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教师应多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2000字的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欢迎阅读!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篇1:《试谈革命先驱----孙中山》每当提到孙中山,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振奋,是热血,虽然他所在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他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他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无法取而代之的。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也想发表一下个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感受,斗胆对这位伟人做一下评价。
一、伟大历史地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这段话已经大概反映了孙中山的部分伟大贡献。
具体来说,他的伟大贡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结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篇一《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字:晚清政治经济外交格局变化影响一、晚清社会的政治(一)北京政变发生,清朝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谕令其弟恭亲王奕诉留在北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儿了载淳继位,并以肃顺、端华等八人辅政。
八大臣秉政完全把留守北京的奕诉排除在外,又不许权利欲极强的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干预政事,这就使得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起来。
慈禧太后拉拢东太后慈安,暗中联络在京的奕诉为后援准备发动政变。
奕诉是咸丰帝异母弟,道光时期就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咸丰初年遭到罢斥,他和咸丰帝的矛盾很深。
留在北京议和期问,奕诉通过签订《北京条约》和处理一系列善后事宜,笼络了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和一批统兵大员,树立了白己的威信。
1861年秋,奕诉借奔丧之际与两宫太后密谋政变,随后回到京城布置一切。
11月2日,政变发生。
载垣、端华、肃顺等被处死,其他人被充军或被革职。
这次事变被称为“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作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政变发生后,清政府对外公然宣布“借师助剿”,借助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对内则调整了与曾国藩集团等汉族地主的关系,继续执行重用汉族地主的政策,加强其统治。
政变后,清政府提拔蒙古血统的著名理学家楼仁,先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再升为大学士。
还提拔了李棠阶,出任都察院的都御使和军机大臣。
在地方行政方面,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并赋予适当的权力。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篇一《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论文论文》提要:关于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论述,只是对其内涵、性质及思潮与流派的界定,仍颇有歧义。
本文除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将对这一思潮的流变过程、各时期特点及其复杂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近代史上的两种文化保守主义近代以降,面对飘洋东来、以新型工业资本社会形态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挑战,中国本土文化能否继续延展其几千年来不绝的生命,曾是思想界长期纷纭不决的一大公案。
文化保守主义便是在这场争论中对此始终持肯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为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精魂而呐喊的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流派。
说到保守主义,人们总不免将落后、守旧的贬义与之联系在一起。
这种看法,固然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是决不全面。
因为它还常常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主要便是依据这一含义界定的。
在关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这一思潮在我国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建立孔教之说,[1]也有的将其上溯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2]甚至还有把近代早期的封建正统派直到“五四”以后的新儒家同作为“文化传统主义”思想脉络在各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加以综论的。
[3]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各家对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标准尚存在着分歧。
因此,在讨论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之前,自应先对其略作说明。
我们认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近代”两字,按照我国学术界的通常用法,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时段概念,即指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1949年建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一是社会形态概念,即指封建社会结构遭破坏而进人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
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一近代史论文篇一《论五四运动》摘要:191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政府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精品作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 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一、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
1. 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3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篇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学生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442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题目: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姓名:***
班级:生物工程(2)
学号:**********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作为晚清政坛的肱骨之臣为维护清廷的统治,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与交通运输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然李鸿章也代表清廷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终其一生受到政敌的谩骂与围攻。
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洋务运动
(一)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李鸿章与太平军
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然而从现在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三)近代化思想引导下的洋务实践
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他主持的洋务事业涉及到军
事工业、民用工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做出的功绩有:
1.兴办军工企业。
他指出中国必须先“富”而后才能“强”,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军工企业,培养相应的军工人才。
自1863年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
在社会生产力极低的环境下,这类官僚资本的介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进步作用。
2.创办民用工业。
自1873年起,先后成立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
这些企业,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对推进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受益。
3.重视海防,创建北洋海军。
竭力解决船舰问题,建立海军基地,培养海军人才。
采用英德军官并用原则,使得列强没有能够达到控制中国海军的目的。
北洋海军的组成建军,是中国海军海防事业发展的辉煌顶点。
4.关注人才,重视教育事业。
积极倡导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设立天津水师学堂,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李鸿章在当时财政困难、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种种困难形势下,当仁不让,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大力兴办洋务,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
这种开路先锋的精神,在守旧落后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不可否认,这一效仿西方的运动存在本身不可改变的局限性,即其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
但西方的机器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就是对愚昧无知的打击。
就播下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种子,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招商局轮船所到之处,商品经济总有大小不等的发展。
正是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几百部西书,孕育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呼风唤雨的人物。
(四)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大臣。
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
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
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
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五)总结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奠定了他卖国贼的形象,的确作为封建的代表李鸿章在不平等条约签订时为自己的利益谋划,于国家于人民他都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
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
说明他的软弱行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然就现实世界而言,尤其是当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奔涌而来时,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力是极其微弱的。
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才算公正。
李鸿章虽则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曾镇压农民起义,代表请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过不平等条约,但他在甲午战前三十余年所从事的近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历史有远近之分,功业有前仆后继之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也,处在今天的中国,怎能不饮水思源?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人力兴办洋务运动,开始走上近代化进程。
李鸿章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认为原来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开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他主持选拔留学生,远赴欧洲和美国,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技知识。
可以说李鸿章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先河,对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梁启超:《李鸿章》
百度百科——李鸿章
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中国近现代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