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最后一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

22
• 分析第11~20段(上语法课)
• 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
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是什么描写?
• 语言描写
(1).宣布“最后一课”;
(2).温和的教育“我”,指出阿尔萨斯
人的不幸;
9(/134/2)01.9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3
1、韩麦尔先生连用两个“最后”体 现了他什么心情?
课)
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高潮和结局 16
分析第一阅部读分第: 1~6段,思考: 1.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 出小弗郎士最初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 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9/14/2019
17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2)、画眉在 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9/14/2019
8
9/14/2019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9
可是那一 天,一切 偏安安静 静的,跟 星期日的 早晨一样。
9/14/2019
5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
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 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 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 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 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 语课的情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2)写作背景 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 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 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万6千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 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 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 巴黎团团包围。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枪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法国 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忿怒。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 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 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 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 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 苦。《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清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3.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1、简介作家、作品、背景
(1) 阿尔封斯· 都德( 1840~1897)是法国十九 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 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 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 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 很多都是以普法战争为题 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 法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 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 》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浏览课文,交流字词读音与词义。
郝叟( hǎo sǒu )
qí dǎo
诧异( Chà )
gěng )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的结尾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的结尾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最后一课》的结尾都德的烩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结束于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处。

正确理解这篇小说结尾部分的描写,对于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习字课和历史课,教堂报十二时的钟声响了,报告着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提醒着法兰西祖国正在遭受着侵略蹂躏。

于是,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多么感人肺腑的结尾啊!可是,一些连环画作品、书籍插图,却把这一画面画成:一位老人,站在讲台后面,摊开双手、表情痛苦,热泪盈眶;在他背后的黑板上,写着“法兰西万岁”的字样。

我认为这样的图景是与作品原意不符的。

请看:“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另有柳鸣九译文作“用最大的字母写出”,赵少侯译文作“尽可能大地写出”),由于字写得很大,已经占满了整块黑板;写完这几个大字时,韩麦尔先生已到了黑板的右尽头,到了墙壁那儿了。

这时,他并没有回过身来,而是“呆在那儿”(柳文作“他仍站在那里”,赵文作“他仍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赵文作“头倚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赵、柳译文均作“用手向我们表示”):“散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痛苦地把额头倚在墙上,他简直不敢回过脸来再看一眼村上的老人和他可爱的孩子,简直不敢说出“散学了”这几个字。

他只能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背影!这个背影和无声的手势,比正面描绘哭丧的脸和夺眶的泪,比用号哭的语言表达感情,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这个背影上,我们看到了老人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7、《最后一课》【预习案】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探究案】一、内容探究(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故事人物故事情节(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迟到老师穿戴后排板凳(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描写的作用是(1)(2)(3)(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 环境描写。中考常见考点之一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名师微博】
示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属于什么描
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点明本文描 写的事件是在普法战争后,在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土地上。
【沙场点兵】
己的愿望。
(4)_____________: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答案】(1)诧异 (2)宛转 (3)祈祷 (4)懊悔
3.走进文本 (1)小说主要塑造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主要人物,表 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
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如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 中举发疯的范进等,都具有典型性,并且都折射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 次要人物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或体
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态、语言、动作、肖像描写。
【示例】选句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 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正音辨形

踱步(
)
哽住(

)

塞进(
)

惨白(
q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 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 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
分析第二层:上课之前(7—10) 速读第7至10自然段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 不忘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奋起,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语言、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乡村教师。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一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二是韩麦尔 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巧妙的叙述视角:
▪ 以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稚气的口吻、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的悲 痛、抗议、对祖国的深情。
▪ 以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叙述韩麦尔先生。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试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来分析) ?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本文的作者 ,他是 国作家.
②本文的体裁是 ③本文以
战争为背,它景的,描三都写要德了素韩是麦尔先生给、法学生上最、后一节。
课的情景,表现了

热情.
④第一部分是故事的
,有两个小细说节暗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请指出:
人物
环境
故事情节
普法
法语
爱国
开端
国人民强烈
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布告牌发布的各种消息.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怎样理解老师的举止?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 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 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 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语言描写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 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 热情。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 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爱这 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渲染出一种怎样的气氛? 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速读第三部分:上课经过(11—23)
提问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 情?(11段)
提问2: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心理上有哪些变化?(12、13、14段)
▪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 ▪ 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是他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下课部分的内容。
题: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结尾部分。 参考作业:
忽然我听见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 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我 的心顿时碎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就这么快结束了,这意味着 我将离开这个我所深爱着的地方,孩子们将不能学习他们深 爱着的祖国语言了,在这最后一刻里,我应该让孩子们记住 法国是我们的祖国,法语是我们永远的语言,更应该让他们 热 爱 自 己 的 国 家 , 痛 恨 侵 略 祖 国 的 敌 人 。 于 是 我 站 起 来 “我 的 朋 友 们 啊 , 我 — — 我 — — ”突 然 , 我 只 觉 得 一 股 悲 愤 之 情 在胸中翻涌而上,哽住了咽喉,使我说不出话来,头晕目眩, 浑身无力。但是,却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我,使我能努 力地转过身来,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 字 : “法 兰 西 万 岁 ! ”然 后 , 我 就 像 虚 脱 了 一 样 呆 在 那 儿 , 头 靠 墙 壁 , 什 么 话 也 说 不 出 了 , 只 向 孩 子 们 做 了 个 手 势 : “放 学 了 , — — 你 们 走 吧 。 ”看 到 朋 友 们 依 依 不 舍 地 离 我 而 去 , 我的心如刀割……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 《最后一课》
整体感知
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 学校改教德语,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带着问题快速浏览:
(1)找出小说的主要人物。 (2)理清文章的结构(时间先后、地点转换)。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
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小弗郎士 (心理)
最后一课 (法)都德 韩麦尔先生 (外貌、语言、行动)

亡国痛 民族恨 爱国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 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文章结构
小说以小弗郎士 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
(开端)
第一层:上学路上(1—6)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二层:上课之前(7—10)
第三层:上课经过(11—23) 第四层:宣布下课(24—29)
迅速浏览第一部分:上学路上(1—6) ▪ 提问1:“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 提问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打开监狱大门指使人民获得自由 只要不忘记自己的祖国语言,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 有彻底灭亡。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最后一课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一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吧
▪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 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 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 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 带走似的。”
们最后一节法语课。
小弗郎士心理的变化:
懊悔 怕
——爱国主义激情
分析第四部分:宣布下课(24—29) 速读第24至29自然段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 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 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谢谢!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等
交待背景。 反映小弗郎士的幼稚、纯真。 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细节描写 常出现在小说或记叙文中,就是极细微的表情,动作,衣饰等,它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细节描 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请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
戒尺 屋顶 普鲁士两次操练和军号 声 小国旗 教室里飞出金甲虫 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