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后习题(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过秦论》课后习题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大风悲歌湘水悠悠,一叶扁舟,承载着一个忧郁的青年男子。
船舷划开的水波,勾起了他对屈原的怀想,两行清泪溅起了湘水朵朵涟漪。
这是西汉的天空,无论如何,汉朝的天空下,容不得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在长安城里栖身。
这青年就是贾谊。
贾谊是汉代难得的青年才俊,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二十出头便入长安,被文帝召为博士。
贾谊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每次文帝将诏书交由博士们商议,未及大家发言,贾谊的滔滔宏论就让大家无言以对。
西汉初,朝中大臣大多是靠打仗封赐官职,个个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低下。
文帝是在众大臣铲除诸吕集团阴谋后拥立为代王的。
文帝虽然对那些大臣们主张的“无为而治”不满意,但思谋着自己今天地位的来源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就在这个时候,贾谊出现了。
犹如鸡群中的一只丹顶鹤,大江中的一叶孤帆,贾谊也实在耀目得与众不同,因此,贾谊深得文帝称许,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让那些老博士们脸面无光。
起初,大家还能容忍,渐渐地,有人就开始排挤他了,尤其是周勃、灌婴等老重臣对贾谊极为不满。
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是周亚夫的父亲,他甚至贬低贾谊,说是洛阳人年纪轻轻,读了一点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还想专权!本来汉文帝欲擢升贾谊为公卿大夫,也只好改做长沙王的太傅了。
长沙地界蛮荒地湿,盗匪横行。
说是去任太傅,其实和被贬官没有二致。
所以,在去任途中,船过湘水,自然联想到了屈原遭贬被放逐湘水,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的情形,难免伤心落泪。
说实在的,文帝对贾谊的才略是十分赏识的,当时的许多律令改革,都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但他是众大臣和同姓诸侯王拥戴起来的,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文帝不可能为了贾谊而贸然得罪这两大集团,只好将贾谊改任长沙王的太傅。
这也是文帝采取的一个不得已的折中办法,既封了大臣们的口,也不至于留任朝中给自己惹来麻烦。
贾谊的悲剧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他自身的缺失。
也许因为过于一路坦途,缺乏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过秦论课后练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一、1.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首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执敲扑而鞭答天下”。
对外政策:“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对内政策:“废先王之道,,信臣精足陈利兵而谁何”。
目的:保有“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4.社会地位低:“瓮牖绳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
才能不足:“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兵员不多和兵器简陋:“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
5.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做对比。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1.这是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同义词语的铺排表现出秦王朝崛起的锐不可当之势。
2.这是一组对偶句式,两句一对偶,气势极盛。
3.这是一组四字句并列的句式,其中有对偶,也有夸张,结构异同交错,气势充沛。
4.这是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始皇时之强盛,气势酣畅。
5.这是一组排比句,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度音duó,量长短,计算音duó,揣度,推测音dù,制度,法度音dù,限度,尺度音dù,渡过,越过要音yāo,邀请音yāo,适应音yào重要,险要音yào简要信信用诚实可靠讲信用相信信任是在,的确随意,随便道道路方法道理,规律主张,思想,学说说,讲却退打退推辞,不接受还,且四、1.C2.A3.D4.H5.F6.B7.E8.C五、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过秦论》课后习题(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习题1、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5、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然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7、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9、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案:1、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D )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5、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标准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作者:————————————————————————————————日期:《过秦论》课后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膏腴.(yú)雍.州(Yōnɡ)藩.篱(pān)亡矢遗镞.(zú)B.锋镝.(dí)辅佐.(zuǒ)氓.隶(ménɡ) 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ɡ) 连衡.(hénɡ)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è)D.盟.约(ménɡ) 肥饶.(ráo)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7题)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②⑦/③⑥/④B.①③⑤/②④/⑥⑦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C.①②⑤/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二、课内阅读。
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后题

10 过秦论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4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文中指着作。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次序。
思路解析:D项,“序”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排列座次。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思路解析:A项,“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
B项,“自若”,古义,像原来一样;今义,镇静自如,毫不拘束。
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为..桂林、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A.①②⑤相同,③④⑥不同。
B.①⑤⑥不同,②③④相同。
C.①②⑥相同,③④⑤不同。
D.①②③不同,④⑤⑥相同。
思路解析:①②⑤⑥都是“把……作为”,③④都是动词,认为。
答案:A二、阅读鉴赏(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过秦论》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后题

10过秦论一、累积运用 (12 分 ,每题 4 分)1 以下语句中加点的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 靠谱的。
C.焚百家之言.言: 言论 ,文中指着作。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序次。
思路分析 :D 项,“序”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摆列座次。
答案 :D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皆理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B.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如也..C.氓隶之人 ,而迁移之徒也..D.但是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何也..思路分析 :A 项 ,“理智” ,古义 ,有见解有智谋 ;今义 ,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祥等。
B 项,“自若” ,古义 ,像本来同样 ;今义 ,冷静自如 ,绝不拘束。
C 项 ,“迁移” ,古义 ,被征发 ;今义 ,迁移。
答案 :D3 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认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认为桂林、象郡..②铸认为金人十二..③临不测之渊 ,认为固..④自认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⑤若舍以道主..⑥民生各有所兮,余独好修以常..A.①②⑤同样 ,③④⑥不一样。
B.①⑤⑥不一样 ,②③④同样。
C.①②⑥同样 ,③④⑤不一样。
D.①②③不一样 ,④⑤⑥同样。
思路分析 :①②⑤⑥都是“把⋯⋯作”,③④都是 ,。
答案 :A二、阅读鉴赏 (18 分 )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4~7 。
非才之 ,因此自用者。
惜乎夫君子之所取者 ,必有所待!生 ,王者之佐 ,而不可以自用其才也。
;所就者大 ,必有所忍。
古之人,皆可致之才 ,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未必皆其君之罪 ,或许其自取也。
愚生之,如其所言 ,三代何以?..得君如文 ,犹且以不用死。
然是天下无、舜,不行有所耶?仲尼圣人 ,于天下 ,苟非大无道之国 ,皆欲勉扶助,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 ,这样其勤也。
《过秦论》课后作业训练及答案详解

《过秦论》课后作业及答案一、请分析以下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①活用类型: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包:名词作状语,像包包裹一样;囊:像装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②你的理由:“卷天下”、“举宇内”、“括四海”为动宾结构,“卷”、“举”、“括”为动词。
“席”修饰“卷”,“包”修饰“举”,“囊”修饰“括”,修饰动词的是状语。
而“席”、“包”、“囊”原本为名词性质,所以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①活用类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在国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在国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②你的理由:“立”和“连横”为动词,在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内”是修饰“立”的范围,“外”是修饰“连横”的对象。
“内”、“外”原本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所以此处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斗”原意是斗争,动词,此处按照语境可知是秦国用这些方法使诸侯国相互斗争的意思,所以,“斗”在此处翻译为“使……相斗”,即动词的使动用法。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①活用类型: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边;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边;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边。
②你的理由:“取”、“举”、“割”均为动词,在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南”、“西”、“东”原本均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此处放在动词之前修饰动词,所以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①活用类型:云:名词作状语,像云朵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景:名词作状语,通“影”,像影子一样。
②你的理由:“集”、“应”、“从”均为动词,在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云”、“响”、“景”均在主语(天下)和谓语之间,主谓之间为状语,所以,“云”、“响”、“景”为名词作状语。
二、请分析以下句子的句式。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①句型: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②理由:句意是“头发斑白的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重物)”,由句意可知主语是“人”,谓语是“负戴”,而“在道路上”放在了主谓之间,所以是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课后习题
1、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5、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7、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
9、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1、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
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D )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5、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D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7、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B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
不施行仁政
事理论证,对比论证
9、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告诫汉文帝,要吸取汉王朝灭忙的教训--汉王朝已经打下了江山,现在是要守住祖宗基业,要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