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生活》前言和第一框-体味文化
文化生活第一课, 体味文化,1.1.1

• 2.下列对于文化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 ①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 • 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③ 文化是与自然界同时产生的 • ④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 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 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 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 土气息。这说明 A.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 境 •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 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实质:社会精神力量。
3、文化力量的影响
(1)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考点: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 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 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4. “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 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 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 B.物质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是分开的, 两者互不影响 •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 5..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 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文化“万花筒”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2)文化的特征(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精品PPT课件

(二)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 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促进作用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阻碍作用
三、能力提升,迁移运用。 (一)单选题。
文化是一种_____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 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的成长历 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的历史中。
材料二:海尔是中国的骄傲,是企业界学习的典范。海尔集团成功 的秘诀,则在于海尔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海尔文化。如今,海尔 文化已经融入到海尔集团的运营管理中,使海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竞争大环境中,仍能充满活力地快速发展。
毛泽东思想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夺取中 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 导,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长远的指导作用。
2.文化的内涵(重点、难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的文化素 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
山。据此回答:
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
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A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化生活》1.1.1 体味文化

无数江河子嗣的内心引起了巨大的回响和波澜。
阅读以下材料: 1〉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指出:加强和改 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的中国特色 反动的、腐朽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 的、没落的文 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化会把人们引 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向歧途 的出版物。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一首李太白《静夜思》不知引来多少华
夏游子回望乡关,报效祖国。
一阕《广陵散》琴曲,一腔《正气歌》豪情,一 段《梁祝》倾诉,一片《离骚》忧思——诗辞歌赋, 丝竹管弦,所有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传递着 一个东方民族的侠骨柔情和勇敢担当。正是这铁骨
铮铮的方块汉字,筑起了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正
知识结构
具 发展:文化无时不在(纵向) 有 普 文化“万花筒”范围:文化无处不在(横向) 遍 性 比较:文化各具特色(特殊性)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什么
特 点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作用: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回放
(2007年高考文综试题,山东卷)2007年中央“—号 文件”强调,要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 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题。 表1 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状况比较
文化是什么
1.(从含义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和产品. 意识形态性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文化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有的放矢1.知识方面识记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认知探究——夯实基础,探究提高【基础认知】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
既包括,又包括。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3、广义的文化是指,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是指。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的“文化”概念。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2)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如文字作品、音乐、舞蹈、美术作品等。
(3)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4)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
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它包括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四、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五、达标检测——勤学苦练,游刃有余1.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种庄稼、盖房舍,这是我们的物质财富。
在种庄稼、盖房舍的过程中,产生了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在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多书籍和音乐、绘画等,这更是我们的财富。
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

中国女排精神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 P04
情景导入
情景分析
情景回归
情景提升
【情景分析】二、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
(2)从文化作用的表现看,文化的力量 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 P04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 P04
体味文化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 P04
情景导入
情景分析
情景回归
情景提升
【情景导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化的盛宴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 P04
情景导入
情景分析
情景回归
情景提升
【情景分析】一、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特点 (4)文化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学习提示
文化虽然是精神现象,但要通过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才 能得以表现和传承,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 写道:文化是什么? 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 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 折断,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 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 讨论:课本P7两则漫画中,谁更有“文化”? 还是霸道地推人?
首先语言不许用了,音乐不许演奏,服饰不许穿戴,民俗礼 节统统禁止,寺庙、塔也毁掉,连所有的瓦片也都敲碎,最 后党项族找不到可以使之凝聚到一起的文化了,这个民族也 从此消失了。
1.1体味文化(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二年级的政治课堂上,我作为特级教师,结合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以“体味文化”为主题的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味文化,提高思辨能力。
4. 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将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2. 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注家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掌握文化对个人及民族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课后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优秀文化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ຫໍສະໝຸດ 三、教学策略(一)情景创设
1. 结合时事热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深入理解文化知识。
2.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风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 创设互动式情景,如文化主题沙龙、模拟联合国会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文化生活1.1同步课件体味文化 (新人教必修3)

*文化是什么
掌握文化含义,应注意以下三点 (1)人类特有 人类实践的产物
(2)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实 践中培养出来的 P7 漫画 (3)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练习2:
• • • • • • •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3 4 5 6 7 1)西双版纳植物王国 2)黄山自然风光 3)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乡镇企业 10)军队
• 思考讨论材料3和4说说文化会给社
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 参考结论:
•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和社 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 反动的、腐朽的、没落的文化则对个 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 用.
辨别以下观点:
• 1)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2)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 的影响 • 3)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 4)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和社 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框 体味文化
讨论:
• 1、从地点上看,这几幅图片有 何特点? • 2、从时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 何特点?
云南沧源新时期时代太阳神巫祝岩画,画中 间手持弓箭的是太阳神,旁边头戴长羽冠饰、 手举弓箭的当为对着太阳祭祀舞蹈的巫祝。
课 室 文 化
芭蕾舞
杂技 合唱
变脸
巡逻兵飞行表演队
雅尔音乐会
个人成长的 催化剂
• 3〉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 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 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 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 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她必将成 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 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什么
一 文 化 与 生 活
为什么
二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怎么看
三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精 神
怎么办
四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横向
纵向
静态
共性
动态
个性
1.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 2.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3.把握的文化核心价值 4.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四 、 文 化 的 特 点
2.文化是一种素养
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通 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 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形成
3.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书本,形式是物 质的,但内容是精神的,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寺 庙,形式是物质的,但是表现的是一种宗教信仰。
二、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无时不在(时间)
无处不在 (空间)
体 味 文 化 节
三、文化的含义(内涵和外延)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四、文化的特点
2.文化是一种素养 3.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离不开物质载体
五、文化的力量
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社区文化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班级文化
“小资”
所谓小资,意味着不很拮据但也不豪奢。小资大 多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职业,比如经理、业务员、制作 人、技术专家和办公室职员等,当然自由撰稿人、 SOHO一族、广告文案、DJ或者摄影师那更是小资的职 业了。 小资并不拥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似乎是微不足 道的普通人,但对一般劳动者来说,他们又是成功者 的象征:他们衣着整洁,表情冷漠,举止高雅,稳定 的收入使他们衣食无忧,自信又仿佛有什么压抑。
②载体有:艺术品、历史文物、书 籍、光盘、互联网等
五、文化的力量
注意:文化的转化性 文化的两重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具有阻碍和推动作用
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 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 途。(举例论证) 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 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举例论证)思考《共产党宣言》的所起的作用
愤青,难以名状的文化现象
90年代初,作家梁晓声曾豪迈地自道:我是愤青。 十多年后,曾以褒义色彩为主的“愤青”一词,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以近年来“愤青”一词出现频率最高的BBS领域的一般情形看,“愤青”多 是些令人退避三舍的二杆子,极端的愤青言辞诸如“杀光日本人!”、 “轰炸扔颗原子弹!”等也都俯拾皆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言论,也使 这个群体获得了“粪青”的恶名。 这一群体形象的另一特征是,几乎无一例外地以爱国的名义行走于网 络江湖,他们对“小资”一向不屑,甚至决不留情,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 用向赵薇头上泼大粪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立场。 愤青对小资不屑,对满嘴“我靠!”、“哇塞!”的玩世不恭的无厘 头,则视之为令人憎恨的“垃圾”。 网络江湖呈现的这一文化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至 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对于“愤青现象”深为厌恶有之,恐惧也有之, 无所谓也有之。但“愤青”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确是个富有深长意味的 考察对象。
理解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
C
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一、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二、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无时不在(时间)
无处不在 (空间)
体 味 文 化 节
三、文化的含义(内涵和外延)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四、文化的特点
2.文化是一种素养 3.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离不开物质载体
五、文化的力量
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图腾文化
图腾(totem)系印地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 民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它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祖先, 保护神等),相信它们不会伤害自己,并且能保佑自己,更可获得它们 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 保护者和象征(如龙、虎、熊、狼、鹰、鹿等)。 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图腾文化是为人类 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 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 标志、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化、图腾艺术、图 腾建筑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图腾既是一种 徽号,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或团体都以某种动物作为图腾象征,从而衍 生出其文化内涵。如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古罗马帝国的族徽为 双首鹰、德国的国家象征为独首鹰、俄国也采用古罗马帝国的双首鹰表 示其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它的另一个非正式象征是北极熊,,法国 是雄鸡、丹麦是象、波斯为猫、加拿大是海獭、澳大利亚是袋鼠等等。
文化的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
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 化”,具体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 化”,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4-115) 它是以马、毛、邓、三为指导思想,培养 “四有”新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3)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9)乡镇企业 (10)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1)(2)(3)(4)(5) B、(6)(7)(8)(9)(10) C、(3)(4)(5)(6)(7) D、(3)(5)(7)(9)(10)
校园文化
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一、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 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 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 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 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 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西方 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 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 “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答案:(2) (3)(5)(6)(7)
图腾牛
这尊敬塑在神农殿内神农宝坐上的是华夏始祖— —炎帝神农氏.坐像三米,庄严、肃穆、慈祥、手把神 草,目视前方。左边为女儿精卫鸟,右面为他的图腾 神牛。牛作为神农的图腾,为神农崇拜。他为神农创 立原始农耕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应为华夏子孙所 敬重。牛性情温顺,性格倔强,兢兢业业,勤劳,勇 敢,力大有耐力。它在原始农耕历史创立过程中,是 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原始文明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标志,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也是中华民族不 屈不挠、勤劳勇敢的象征。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高 中 《 思 想 政 治 》
必修课程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选修课程
经济学常识
为什么要开设 《文化生活》课程?
第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文化竞争的需要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第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化生活》教材介绍 教材的层次结构 单元 4 课题 10 框题 20 目题 60
“课桌文化”
透视中学生课桌文化现象 “课桌文化” 早已成为校园一景。虽然学业繁重,但学生们 的“创作热情”始终未减,他们在涂涂画画中 袒露内心的情绪。 多年前,有学生把《陋室铭》改为《课室 铭》,说什么“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 深,作弊则灵”,并流行开来,影响甚广;早 在十几年前,“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就喊得很 响,那是对应试教育的强烈反叛和无情嘲弄。
②过程(动态):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 区别 文明
与“自然”相对 重点强调“化” 的过程
有积极的,也有果
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2)狭义的“文化”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文化生活中所讲文化的含义
单元题下有序言,告诉学生 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 义。每个单元设有2-3课。
课题下设导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课题也帮学生明了本课所要讲 述的主题。每一课设2个框题。 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 的内容。每一框题下设 3个目题。 目题是构成课文的基 本单位,又是学习过 程的基本环节。
《文化生活》整体结构
敬 告 : 危 险 动 作 , 切 勿 模 仿 !
网络文化
二、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穆斯林文化
斗牛文化
好 莱 坞 文 化
三、文化的含义
(与“文明”概念相近) (1)广义的“文化” 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 成果的统称。(内涵)
文化的外延 ①形式(静态)
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 艺术的:(文学、音乐、建筑、绘画) 社会的:(制度、风俗习惯) 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 器用的:(生产、生活工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