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内脏、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的目录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中医内科学的概述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对比与结合二、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2. 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3. 中医内科学的病因病机理论三、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1. 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分类和主要病症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与辨证方法3.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 中医内科学的养生和预防保健四、中医内科学的专业领域1. 内科疾病的分科与专业2. 中医内科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3. 未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挑战五、中医内科学的经典著作与学术机构1. 中医内科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2. 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3.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六、中医内科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 中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和影响力2.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交流与合作3. 国际中医内科学相关学术组织和合作项目七、中医内科学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探索1. 中医内科学教育与医疗体系的现状和问题2. 中医内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技术创新3. 中医内科学的社会认同和学科特色塑造八、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展望1.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2. 中医内科学在未来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推动中医内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建议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涵盖了学科的概述、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专业领域、经典著作与学术机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实问题和改革探索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内科学,并对其发展方向和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二、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1. 内脏病理学:研究内脏和腑器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相应调治方法。
2. 诊断学: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
3. 防治学:研究内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膳食调理等。
4. 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内科疾病的发展机理、疗效评价和优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尿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内科研究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内科疾病。
3. 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是中医内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调治方法。
五、中医内科学的应用:1. 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学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2. 科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其研究内容包括内脏病理学、诊断学、防治学和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并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
内科的部分急症则编入《中医急诊学》。
本版自考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
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和癌症,时行杂感列为外感病证。
研究和阐明的内容包括每一体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每一病证的基本概念、认识沿革、本病证与西医疾病的关系、病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方法、病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规律及方法等内容。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和成形阶段。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便开始了原始的医药活动,“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中医内科学专业介绍

成果展示途径和价值评估
成果展示途径
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专著出版等 途径展示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向相关部 门和企业推介,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VS
价值评估
对于中医内科学专业的科研成果,其价值 评估主要包括学术价值、临床价值和社会 价值三个方面。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 医内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上;临床价值 体现在对提高中医内科临床疗效和诊疗水 平上;社会价值则体现在对推动中医药事 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贡献 。
诊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明证候,确定治法,指导用药。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等。
03 常见内科疾病诊治
呼吸系统疾病诊治
感冒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汤剂、 针灸等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感冒。
哮喘
中医通过温肾利水、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癃闭。
神经系统疾病诊治
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采用平肝熄风 、化痰通络等方法。
头痛
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采用祛风散寒 、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头痛。
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养心安神、 滋阴降火等方法。
04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技能
掌握病史采集的方法 和技巧,能够全面、 系统地询问患者病史 。
中医通过调理肺气、补肾纳气等方法 ,缓解哮喘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咳嗽
根据咳嗽的病因和症状,中医可采用 宣肺止咳、化痰止咳等方法进行治疗 。
消化系统疾病诊治
01
02
03
胃痛
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采用 中药、针灸等方法调和脾 胃,达到止痛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一、教案名称:中医内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发展简史。
3. 理解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讨论法:探讨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2. 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
3. 学会运用病因病机分析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
2.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等。
3. 病因病机分析实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基本病因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三、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3. 学会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内科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2.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等。
3.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法:演示中医治疗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 第八版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摘要:一、中医内科学概述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学说3.气血津液学说4.经络学说三、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1.望诊2.闻诊3.问诊4.切诊四、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1.治疗原则a.辨证论治b.治病求本c.调整阴阳d.五行生克2.治疗方法a.中药治疗b.针灸治疗c.推拿按摩d.拔罐刮痧五、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呼吸系统疾病2.心血管系统疾病3.消化系统疾病4.泌尿系统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6.内分泌及代谢疾病7.风湿性疾病六、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现代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进展2.中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3.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内科领域的具体应用,以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为主要任务的学科。
它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与方法,以及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四诊合参,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和五行生克等原则,以及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方法。
这些治疗手段在内科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广泛,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中医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与关注。
然而,中医内科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现代医学的冲击、研究方法的局限、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不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学专业骨伤、全科医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各论分七章,分别介绍52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教学时数为144学时,其中声像教学占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
重点病证要结合典型病人讲授。
副教授任课为主,一般病证由讲师任课为主,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病人床边现场教学、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1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
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证候学特点。
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特点。
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概述【目的要求】l. 了解肺病证的概念、范围。
2. 熟悉肺病证的病因病机。
3. 掌握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1. 介绍肺病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病证之间的联系。
2. 重点说明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
3. 分析肺病证的基本病机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4. 阐述治疗要点,注意宣肺与肃肺,治肺与调理脾、肾、肠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电化教学及实物示教。
一、感冒【目的要求】1.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
2. 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中医内科学3. 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l. 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 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 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 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
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
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
5. 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讲授为主。
2. 临床见习。
3. 有条件介绍刊关感冒的录像片。
二、咳嗽【目的要求】l.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2. 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养正气。
3. 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l. 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 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 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 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3中医内科学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法,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順气降火法,泻白散、黛蛤散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化痰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5. 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 综述咳嗽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三、哮病【目的要求】1. 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2. 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 掌握哮病发作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4. 熟悉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教学内容】1. 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 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 说明哮病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 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 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说明发作时祛邪利气。
冷哮证: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用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法,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肾气丸等。
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 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7. 综述哮病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4中医内科学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四、喘证【目的要求】l. 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2. 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
3. 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1. 介绍喘证的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 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热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 讲述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虚实。
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肺;虚证培补摄纳。
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痰热郁肺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表寒肺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饮、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4. 介绍喘证大发作时,导致喘脱危证的应急处理。
5. 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
6. 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课堂讨论。
五、肺痈【目的要求】l. 了解肺痈的临床特征。
2. 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3. 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4. 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5中医内科学l. 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
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或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 介绍肺痈的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
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 讲解肺痈的辨证属实热证候,为热毒酿脓。
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
临床--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
初期用清肺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千金苇茎汤,如意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清热解毒排脓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4. 强调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5. 简介肺痈调摄护理知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l.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开展课堂讨论。
3. 结合临床见习。
六、肺痨【目的要求】1. 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
2. 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 掌握肺痨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 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5. 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1. 介绍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
并简述历代医家对肺痨的认识。
2. 说明肺痨病因为“瘵虫”感染,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
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炎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 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
分别讲述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炎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明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加减;阴阳虚损证用滋阴补阳法,补天大造丸加减。
兼有痰热者,可清肺火、化痰热,但不可过量或久用。
4. 简介肺痨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6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讨论。
七、肺胀【目的要求】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 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
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
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
3. 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 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并阐述肺胀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 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