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第一章第三节学案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教案

之全学案导学练习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教)目录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第一节合金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第二节爱护水资源第三节垃圾资源化化学模拟卷(一)化学模拟卷(二)化学模拟卷(三)化学模拟卷(四)化学模拟卷(五)化学模拟卷(六)化学模拟卷(七)化学模拟卷(八)化学模拟卷(九)化学模拟卷(十)附录:附录(一):常见离子的颜色附录(二):常见化合物的特征颜色附录(三):常见物质溶解性表附录(四):常见物质溶解度表附录(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表附录(六):无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附录(七):有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附录(八):参考答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考试要求】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要点梳理】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1.葡萄糖的还原性2.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二、淀粉是如何消化的1.三、纤维素有什么生理功能1.【备战高考】1.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考试要求】1.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了解油脂的结构。
2.了解食用油脂对人体健康的意义,科学地摄取油脂,预防高血脂病。
3.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
【要点梳理】一、油脂的成分1.二、油脂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1.【备战高考】1.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考试要求】1.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特点。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

第3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能通过对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探究,了解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解反应式。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电解产物的分析,归纳出电极放电规律。
1.电解熔融氯化钠实验电极名称 铁电极石墨电极现象铁片上产生银白色金属石墨片周围有气泡产生 离子移动方向 阳离子(Na +)移向铁电极 阴离子(Cl -)移向石墨电极电极反应式 2Na ++2e -===2Na2Cl --2e -===Cl 2↑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实验结论2NaCl=====通电2Na +Cl 2↑微点拨:电解质的导电过程是被电解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金属导电过程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属于物理变化。
2.基本概念(1)电解: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①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②构成条件:直流电源、固体电极材料以及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并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4)电极反应在电极上进行的半反应,可以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3.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微点拨:(1)放电:离子在电极表面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过程。
(2)水中存在平衡:H 2OH ++OH -,当OH -和H +的浓度改变时,平衡发生移动。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 )(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 溶液时可以得到Na 和Cl 2。
( ) (3)电解池工作时,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失去电子。
( ) (4)电解池工作时,阳极上的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移向阴极。
( ) (5)电解AgNO 3溶液时,Ag +移向阳极,NO -3移向阴极。
( ) 提示:(1)× 电解池的阳极连接电源的正极。
(整理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高二化学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学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班级姓名学案编号:4003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编写:贾慧彩 .9.4一、实验目的测定_______反应的反应热。
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二、实验原理在恒压的条件下:反应热|△H| = Q = c m△t中和热的定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_____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成为中和热。
中和热|△H|= Q/n(H2O)三、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间有两个小孔)、________0.50mol/L盐酸、___mol/L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步骤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________________。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小烧杯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____________的目的。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计入下表。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计入下表。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注意不要洒到外面),___________,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_______,记为终止温度,计入下表。
5.重复实验步骤___次。
四、实验分析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泡沫塑料(或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你对该试验有何更好的建议?如果在家中进行呢?2.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用环形铁搅拌棒行么?3.测过盐酸溶液的温度计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4.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何不是1:1 ?5.酸碱混合时,为何要量筒中的氢氧化钠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慢加入?6.中和热和反应热的区别是什么?7.若该用100ml 0.50mol/L盐酸和100 ml 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的二倍?五、牛刀小试(1)、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案

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电解池构成的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对比四种电解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电解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任务1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电解的概念:将直流电通过熔融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及构成条件(1)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构成条件。
①直流电源(电能提供装置)。
②固体电极材料(一般为金属、石墨或某些特殊导电性材料)。
③电解质(熔融或溶液状态)。
④构成闭合回路。
3.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用铜管作电极连在电池的正极上,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然后用鳄鱼夹夹住一枚硬币并连接在电池的负极上,然后把硬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段时间取出来,发现硬币变为铜币。
该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电解装置。
这是否科学呢?我们一起探究。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问题1:直流电源在该装置(电解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直流电源为电解装置提供能量,并强制电子转移以达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
问题2:该装置中硬币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硬币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电子流向该极,所以电极表面的氧化剂(Cu2+)就会在此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所以硬币表面析出Cu变为铜币;硬币是阴极。
问题3:该装置中铜管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铜管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强制移走了该电极的电子,所以该电极(Cu)发生氧化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铜管是阳极。
电解的原理1.(2021·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解装置可实现低电位下高效催化还原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a极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B.b极的电极反应为Cl--2e-+2OH-ClO-+H2OC.电解过程中Na+从左池移向右池D.外电路上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可催化还原标准状况下CO2气体11.2 L解析:从图示中可以看出,b极上Cl-失去电子生成ClO-,b极为电解池阳极,a极上CO2得到电子生成CO,a极为电解池阴极;与b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正极,与a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负极。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含答案)

1.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及少量的硫,有的还含有微量磷、铁、锌、钼等元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氨基酸(1)结构特点:①官能团:羧基(—COOH)和氨基(—NH2)。
②通式:(2)常见氨基酸:(3)化学性质:①两性:氨基酸含有—NH2和—COOH两种官能团,前者使氨基酸具有碱性,后者使氨基酸具有酸性,因此其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
②缩合反应——肽键的形成:由两个氨基酸分子之间消去水分子发生缩合反应可生成二肽。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消去水分子可形成多肽或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间相互反应,生成的二肽、多肽或蛋白质中含有的酰胺基()结构,称为肽键。
3.蛋白质的结构特点(1)多个氨基酸以肽键结合形成肽链。
(2)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可含一条或多条肽链。
(3)肽链中或肽链间以氢键结合,形成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
从分子结构看,多肽和蛋白质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 000的叫做多肽,而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为蛋白质。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氨基酸缩合水解二肽缩合水解多肽缩合水解蛋白质[跟随名师·解疑难](1)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NH2表现为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盐。
如:(2)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COOH表现为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盐。
如:(3)两分子氨基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肽。
如:[剖析典例·探技法][例1]苯丙氨酸是一种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和其他营养品中获取。
苯丙氨酸的结构简式为:(1)苯丙氨酸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类型有________。
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C.酯化反应D.中和反应(2)苯丙氨酸分子中的碱性基团是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
(3)苯丙氨酸分子中的酸性基团是________(填结构简式),苯丙氨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核心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必修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讨论、思考、提问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盖斯定律的应用讲评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2983.2 kJ/mol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738.5 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第一章第
三节学案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章第三节(1课时)
淄博四中高二化学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
2、会运用盖斯定律求有关的反应热,并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学习重点】盖斯定律及化学反应热计算
【学习导航】
一. 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 1840年,瑞士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不管化学反应是_______完成或__________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的。
也就是说,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_____和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盖斯定律的应用
1.【问题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下列两个反应的反应热,哪个容易实现为什么
C(s) + O
2(g) == CO
2
(g) △H
1
2C(s) + O
2(g) == 2CO(g) △H
2
你能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碳燃烧生成CO的反应热吗【实践】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Ⅰ:C(s) + O
2(g) == CO
2
(g) △H
途径Ⅱ:C(s) + H
2O(g) == CO(g) + H
2
(g) △H
1
2CO(g) + O
2(g) == 2CO
2
(g) △H
2
2H
2(g) + O
2
(g) == 2H
2
O(g) △H
3
请写出△H与△H
1、△H
2
、△H
3
之间的关系
〖思考〗具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可用盖斯定律解决【例1】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
3COOH(l)+2O
2
=2CO
2
(g)+2H
2
O △H
1
=-mol
(2)C(s)+O
2(g) =CO
2
(g)ΔH
2
=-393.5 kJ/mol
(3)H
2(g)+1/2O
2
(g)=H
2
O(l)△H
3
=-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
2(g)+O
2
(g) = CH
3
COOH(l)ΔH=
〖归纳〗使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例2】发射“神五”时用肼(N
2H
4
)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NO
2
为氧化剂,
反应生成N
2
和水蒸气。
已知:
N
2(g)+ 2O
2
(g)== 2NO
2
(g)△H = +mol
N
2H
4
(g) + O
2
(g) == N
2
(g)+ 2H
2
O(g)△H = -534kJ/mol。
下列关于肼和NO
2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2N
2H
4
(g)+ 2NO
2
(g)== 3N
2
(g)+ 4H
2
O(l)△H = mol
B、2N
2H
4
(g)+ 2NO
2
(g)== 3N
2
(g)+ 4H
2
O(g)△H = mol
C、 N
2H
4
(g)+ NO
2
(g)== 3/2N
2
(g)+ 2H
2
O(l)△H = mol
D、2N
2H
4
(g)+ 2NO
2
(g)== 3N
2
(g)+ 4H
2
O(g)△H = mol
三、反应热的计算
例3、25℃、101kPa,将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4、乙醇的燃烧热: △H=-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反馈练习】
1、(04全国)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s)+ O
2(g) == CO
2
(g);△H = mol
C(金刚石,s)+ O
2(g) == CO
2
(g);△H = 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放出热量。
下列两个反应:
4P(白磷、s)+ 5O
2(g)== 2P
2
O
5
(s)△H
1
4P(红磷、s)+ 5O
2(g)== 2P
2
O
5
(s)△H
2
则△H
1和△H
2
的关系是()
A △H
1=△H
2
B △H
1
>△H
2
C △H
1<△H
2
D无法确定
3、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s)+3O
2(g)=2Al
2
O
3
(s) △H=·mol-1
4Al(s)+2O
3(g)=2Al
2
O
3
(s) △H= 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
A 等质量的O
2比O
3
能量低,由O
2
变成O
3
为放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
能量低,由O
2
变成O
3
为吸热反应
C O
3比O
2
稳定,由O
2
变成O
3
为放热反应
D O
2比O
3
稳定,由O
2
变成O
3
为吸热反应
4、 C(s)+O
2(g)=CO
2
(g) △H=·mol-1;
2Mg(s)+O
2
(g)=2MgO(s) △H=·mol-1则
2Mg(s)+ CO
2
(g)=2MgO(s) + C(s)的反应热△H为()
A + kJ·mol-1
B + kJ·mol-1
C kJ·mol-1
D kJ·mol-1
5、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
2(g) + 1/2O
2
(g) == H
2
O(g) △H = mol
C(s)+O
2(g)=CO
2
(g) △H=mol
C(s) + H
2O(g) == CO(g) + H
2
(g) △H = +131kJ/mol
写出碳燃烧生成CO和CO燃烧生成CO
2
的热化学方程式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
2O
3
(s)+3CO(g)=2Fe(s)+3CO
2
(g) △H=-25kJ·mol-1
(2)3Fe
2O
3
(s)+CO(g)=2Fe
3
O
4
(s)+ CO
2
(g) △H=-47kJ·mol-1
(3)Fe
3O
4
(s)+CO(g)= 3FeO(s)+ CO
2
(g) △H=+19kJ·mol-1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
2
的热化学方程式
7、(1)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放热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若1g水蒸汽转化成液态水放热,则反应
H
2(g)+1/2O
2
(g)=H
2
O(l)的ΔH= kJ/mol.
(3)氢气的燃烧热为
8、将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
2H
6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
态水,放出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又已知:H2O(g)=H
2
O(l);△H2=-mol,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参考答案:
【学习导航】
例1.— kJ/mol 例2. D 例的答案见课本
【反馈练习】
1. A
2. C
3. B D
4. C
5. 2C(s) + O
2
(g) == 2CO(g) △H= kJ/mol
CO(g) +1/2 O
2(g) == CO
2
(g) △H= kJ/mol
6. FeO(s) +CO(g) =Fe(s) + CO
2
(g) △H=--11 kJ/mol
7.(1) H
2(g)+1/2O
2
(g)=H
2
O(g)△H=-mol
(2)-mol
8. B
2H
6
(g) + 3O
2
(g) ==B
2
O
3
(s) + 3 H
2
O(l)△H=-2165kJ/mol
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