
拜伦一、生平与创作(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
(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1807年,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流行
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 诗歌主要表现大自然与宗法农村生活,名篇有 《丁登寺》、《不朽颂》、《孤独的收割女》、 《序曲》等。
华 兹 华 斯 故 乡
华兹华斯故居
§ 柯勒律治(1772-1834)
• 诗歌喜用异国题材与怪 诞情节,擅长渲染奇幻神 秘的浪漫气氛,语言绚丽 而富于音乐性; • 代表作是《古舟子咏》。 §骚塞(1774—1843) • “湖畔派”三诗人之一。
§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 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
• 著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
的理论著作《论文学》 与
《论德国》;
• 小说《黛尔芬》和《柯丽
娜》写女性不美满的的婚
斯塔尔夫人画像
姻和戏剧性经历,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探 讨妇女问题的作品。
§贝朗瑞(1780-1857)
•
是杰出的“歌谣诗人”;
浪漫主义绘画(透纳 英国)
•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第一代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是“湖畔派”诗 人。 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
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 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 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 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时代的“纯 朴”,以此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湖 区 风 光
• 雪莱的名作还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
《西风颂》、《云》、《致云雀》等。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第四,偏重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他们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艺术特点: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倡导想象。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德国浪漫主义特点:复古倾向、唯心主义、宗教主义、神秘色彩、悲观情调、重视民间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
第二阶段: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第一个十年是浪漫主义的初期,以“湖畔派”诗人为代表。
他们真正开创了浪漫主义潮流。
这三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阶段:从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这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
耶拿派【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与奠基人是施莱格尔兄弟。
他们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扬浪漫主义的理论主张,首先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名称,创立了“耶拿派”诗论。
他们宣称只有浪漫主义的诗才是“无限的和自由的”,否定一切客观规律和法则,主张打破文艺中的一切界限,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鼓吹文学与宗教结合。
他们把诗人的主观作用强调到了超越客观现实的地步。
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充满了神秘虚幻和恐怖怪诞的色彩。
最有代表性的是诺瓦里斯的《夜的颂歌》。
海德堡派(海德尔堡派)【名】:1805年,一批年轻的、志同道合的德国作家在海德尔堡创办刊物《隐士报》,并发表理论主张和文学作品,由此形成一个新的文学团体,史称“海德尔堡派”,又称后期浪漫派。
19C浪漫主义-概述

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其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它震撼了整个欧洲。
许多国家都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但是,在随后的保卫革命成果和反复辟的斗争中,曾经出现过十分复杂的形势,经历了长期的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当时,革命后的法国面对俄、普、奥等各封建列强结成的“神圣同盟”的疯狂反扑。
拿破仑与列强之间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成掠夺性的战争。
随后,波旁王朝复辟。
……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动荡、混乱和充满暴力的局面,完全不是人们所期望的。
18世纪启蒙思想家预言的那个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出现,资产阶级的丑恶一面也暴露无遗。
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社会各阶层普遍感到失望。
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当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
他们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高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这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了影响。
另外,在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流传开来。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
他们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思想。
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以往的文学也为浪漫主义的出现做了准备。
如英国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返回自然的主张等,都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大作用。
~的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各国用拉 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 即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后来浪漫主义运动 开始奉这些富于幻想、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为 典范。首先提出的是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中探讨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认为浪漫主义,即 感伤的诗,是“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或者说“理想的表 现”。
1、 历史背景
•
A、 英国工业革命:一方面使人对自身的创造力有了 认识,自信精神,人的解放。一方面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 人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岁月。 B、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一 方面是启蒙理想的破灭,普遍的失望情绪。一方面是拿破 仑的功勋,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
2、社会思潮
• 浪漫主义者崇拜三个对象: • 1、对情感的崇拜和梦幻世界的爱好; • 在华兹华斯看来,“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目的是在真理,这种真理不是以外在证据做依靠,而是凭借热情 深入人心。” • 拜伦说得更为激烈:“难道热情不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 吗?。。。。。。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 另一些作家则把梦幻看作解脱平庸的日常经验的束缚,进入被理性压 抑的黑暗的幻觉世界的通道。
1、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 2)德国中期浪漫派(1805年后) • 主要代表是阿尔尼姆、布伦塔诺、艾沁多尔夫、格林兄弟等。中 期浪漫派注重发掘民间文化遗产,搜集中世纪以来的民歌和民间传说, 经过加工改写后整理出版,重要作品有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的民 歌集《儿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格林兄弟不仅发现了德 国文学中很多重要的文献,比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而且加工整 理出版了举世闻名的《格林童话集》。这时期成就最大的是诗人艾沁 多尔夫。他的诗歌颂大自然,质朴、明朗、乐观,据有民歌风格,没 有早期浪漫派那种朦胧、阴暗、神秘的情调。他的一些抒情诗经作曲 家门德尔松谱曲后,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阿尔弗雷·德·维尼
(Alfred de Vigny,1797-1863) 法国浪漫派诗人、小说家、戏 剧家。 1826年,维尼发表了历史小说 《散-马尔斯》获得了成功。 1835年发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说 集《军人的荣辱》。 1837年,维尼发表了小说《达 夫内》(改编自斯泰洛),并 陆续写出几首著名的长诗。最 为著名的是《狼之死》(1838 年完成)。
2
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过程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和创作方法古已有之。 作为特定的文学思潮,最早产生于英国和德国。德国 浪漫派和英国湖畔派。 法国的加入,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的创作影响, 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第一个浪潮。 第二个浪潮以拜伦的创作开始,有雪莱、济慈、拉马 丁、维尼、霍夫曼等。 第三个浪潮发生1827-48,以雨果为代表,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动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发展,美 国也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
11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早期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谛》(1802) 中的中篇小说《勒内》塑了一个“世纪儿”形象,《阿达拉》讲述了 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斯达尔夫人在理论上颇有建树,《论 文学》和《论德国》对不同时代和民族文学进行了比较,她在文学创 作中也取得了成就。这一时期还有重要诗人拉马丁和维尼。 后期文学以雨果为代表取得了丰硕成果。女作家乔治·桑(1802- 1876)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小说,缪塞(1810-1857)写过诗歌 作品,其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刻划了一个典型的 “世纪儿”形象。大仲马写了大量历史小说,对于后世的通俗小说产 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共同把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推向高峰。
21
茹科夫斯基
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基·茹科 夫斯基1783-1852) 1797年发表第一篇诗歌《五月 的早晨》(Майское утро)。 1812年参加卫国战争,写了充 满爱国主义激情的颂诗《俄国 军营中的歌手使他一举成名。 茹科夫斯基是俄罗斯第一个真 正的抒情诗人,是普希金的导 师和先驱之一,别林斯基说: “没有茹科夫斯基就没有普希 金”。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概述 华滋华斯 拜 伦 雨 果 大仲马 凡尔纳 惠特曼 麦尔维尔
1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
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 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急剧转化为资本主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各国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思想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以往的文学传统,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创作的影响。
17
缪塞
阿尔弗莱·德 缪塞 缪塞(Alfred de Musset,1810— 阿尔弗莱 德·缪塞 , 185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出身贵族。早期受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社。缪塞的诗热情洋溢, 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更注重诗句的 形式美,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他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 十四岁开始写诗,18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西班 牙和意大利故事》19岁的缪塞崭露头角。 1833年,长诗《罗拉》问世1835至1841年写成 “四夜组诗”,抒发诗人失去爱情的复杂而丰富 的感情,带有悲观色彩。 他最著名的抒情诗是《四夜》,即《五月之夜》、 《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和《十月之夜》。 文学史家们都把它们统称为“四夜组诗”。 。 1836年完成代表作自传性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 的忏悔》,描写作者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 纠葛,反映19世纪30年代法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 想危机。
6
波西·比希·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 出身于贵族世家,却信仰无神论 (《论无神论的必然性》),充满叛 逆精神。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 (Queen Mab 1813)。 《伊斯兰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 1817)描写革命与专制的斗争。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Unbound,1820- 1819)不仅描绘了一个反抗暴君的 斗士,还预言了革命的到来。恩格斯 称其是“天才预言家”。
13
斯达尔夫人
(Madame de Stael)原名安 娜·路易思·日尔曼 妮·奈凯尔。法国浪 漫主义女作家,文 学批评家。写小说、 悲剧、散文。
14
乔治·桑 乔治 桑(George Sand) )
1804~1876)法国女小 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 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 原名阿曼蒂娜-欧萝尔- 露茜·杜班(AmandineAurore-Lucile Dupin), 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 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 主义文学的先驱。
12
夏多布里昂 (1768~1848)
法文名: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英文名: 英文名:夏多布里昂 Chateaubriand 1802年,包括《阿达拉》和 《勒内》在内的《基督教真谛》 全文发表 1814年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 王室》 七月革命后结束政治生涯,自 此闭门写作6卷巨著《墓中回忆 录》
5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先驱者: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 《苏格兰方言诗集》(1786)、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天真之歌》(1783)和《经验 之歌》(1794)。 开创者:湖畔派三诗人华滋华斯Wordsworth, William 、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 -1834)《古舟子咏》、骚塞(Robert Southey 1774-1842)《书斋咏怀》。(反对法国革命,寄情 山水。 高潮时期,拜伦和雪莱。另外有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抒情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等。
23
莱蒙托夫(1814~1841)
Lermontov,Mikhail Yurievich Михаил Юри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俄罗斯帝国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重 要代表。 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 列克》,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创作剧本 《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 会对抗的悲剧人物。 长篇诗歌《童僧》和《恶魔》塑造了叛 逆英雄形象。他创作的描写自然的抒情 诗非常优美。 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 世。莱蒙托夫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 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俄国上流 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
3
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特征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 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抨 击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度的种种罪恶。 酷爱描写中世纪或民族、 民间的历史文化。 高举回归自然旗帜,偏重 于描写自然风光,包括淳 朴的民风民民俗。
4
浪漫主义艺术特点
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 发,具有强调的主观抒 情性。 探索、创新各种艺术形 式和艺术手法,加强语 言的表现力。 惯用夸张和对比的艺术 手法,突出美丑对照, 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大多创作表现出忧郁感 伤的情调。
25
东欧浪漫主义文学
东欧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展起 来的。 波兰作家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 1798 -1855)的《先人祭》(第三部,1823- 1830)和长诗《塔杜施先生》(1830)都塑 造了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形象。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23-1849)在诗歌创 作中号召人民起来为自由解放而战。
18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
俄国1812的卫国战争和1825的十二月党人起 义对浪漫主义文学很有影响。其文学宣扬民主 自由思想,具有战斗性。 茹科夫斯基(1783-1852)是第一个抒情诗 人,《俄国军营的歌手》表现了爱国热情。 雷列耶夫(1795-1826)是十二月党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致宠臣》和《沉思》。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 莱蒙托夫(1814-1841)影响很大。
22
雷列耶夫 十二月党人( 十二月党人( Decembrist)诗人 )
俄国诗人。生于巴托沃地方的地主家庭。 在军事学院学习时曾受拉季舍夫和法国启 蒙学派思想的影响。1812年参加反拿破 仑的战争,并远征国外。回国后因憎恨野 蛮的俄国军队制度,退伍还乡。1820年 准备重新参加社会活动,迁居彼得堡,被 选为刑事法庭陪审员,以公正闻名。 1823年任俄国的大企业“俄美公司”经 理。同年加入十二月党人团体北社,成为 激进派领袖,促进北社和南社合并,积极 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判绞刑,1826 年死于彼得堡要塞。 他是十二月党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者。 1820年发表《致宠臣》一诗,影射沙皇 亲信阿拉克切耶夫,称他为“专制统治下 的奸诈谄媚者”,社会为之震惊。
10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为“耶拿派”,具有唯心主 义和宗教色彩。理论家施莱格尔 兄弟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 阐明了浪漫主义主张,代表诗人 诺瓦里斯(1773-1853)代表 作品是《夜的颂歌》(1800) 后期1805年形成的“海德尔堡 派”致力于民歌的收集,代表是 布仑塔诺和阿尔尼姆,格林兄弟 (GrimmJacob和 GrimmWilhelm)的《儿童与家 庭童话集》具有世界影响。其他 重要作家有霍夫曼 E.T.A.Hoffmann和沙米索。
19
法军进攻俄国路线
20
十二月党人起义
12月14日晨,由十二月党人军官带 领的近卫军团体按照计划开进彼得 堡的枢密院广场,在彼得一世的纪 念像下近卫军排列好战斗方阵,到 下午起义军人数增至3000余人,周 围还有2万余名拥护起义的老百姓。 然而尼古拉一世早有防备,他在12 月14日凌晨就紧急召开国务会议宣 布继位,又命令枢密院议员向他们 举行效忠宣誓。然后又派出大量的 军队将枢密院广场层层包围,在尼 古拉一世数次下令开炮之后,广场 上响起了激烈的炮声、枪声、人喊 和马嘶声,起义最终被镇压,被打 死的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共计127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