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副词用法
文言文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

文言文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文字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形容词和副词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词类,具有重要的表述功能。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一、文言文形容词的用法1. 形容词的基本用法:文言文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用以描述其属性、特征或状态。
例如:“美人”中的“美”、“高山”中的“高”,它们都是形容词,起到修饰名词的作用。
2. 形容词的位置: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修饰名词,如“明丽”的“明”。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排比句中形容词常置于名词之后,例如:“勇而无谋,智而不足”。
3. 形容词的变化:文言文中形容词具有变形的特点,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例如,“美丽”的形容词形式包括“美”、“丽”以及相应的变形形式如“美好”、“美丽”。
4. 形容词的修辞功能: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不仅用于形容实际的事物,还可以用于修饰抽象概念和感受,起到修辞强调的作用。
例如,“善人”中的“善”并非指具体的善良的人,而是表示一种高尚的品质。
二、文言文副词的用法1. 副词的基本用法: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起到修饰、限定、强调的作用。
例如,“勇敢地”中的“地”就是副词。
2. 副词的位置:副词通常位于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用于修饰它们,如“悄悄地走”中的“悄悄地”。
3. 副词的修辞功能:副词在文言文中不仅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动作或状态,还可以用于修饰整个句子,表达说话人的感情、主观态度或修辞手法。
例如,“必定”、“无疑”等词语都是用来强调说话人的信心和断定。
4. 副词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副词同样具有变化的特点,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换。
例如,“悄悄”可以变为“安静地”,表示同样的含义。
总结起来,文言文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在表达中起到了丰富和修辞的作用。
通过合理运用形容词和副词,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我们阅读或写作文言文时,应该注意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词语来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或状态,以达到精准而准确的表述效果。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常见副词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课程名称
章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通论五:副词
学习目标
1.掌握副词在文言句子中的性质和语法作用。
2.能够区分句子中具体的副词属于什么类别。
3.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可以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作句子的状语;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译文: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让自己发挥作用。徒:仅仅,只是。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他(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特:只是,仅仅。例句:特与小儿戏耳。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11.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译文:齐国全部重新得到他所丢失的旧城。悉:悉数、全部。
12.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尽:副词作动词,全部用到。
1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毕、咸:全、都。
1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陆游《示儿》)
16.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文言文常用副词含翻译

一、表时间、频率的副词1. 即:立即,马上。
例:即墨守战,三年而城不下。
(《史记·田单列传》)2. 乃:于是,就。
例:乃拔剑起舞,剑歌数行。
(《史记·项羽本纪》)3. 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白居易《琵琶行》)4. 顷之:不久,一会儿。
例:顷之,有人自南方来,云:“君之病在肠胃间,导引吐纳可得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 未几:不久。
例:未几,孙权破荆州,杀刘琮,众将咸欲奉备以自保。
(《三国演义》)6. 甫:刚刚,才。
例:甫中元节,余方还家,未及启程。
(《聊斋志异·促织》)二、表程度、状态的副词1. 极:非常,极其。
例:君臣相得,极欢而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 颇:相当,颇多。
例:夫赵王之弟,新于王后,其宠幸颇衰。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3. 甚:非常,很。
例:乃大惊,曰:“甚矣,汝之不惠!”(《庄子·秋水》)4. 颇:稍微,略微。
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忆舍弟》)5. 皆:都,全部。
例:乃悉罢诸侯置守,遂定宗庙、社稷。
(《史记·秦始皇本纪》)6. 皆:共同,一起。
例:皆大欢喜,遂成姻亲。
(《聊斋志异·画皮》)三、表条件、假设的副词1. 若:如果,假如。
例:若夫隐逸之士,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者,必也圣贤乎?(《庄子·逍遥游》)2. 乃:才,方才。
例:乃知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3. 即:就,便。
例:即更刮目相待。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4. 便:立刻,马上。
例:便觉头目清新,精神爽快。
(《聊斋志异·促织》)5. 倘若:如果,假使。
例:倘若果有此事,吾当助你一臂之力。
(《水浒传》)6. 岂:难道,岂能。
例:岂不闻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逍遥游》)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用副词的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副词

(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用时间副词填空 ⑴若( )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
《黄生借书说》 业 ⑵(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 者说》 曩 ⑶时已过午,奴辈( )至。《游黄山记》 适 ⑷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行
• (四)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 定的情态的副词。 • 1.表示确信: • 诚(真正)、良(确实)、信(实在)、实(确 实)、必(一定)、固(坚决;本来) • 2.表示缓急: • 渐(渐渐)、稍(渐渐)、益(渐渐)、徐(慢 慢)、遽jù (急忙)、卒(通‚猝‛,仓促间) • 3.表示终究: • 竟(终究、最终)、终(终究)、卒(终于) • 4.表示态势: • 果(果真、果然)、故(故意、特意)、乃(却、 竟然;才;就,于是)、徒(白白地)、几(几 乎、差点儿)
• (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 体的范围。 1.表全部、概括:咸(都)、悉(全、都)、 举(全、都)、毕(都)、既(全部)、凡 (总共、一共)、并(一起、一同)、率 (全、都)、偕(一起、一同)、备(都)、 周(全、都)、相与(一起) 2.表局部、个别:但(只、仅、不过)、唯 (只)、止(只、仅)、徒(只、只是、 仅)、独(只有)、仅(差不多)、第(或 写作‚弟‛,只、仅、不过)、特(只、不 过)、顾(只是)、啻(仅,只)
11悉全都咸都悉全都举全都毕都既全部凡举全都毕都既全部凡总共一共并一起一同率总共一共并一起一同率全都偕一起一同备都全都偕一起一同备都周全都相与一起周全都相与一起但但只仅不过唯只仅不过唯只止只仅只止只仅徒徒只只是只只是仅独只有仅差不多仅独只有仅差不多第第或或写作写作弟弟只仅不过只仅不过特特只不只不过过顾顾
三、合作学习:副词的类别及功用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之:(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常用文言副词

常用文言副词文言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一类虚词,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虽然随着文言文的日渐式微,使用文言副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了解这些常用的文言副词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仍然是有帮助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副词。
已“已”是表示过去事情的副词,有“已经”、“已有”、“已曾”等不同的使用形式。
例如:“夫人已反,不诉之人”(《论语》)、“曾旦旦言,今已蹉跌”(《孟子》)。
在文言文中,“已”也可以用来表示“已经”和“为止”的意思。
然“然”是一个多义的副词,其中最常用的意思是表示“如此”的意思。
例如:“孔子然之,既皆进食”(《论语》)、“易之为言也,其用然矣”(《周易》)。
此外,“然”还可以表示“然而”、“却”、“自然”等意思。
乃“乃”是表示前后因果关系的副词,有“因此”、“因而”、“故此”等不同的使用形式。
例如:“晋人发其言曰:’不闻子之用兵,氏亦不取我’,此言之在诸侯乃大实也”(《左传》),其中“乃”表示“因此”的意思。
皆“皆”是一个表示全部或者都的副词,例如:“事君尽节,以壹人之不肖,使国皆知之”(《晏子春秋》),其中“皆”表示“全部”或“所有”的意思。
此外,“皆”也可以表示“都”、“俱”、“全”等意思。
亦“亦”是一个表示“也”、“并且”意思的副词,例如:“如夫人何?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乎,君子亦允执其中,夫何位焉?小人乎,小人亦白眉赤发,不以历年之多少,故极之也”(《论语》),其中“亦”表示“也”、“并且”的意思。
且“且”是一个用法非常多的副词,可以表示“并且”、“而且”、“尚且”等多种意思。
例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其中“且”表示“而且”的意思。
此外,“且”还可以表示“还”、“尚且”、“暂且”、“已经”、“马上”等意思。
其“其”是一个用法非常广泛的副词,可以表示“它的”、“它们的”、“它自己”的意思。
例如:“子为政,焉用杀人?”(《论语》),其中“其”表示“它们”的意思。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副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副词用
法一览表
本文汇总了中学生在研究文言文过程中常见的文言副词用法,并提供了一些例句进行辅助理解。
1. 时间副词
- 现在:目前的时刻或时段
- 如:今日、此时、当下
- 过去:过去的时刻或时段
- 如:曾经、往日、昨日
- 将来:将来的时刻或时段
- 如:明日、未来、后日
- 经常性:频繁出现的时刻或时段
- 如:常、时常、每
2. 程度副词
- 极度:表示程度十分深厚
- 如:甚、尤、极、须臾
- 较:表示程度相对较高
- 如:近、稍、略、尚
- 中等:表示程度居中
- 如:还、颇、较、中
- 较弱:表示程度相对较低
- 如:稍、稍稍、微、稍许
3. 方式副词
- 肯定: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的肯定方式- 如:必、须、当然、应
- 否定: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的否定方式- 如:未、毋、反、莫
- 疑问: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的疑问方式- 如:何、安、奚、若何
- 禁止:表示禁止某种动作或状态的方式- 如:勿、毋、莫、止
4. 地点副词
- 方向:表示移动方向
- 如:东、南、西、北
- 位置:表示特定位置
- 如:内、外、前、后
- 距离:表示距离远近
- 如:远、千里、遥远、迢迢
以上只是常见的文言副词用法一览表,希望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需要,请随时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前,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且 1.作连词。 ⑴表递进关系,译为:①而且,并且 。②况且,再说。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 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之 1.作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
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 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 氏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将伐颛臾》
2.作助词 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译 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季氏》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 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 • • • • • • •
2.作代词 ⑴你,你的。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⑵他们的 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
3.作动词。 ⑴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 何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再见!!
文言文虚词 用法
1.作连词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一、而:
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作代词 • ⑴你,你的。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 ③若 • ⑴作动词或介词宾语,译为“什么”或 “哪里”。 • ①大王来何操? •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 • 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 非快?《黄州快哉亭记》
3.固定结构 ⑴【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⑵【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 四、其 • 1.作代词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 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 们)的”“它(们)的” 。 •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②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 • • • • • • • • •
三、乃 1.作副词 ⑴译为“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⑵才,这才。然后才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居 然。
•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居 然 •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作副词。 ⑴将,将要,将近。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⑵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六、若 1.作代词 ⑴表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 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 ”、“也”等疑问语气词,可译为“为 什么 ”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 ⑶作定语,译为“什么”、“为什么” 。 •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