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02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段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注重与其他学 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 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 探究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工具性2.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人文性5.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20世纪前50年,语文教育界并没有直接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展开争论。

当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而争论的话题则具体表现为文言与白话、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与“道”直接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

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1949年——1960年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占上风。

1956年的分科教学大纲提出“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1959年《文汇报》刊登育才中学刘培坤老师的《“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1961年——1966年这一阶段政治教育的意识弱化,逐渐被语文教育所取代。

(1)1961年《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2)1962年,林砺儒:“每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千篇一律”;吴天石“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工具性”与“思想性”关于语文课程取向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

1980年出台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确定了“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以及“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

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一、科学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二、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

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三、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一、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课程论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么有效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对于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形成当代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人本主义课程论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强调要尊重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儿童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关心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权威作用。

(二)教学和教学论1.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1)教学即学习在古代汉语中,教学即学习,包括自学和通过人教授而学这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2)教学即教授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自此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3)教学即教学生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极力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 (一)课程的内涵 •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
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 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 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 (1)课程的外延限定在“学校教育”
• • •
的范围乊内,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 文学习不在此范围内。 (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乊一 (教师、学生、课程)。 (3)课程与教学有区别。 (4)课程内容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包 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教育 性经验,是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 目标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能促迚 受教育者的发展。
学科研究主要内容: 教学什么 ——研究课程的内容问题 教学是什么——研究教学本质问题 怎样教学 ——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为什么教学——研究教学目的问题
•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
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 等(课程教材教法); • 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 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 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 样做); • 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 (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 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本课程的概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 践性乊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 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 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 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 。
• 学科的科学归属 • 教育学 一级学科 • 课程与教学论 二级学科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三级学科
•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
文教师乊本 • 1.专业要求 • 2.生存需要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 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 第五讲:教材概述 • 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 • 科书介绍 • 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 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 • 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教学实践的评估
探讨语文教学评估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创新
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探索运用新技术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新方法
引入创意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来自总结语文教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的展望
探讨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1
语文教育的历史
从传统文化积淀到现代语文教学模式的演变。
2
语文教育的现状
探讨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语文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方法论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交互式沟通。
语文教学的策略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语文教学的实践
语文教学的环节
系统介绍语文教学的准备、导入、呈现和巩固环节。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2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语文教育的性质
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 化素养。
语文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语文教育应包括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文学艺术 的欣赏与创作。
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本课程旨在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语文 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 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
探索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和 教学资源。
课程形式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 估方式。
语文教育的意义
1 语文教育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语文学科教学论讲稿绪论教学目的:了解课程概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课程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课程目标:1.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理论素养2.培养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参考文献A、基本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

B、主要著作: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2003年7月、2004年月出版,倪文锦主编);2、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4、《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7、《语文课程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8、《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9、《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杨再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10、《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C、专业报刊: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3、《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教材研究所);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发展演变等教学目的与要求: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三百千、四书五经、文选读本、语文、“红领巾”教学法2.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3.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和弊端、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蒙学读物“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儒家经典:“五经”、“四书”“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 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教材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或《昭明文选》),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文选读本我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张志公: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1987三大经验1、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兴趣。

2、阅读教学。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3、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

(3)从模仿入手。

(4)先放后收。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弊端(一)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考试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束缚人的思想。

3、教学方法问题——记诵和摹仿。

重感知,缺乏分析和认识。

(二)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脱离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大多和生活实际无关。

3、忽视文学教育——抹煞了学生的文学天赋和理解、欣赏文学的能力。

4、忽视知识教育——文字学、训诂学知识的欠缺。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概述一、萌发诞生阶段(1902-1926)㈠清末的语文教育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和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这是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

㈡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2.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3.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材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⒈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⒉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研究二、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㈠国统区的语文教育㈡老解放区的语文教育第三节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概述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1.“语文”学科的命名1963年10月5日,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认真学习语文》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 “红领巾”教学法(1953-1955)红领巾教学法的作用和所产生的问题作用:(1)教学方法改革。

”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A题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问题:(1)助长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

(2)当时有些教师把“讲课”变成了“问课”,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3.汉语、文学分科实验(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⒈“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⒉“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⒈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学讨论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四)“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⒈“文革”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⒉“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二、走向成熟阶段(1978-2001)㈠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1.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纲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3.“工具说”理论的确立“工具说”的优点:“工具说”是第一次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这种定性主要是针对汉语文学分家时期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和1958年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偏向而提出的,在语文教育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缺点:(1)导致了把语文课教成“纯工具”课的倾向,引发了持续不断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

(2)把语文的目标定为“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类似“语言文字课”,是语文课缺乏个性。

㈡新时期语文教材建设⒈编审分开、一纲多本的政策⒉新时期的语文教材㈢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缘起⒉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成就㈣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⒈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最后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取得辉煌成就:(1)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3)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实施方案。

⒉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论•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

•1998年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课程出台:•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

•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

•2003年4月高中《课程标准》颁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新课程教育理念。

2.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

3.理解: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教新课标•交际功能和负载文化,是语文与其他一切工具的根本不同之点,是语文的根本属性。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具体主张(教材P62-63)•含义: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具体主张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

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新的学生观是新的课程价值观的核心。

基本理念•义教《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语文教材的改革情况。

2.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使用原则;语文教材发展趋势。

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问题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三、设计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

•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一、语文教材的概念语文教材这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