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冰_内经_素问注_序_看_内经_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姜廷海:《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讲义之八

姜廷海:《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讲义之八前言经典中医《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被无数的前人后人所解读,究竟谁的解读更接近古人原意?谁的注解让读者更心领神会?中医江湖中,众说纷纭。
今日,跟随姜廷海老师的脚步,重新认识《黄帝内经》,从王冰序开始......原文: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意译:如果你能对《素问》下一番刻意研精的功夫,不仅能读懂它明确讲过的含意,还能探明体悟它隐藏的含意。
更能力透纸背找出它反面的含意。
如果你的认识和经典原意如合符契,那么你处治病人就会象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而游刃有余。
所以你往往是一出手病人就立刻有了很大好转,就象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你一样。
这样经常就有许多杰出的名医,他们的美好名声夸过几个世代,被人们永久传颂。
解说:上一句是在说学中医必须由经典入门,这一句是在说如果能对经典刻意钻研,体悟经典原意,就可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原文: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译文:比如周有秦越人,也就是有扁鹊之称的《难经》作者。
汉有淳于公,三国时有和曹操同时代的华佗和张仲景。
这些人都是深入研究过《素问》并且得其要领和妙道之人。
也都是命世奇杰。
原文: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意译:不管时代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不管出现什么样新的疾病谱,他们这些命世奇杰都能用《素问》的教导来解决一切新时代的新问题。
不仅大大地帮助了他们那个时代众多的民众。
还将这美好的技术传承下去,华叶递荣就是让徒弟和师父一样杰出,说他们是命世奇杰也毫无夸张,对他们来说也真是声实相副,而不是徒有虚名啊!解说:这里的“日新其用”就是经典中医的另一个学术宣言。
“用”是和“体”相对的一个概念,这里的意思是《素问》这本书为“体”,它对医学的指导作用为“用”“日新其用”就是不管经历了多长的岁月,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的疾病谱怎样出现,诸如扁鹊,张公华公之类的命世奇杰都能利用《素问》这本书中的不变的原则来解决所有新时代而出现的一切新问题。
王冰与《黄帝内经》

王冰与《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医的影响最为深远,尤其是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养生观和方法论,与中医学关系至为密切,唐代王冰的生平及其医学贡献王冰(约710~805年),自号启玄子,唐代中期著名医家,其自幼爱好摄生之道,酷爱医学,对道家学说有所研究,对医学的最大贡献是补注《从时代背景和师承关系看王冰道家思想的渊源王冰所处的唐代,学术思想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
由于唐王室极力倡导,崇老子学、习道教术,对唐代社会风气产生很大影响,而当过太仆令的王冰,自然不免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并影响其学术思想的形成。
王冰曾从孟诜习医,后又师事玄珠先生。
孟诜是位方外道家,其人少好医术炼丹,又跟从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撰有《补养方》三卷,《必效方》三卷。
王冰跟从孟诜学医,乃受其思想影响。
王冰后来又曾拜同朝玄珠先生为师,研习医道,自号启玄子。
玄珠先生生平不详。
而“玄珠”一词源于《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文选》刘峻《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玄珠,喻道也。
”王冰在“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开始了对《素问》一书进行整理和注释的工作。
郭、张皆无可考,但他们既为秘密传授,必有教派意味。
从王冰的学术渊源看,王冰在学医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老师们所信奉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从而使他的医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烙印。
从《素问》注文看道家思想对王冰的影响“清静无为”、“顺乎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老子认为,人应顺乎自然,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在养生上老子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具体表现为不溢其情,不淫其性,归真返朴,清静寡欲。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王冰将《素问》中论述养生、导引的篇目,移至篇首,作为全书的主导。
如在现已亡佚的全元起注《内经》中,《上古天真论篇》在第九卷,王冰将其移为首卷。
唐代名医王冰与《黄帝内经》,有何渊源?他对中医的贡献有多大?

唐代名医王冰与《黄帝内经》,有何渊源?他对中医的贡献有多大?在中医学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医家被后世所崇敬,而他们的医学观点和学术成就,也为后世学习中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必将被铭记在史册中。
而对于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可谓是中医界的丰碑,经典永流传。
在中医四大经典里,《黄帝内经》被称为四大经典之首,渊薮于黄帝岐伯,但要论《黄帝内经》的传承,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王冰,他一生痴迷于整理《黄帝内经》,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也许这位医家不及张仲景有名,但他的贡献却够资格载入史册。
王冰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一位仕途顺利的公职人员,最高做到从三品的太仆要职,因此又被称为“王太仆”。
那么,王冰为什么会痴迷于解释《黄帝内经》呢?主要还是因为王冰对于中医的热爱。
尤其是他在《素问》的序言里提到“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意外获得了一个《黄帝内经》流传的珍本,这让他开始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的整理和注释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首,但由于古代战乱频繁,很多文献古籍受到了影响,而当时王冰学习中医时,发现《黄帝内经》竟然是“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的局面,也就是说,基本上很难看到一本真正意义的《黄帝内经》,而当时的传本,都是面目全非的。
这也是王冰为什么痴迷于整理一本真正的《黄帝内经》的原因了。
而王冰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也在于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黄帝内经素问》的奥义得以晓畅,同时他在《黄帝内经》中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也就是后世医家所称的“运气七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
这也是古代中医学高难度的经典理论。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对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重视。
唐代名医王冰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是十分重视,他归纳概括为四类,第一类是“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第二类是“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第三类是“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第四类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他把疾病的病因病机分为因为气动和不因气动两类,每一类中又认为外感和内伤,这与医圣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理论不太一样,备受后世医家的推崇。
《内经选读》词义质疑

《说文解字》:“容,盛也。”那么,“盛”为何义呢?《周 礼·地官》:“共白盛之蜃。”汉代郑玄注:“盛,犹成也。”又 《考工记·匠人》:“白盛。”郑玄注:“盛之言成也。”那么, “平”为何义呢?《尔雅·释诂》:“平,成也。”《书·大禹 谟》:“地平天成。”唐代孔颖达疏:“平、成义同。”又《吕氏 春秋·有始》:“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汉代 高诱注:“平,成也。”可见,“容平”都有“成”义。《中华大 字典》:“熟,成也。”可知,“容平”即“成熟”之义,是同义 词连用。另外,从前后文来看,下文有“冬三月,此谓闭 藏。”可见,它与“秋三月,此谓容平”句式相同。“闭藏” 为同义词,“容平”也当为同义词。因此,“秋三月,此谓 容平”意为:秋季三个月,这是万物成熟的季节。
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 对所有疾病的转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记载: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可见,无论何种情 志的变化都会伤及相应的脏器。因此,保持良好的情 绪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由于贴敷法是一种特 殊的治疗方法,且于夏季施行,患者会感到陌生和疑 虑,我们应及时向病人讲解敷药的种类、治疗方法、注 意事项,以消除其疑虑。同时,由于该病病程长,又易 反复发作,患者会感到焦虑、恐慌,我们应及时了解患 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如谈心、宣 教等,并嘱其平时可进行下棋、读书、散步等有益活动。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嘱其对待病人要细心、耐 心,不要无故冲撞病人,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能愉 快地接受治疗。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王冰是其中的一位著名注解者。
以下是对王冰注解的简要介绍和分析:一、背景介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主要讲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王冰,生卒年代不详,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对《黄帝内经》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其注释被誉为“黄帝内经王冰注”。
二、注解特点王冰的注解在多个方面体现了他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造诣。
详尽全面: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内容非常详尽全面,他对原著进行了广泛的解释和阐述。
不仅对原著的每一段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对原著中提到的医学概念、病证、药物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帝内经》的内涵。
重视病机分析:王冰注解的一大特点是重视病机分析。
他认为,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深入了解疾病的内在病因和病理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因此,他在注解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机,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指导。
强调预防保健:在王冰的注解中,预防保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医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预防措施来保持人们的健康。
因此,他在注解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预防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预防保健知识。
三、评价与启示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贡献如下:促进了《黄帝内经》的传承与发展: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为后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医学知识,促进了这部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他的注解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料: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释,还结合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实践经验。
他的注解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彰显了中医的哲学思维: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注重对中医哲学的理解与应用,强调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等核心思想。
略谈我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的认识

付之执挤之流 , 而荐绅先生罕言之 。去圣 已远 , 其术 口昧 , 是 以文综 书的交待 , 其中有好多的“ 典” 在里面, 著者也借助于历代学者对这 纷错 , 义理混淆 … … 顷在嘉佑 中 , 仁宗 念圣祖之遗 事 , 将坠于地 , 部书所做 的研究 , 并在其研 究的基础上得 出 自己的结论 , 这个 源流 乃诏通知其学者 , 俾之是正 , 臣等承乏典校 , 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 中 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入 的研究。 当后人用 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古人 外, 裒集众本 , 浸寻其义 , 正气讹舛 , 十得其三 四, 余不能具 。窃谓未 著书 、 古人校书的功夫时 , 会在学习中受 到极大的启发。 谈 到此感受 足 以称 明诏 , 副圣意 , 而又采汉唐 书录古医经之存世 者 , 得数十家 , 颇多 , 王冰潜心研究《 素问》 达1 2 年之久 , 经过分 门别类 , 迁 移补 缺, 述而考正焉 。 贯穿错综 , 磅礴会通 。 或端本以寻支 , 或沂流而讨 源 , 丁 阐明奥义 , 删繁存要以及前后 调整篇卷 等整理研究工作 。王冰序 中 其可知 , 次 以旧 目。正谬误者六千余 字 , 增注义者二千余 条。一言去 所言 , 凡是所加 的字 , 都是用朱 书其 文 , 使得古今分 开 , 让后人 在学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

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1)释缚脱艰: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
释、脱都是解脱之义。
缚,指疾病的缠缚。
艰,艰困。
此指疾病之困厄。
全真导气:保全真精,通导元气。
2)黎元:犹“黎民”。
百姓。
《书•尧典》蔡傅:“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
”元,即元元,谓百姓。
《汉书•光武纪》顔注:“元元,谓黎庶也。
”仁寿。
语本《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3)羸劣:犹“羸瘠”。
身体瘦弱多病。
4)三圣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学说。
5)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二世孙。
序《尚书》:为《尚书》作序。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载西周前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的文献汇编。
《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传。
其书东汉时已亡佚。
至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五九篇。
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传”。
以下引文见今本《尚书序》。
6)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注:“皆古书名。
”坟,大也。
三皇言大道,故称三坟。
7)年移代革:年代推移,朝代变革。
革,更改。
8)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
亦指适当之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
”《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葛洪《抱朴子•勤求》:“传非其人,戒在天罚。
”9)师氏: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
10)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又:“《黄帝素问》八卷。
(全元越〈起〉注)。
”案: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
11)趣深:含意深远。
12)候:征候。
此指阴阳变化的征兆。
13)由:原因。
14)“不谋”二句:意谓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自然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就符合。
遐迩:远近。
幽明:指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
契:符合。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1. 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源头。
王冰是宋代医学家,他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解和解释,为后世学者理解和研究《黄帝内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王冰注解》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探讨王冰注解的意义和特点,最后分析王冰注解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和贡献。
2. 《黄帝内经》的背景和重要性《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包括了医学理论、诊断治疗方法、养生保健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作者传说是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的源头,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为后世的医学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3. 王冰注解的意义和特点王冰是宋代的医学家,他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解和解释,为后世的学者理解和研究《黄帝内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冰注解的意义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对原文的解读和阐释王冰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解读和阐释,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清晰易懂。
他对经典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
3.2 补充和扩展王冰在注解中不仅对原文进行解释,还补充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他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和研究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案例,使得阅读《黄帝内经》更加全面和深入。
3.3 修订和整理王冰对《黄帝内经》进行了修订和整理,使得原本散乱的内容得到了系统的整合和归纳。
他对原文进行了删减和修改,使得整个经典更加连贯和易读。
4. 王冰注解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和贡献王冰注解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传承和弘扬王冰注解的出版和传播,使得《黄帝内经》的内容得以传承和弘扬。
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解读,将《黄帝内经》的精髓传递给后世的医学家和学者,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哭闹不休,食少,口中奶臭味,腹部膨隆,便干,矢气臭。
舌淡红苔稍厚,脉数。
曹老师诊为脾胃不和,乳食积滞。
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方选成药保和丸。
温糖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3g 。
按语:儿科素称哑科,因小儿无法确切描述发病情况,更要求医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脾胃运化功能尤易受损,其不知饥饱,常常加重脾胃的负担,损伤脾胃。
乳食所伤,胃气呆滞,而致浊气不降,故腹膨隆,便干,矢气味臭;浊气上逆,故呃逆,口中味臭。
经云:胃不和则夜卧不安。
食滞于胃,气机受扰,故患儿少寐,哭闹不休。
治以保和丸,其中神曲、山楂、麦芽化乳消积,陈皮、莱菔子行气导滞,茯苓健脾,连翘清郁热。
本方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因药性平稳,故名/保和0。
4 少阳热结王某,男,53岁,1998年4月5日就诊。
该患上感一周,曾用大量抗生素,现仍有低热,兼见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夜卧难寐,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暗红苔黄燥,脉弦数。
曹老师一见即曰:/此大柴胡汤证也。
0即疏方:柴胡、黄苓、白芍各15g,大黄10g,枳实、半夏各15g,加姜枣3剂水煎服。
该患服1剂药后即行大便,当夜遂得安眠。
其热亦不复发。
按语:此例为外感后致少寐者。
伤寒日久,邪热内结,枢机不利。
邪居于半表半里,使阴阳不调故夜卧难寐。
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同病,交通阴阳,使阳入阴,营卫交而魂魄藏,故可高枕安卧矣。
方中柴胡、黄苓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下热结,半夏和中,芍药、姜、枣缓急敛阴。
由病机观之,此方实治失眠少寐之良剂,惜人多不察,曹老师临床常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圆机活法,巧妙非常,容日后陆续录出,以供大家参考。
医籍探析从王冰53内经#素问注4序6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苏春梅(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5内经6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5内经6研究是经典文献研究,与其他经典文献一样出现歧义注释现象是正常的,而在众多的原因中我们不要忘记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素问;王冰;歧义注释中图分类号:R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4)06-0050-03收稿日期:2004-09-27作者简介:苏春梅,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1 5内经6研究出现歧义注释是历史和现实都存在的现象5内经6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
当然对5内经6产生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见解,对它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虽然对它的真实性仍有怀疑,甚至有人认为5内经6只不过是一部伪书。
但5内经6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言必5内经60,/法必圣典0已是不争的事实。
数千年来,中医学研究5内经6的努力一直也没有停止。
研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医理论述的,也有从文理论述的,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50#AC MP 1December,2004,Vol 132,No 165内经6研究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令人关注的。
众多医家学者倾力研究5内经6,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达成了许多共识。
但不可否认,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些是至今难以解决的。
关于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很多人有过分析,有过论证。
本文要讨论的是从王冰5内经素问注序6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对于5内经6成书的年代人们一般认为是在秦汉之际,而由于辗转传抄,5内经6文本已十分紊乱,经唐代医家王冰整理,成为后世通行本,至今人们多是以此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根据。
王冰对5内经6整理、流传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绝不可埋没他的功绩。
但是细看王冰的5黄帝内经素问注序6,我们就会发现5内经6的歧义注释与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分不开,至少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2王冰整理5素问6是为了方便后学从王冰的5序6中我们知道,王冰20岁即学医,并尊奉和研究/真经0)))5内经6,说明5内经6的地位在王冰时代已是十分重要的。
但当时流传的文本错误较多,/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拨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0可见问题是较多的。
毫无疑问,由于5内经6经过多人传抄,一定会存在改变5内经6原貌的问题,与原文相比,也许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有多种传本流行,那么它的负面影响也会不小。
医学是实践性的科学,要求论述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而当时传本的这种情况确实是不尽如人意的。
/重5合经6而冠5针服6,并5方宜6而为5咳篇6;隔5虚实6而为5逆从6,合5经络6而为5论要6,节5皮部6而为5经络6,退5至教6以5先针6。
0这是手抄本的缺点,有些也是传抄者有意为之的。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0可见王冰虽然对5内经6的评价甚高,但对当时流行的传本是较有意见的。
正由于王冰对现行传本不满才/精勤博访0,并最终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更幸运的是得到了/先师张公秘本0,与当时的传本相比,/文字昭晰,义理环周,0/秘本0的水平确实非常高,所以,/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0在/世本0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由/秘本0解答,这种心情自然是异常兴奋的。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贤,因而撰注,用传不朽,0为了对后世负责,不仅公布/秘本0,而且/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0因此后世5内经#素问6就是/八十一篇0,/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0可见王冰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5内经6能有现在这种较完整的内容,王冰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王冰也是第一个全面注解5内经6的医家,所以王冰的贡献不只是整理5内经6,还有注释5内经6。
开创性的事业都是艰巨的,注释5内经6也不例外。
由于5内经6是多人、多时创作的,后人对它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导致5内经6注释歧义纷呈。
后世很多医家注者也对王冰的注释提出疑义,这都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我们看一下王冰整理和注释的方法和过程就会发现5内经6的歧义注释虽然是必然现象,但并不是与王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3王冰整理5素问6的步骤和方法首先,王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了5素问6内部的前后次序,/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0在传抄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脱落和文意不连贯的情况,使得学习较为困难。
因此王冰针对这种情况在整部经典中寻找意义相接的论述重新整合,使意义完整和贯通。
其次,王冰自己增补了一些文字,以使5素问6的内容更加完整。
/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0中医将5内经6视为/圣经0,一般是不敢/擅动0的,而王冰为了使5素问6要论述和说明的问题更易于为人理解,才增补文字的。
第三,增加新的篇目,/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
0使两篇并在一起的能够分开,没有篇题的也另立篇题,放在篇首。
这样一来能够篇目清晰,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第四,增加相关的称谓,/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0封建理法规定了君臣上下尊卑的森严等级,所以王冰认为只有加上符合每一位说话人身份的相关称谓和词语才是合于正统的。
第五,删除了一些王冰认为没有意义的原文,/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0错简是传抄和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前后内容重要#51#中医药学报2004年第32卷第6期也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王冰进行了大胆的删除,并认为这是使内容清晰连贯的好办法。
第六,撰写专著陈述5素问6的精微之论,/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5玄珠6,以陈其道。
0王冰根据自己多年学习5素问6的心得体会,撰写5玄珠6,对5素问6的深远论述加以说解,以期对后人学习5素问6有所帮助。
4 王冰整理5素问6的意义和影响王冰整理5素问6的意义是重大的。
医学是实践科学,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在医疗实践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诸多理论问题。
这些经验和理论一方面以师传徒的方式继承下来,一方面记载在经典著作中。
记载在经典中的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作用是非常大的。
然而由于各种人为的和非人为的因素,真正能够传下来的很少。
5素问6/第七一卷0就被主管教育的官员私藏起来。
当时流行的传抄本质量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因此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结束了传抄混乱的局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经过王冰的整理,5素问6以较完整的面貌呈现于世界,这是令人欣喜的。
王冰是全文注释5素问6的为数不多的医家之一。
在研究和整理5素问6的医家中王冰也是距离5素问6成书年代相对较短的一人,加之王冰又得到了/先师秘本0,所以王冰整理的东西可信度较其他人应该是更高的。
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点。
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的,也为我们保留下无可取代的经典。
但王冰的具体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重新调整5素问6的次序、增补相关称谓、另立新篇题还可以理解的话,增补文字和删除原文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因为调整次序虽然改变了5素问6的结构,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增减内容本身;增补相关称谓只是在语言色彩方面有所改变,也没有触动5素问6的基础发生改变;而无论是增补文字还是删除文字都直接影响5素问6本身的内容,使5素问6原本论述的思想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了,王冰把自己得到的/秘本0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是可喜的,但由于他的增删,并没有全部保留5素问6的本来面目,这是令人遗憾的,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
众所周知,在古籍整理和注释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时无法读通文字,有时上下文无法融通,错简、脱简现象时常发生。
如果解释不通,也不该轻易删除,一般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存疑。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王冰为了削去繁杂,竟然一删了之;为了疏通经文,竟然增加文字。
虽然他的愿望是良好的,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弥补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0,王冰当然希望5素问6原文与自己增补的文字能够泾渭分明,使学习5素问6的人能够分清彼此。
可实际上/朱文0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墨文0淹没。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原文与王冰所加之文呢?那些被王冰删除的原文又有谁知道其内容呢?也许被王冰删掉的内容正可以解释很多疑难问题,而王冰增加的文字也只是他一家之言,很可能成为新的理解障碍。
更重要的是王冰开增经、删经、改经的先例。
医家读不通经文就删除原文,就增加文字或者改字解经。
此风一开,歧义注释的局面就更加纷繁复杂。
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经典研究中歧义注释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我们也不可忽视王冰的/榜样0作用。
王冰本着/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0的良好愿望,/历十二年0,完成了整理5内经#素问6的重要工程,他整理的5素问6本文应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至今仍是多数人遵从的5素问6版本。
但不能否认王冰对经文的增删直接影响了对5素问6的注释,他增删5素问6本身也影响了后世注释经典的方法,使得歧义注释现象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